郑板桥的人才之盼与他的育才之诗

2010-02-16 05:16张树俊
淄博师专论丛 2010年4期
关键词:画竹郑板桥新生

张树俊

(中共泰州市委党校,江苏 泰州 225300)

郑燮(1693-1766),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江苏兴化人。郑板桥是既是一个清正廉洁的县令,也是一个极其重视人才的好官。当然郑板桥的人才思想在他的文章中写得不多,但在他的诗中却写得很多。诗以表意,任何一首诗都讲求一种意蕴。比如,他喜欢写“新篁”、“龙孙”、“凤毛”、“兰芽”等等,不仅说他喜欢幼竹嫩兰,更暗示了他对下一代、对新生人才的喜爱与盼望。可见,这样的诗歌中他所表现的是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政治热情。

一、期待人才,心系新篁芽茁

人才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领路者和推动者。任何一个时期,任何一个社会的发展都离不开人才的作用。在中国古代,孔子、墨子、孟子等大思想家们充分认识到人才在兴国安邦中的巨大作用,呼吁执政者要善于发现并爱护人才和使用人才。郑板桥继承了儒家的人才思想,充分认识到了人才的重大意义。一方面,郑板桥认为,发现人才不容易。他以寻兰作喻:“山中自有兰,人人寻不到,千岩万壑深,但闻波浩浩。”(《兰石芝图卷》)[1](P467)诗的内含意思是说在茫茫人海中要发现人材,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件。另一方面只有新的人才不断融入才能充满活力。如,“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画竹》)[2](P417)表现了他对新生人才的称赞。再如,“浑如燕剪翻风外,此是新篁正少年。”(《画竹》)[3](P422)诗以燕剪喻新竹,表现了新生人才的青春活力。其它还有,如“不是春风,不是秋风,新篁初放,在夏月中。能驱吾暑,能豁吾胸,君子之德,大王之雄。”(《画竹》)[4](P407)“谁家新笋破新泥,昨夜春风到竹西。借问竹西何限竹,万竿转眼上云梯。”(《画竹》)[5](P407)“种得东南美干材,编篱加土尽滋培,阶前已见龙孙长,又报平安持上来。”(《画竹》)[6](P417-418)等等,都属于对新生人才赞美。

郑板桥把对人才的希望首先寄托在年轻一代人身上。他曾抄有一首诗,诗曰:“八个头钱一副牌,几年挣得好家财。劝君莫漫夸能手,自有儿孙送出来。”(《刘石芙抄本一首》)[1](P376)这当然只是从财富的角度而言。扩展开来理解,国家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也是仰仗年轻代人去努力的,所以他希望人们多子多孙:“今日写来千万干,配君高义子孙多。”(《画兰竹石》)[8](P449)即祝人子孙繁盛。同时,郑板桥由儿孙想到了新生的人才。郑板桥诗曰:“春雨春风正及时,亭亭翠竹满阶墀。主人茶余巡廊走,喜见新篁发几枝。”(《画竹》)[9](P422)这首诗看起来平平淡淡,实际上反映了“主人”即板桥为后继有人而产生的一种欢快心情。郑板桥还认为,对于人才不是所谓的行简易之道,“一竿、二竿”就行,而是越多越好。他说:“新篁数尺无多子,蓄势来年少万寻。”(《画竹》)[10](P422)“少万寻”,就是不以万寻为多之意。可见他对注重培养人才的人非常赞赏。如,郑板桥在《题扬州桐轩》联中说:“遗韵满江淮,三家一律;爱才如性命,异世同心。”(《扬州桐轩》)[11](P528)桐轩:在扬州长春桥西桃花庵内。轩内祀欧阳修、苏轼、王士稹三贤神主。联中的“三家”即指此三人。

郑板桥的人才思想内涵也是非常丰富的。当然,他的这些思想以论的形式出现得不多,大多从他的诗词书画中反映出来。如,郑板桥对于新生人才“新篁”、“龙孙”、“凤毛”(均指幼竹)等作比喻。他歌颂“新篁”“龙孙”、“凤毛”的诗词较多,如,“老竹苍苍发嫩梢,当年神化走风骚。山头一夜春雷雨,又见龙孙长凤毛。”(《画竹》)[12](P419)老竹虽然苍苍,但嫩芽竞发,一经雨水的滋润,“龙孙”、“凤毛”一派生机。又如,“老干枝疏新叶放,龙孙原种复来枝。”(《画竹》)[13](P422)此说与上诗的意思相近,意思是说,老干虽然枝疏,但龙孙却有其原来枝叶之盛。郑板桥《题扬州小玲珑山馆》联曰:“咬定几句有用书,不忘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画兰竹石》)[14](P528)此联的上句是就读书要精而言的,下句是讲对“新生竹”的精心呵护如同对待儿孙一样。除了以幼竹比喻新生人才的,郑板桥还有以“兰芽”来比喻新生人才的。如,“银鸭金猊(暖炉)暖碧纱,瑶台砚墨带烟霞。一挥满幅兰芽茁,当得君家顷刻花。”(《画兰竹石》)[15](P448)还有如“两竿修竹入云根,下有峰峦石势尊,甘雨和风三四月,满庭篁禁是儿孙。”(《为娄真人画兰》)[16](P238)等等。

培养新生人才必须强化对新生人才的爱护。郑板桥诗曰:“江南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分付厨人休斫尽,清光留此照摊书。”(《笋竹》)[17](P229)“分付厨人休斫尽”是要人们不要戕害人才;“笋菜沿江二月新,家家厨爨(灶)剥春筠。此身愿劈千丝篾,织就湘帘护美人。”(《笋竹》)[18](P229)郑板桥对“剥春筠”这样伤害人才的做法不满意,并表示,宁可自己劈成“千丝篾”,也要保护好人才;“缀玉含珠几箭兰,新篁叶叶翠琅玕。老夫本是琼林客,只画春风不画寒。”(《韬光庵为松岳上人作画》)[19](P243)意思是他要给新生人才带来温暖,驱走寒气。在实际生活中,郑板桥正是这样对新生人才精心爱护的。如,一次有个姓李的四川籍书生,县试考中了第一名。但是其他考生以他不是本地人为借口,起哄不准李生应考。李生找到郑板桥大哭了一场,诉说他已迁居范县十七年。如果要回原籍应试,一则路途遥远,蜀道难行;二则即使回到原籍,也因为语言不通,实在难以顺利参加考试。郑板桥听后十分同情他,立即向府县报告,请求批准李生的考试资格,但未获准。后来郑板桥干脆把他收做画徒,细心培养。[20](P45-46)再如,郑板桥在潍县的一天晚上着便服外出体察民情。当走到城东关一条街上时,听到一间茅屋里传出了琅琅的读书声。当他敲门进去,看到一位衣衫破旧但意志轩昂的青年,正在微弱的灯光下读书。经询问,才知道读书人姓韩名梦周,少年丧父,家中贫困,只好辍学做工,维持母子生活,晚上则发奋读书。郑大人见其聪慧有志,便以“书古人论墨笔记”条幅相赠鼓励,并给予资俸相助。韩梦周不负郑大人期望,终于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二十八岁时考中进士,后赴安徽来安县任知县。到任后,他改革官府旧习,将害民的衙役开除;提倡种桑养蚕,并从山东招募善养蚕的人来教养蚕;为使当地百姓免受水灾,他率人测量、规划并兴修水利。韩梦周的种种举措,深得百姓赞誉。[21]

二、精心育才,宜与细做粗胎

人才既要爱护,更要注意培养。郑板桥在诗中写道:“记得为官种竹枝,泰山脚下峄山陲,应知尔日新篁发,定有清风忆我时。”(《画竹》)[22](P409)这是录自镇江金山寺文物馆藏拓本,是郑板桥回忆在山东潍县做官时画竹的诗。诗的意思不在画竹,而在于阐明培养人才的意义。“定有清风忆我时”是指育才之功。这里的“我”是指育才者。那么如何培养人才呢?郑板桥的基本观点是“细做粗胎”。

细做粗胎,要打破门户之见。郑板桥认为培养人才不要只看出身、门第,他借盆盎以喻培养人才说:“既入芝兰之室,岂无廊庙之材,虽然盆壶瓦罐,宜与细做粗胎。”(《盆兰》)[23](P467)他认为,培养人才的关键在于是否能对人才进行精心的打造。他曾写有《梅庄记》一文,文曰:“广陵城东二里许,有梅庄,敬斋先生之业也。先生性嗜梅,其家所植亦伙矣。又构别墅于郊外,老梅数十亩矣,曰‘梅庄’,盖其嗜也。”这里是在表达敬斋先生对梅的爱好,如果我们将郑板桥所说的梅看成是人才的话,就是他对人才的爱好。“梅之古者百余年,其次七八十年,其次二三十年,虬枝铁杆,蠖屈龙盘。先生与梅最亲切,扑者立之;卧者扶之;缺者补之;茸者削之;根之拔者,筑土以培之;枝之远者,梁木以荷之。梅亦发奋自喜,峥嵘硕茂,以慰主人之意。又尝伐他树枝以相撑柱。其柯得气而活,交枝接叶,与梅相抱,若连理焉,岂非气至而神。”这是说庄之梅如此好,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敬斋先生的用心呵护和调理。特别是一旦“霜凄月冷,冰魂雪魄,淡烟浮绕与(于)内外,主人徘徊其下,漏口(鼓)频催,不忍就卧,盖念梅之寒,与同寒也。逮夫朝日将出,红霞丽天,与梅相映影射,若含笑,若微醉。梅亦呼主人,与之割暄分暖,不独享也。主人与梅,是一是二,谁能辨之?更有风号雨溢,电激雷奔,主人披衣而起,挑灯达旦,周遭巡视,视梅之安而后即安。此岂有所勉强矫饰哉!”(《梅庄记》)[24](P604)这是说主人不仅莳梅之勤,护梅之周,而且爱梅成性,这是一种出自真心的打造。培养人才也应该如此这般真心真意地细致呵护。这正如他在诗中所说:“减之又减无多叶,添又加添著几枝。爱竹总如教子弟,数番剪削又扶持。”(《画竹》)[25](P417)这虽然是说画竹的加减功夫,但从培养人才的角度看,即是要对人才精心打磨。

细做粗胎,要发挥长者的指导作用。郑板桥曾作诗曰:“绕膝龙孙好节柯,居中柱石老嵯峨。春风夏雨清光满,历到秋冬翠更多。”(《画兰竹石》)[26](P442)此诗是一个比喻,意思是说,要使“龙孙好节柯”,“居中柱石”应该发挥支撑作用。他还说:“老干霜皮滑可扪,娟娟小翠又当门。人间具庆图堪画,却是家公领阿孙。”[27](P420)这首诗是《郑燮墨竹图轴》的题诗。图中有老竹,也有幼竹,所以是“家公领阿孙”。用于人事理解,则是以老带新之意。郑板桥的这一思想,在他的诗词中表达得较多,如“和风暖雨佳时节,长出龙孙万丈高。”(《房母江老夫人八十荣寿》)[28](P423)“时夜春雷平地起,儿孙都领上青云。”(《画竹》)[29](P423)“一枝高竹独当风,小竹因依笼盖中,画出人间真具庆,诸孙罗抱阿家翁。”(《画竹》)[30](P425-426)这些诗句,都有长以护幼,以老培新之意。在日常生活中,郑板桥就是以一种真心真情来热情扶助人才的。如,潍县城里有一木匠,姓谭名云龙,年轻好学,多才多艺,且喜好书画,酷嗜金石。闻知郑板桥擅画墨竹,就经常仿效临摹。郑大人得知后,见其很有绘画才能,就结为知己,并常登门亲笔示范。谭木匠在郑大人的指教下,画墨竹的技法大进,几可乱真。据说,当时署名郑板桥名款的墨竹画,不少就是郑板桥政务冗忙时由谭云龙代笔作,因而获得了“谭板桥”、“假板桥”之称。[31]再如,郑板桥有一位得意门生韩镐,起初由于家境贫寒,学习没有好条件,加之其他原因,在县试中屡次落榜。但韩镐仍不灰心,苦读不止。郑板桥得知后颇为赏识,经常给以资助,在学业上也加以悉心指导。郑板桥在辅导韩镐时,发现他的文稿语言杂乱、拖泥带水。他与韩镐谈写作问题时,为韩镐写了一幅对联:“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与韩生镐论文》)[32](P537)这幅对联意义深远,指出写文章一则要言简意赅,切忌拖泥带水,要像三秋季节的大树那样,叶落枝存;一则要有独立见解,不要人云亦云、陈陈相因,要像二月阳春,百花争妍、各具特色。这是郑板桥在自己诗书画的艺术创作实践中的经验总结,他把这一真经传给韩镐,可见他育才之诚、用心之精。韩镐将此联裱后悬到书斋,每日温读,后来中了进士,成为理学名家。

细做粗胎,就要让人才得到艰苦的锻炼。郑板桥与韩生镐论文联曰:“性溶海月波常静;身露金凤树不凋。”郑板桥认为,人才需要有良好的教育环境,还需要自我的刻苦努力。所以他主张让人才在自然而艰苦的环境中得到锻炼。他在《题江苏镇江汉焦公祠(即汉三诏焦隐士祠)说:“两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千锤百练人。”这不仅是在赞美的一个隐士,他要说明的是人要获得最后的成功并非易事,只有经过“千锤百练”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所以他强调给人才以锻炼。他以诗比喻说:“宿草栽培数十年,根深叶老倍鲜妍。而今归到山中去,满眼名葩是后贤。”(《画盆兰送大中丞孙丈予告归乡》)[33](P237)

“名葩”总是藏在深山老林中,他的意思不是要人才去隐居,而是说大多数的“名葩”即后贤人才都应在自然而艰苦的环境中成长。所以人才要经受长期的艰苦锻炼。只有这样,才能“根深叶老”,才能成熟。对此,他还有一首诗:“载得盆兰返故乡,天家雨露郁苍苍。今朝满把兰芽茁,又喜山中气候长。”(《画盆兰送大中丞孙丈予告归乡》)[34](P237)这首诗是写兰的。说的意思与上诗一样,作为人才培养,应该离开温室,离开兰盆,应该到大自然即它的“故乡”中去生长发育。

此外,细做粗胎,还要善于鼓励人才成长。如,郑板桥在其家书中说:“愚兄平生谩骂无理,然人有一才一技之长,一言一行之美,未尝不啧啧称道。”这是一种激励。再如,他劝天资聪颖,但生性嗜赌的贡生(胥伦彝),并举荐他为某县的书院山长。这也是他对人才的关心和培养,是细做粗胎的一种艺术。

三、善于用才,奠定高卑不差

但凡人才,最大的愿望是英雄有用武之地,能够发挥自己的最大价值。要实现人才的这种愿望,领导者就必须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做到知人善任。郑板桥是强调重用人才的。他认为,楚汉之争,刘邦能打败项羽,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重用张良、萧何、韩信、樊哙、陈郗等人才,而项羽失败关键问题是没有重用人才,将真正的人才废弃:“项羽云里关门六扇开,天边太华鸟飞回。汉家安受秦家业,项羽东归只废才”。(《咏史》)[35](P154)

郑板桥认为,凡是人才皆有用处。他曾说:“养成便是干霄器,废置将为爨下薪,千古兰亭修竹茂,事因王、谢几家人。”(《画竹》)[36](P410)这首诗表面上说的是竹的际遇,而实际上讲的是人的际遇。是人才总是可用的,比如“栽竹折枝”可以变成“拂尘洒露”之工具,他说:“栽竹折枝,拂尘洒露。君子取之,最有用处。”(《画竹》)[37](P424)就老年人与青年人郑板桥也有一比:“石如叟,竹如孙,或老或幼皆可人。”(《竹石》)[38](P465)意思是说,老有老的好处,年轻有年轻的好处。所以老的小的都有用,因而都可爱。再如,老竹子、秃竹子再没用,作钓竿却是最适宜的:“秃竹应须作钓竿,江头风雨不辞寒。”(《画竹》)[39](P413)他还有一诗,说的也是这个意思:“两枝高干无多叶,几许柔篁大有柯。若论经霜抵风雪,是谁挺直又婆娑。”(《画竹》)[40](P420)诗外之意是说老年人虽体衰,但大都经历坎坷,有经验,不可轻视。在郑板桥看来,老才新才都是人才,只有使用得当,就能充分发挥各种人才的作用。郑板桥就曾为老师鄂太傅的才能没有充分发挥而惋惜,他在《挽老师鄂太傅》中写道:“松苍桧老日华东,铃索凄清澹晓风。遗草不曾归太史,嘉谟(好的策略)只是告深宫。河山有象心难画,周召无模趣则同。应向九天陪列圣,赤虬骑在白云中。(《挽老师鄂太傅五首》)[41](P150)意即鄂太傅好的文稿没有归入太史,好的策略没有得到使用,难以实现自己的治国之志,这是非常遗憾的事件。

当然,人才类型不同,才智大小不同,所以善用人才还必须做到因材而用,特别要防止大材小用。这一思想郑板桥在诗歌中多有表达。他说:“护筠封篱日夜忙,爱他材料供明堂。山妻只要街头卖,一个铜钱一大筐。”(《竹篮春笋》)[42](P507)此诗为兰的大材小用而惋惜。宜兴韩其楼藏有郑燮花卉屏四条,其一画兰竹,题诗曰:“屈宋文章草木高,千秋《兰谱》压《风》《骚》。如何烂贱从人卖,十字街头论担挑!”(《兰》)[43](P232)屈宋:指屈原、宋玉,为《楚辞》的两位主要作家;《兰谱》,宋王贵学撰。叙兰的品第及养护之法等。宋赵时庚有《金漳兰谱》,也省称《兰谱》,详记兰品及养护之法。《风》《骚》指《诗经》和《离骚》。这里说优秀诗文不被珍惜,暗指重要人才的不被重用。郑板桥认为,人才不同,使用就应有所区别,“两盆兰草,一晚一早。先后得花,春末夏晓。”(《画兰》)[44](P402)换句话说,人才成长有早有晚,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人才,应该进行不同的使用。就人才的层次而言,高层次的人才就要高用。他以兰花喻曰:“乱草荒蓬著处埋,兰花无地可安排,想因赋质多灵秀,定要移根上苑栽。”(《画兰》)[45](P399)这是借物喻人,意思是材质非凡,可做国家栋梁。为此要进行人才分类,做到“胸次有灵奇”(《画竹》)[46](P422),“高卑总不差”。(《画兰竹石》)[47](P455)使人才使用安排得体。当然要做到这一点,人才识别很重要,就如“竹枝略与苇枝同,瘦瘦圆圆节节重”(《画竹》)[48](P418),重要的是搞好人才考察。

郑板桥还认为,要做到善于用才,作为长者应该给人才以发挥才能的空间,让人才有展示才智的机会。他在诗中说:“剪取竹梢还掐叶,只将小翠斗青春。”(《画竹》)[49](P423)这是他的题画联。这幅竹只有梢,没有竿,而且叶也萧疏。所谓“小翠”是也。就对待人才而言,诗人要求老人要有大度胸怀,自己退让一点,多让年轻人走在前面,更好地展示他们的才能。他还说:“九畹兰花江上田,写来八畹未成全。世间万事何时足,留取栽培待后贤。”(《八畹兰》)[50](P246)也就是说,要让人才经受锻炼的机会,让他们有自我发展的空间。关于让贤的思想,郑板桥在其它的诗中还有表达,如“我在山头兰叶短,尔在山腰兰叶长,后来居上前贤让,定抵先生十倍香。”(《画兰竹石》)[51](P428)“高梧百尺夜苍苌,乱扫秋星落晓霜。如何不向西州植,倒挂绿毛幺凤皇(小鸟)。”(《梧桐》)[52](P68)“且让青山出一头,疏枝瘦干未能遒,明年百尺龙孙发,多恐青山狲一筹。”(《画兰竹石》)[53](P452)等等。

此外,郑板桥还认为,善用人才就要注意使用那些实用人才。他说:“诗书六艺,皆术也。”不同经术有不同的功能,而在功能选择方面,郑板桥更重视“切合日用”。比如医术就很重要,因为“生两间而为人者,莫不治一术以为生,然第赖此以生,而非活人之术。有术焉,疾痛困苦,濒亡在即,而以术治之,无不安者,斯真活人之术矣。吾友蕉衫,博学多艺,更精折肱之术,因为之作此印,并贻以颂曰:存菩提心,结众生缘,不是活佛,便是神仙。”(《“活人一术”印跋》)[54](P595-596)所以,郑板桥反对不注重真实有用人才的使用,即“玉盎金盆徒自望,只栽蒲草不栽兰。”(《蒲草兰花》)[55](P465)从而,使真正的贤才被弃置。

郑板桥是画竹、画兰的高手,正是因为在竹、兰的世界里融汇了他对人才的理解,才使他的画作具有了不一样的格调,也使他不仅是一名清正廉洁的官,更是一名善于培养和使用人才的好官。

[1] [2]……[14][15][22]……[30][32][36][37][38][39][40][42][44][45][46][47][48][49][51][53][54][55]王锡荣.名家讲解郑板桥诗文[M].长春:长春出版社,2009.

[16] [17][18][19][33][34][35][41][43][50][52]郑燮.郑板桥文集[C].刘光乾,郭振英(编注).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2.

[20] 李林林(编著).郑板桥[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6.

[21] [31]相益利.爱才育才、爱民恤民的郑板桥[DB/OL].东方收藏论坛,2009-11-01.

猜你喜欢
画竹郑板桥新生
重获新生 庇佑
画竹题诗
郑板桥:挣脱“小人儒” 回归“君子儒”
坚守,让百年非遗焕新生
郑板桥劝学
及时雨
新生娃萌萌哒
新生改版
板桥画竹解肝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