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国流通领域十个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2010-02-16 06:58王选庆
中国流通经济 2010年11期
关键词:流通商业电子商务

王选庆

(国家商务部商贸服务管理司,北京市 100731)

当前我国流通领域十个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

王选庆

(国家商务部商贸服务管理司,北京市 100731)

当前内贸管理工作实践中存在十个方面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一是流通的地位与作用问题,二是内外贸的关系问题,三是内外资的关系问题,四是大型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关系问题,五是零供关系问题,六是零售企业的营销模式问题,七是批发体系的重构问题,八是电子商务是否会孕育一场新的商业革命,九是物流的专业化与社会化问题,十是商业物流企业涉足金融问题。这十个困扰各级流通主管部门的实际问题,直接关系着流通业发展的走向,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和破解。

流通领域;理论;实践;问题

以下是笔者在商务部内贸管理工作实践中感触比较深刻的十个重大问题,这十个问题既是影响流通业发展走向、困扰各级流通主管部门的实际问题,也是有待深入研究和破解的理论问题。

一、流通的地位与作用问题

这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新形势下这个问题显得更加突出。过去从理论上、从正面讲得比较多,但在工业主导的时代,强调流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先导地位,很难得到广泛接受。其实际结果就是国家的投资、税收、用地以及水电气价格等方面的政策更多地向工业领域倾斜,流通领域得到的政策较少,流通主管部门在政府决策、规划中没有话语权。现在的形势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我们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服务业,流通的作用和地位逐步突显出来,以制造业为中心的经济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势必要进行改革,在财税制度设计、用地政策、水电气等公共服务定价方面,为包括流通业在内的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更为公平合理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环境。

其实,真正促使我们重视流通的,更多来自反面的教训,来自多年轻视流通所带来的严重后果,迫使我们不得不正视流通问题。一是农产品买难卖难,二是流通环节层层加价推动物价上涨,三是应急调控对现代流通体系的紧迫需求,四是城市功能二次改造过程中流通网点的缺失。这些都促使各级政府开始重新审视流通问题。

二、内外贸的关系问题

金融危机对我国最大的影响就是出口,2008年下半年到2009年上半年,我国出口急剧下降,不仅影响到了我国的经济增长,也影响到了我国的就业和社会稳定。我国积极采取补救措施,一个就是“出口转内销”,内外贸接轨,但效果并不理想。国内市场运作与国际市场有很大不同。外贸一般是长单,内贸短单居多;外贸账期短,信用有保障,内贸账期长,信用保障程度差;外贸渠道费用相对较少,透明度较高,内贸渠道费用较高,透明度较低;从营销模式上看,外贸代理、代销比例高,内贸厂家直接进店经营、联营扣点模式比较普遍。这说明,我国内贸市场还很不规范,内外贸市场统一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三、内外资的关系问题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后,我们要给予外资(包括国外商品)国民待遇,但实际上很多外资享受了超国民待遇。地方政府在用地、税收、服务等多方面给予外资优于内资的待遇。流通领域这一现象也很突出。内资流通企业由于受到不公正待遇,难以与外资流通企业进行竞争。近几年,外资零售企业加快了在国内市场开店和兼并扩张的步伐,如英国的特易购公司(Tesco)收购乐购超市,韩国的乐天集团收购时代超市,中国香港地区的华润万家收购江苏苏果、天津家世界、西安爱家、无锡永安等,法国家乐福公司(Carrefour)收购河北的宝龙仓。近年来,批发行业外部资本的进入也比较迅猛,特别是中国港澳台地区的资本,如利和经销集团、慎昌贸易公司、捷成公司、华佳公司等。我国很多流通企业反映,并不要求政府给予格外的关照(如优惠政策),只要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就不怕外资的竞争。沃尔玛、家乐福等超市在日本、韩国之所以进去后又退出,就是因为那里的本土企业具有天然的优势。只要政策公平,本土企业完全可以与外资抗争。

四、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的关系问题

这个问题在流通领域更具有现实性。流通领域资本有机构成低,进入和退出的门槛不高,天然适合中小企业的成长,而且发展中小企业也有利于促进就业。但是要提高流通效率、与外资竞争和“走出去”,又需要一批实力较强的大型流通企业。不过,大型流通企业与中小流通企业在产业链的关联上不像制造企业那么紧密,相互之间竞争与替代关系明显。因此,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这也是一个两难的问题。

五、零供关系问题

零售企业凭借渠道优势,对供货商在价格、账期、送货条件、渠道费用等方面提出了苛刻的条件,通过挤压后者的赢利空间、占用后者的资金来牟利,损害了供应商的合法利益,导致零供关系紧张。事实上,零供双方彼此失去信任和缺乏协调,不仅会弱化供应链各个环节之间的信息传递,最终影响整体的赢利和应变能力,从长远来看对零售商也是有害无益。规范零供关系,对于流通业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六、零售企业的营销模式问题

为降低经营风险,目前零售企业普遍采取引厂进店、联营扣点的营销模式,自营率大幅度降低,百货店一般只有5%~10%。零售商实际上成为了商业物业经营者、“二房东”。而且这种经营模式还在继续向购物中心、超市扩展。我们对日本、韩国进行过考察,这种现象也非常普遍。这一模式弱化了零售商的市场营销功能,导致专业“卖手”缺失。尽管从某种程度上讲,“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但这种模式很难维持长久。

七、批发体系的重构问题

改革开放初期,根据“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多条流通渠道、少环节”的方针对批发体系进行改革,传统一、二、三级批发体系被打破,按照放开、搞活和兴建批发市场的思路,形成了今天多种形式、多个业态、多样主体的批发模式,如工厂自销、批发市场、大型零售企业通过物流配送中心对连锁门店开展批发业务、“现购自运”仓储式商店、物流企业开展批发业务,等等,专业化批发企业的发展空间被大大压缩。这一格局对于搞活流通、促进市场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经营模式粗放、批发市场过多过滥、大的专业批发企业缺失、假冒伪劣猖獗等问题也很突出。这种以批发市场为主的全世界独一无二的批发模式,其生命力还有多久,是否能够支撑流通方式转变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呢?

八、电子商务是否会孕育一场新的商业革命

截至2010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4.2亿人,互联网普及率提高到31.8%。2009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约为3.8万亿元,增长了21.7%,其中网络购物交易额达到2586亿元,增长了105.8%,约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2%。应用电子商务的中小企业数量比重约为13%,2010年7月网络购物用户已经达到1.4亿人。预计2015年网民规模将达到7亿~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将达到60%,网络购物交易额将达到2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7%,网络购物用户将达到5亿人。互联网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电子商务打破了传统的商业模式,这是不是一场商业革命,甚至会引发产业革命呢?电子商务的发展是否标志着以大规模、标准化、流水线为特征的现代工业文明已经日薄西山,开始走向小规模、柔性化、定制化的后工业化(或信息化)文明了呢?为适应现代工业要求而构建的这套商业体系是否需要推倒重建呢?政府管理也面临巨大挑战。事实上,电子商务的发展已经对传统商业造成了巨大冲击。2010年初,由中国出版协会、中国图书发行协会、新华书店协会联合制定的第一个行规行约《图书公平交易规则》发布,规定新书不得低于8.5折出售,其实就是对网上书城的抵制,但收效甚微。还有些网民在实体店看好商品后,再到网上购买,影响了实体店的生意。

九、物流的专业化与社会化问题

2009年3月,国务院发布《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业界深受鼓舞,物流成为炙手可热的行业。物流业受到空前重视,这既是业界多年努力的结果,也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以电子商务为例,十年前物流被认为是阻碍电子商务发展的三座大山之一(另外两座是信用和支付),近十年来电子商务与物流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仅淘宝网一家,2009年一年就给物流公司带来了68亿元的收入。可以说,没有电子商务和网络购物,就没有今天蓬勃发展的快递物流业。但是,我国物流业总体水平还比较低,第三方物流起步较晚,经验还非常欠缺,设施简单,功能单一,管理效率偏低,基本上还是简单的“运输+储存”业务模式,无法满足商业企业现代化、精细化的物流服务要求。这是导致目前我国第三方物流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商业企业自营物流仍然是目前的主导模式甚至有进一步加强的趋势。根据中国仓储协会的调查,2000~2005年,商业企业的物流执行主体发生了重大变化,供货方物流急剧减少,从2000年的76.5%下降到2005年的5%左右。自营物流比重从17.6%上升到78%左右,第三方物流从5.9%增加到17%。目前,大型零售连锁企业自建配送中心的现象非常普遍,已经成为其核心业务与核心竞争力。前面提到十年前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三座大山”是信用、支付和物流,那么十年后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新“三座大山”是什么呢?根据网购业界的预测,是制度、物流和数据,物流仍然是拖后腿的。全球企业间(B2B)电子商务的著名品牌阿里巴巴集团宣布被迫涉足物流业,主要就是因为现有的物流公司满足不了集团对物流服务的要求。因此,今后我国物流业发展的方向还是社会化与企业自营共同发展,最根本的还是要提高物流运作的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水平。

十、商业物流企业涉足金融问题

商业物流企业涉足金融或类金融业务是近年来流通领域出现的新现象。物流企业与金融机构合作,以货物或仓单作为抵押,支持金融机构向中小客户融资,有效地解决了中小客户融资难的问题。阿里巴巴集团也开展了向中小企业融资的业务。还有商业物流企业通过延长账期,打时间差,利用客户的资金开展投资等业务。商业领域以中小企业为主,融资难、担保难的问题由来已久。上述尝试是对以国有企业和大型企业为服务主体的现有银行、金融体系的抗争。当然,这种模式也存在一定的规范和风险问题,如普尔斯马特、东道物流事件就令人警醒。商业物流企业涉足金融或类金融业务,是我们不能回避的重大问题,给我们的流通理论研究提出了重大课题,也对现有流通和金融管理体系提出了挑战。

*本文系作者于2010年10月17日在第四届中国北京流通现代化论坛暨搞活流通、扩大内需、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层峰会上的演讲。

The Ten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Problems with China's Circulation

WANG Xuan-qing
(Department of Commercial Services Administration,Ministry of Commerce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Beijing100731,China)

At present,there are ten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problems with domestic trade management,namely the problems of the position and the role of circulation,the relation between domestic and foreign trade,the relation between domestic and foreign capital,the relation between large enterprises and SMEs,the relation between retailing and supply,the marketing pattern of retailing enterprises,the restructuring of wholesale system,the existence of new commercial revolution as the result of E-commerce,logistic specification and socialization,and the related financial problems of the commerce and logistics enterprises.These ten problems that the circulation management departments in different levels are worrying about are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the circulation industry.How to deepen research on these problems and how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are what we should spent more effort on.

the field of circulation;theory;practice;problem

F252

A

1007-8266(2010)11-0028-03

王选庆(1964-),男,天津市人,国家商务部商贸服务管理司副司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流通经济。

陈静

猜你喜欢
流通商业电子商务
富“鳜”逼人!标鳜最高38元/斤,订单去到39元/斤,流通商疯狂抢订!这条鱼成“抢手货”
2025年我国农村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2.8万亿元
圣物的流通——蕃尼古道上的尼泊尔鎏金铜佛流通考察
《电子商务法》如何助力直销
商业前沿
商业前沿
商业前沿
“流通空间”的中西方比较
商业遥感已到瓜熟蒂落时?
跨境电子商务中的跨文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