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流通产业实现消费促进和结构升级

2010-02-16 06:58
中国流通经济 2010年11期
关键词:流通业产业政策流通

赵 娴

(北京物资学院经济学院,北京市 101149)

发展流通产业实现消费促进和结构升级

赵 娴

(北京物资学院经济学院,北京市 101149)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流通是社会生产过程的重要阶段,是生产和消费之间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市场化程度不断深化以及愈加频繁的区域间贸易往来,流通产业不仅成为生产的先导,也成为消费的重要促进力量,流通效率的提高、流通渠道和流通模式的完善成为决定消费实现程度和水平的重要力量。流通产业的发展已被纳入“十二五”规划,要建立中国特色的现代流通产业,必须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优化流通产业结构,促进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的提升,推动国民经济发展。

流通产业;消费促进;结构调整;流通产业政策

一、发展流通产业是消费实现的重要促进力量

流通是社会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再生产以流通为实现条件。社会生产的发展要求流通的发展与之相适应,没有流通的发展相适应,社会再生产的发展是不可能的。流通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已经经历了几个社会形态。它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和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从简单商品流通,发展到发达的商品流通,促进了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

在社会主义大生产下,社会再生产过程是生产、分配 、交换和消费的统一。交换是生产和由生产决定的分配与消费的中间环节,是生产和消费的媒介要素。由于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将交换过程分解为两个独立的阶段,即卖的阶段和买的阶段,流通就成为连续的商品交换或从总体上看的商品交换过程。通过流通过程,不断完成着商品的形态变化,实现着商品由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交换的运动过程,从而为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正常进行提供必要条件。可见,流通构成了社会再生产的中间环节,一端联系着生产,另一端联系消费,成为再生产过程的中介,是联结生产和消费的媒介要素。这决定了流通的三大作用:引导生产、实现分配和满足消费。

流通对实现分配和消费具有能动作用,表现为流通成为“由生产决定的分配同消费之间的媒介要素”。[1]依靠流通的媒介作用对分配的方式、数量及结构产生影响,促使不同行业、企业、产品间的分配数量和比例结构发生变化,使社会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得到满足。

流通对分配具有能动作用。首先,分配的实现有赖于流通。所有者从分配中获得的商品,有时并不是能直接满足其自身消费需要的商品,其间必须经历商品与商品、商品与货币的转换过程,即商品流通过程。没有交换和流通的中介,分配就会被搁浅,产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就不能实现,不能最后进入消费。其次,流通的方式、规模和结构对分配的方式、数量及结构具有影响作用。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产品分配的方式与方法会随着社会生产和交换的方式与方法的发展而变化。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出现后,价值分配逐渐取代了直接的实物分配,同时,随着商品流通规模、结构的不断发展,价值分配也随之相应地得到适度的发展,由此进一步影响到分配的方式和结构。当流通的作用日渐强化后,间接的价值分配也就得以充分发展并成为社会产品的重要分配方式。最后,流通能对分配结构产生调节作用。尽管分配和交换都是生产与消费之间的中介,但二者的出发点和运行原则却不相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流通不仅可通过对生产的影响来实现对分配的间接作用,而且可通过流通中商品比价的变动来实施对分配环节的直接影响。其次,流通中各种有倾向性的买卖活动也会促使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不同产品间的分配数量和比例结构发生变化,从而体现流通对原有分配格局的能动调节作用。

流通满足消费的作用表现为:一方面,流通是消费实现的必要前提。作为单个再生产的最终环节,消费是生产、分配和流通各环节的目标所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消费实现是社会再生产运行的最终目标,是影响整个社会经济运行状况的决定性因素。但是,在商品货币条件下,消费者要满足其多样化的需求,唯一的途径只能是经过交换而形成的商品流通,依靠流通的媒介作用。另一方面,流通能扩大消费的规模。流通可以促进生产者的产品向商品生产转化,因而能给社会分工者带来更多的货币收入,提高其购买力,从而扩大消费的规模。[2]

因此,充分认识流通的重要地位,大力发展流通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协调、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一,流通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在不断提高;第二,流通产业具有较高的产业关联度,与国民经济各个产业部门的技术经济联系更密切,是各产业之间实现物资、货币、信息等经济要素传输的渠道与载体;第三,流通业的发展有助于扩大内需和增加就业,发达的流通业具有引导需求、发掘需求、创造需求的功能;第四,在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背景下,流通业具有越来越强化的战略性。近年来,我国流通业的产出在国民经济总产出中所占的比重呈上升趋势,显示了随着国民经济总量增长而产生的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也预示着流通业在今后相当的一段时期内将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重要的产业增长点,有着加速发展的趋势,并将日益深刻地影响到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和持续发展。

二、发展流通产业要深化产业结构调整

流通产业结构调整对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具有重大影响。流通产业在产业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是当代各国积极发展的重点。流通产业发展状况是评价一国经济整体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因而是投资的主要领域、利税的主要来源、就业的主要渠道和科技开发应用的主要领域。20世纪80年代后,世界各国产业结构重心向后推移的速度日益加快,第一、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进一步下降,第三产业的比重加速上升,尤其在发达国家这一变化更加明显。但是,我国流通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整体偏低,产值比例不仅低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甚至低于经济发展水平相似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这不仅影响了流通业自身的发展,也影响了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因而,调整流通产业结构,不仅会加快流通产业的发展,也将成为第三产业发展进而产业结构演进的主导力量,有利于实现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形成合理的产业运行序列,优化产业结构,从而优化经济结构,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深化流通产业结构调整,要引导流通资源的合理布局和有效配置,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从流通业目前的现状来看,产业结构不甚合理。一是业态结构不合理,缺乏规划,造成资源的浪费;二是地区布局不合理,东部发达地区限额以上的批发零售企业占60%,中西部只占40%,从销售额来看,68.8%集中在东部,超市在东部的比例占70%;三是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组织化程度相对较低;四是市场结构不合理,尚未形成完善的市场体系,只重数量发展不重质量提高,只重建设不重管理等问题日益突出。

深化流通产业结构调整,进行优化升级是必然选择。优化选择的目标之一是将流通业确定为近期的优势产业加以扶持发展,使其先导作用能得以充分发挥,从而启动市场,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优化选择的目标之二是在流通产业内部选择新的经营业态(如连锁经营、代理制、物流配送等)作为产业发展的新的利润增长点。优化选择的目标之三是要加大商品流通业的组织结构调整力度,提高流通产业的组织化水平,通过资产重组、购并、入股、承包、租赁、托管等方式,形成一批组织化、规模化、现代化的大型流通企业集团,实现规模效益。优化选择的目标之四是加速发展完善的第三方物流保障系统,即要形成分布合理的配送中心,采用先进的物流机械与技术,构建高效畅通的物流路径,提供高质量的物流服务及管理。为此,要对现有物流企业进行整合,充分利用现有的物流设施并加快其更新改造的步伐,强化面向社会提供高质量的物流服务,创造条件兴办社会化的物流中心,以形成全社会范围内分布合理、功能完善的物流网络,进而实现产业化发展。优化选择的目标之五是要提升流通产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与工业企业一样,流通业的结构合理化与高度化发展都需要先进技术和设施的保障与支撑。当今世界商业环境和市场需求的供应链已经建立,在信息化和国际化的支持下,这种供应链已将生产、销售、售后服务、市场组织等活动建立在共同的有效成本和效益的基础上,从而使流通的技术部门、生产企业、市场组织等能组织起来而形成一个新型、高效的后勤系统,使商品流通更趋于集约化,进而建立起新型的商品流通体系。优化选择的目标之六是要充分发挥现代通信技术的优势,积极探索电子商务条件下的流通交易方式的创新。电子商务的引入,将会给传统流通企业带来一系列的制度创新,有助于形成新的流通组织形式,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费用,降低企业的销售和采购成本,规范交易行为,提高交易信用。因此,流通业要想顺应新经济快速发展的步伐,在竞争中增强自身实力,就必须借助电子商务来进一步拓展自身的生存空间,开辟新的贸易领域。传统流通企业与电子商务的有机融合,是顺应今后发展趋势的理性选择,会给整个流通产业乃至社会经济带来创新性的进步和发展。

三、发展流通产业要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

产业政策是政府为了实现某种经济和社会目标,以产业为直接对象,通过对全产业的保护、扶植、调整和完善,直接或间接干预本产业内企业的经济活动以及商品、服务、金融市场的相关政策的综合。产业政策是政府对未来产业结构变动方向的干预,同时也是为弥补市场机制失灵而采取的补救措施。通过实施产业政策,可以明确产业发展方向,规划产业结构,规范产业市场,整合多方资源,提升本产业产品竞争力,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率。产业政策的主要作用在于弥补市场的缺陷,实现产业的超常规发展,缩短赶超时间,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度化,实现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因此,制定有效的产业政策是进一步推动物流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1.制定流通产业政策要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实现流通业的整体推进。应根据国民经济总体发展规划,明确流通产业政策的内容、目标和步骤,引导流通产业结构调整的进程,为各个流通主体的微观结构调整提供政策导向。同时应制定一定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在财政、信贷和税赋等方面对流通企业予以技术装备更新、改造和增值的相应扶植。流通产业政策应当包括产业结构政策、产业技术政策、产业布局政策、产业促进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企业布局规划、相关行业协调政策以及相配套的土地政策、税收政策、市场准入政策、金融政策等。由于流通企业平均利润水平较低,流通产业政策还应包括制定相应的倾斜和扶植政策。流通产业政策的制定应遵循以下原则:将流通产业确定为一定时期内重点发展的产业;明确中心城市物流的政策定位;政策的目标在于培育和健全物流市场;以物流技术政策为核心,鼓励技术开发和关键技术创新;强调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实现各相关行业的有效整合,进而全方位推进流通产业发展;建立政策实施的保障体系。

流通产业的大力发展,是社会分工专业化的需要,也是实现流通业规模经济的需要。流通组织活动只有在规模经营和网络化运作的基础上才能产生预期的效益。当前流通业正处于快速发展时期,必须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制定流通业的产业政策,这将有利于与流通发展相关的各个行业及经济管理部门按流通产业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和本部门的工作性质进行政策设计与推进,避免因部门权力划分所导致的纷争。制定流通产业政策还将进一步促进不同领域相关行业在发展现代化流通进程中充分考虑其协调和配合的问题,强调整体性发展,避免各自以自我为中心的发展,从而达到共同发展、提高效率的目的。

2.制定流通产业政策要充分考虑流通业发展中的市场失灵、产业集聚的相互关联影响,以实现流通业的生产先导和消费促进作用。支持资源整合,鼓励物流企业做大规模;促进物流业协会和中介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协会组织在行业服务、协调和自律等方面的中介作用;加快物流管理、技术和服务标准的建设和推广,完善物流标准体系;打破部门和地区间的分割和封锁,促进物流市场的一体化建设;完善相关制度,保障物流服务的社会化和资源利用的市场化;促进物流业的空间合理布局,以增强其空间利用能力。立足于工业化和制造业集聚的产销融合、价值链整合升级和流通一体化是生产服务性流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产业政策的着力方向。

3.制定流通产业政策要建立必要的政策效用评估体系。政策效用评估是政策科学性的充分体现,即在一种系统化的基础上对政策的真正实施效果进行评估。通过评估,可以评定现行政策的实际效果,以此给政策的制定者提供比较、鉴别及评判的依据,并依此决定对现有政策的选择、调整、完善、推广、创新甚至放弃。一项政策出台以后,其可行性、科学性、实用性、有效性如何,在流通运行的具体实践中到底能起多大的作用,这种事后评估是十分必要的,理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对产业政策进行有效性评估所依据的标准包括:政策有效性,一项政策实施对政策主体运行环境改善的影响作用;经济效率,政策实施后所产生的效率,包括企业、社会乃至环境方面的效率;管理与执行成本,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所付出的管理方面和执行过程的各种费用,这个费用必须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这是衡量一项政策经济科学性的关键标准;资金配置,政策给予的资金支持是否配置于最需要的环节、最关键的技术以及最核心的领域,最终使有效的投入获得最佳的效果;动态影响,政策的实施是有时期性的,所产生的影响是动态的、延续的,如果一项政策能产生持续的积极效应,以至于对于周边的区域和今后的长期发展都有广泛的影响,那么这项政策就是成功的。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36.

[2]赵娴.流通经济学[M].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8:12-13.

Develop Circulation Industry to Promote Consumption and Structural Upgrading

ZHAO Xian
(Beijing Wuzi University,Beijing101149,China)

In the light of commodity economy,circulation is the essential intermediate link between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With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vity,the promotion of reform in economic institution,the continuously deepened marketization and the increasingly frequent trade among regions,the circulation industry is not only leading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on,but also playing an important role in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consumption.The improvement of circulation efficiency and the improvement of circulation channel and pattern is now determining the level of consumption.The development of circulation industry is not included into the twelfth five-year plan.To develop the modern circulation industr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we should formulate the rational policy for this industry,optimize the structure of this industry,promote the level and structure of consumption and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economy.

circulation industry;promote consumption;restructure;policy for the circulation industry

F724

A

1007-8266(2010)11-0035-03

*本文系北京物资学院产业经济学重点建设学科,北京市属高校人才强教计划项目阶段研究成果。

赵娴(1964-),女,江西省井冈山市人,北京物资学院经济学院党总支书记,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流通经济、产业组织、资本市场等。

孙志伟

猜你喜欢
流通业产业政策流通
富“鳜”逼人!标鳜最高38元/斤,订单去到39元/斤,流通商疯狂抢订!这条鱼成“抢手货”
我国卫星应用产业政策及分析
“互联网+”背景下肇庆市商贸流通业创新发展路径
体育与旅游融合发展的产业政策特征分析
现代流通业水平的评价维度及三大经济区发展比较
我国流通业增长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
物流技术革新对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影响研究
圣物的流通——蕃尼古道上的尼泊尔鎏金铜佛流通考察
中国制造,产业政策引导产业健康发展
“流通空间”的中西方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