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毒化瘀汤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 120例

2010-02-28 09:52刘立华崔桂娟
河北中医 2010年4期
关键词:腰骶下腹盆腔炎

刘立华 崔桂娟

(河北省滦南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局技术服务站妇科,河北 滦南 063500)

2007-01—2009 -01 ,我们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自拟解毒化瘀汤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120例,观察对白细胞计数(WBC)、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参照《妇产科疾病诊断标准》[1]。宫颈举痛或摇摆痛;附件区触痛。同时具备下列条件中任何 1条:阴道排液异常;CRP增高;ESR加速;子宫内膜活检有炎症改变;宫颈黏液涂片革兰染色找到白细胞内革兰阴性双球菌;衣原体检测阳性;体温升高;触及附件肿块;腹腔镜检查有盆腔炎证据。中医辨证分型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中瘀毒内结型。主症:下腹胀痛或刺痛,腰骶胀痛,低热起伏。次症:神疲乏力,带下量多,色黄气臭,经期腹痛加重,月经量多或经期延长,或见阴道不规则出血,小便黄赤,大便干结。舌脉:舌质红或黯红,边尖瘀点或瘀斑,苔黄腻或白腻,脉弦滑或弦数[2]。

1.2 排除标准 合并有子宫内膜异位症、妇科肿瘤、盆腔结核,合并严重内外科疾病。

1.3 一般资料 120例均为本站妇科门诊患者,年龄23~ 48岁,平均 35.5岁;病程 <1年 70例 ,1~5年 47例,>5年 3例;有急性盆腔炎史 45例,人工流产史 32例,放置宫内节育器 72例,盆腔手术史 20例。

1.4 治疗方法

1.4.1 常规西药治疗 予头孢曲松钠(广州白云山制药总厂,国药准字H 44021564)3g加入 0.9%氯化钠注射液250m L中静脉滴注,甲硝唑葡萄糖注射液(河南华利药业有限责任公司,批准文号:H 41020499)1 g,每日 1次静脉滴注。

1.4.2 中药治疗 予解毒化瘀汤。药物组成:败酱草30 g,大血藤 30 g,蒲公英 30 g,桃仁 10 g,牡丹皮 15 g,三棱 10g,莪术 10 g,大黄 5 g,川楝子 10 g,延胡索 10 g,川牛膝 10 g。日 1剂,加清水煎至 100mL,38~40℃时保留灌肠。灌肠前排便,用 16号导尿管插入肛门约 15 cm深处,50 mL注射器抽取药液缓慢注入直肠内,每次100m L,保留 1 h以上,每日 1次,经期停用。

1.4.3 疗程 以 7 d为 1个疗程,连续治疗 3个疗程统计疗效。

1.5 观察指标 观察计算治疗前后证候、体征积分,并分别检测治疗前后 WBC、ESR及 CRP。

1.6 疗效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2]。治愈:治疗后下腹疼痛及腰骶胀痛等症消失,妇科检查及理化检查正常;证候、体征积分和减少≥95%;停药 1月内未复发。显效:治疗后下腹疼痛及腰骶胀痛等症消失或明显减轻,妇科检查及理化检查明显改善;证候、体征积分和减少≥70%,<95%。有效:治疗后下腹疼痛及腰骶胀痛等症减轻,妇科检查及理化检查有所改善;证候、体征积分和减少≥30%,<70%。无效:治疗后下腹疼痛及腰骶胀痛等症无减轻或有加重,妇科检查及理化检查较治疗前无改善或有加重;证候、体征积分和减少 <30%[2]。以治愈、显效、有效统计总有效率。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

2 结 果

2.1 临床疗效 本组 120例,治愈 79例,显效 28例,有效 10例,无效 3例,总有效率 97.5%。

2.2 治疗前后 WBC、ESR及 CRP比较 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WBC、ESR及CRP比较±s

表1 治疗前后WBC、ESR及CRP比较±s

与治疗前比较,*P<0.05

治疗前 治疗后WBC(×109/L) 13.11±4.22 7.62±3.91*ESR(mm/h) 24.17±5.68 15.92±5.07*CRP(mg/L) 17.63±8.84 8.35±4.83*

由表1可见,治疗后 WBC、ESR及 CRP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慢性盆腔炎主要病理改变为炎性渗出、粘连和增生,辅助检查常可见 WBC增高、ESR增快及 CRP增高[3]。目前西医治疗多采用抗生素治疗,但因发病部位较深,药物难以进入病灶,恢复慢,而且反复使用易产生耐药性及二重感染[4]。

慢性盆腔炎的症状散见于中医学热入血室、腹痛、带下病、产后发热等病症中,主要为湿、热、瘀交阻于子宫、胞络,致任、冲、带三脉功能失常,或素有宿疾,日久不愈,内结瘀毒,复因劳累,或重感外邪而发作,或因素体正气虚弱,内邪日盛,感染外邪而成。病位在下焦,病性属虚实夹杂。治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解毒化瘀汤方中败酱草味辛苦,性微寒,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本品走血分,能行血脉,调气血,破瘀血,解气滞,为妇科常用之良药,配伍大血藤、蒲公英共为君药,达到解毒消肿的目的。桃仁、三棱、莪术活血祛瘀,牡丹皮、大黄清热利湿活血,共为臣药。延胡索有理全身内外上下诸痛之妙用,与川楝子配伍寒温并用,有行气止痛、清热疏肝的作用,为佐药;川牛膝引血下行为使药。全方共奏清热利湿﹑理气行滞﹑活血化瘀之功。中药保留灌肠可使药物直达病灶,通过肠黏膜吸收直接进入盆腔组织,促进药物吸收,使盆腔组织的药物浓度增高,避免了口服中药的不适与胃肠道反应。

临床观察表明,在西药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解毒化瘀汤灌肠治疗慢性盆腔炎疗效确切,并相应降低WBC、ESR及 CRP指标,值得临床推广。

[1] 贝政平,来佩琍,张斌.妇产科疾病诊断标准[S]2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17.

[2]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S].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43-252.

[3] 刘人伟.检验与临床:现代实验诊断学[M].2版.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223-225,236-237,159-160.

[4] 郑怀美.妇产科学[M].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259-260..

猜你喜欢
腰骶下腹盆腔炎
脊髓腰骶膨大扩散张量成像参数评估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损伤程度和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的研究
经脐单孔腹腔镜下腹直肌子宫悬吊术在治疗盆腔脏器脱垂的临床研究
腰骶移行椎患者腰骶交界区冠状面倾斜畸形发病特点的临床研究
擦胸揉腹增强免疫力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疗效观察
多层螺旋CT在急性右下腹疼痛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分析
腰骶移行椎的影像学研究进展及临床意义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30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48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盆腔炎的观察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