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鹿奶粉”事件引起的思考
——以成本与利润问题分析为例

2010-03-20 14:50于富生
关键词:奶站三鹿奶农

于富生,梁 帆

(1.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北京 10872;2.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 100871)

“三鹿奶粉”事件引起的思考
——以成本与利润问题分析为例

于富生1,梁 帆2

(1.中国人民大学会计系,北京 10872;2.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 100871)

“三鹿奶粉”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已导致全国近5万名婴幼儿患病,并一度造成广大社会民众对食品安全的极度恐慌。“三鹿奶粉”事件不但使中国食品行业发展遭遇重创,引发了整个中国食品行业的安全信任危机,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再次掀起对“中国制造”问题的热议。“三鹿奶粉”事件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归结于奶粉监督管理部门的规章制度不完善和监管不力以及企业道德失范、责任不明确或责任心不强等原因。而笔者力求利用经济学原理,从成本与利润分析这一新的视角出发,探讨奶制品行业造假贩假的本源,探索揭示“三鹿奶粉”事件发生的内在必然性,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三鹿奶粉”事件;恶性竞争;成本与利润

市场经济初期,劳动密集型企业常常会采用恶性竞争的手段挤垮竞争对手,以达到垄断市场并获取高额利润的目的。但由于在竞争中把产品价格定得很低,甚至低于边际成本,从而导致企业的利润所剩无几,便会产生以次充好等危害消费者利益的问题。从近年来我国奶制品行业的发展状况看,1998年到2007年10年间,奶制品产量从60万吨增加到1 700万吨,增长近28倍,实现了超常规的跨越发展。据统计,2001年到2004年,蒙牛年均增长率为117%,伊利年均增长率也达到49%,而此期间三鹿的年增长率在20% ~30%之间徘徊。为此,三鹿集团“十一五”发展规划提出了确保配方奶粉、力争功能性食品和酸牛奶产销量全国第一、液态奶乳饮料保持前三位的发展目标。显然,这个规划把“速度”放在了企业发展的第一位。

三鹿集团地处河北省会石家庄,环绕京津两大消费市场,奶牛数量仅次于内蒙古,位居全国第二,这些都为三鹿集团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优越的环境。

然而,市场是开放的,许多企业早已窥视到这一优势。2007年,蒙牛、伊利和光明等10余家乳品企业抢摊河北,投巨资建设奶制品加工企业。以唐山为例,日处理鲜奶能力迅速增长到5 340吨,而鲜奶日产量仅为3 700多吨,供需严重失衡。面对挑战,为了保住和扩充市场,三鹿集团一方面抬高奶源收购成本,另一方面通过不断压低产品价格和降低产品质量来进行不正当竞争。与此同时,三鹿集团为占领农村市场,推出20元一袋的婴幼儿配方奶粉,添加的辅料比例高达40%以上。如按国家质量标准生产,企业不但无利可图,而且将严重亏损。恶性竞争导致的成本高于售价,出现价值与价格倒挂现象是“三鹿奶粉”事件发生的直接诱因之一。

一、奶制品加工企业的成本与利润问题

近些年,由于奶制品加工企业的重复建设和产品的高度同质化,我国奶制品企业上演了一场血淋淋的价格战。这场价格战的结果导致牛奶行业利润非常薄,而恶性的竞争造成行业利润出现整体性下滑,2006年,我国乳品行业毛利率为22.97%,比2002年减少了7个百分点。据媒体报道,2006年,我国奶业市场的全部利润为55亿元人民币,因促销和捆绑销售造成的奶业损失高达50亿人民币,销售收入前10位的国内乳品企业利润率平均仅为4.9%,利润却明显减少,与产品的大幅增加形成鲜明的“倒挂”状态。河北省食品工业协会发布的一季度生产运行分析显示,由于恶性争抢奶源,奶价“高烧”导致当年一季度河北省液体乳及乳制品利润总额同比下降38.90%和49.02%,有1/3的企业亏损。

1987年,三鹿集团提出了“奶牛下乡,牛奶进城”的经营模式,企业不需支付奶牛养殖和牧场扩大的征地成本,即可依靠“人民战争”迅速放大奶源产量,从而实现低成本扩张。而三元、完达山等企业均是靠自有牧场提供奶源,其中三元自有奶源达60%以上,但这些企业发展比较缓慢。据有关报道,2000年至2007年,某乳品企业销售额增长了85倍,该企业2004年销售支出为10.39亿元人民币,用于奶源建设的生产基地支出却只有4 000万元人民币,奶源自给率只有10%。还有的乳品企业在上市之初,便将奶牛资产作为“非优质资产”从上市公司剥离。2000年后,全国乳业加工能力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长,奶源的增长速度最多也不超过15%[2]。奶源基础建设不够,发展滞后,原奶收购市场出现无序竞争,导致原奶收购价格忽高忽低,原奶质量得不到有效保证。

综上所述,奶制品行业利润低迷,许多企业利润所剩无几甚至亏损。但由于我国奶制品行业退出机制不健全,企业转产或退出需支付高昂的“转移成本”。为了维持经营或生产,企业就甩掉部分成本(奶源)或干脆造假。上述种种原因,都是导致奶制品加工企业造假贩假的主要原因。

二、奶站的成本与利润问题

“三鹿奶粉”事件曝光后,一份发表于中国奶协官方网站上的调查报告称,目前中国奶源主要有三种:一是企业自建的规模化奶牛场,没有中间流通环节,质量管理良好,但只占总奶源的10% ~15%;二是奶牛养殖小区和奶站,奶源质量受到从业人员素质的影响,占25%左右;三是散养的农户,质量和卫生条件无法保障,占到了60%以上[2]。由此可见,我国目前奶站分布结构很不合理,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恶性竞争催生了不合格奶站的出现。奶站多为私人经营,固定收入主要是企业支付管理费。以某乳品企业为例,奶站送来的源奶分合格、不合格两类,不合格产品按质量等级分为五等,管理费在0.20元/公斤上下浮动,按一个奶站每天6 000公斤的收奶量计算,每月固定管理费收入大约在5.4万元左右,如果原奶被企业检测不合格而拒收,全部损失由奶站承担。每月只要一次检测不合格,当月管理费就等于零,奶站不景气的时候,不掺假造假的奶站几乎没有利润。随着终端市场竞争加剧,各乳品企业纷纷放弃了对奶站的控制。早期曾自己投资兴建奶站的部分企业,在这种无序状态的示范效应和压力下,将原有的奶站承包给私人经营。奶源成为紧缺资源之后,原有标准都束之高阁,奶站陷入失控状态,牛奶质量被抛之脑后。由于急需奶源,三鹿集团等企业再也无法像过去一样严格监管奶站,奶站逐步在奶农和企业的三角利益链中占据主动,并成为游离于食品安全监管之外的灰色地带。

(2)企业对奶站送来的源奶敷衍了事,奶站对奶农送来的原奶更是来者不拒。按照奶站建设要求,每个奶站都应配备检测残留抗生素的仪器,价值两三万元人民币。但很多奶站为了节约成本,常常只是买一台假仪器作为摆设。当地奶农都管这些检测仪叫“吓唬器”。近几年来,送到企业的源奶几乎没有被拒收过。换言之,奶农生产的源奶“全部合格”。一位长期给某企业送奶的师傅透露,过去几年,自己送给企业的源奶很少被拒收,但自“三聚氰胺事件”爆发后,不是检出微生物超标,就是检出含抗生素。原来即使源奶被检出抗生素超标,企业也不会拒收。2007年,某电视台就曾对某地的一些奶站在收购生鲜牛乳时掺假做过报道。这些奶站,通过往鲜奶里兑水,然后掺加脂肪油、蛋白粉、脂肪粉、麦芽糊精和VC钠等添加剂,保证奶的各项指标,掺假所获得的利润十分惊人[3]。

综上所述,由于缺乏有效监管,某些奶站为了追求高利润回报,不择手段地采用了掺假造假行为来损害消费者的利益。

四、奶农的成本和利润问题

乳业企业为了自身利益需要将价格拼杀的损失转嫁到奶农身上,牺牲奶农的利润。有关数据显示,在整个产业链中,奶牛养殖生产、乳品加工、销售三个环节的投入比通常分别为7.5∶1.5∶1,而利润比分别为1∶3.5∶5.5。由此可见,奶农环节成本最高、利润最低、风险最大。在牛奶的生产和流通成本中,源奶占总成本的70%左右。

某县奶牛协会会长算过一笔账,以2007年末计算,一头牛每天要吃10公斤精料、30公斤粗料。精料50%是玉米,价格从年初每吨1 400元涨到1 750元人民币;10%是豆粕,价格从每吨2 200元涨到3 300元人民币;全价料价格从每吨1 500元涨到1 800元人民币。粗料整体价格从每吨1 300元涨到1 750元人民币。给牛输一次液,从40元涨到60元甚至70元人民币,移胃手术费从300元涨到500元人民币。饲料、医疗费涨价幅度大,再加上雇佣工人的工钱,源奶收购价格却维持不变,养殖户几乎没有利润[4]。

某省农业厅的一位领导指出,2007年上半年,奶牛养殖户30%亏损,30%平本,40%盈利。由于玉米、豆饼等饲料价格暴涨,与2006年相比,豆饼涨了0.5元人民币/公斤,玉米涨了0.4元人民币/公斤。而源奶收购价却维持去年水平,二级奶1.5元人民币/公斤,一年下来差不多白干[5]。据某县畜牧局一则资料介绍,与去年同期相比,某县奶农的奶牛养殖成本至少增加了20%。据某省商务厅监测,2007年1月至4月,喂养奶牛的主要饲料玉米,身价一直暴涨,全省平均价格达到1.52元人民币/公斤,同比上涨19.7%,为10年来最高位。另外,豆饼由2006年的每公斤1元涨到了1.5元人民币,麦麸从0.9元上升到1元人民币,草料由0.06元涨到0.14元人民币[6]。无论是大规模的奶牛养殖户还是小规模的散养户,在生产过程中所面临的最突出问题都是饲养成本上升、源奶价格偏低造成的比较效益过低。有的养殖户因为效益低下,为减少投入,少喂料、喂次料,进而造成产奶量下降、奶质量低劣等问题,有的奶农甚至被迫杀掉奶牛而不再从事养殖业。

分析认为,奶牛的主要生产成本是饲草料,约占总生产成本的70%左右。源奶作为一种商品,其收购价格应该是生产出来的牛奶价格(即成本)体现,是由价值规律决定的,只能遵循而不能人为创造(企业单方面定价)。源奶实际市场价值背离了生产成本,必然会产生造假现象。

四、结 语

量比较复杂,成本比较高,所以有人常常使用一种叫做“凯氏定氮法(Kjeldahlmethod)”的方法,通过食品中氮原子的含量来间接推算蛋白质的含量。然而,这种检测方法却不能有效地防止奶业造假。

通过对乳品加工企业、奶站和奶农的成本和利润的问题分析认为,恶性竞争是导致“三鹿奶粉”事件发生的根源,企业不想支付高昂的行业退出成本,于是就拼命地压低或转嫁成本,加上原料不断涨价,造成企业、奶站和奶农产业链各环节成本不断增加,利润却所剩无几,致使搀假造假泛滥成风,一度成为行业公开的秘密。而我国当前处在经济转型时期,体制、机制和法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政府监管成本非常高,效率却非常低,造成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遏制。有专家认为,即使三鹿奶粉不出问题,其他企业也会出问题。即使奶站不出问题,其他环节也要出问题。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结果也是如此。

对于如何防止此类问题的再度发生,笔者认为,在完善政府监管、加大检测投入、强化企业道德约束的同时,重点还需解决好以下三个问题

(1)防止恶性竞争。食品行业不同于其他行业,产品质量直接关系到人的生命与健康。因此,食品的安全性比一般行业安全性更重要,更值得有关生产部门或销售部门的高度关注。恶性竞争必然导致企业无利可图,走上通过掺假造假坑害消费者利益的歧途。因此,政府应制定奶业发展的控制性规划,提高准入门槛,解决市场由无序竞争发展到恶性竞争问题,使产品的市场价格体现其实际价值,保证企业获得合理利润。

(2)建立企业的市场退出机制。改变多部门、多环节管理模式,缩短审批程序,从根本上解决企业退出市场的后顾之忧问题。

(3)政府应给予一定的扶持政策。我国奶制品企业起步晚、产品档次低、利润薄,政府应及时调控奶农、奶站、企业、消费者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特别是保证奶农的利益,实行奶农的最低收购价,从源头上解决我国的奶制品安全问题。

[1]吴新光.我省奶业高速发展背后有隐忧[EB/OL].http://www.hbjjrb.Com,2007-05-31.

[2]梁冬梅,刘京京,宫 靖,等.奶业生死劫[J].财经,2008(20):特别报道.

[3]李胜利,曹志军,张永根.如何整顿我国乳制品行业:“三鹿奶粉”事件的反思[J].中国畜牧杂志,2008(18):44-50.

[4]李剑桥,胡智胜.牛奶涨价蕴藏机遇,专家应对周期论怪圈[EB/OL].http://www.21food.Cn/htm/huml/news/35/23375/htm,2007-11-10.

[5]李俊奇,靳国庆.河北奶业发展之中看隐忧:访河北省农业厅厅长刘大群[EB/OL].http://chinafoodf.Net,2007-07-16.

[6]袁 栋.价格战导致奶农挥泪杀牛[N].河北青年报,2007-06-23(经济版).

Economics Thoughts on Sanlu Milk Powder Incident—Cost and Profit Analysis as an Example

YU Fu-sheng1,LIANG Fan2
(1.Department of Gdlf,Renmin Univerzity of China,Benjing 100872,China;2.School of Archaeology and Museology,Peking University,Beijing 100871,China)

The serious incident of Sanlu milk powder for infants has caused nearly 50 000 sick babies and the public panic for food safety across China.It not only brought great damage to the development of China’s food industry and a crisis of confidence about the food safety,but also set off a hot discussion about“made in China”all over the world again.“Sanlu milk powder incident”has many causes,most attribuing to the regulation and supervision of the local government,morals and responsibility of the enterprise and so on.And this paper aims at analyzing the root cause of producing and selling contaminated milk powder,exploring and revealing the intrinsic inevitability of“Sanlu milk powder incident”from a new perspective of cost and profit,at the same time it does not negate the other non-economic factors.

“Sanlu milk powder”;incident vicious competition;cost and profit

F270.7

A

1008-4339(2010)02-0129-04

2009-06-30.

于富生(1954— ),男,教授.

梁 帆,lyl5636@163.com.

猜你喜欢
奶站三鹿奶农
抗议
三聚氰胺事件对奶站及奶农的影响——以内蒙古为例
“三鹿”重出江湖
我国生鲜乳收购站(奶站)监管状况调查报告
乳品企业对奶站的激励偏差与最优激励合约——基于多任务委托代理模型的分析
四川将建奶业第三方检测制度
欧盟补助28.1亿元给英国奶农
“三鹿”商标的考验
三鹿悲凉谢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