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战略研究

2010-03-22 04:30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10年5期
关键词:体育事业竞技全民

李 粲

(福州大学体育部, 福建 福州 350002)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事业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群众体育事业蓬勃开展、北京奥运会取得辉煌成绩,使中国人民感到自豪和骄傲。但在高兴之余,也要认真思考我们的不足——群众体育事业在当前工作中的现实差距及竞技体育与体育强国的真实差距。只有找出不足,缩短差距,加大改革力度,确定未来发展目标,指出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才能使我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体育强国。

1 建国以来,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

建国以来,我国群众体育事业受到国家政府的高度重视:1952年,毛泽东亲笔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1954年,党中央明确提出:“改善人民健康状况,增强人民体质是党的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群众体育活动在全国普及并很快地开展起来。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方针指导下,国家政府重点发展群众体育事业。1984年,根据邓小平的指示,党中央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发展体育运动的通知》:全党全社会要重视加强体育工作,进一步发展全民族的体育运动。1995年,国务院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并明确提出进一步增强人民体质,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发展群众体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是增强人民体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利国利民,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体育工作一定要把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摆在突出位置”,为我国体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在全国城乡普遍地开展起来。

1.1 我国群众体育事业的开展取得了阶段性的进步

1.1.1群众体育人口逐年增加,场地设施条件得到改善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群众体育事业蓬勃迅速地开展,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逐年增加。1996年,我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表明,我国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占总人数的31.4%,2000年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一期工程结束时占33.9%,2004年占37.1%的人,2010年预期将超过40%。2007年全国有3.4亿人参加过体育锻炼,“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为28.2%。[1]《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施行后逐年扩大,由70%增加到90%,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合格以上的群众以近1%的速度增长,已达到93%。[1]体育场地配套设施逐年完善,1949年我国体育场地仅有4982个,1996年增加至615693个。2004年,我国各类体育场地850080个。到2010年,我国各类体育场地设施将超过100万个,是建国初期的200倍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03平方米,是建国初期的100倍以上。[2]

1.1.2群众体育资金的投入不断增加,国民的体育消费水平逐年提高用体育彩票公益基金建设群众体育设施效果显著。2002年,国家体育总局将体育彩票公益基金中央本级收入的60%用于群众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其中3.572亿元加上地方投入的2.2亿元,共计5.7亿元,在城市和农村乡镇兴建全民建设工程4097个,修建“全民健身路径”33314条,乒乓球台4720个,篮球架12590副,体质测试器材2820套。投入9900万元建设了37座示范性全民健身中心;投入1.6亿元实施“青少年俱乐部工程”,建成1900个青少年俱乐部。2006年,体育彩票公益基金用于全民健身140.2亿元。[3]截止2008年底,体育彩票销售累计2383亿元,筹集公益金777亿元,60%用于全民健身事业,[2]体育发展的资金投入不断增加。群众体育消费水平逐年提高,我国年人均体育消费100元以上的人数,1996年只占总人数的33.32%,到2001年,以家庭为单位平均每年消费397.42元,全国城乡居民人均家庭消费总支出分别为4998和1670元。2007年底,全年人均体育消费水平为593元,全年消费总额在100元—499元之间的为53.4%,在500元—999元之间为17.2%,在1000元—2999元之间为13.3%,另外,有3.3%的人在3000元以上。年轻人人均消费水平最高,如20—29岁年龄组的人平均体育消费为793元。[1]

1.1.3群体组织和群众体育队伍不断扩大目前,群体组织已基本覆盖全国城乡,全国性单项体育协会、省区市体育总会、行业体协176个;全国共建立省级社会体育指导中心23个;全民健身城乡体育指导站和健身站点近21万个;青少年体育俱乐部3092个。[1]我国群众体育干部的数量不断增加,据对24个省(区、市)调查,2000年省级体育行政部门中群体干部的数量占机关总人数的比例由1995年的12.3%上升为14.6%。省级体育总会中的专职人员增加了8.2%,兼职人员则增加了10.6%。在群体协会中,省级专兼职体育工作人员都有较大幅度增加。[4]2004年底,我国省、市、县各级体育行政部门共有群众体育干部5 461人,比2000年增加了39.6%,占地方各级体育行政部门职工总数的24.2%。省、市、县体育事业单位中从事群众体育工作的人员14072人,比2000年增加了37.9%。省、市、县各级体育总会、各类人群体协和各类项目体协常设机构专兼职工作人员94771人,其中专职工作人员14738人,比2000年增加36.5%。乡镇街道专兼职体育工作人员44982人,其中专职工作人员7396人,比2000年增加了59.9%。[5]

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不断扩大,1995—1997年是快速发展期,以1995年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为基数,1996、1997年分别以155%和63.39%的速度递增,1998年增长14.5%。2002年,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总数已达276576人。2004年底,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已达430491人。2010年我国将有60万—65万人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1]

我国自1993年底启动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以来。2001年“志愿者年”,在第21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中有四万名“彩虹志愿者”;同年11月第九届全运会中有10万名志愿者为大会服务;2003年,第五届城市运动会中有近五万名志愿者参与活动;而2008年北京奥运会约有10万名志愿者为大会服务。[6]

1.2 我国群众体育事业在当前社会体育工作中的现实差距

1.2.1我国群众体育事业城乡、区域、年龄段发展不均衡2008年12月17日,国家体育总局公布的《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公报》显示,2007年全国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存在明显的城乡差异、区域差异。城镇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比乡村居民高24.1%。城镇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消费水平高于乡村,城镇居民有74.5%的人有过体育消费,乡村则为69.4%,城镇居民全年人均体育消费水平为718元,而乡村为355元。在区域差异中,东部地区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体育消费水平均高于中西部。中西部居民对体育场地设施的需求高于东部,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分别有15.4%和14.7%的人强调“缺乏场地设施”是其不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而东部地区仅有9.3%。根据《调查公报》,2007年全国有3.4亿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农村参与体育活动的人口比例只有26.9%,与城市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人口比例还有较大差距。全国“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为28.2%(含在校学生)。根据国家体育总局提供的资料,2005年,美国“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是49%。这份资料在对七个国家和地区的体育锻炼情况进行分析后得出结论:我国群众的体育锻炼情况“基本处于中等偏下的水平”。参加体育锻炼的年龄特征为,年轻人的人数比例比较高,但多数频率较低。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比例较低,但是达到“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标准的比例较高,反映出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更为积极。 我国群众体育事业呈非均衡发展趋势。

1.2.2我国群众体育经费、场地设施、社会体育指导员资源匮乏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相比,国家对群众体育事业费的投入明显不够。截止2006年底,体育彩票公益基金用于全民健身的140.2亿元中,全民健身的使用比例不足60%,其中人均体育场地建设资金仅为148.15元。[4]目前,民间组织、社会团体的经费来源不足,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资金不到位,欠帐过多,影响了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调查公报》显示,在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中,影响其参加锻炼的主要障碍是“缺乏时间”(41.2%),其次是“缺乏场地设施”(16.6%)和“自身惰性”(13%)。“没有体育设施”选项在城乡居民不参加体育活动原因中,已由1996年的第四位上升到2007年的第二位。据统计,我国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6.58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仅为1.03平方米,仅为美国的1/16。由此可见,“缺乏场地设施”仍然是当前妨碍全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体育场馆用于体育活动占使用场次的67.77%,体育馆用于体育活动占使用场次的80.85%,有固定看台灯光球场用于体育活动占使用场次的78.77%[4]。体育场馆的使用率低、开放比例小,特别是学校的体育场地空置和侵占体育场地设施挪为他用等现象较为突出,仍是当前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社会体育指导员人员缺乏,高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所占比例不高,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年龄中40岁以下的占42.19%,而30岁以下的年轻社会体育指导员所占比例相对不高,仅为10.70%,总体年龄层次偏高。2010年,我国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将发展到60万人左右[6],与2000年相比,中国社会体育指导员数量虽然增长了三倍左右,但平均约2166人口中才有一名社会体育指导员。这个比例远远满足不了广大群众对社会体育指导员的需求。

1.2.3国民健身消费观念滞后,体育需求不足从广大群众的消费项目来看,2007年用于购买运动服装的人数比例最高,为91.0%,其他依次为购买体育器材、订阅体育报刊和购买体育图书、支付参加体育锻炼的场馆费用,以及观看体育比赛费用等。参加体育锻炼的场馆费用仅排第四,而购买运动服装的人数比例远远超过支付健身场馆费用,国民健身消费观念淡薄。《调查公报》显示,“健身走”和“跑步”成为中国参加体育锻炼人群中最“热门”的项目,占总人口的62%;以“单位或住宅小区体育场所”为主要锻炼场所的人数比例最高,达到22.2%,其他依次为“自家庭院或室内”、“公共体育场馆”、“公路旁”、“广场”、“住宅小区空地”、“公园”、“健身会所”、“自然区域”及“其他”。排在前几位的主要是不收费或价格低廉的体育场所,而收费场所如健身会所却排在了倒数第三。在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中,只有16.3%的人到收费体育场所锻炼(至少1次/月),选择收费在11元—30元/次的体育场所锻炼的人数仅为27.6%,反映出广大人民群众“支付健身活动消费”的观念和意识不够。接受体育锻炼的指导,在参加体育锻炼人群中仅有33.3%,其中接受体育教师(教练员)指导的人数比例最多,为15.3%;其次为其他相关专业人员、其他人员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等,所占比例在5%左右;还有2.7%的人依照参考资料进行体育锻炼。接受体育锻炼指导者的年龄分布特点是:青年人群接受指导的较多,中老年人接受指导的较少。如,16—19岁年龄组有52.6%人接受指导,其中,有41.6%接受体育教师(教练员)指导。40岁以后各年龄组人群接受指导的人数比例在23.9%~27.1%之间,明显低于青年人群。[1]

1.2.4群众体育法规建设和宣传工作相对薄弱我国群众体育活动的保障性法规存在缺陷,管理制度不严密,宣传力度不够,导致群众体育事业的经费不到位、体育场地设施经常被挪为他用、健身市场的发展混乱等现象的产生。这说明在群众体育事业开展和实施的过程中,缺乏严格的保障性法规配套施行,现有的群众体育法律法规制度不能很好地制止以上现象的发生。

2 中国竞技体育取得的辉煌成绩和反思

2.1 我国举国体制的特点,创造了中国竞技体育的辉煌

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适应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目标,是我们实现奥运战略的最有力的支撑和保障,是我国创新的竞技体育体制。举国体制并非计划经济的专利,它是计划经济也是市场经济实现国家利益的手段。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具有后发优势,坚持与完善举国体制是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的理性选择。它必将为竞技体育为提升我国的国际地位和声望,激发全国各族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增加中国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及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发挥更大的作用。[2]

1956年,陈镜开打破了最轻量级挺举世界纪录,成为中国第一个创造世界纪录的运动员;1959年,容国团在第25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中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世界冠军。1984年,中国在洛杉矶奥运会上实现了奥运金牌“零”的突破。特别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获得51枚金牌、100枚奖牌,位列金牌榜第一,取得了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创造了中国竞技体育新的辉煌。中国自1980年首次参加冬奥会后,在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上实现了我国冬奥会金牌“零”的突破,到2010年第21届加拿大温哥华冬奥会,金牌总数5枚,奖牌总数11枚,金牌总数排名第七。在亚洲,从1982年新德里举行的第九届亚运会开始,中国已经连续七届位列金牌榜第一。截至2009年8月,中国运动员获得的世界冠军数已达2310个,创超世界纪录达1195次。我国竞技体育在举国体制的保障下,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跻身于世界前列,创造了中国竞技体育的辉煌。

2.2 后北京奥运时代我国竞技体育的反思

北京奥运会取得了金牌总数第一的辉煌成绩,在欣喜之余,也要考虑我们与世界体育强国的差距。奖牌总数的差距、我国弱势项目(如田径、游泳等多牌项目)、冬季奥运会还没有进入奥运强国行列等等都反映出我国还不具备体育强国的实力。我国北京奥运会金牌总数虽然第一,但奖牌总数却位于美国之后。前三届奥运会,美国310枚,俄罗斯252枚,而中国的奖牌总数为222枚。奖牌的差距,说明我们与体育强国还有一定距离。2008年,在中国北京举办奥运会,由于天时、地利、人和等各种有利因素,使我国在金牌获得上相对来说更容易些,如许多评分项目:体操、跳水、花样游泳等。据统计,北京奥运会中国游泳和田径两个项目,我国只获得金牌一枚,奖牌八枚,占两项奖牌总数9.6%。而美国获得金牌19枚、奖牌54枚,占两项奖牌总数65%,可以看出,我国与美国差距甚远。2010年21届加拿大温哥华冬奥会中国获得金牌总数5枚,奖牌总数11枚,金牌榜位列第七。而加拿大金牌14枚,奖牌26枚,金牌榜第一。综上所述,我国在总体竞技实力上较世界强国,如美国、俄罗斯、加拿大等国为低。

3 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辨证关系

3.1 群众体育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群众体育是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竞技体育成绩的取得是群众体育发展到一定水平的必然结果。群众体育良好的发展,促进了我国体育人口的增加,在庞大的体育人口大军中才能选拔出更多的高水平后备人才加入到竞技体育队伍中,使我国的竞技水平提高,竞技体育发展。因此群众体育是竞技体育的基础,是高水平竞技体育的基础。竞技体育人才高超技艺的展示吸引着群众体育中的优秀竞技人才,并起到带领群众体育队伍积极锻炼的良好作用,从而促进了群众竞技水平的提高。群众体育队伍增强,竞技体育水平才能更好的提高,竞技体育水平提高了,我国才能创造优异成绩,才能鼓舞全民参与健身。因此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和谐发展,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2 竞技体育对群众体育有引导和示范的作用

竞技体育具有竞争性、技艺性、娱乐性和国际性。激烈的竞争使竞技体育更具魅力,竞赛结果的不确定性,吸引人们的关注和好奇,并投入激强的感情色彩。当运动员在国际赛场上取得佳绩时,会鼓舞和振奋人们的民族精神和自豪感,从而使人们产生强烈的锻炼欲望。竞技体育的高超技艺更具观赏性和艺术性,人们在欣赏高难技艺的同时,以偶像为榜样,自觉参与到全民健身的行列中来。竞技体育具有很好的娱乐性,可以使广大人民群众在紧张繁忙的工作后,通过欣赏竞技体育活动来缓解、放松自己。其广泛的国际性,可以让运动员通过比赛进行交流,相互了解,增进友谊。通过竞技体育引导人民群众参与到群众体育活动中,为人们提供了广泛的交流空间,提高了人们参与活动的热情,促进群众体育事业蓬勃开展。

4 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政策实施,对我国体育事业的深远影响

4.1 《奥运争光计划》与《全民健身计划》的颁布,促进了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和谐发展

在“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影响下,1995年国务院先后颁布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和《奥运争光计划纲要》,这两个计划要对应这两大类体育活动,表明了国家体育部门在认识和落实“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这基本指导方针的过程中,又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7]《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制定和实施是国家发展社会事业的一项重大决策,是一项国家领导、社会支持、全民参与的体育健身计划。《奥运争光计划纲要》把竞技改革置于体育体制和机制改革基础之上,并提出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符合现代竞技运动发展规律的国家办和社会办相结合的竞技体育体制和良好循环的运行机制”。强调了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战略的结构性和层次性,这种结构首先表现为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关系。《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以来,在人民群众健身意识增强、体育场地设施改善、体育资金投入增加、群众体育工作队伍壮大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对于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和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奥运争光计划纲要》实施以来,不仅对竞技体育的改革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而且促进了群众体育活动的蓬勃开展。我国竞技体育的金牌总数从第27届悉尼奥运会的第三到第29届北京奥运会的金牌总数第一,就可以证明。

4.2 正确处理好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关系,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000年12月15日发布了《2001—2010年体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分析了2001—2010年间中国体育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明确了体育改革的发展目标、基本方针,提出了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体育科技、体育交往、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的改革与发展对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又进一步指出: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健全国民体质检测系统,发展竞技体育。[8]深入贯彻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是处理好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协调发展的有力保障。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关系到全民的体质健康、生活质量、体育事业的发展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改变以往过于注重竞技体育的思想,使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相互作用、相互促进、重视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协调发展,是体育事业深远发展的基础。正确处理好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关系,在依靠国家政府体育资金投入的同时,借助民间组织、地方政府、企业单位、社团等全方位动员和引导社会各界力量为体育事业注入更多的资金,改善条件,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同时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4.3 改变政府传统体育管理体制,倡导社会兴办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事业

过去,国家实行“管”、“办”都抓的体育管理体制,使得体育工作任务繁重,范围扩大,体育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不相适应,导致基层体育工作进展缓慢,严重制约着社会体育工作的开展和施行。应改变旧有体制,管办分离,由政府领导,动员和引导各有关部门,各行业系统,各群体组织,由群众组织、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个人一起办,调动全社会力量兴办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事业。竞技体育要实行国家办和社会办相结合,优势项目由国家负责,部分已经能进入社会兴办的项目,国家给予大力政策支持,使竞技体育进入群众体育市场,为群众体育市场注入更多经费,提供更多资源,给予更多优惠政策及关注,从而加快群众体育事业的发展速度。群众体育鼓励社会各界资助群众体育事业,使群众体育走向国家、社会和个人投资相结合的新格局。转变“将群众体育看成是政府的纯粹的福利事业,离开政府就无法进行”的传统观念,改变国民传统的消费观念,把体育投资用在健身消费上,而不是主要用在购买体育服装等方面,树立“花钱买健康”的新理念,使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到全民健身的行列中来,强健国人体质,为国家输送更多更优秀的竞技体育人才。

4.4 解决阻碍体育事业发展的主要问题,创造良好的全民健身氛围

体育经费不足、社会体育工作人员缺乏、群众参与体育的积极性不够、社会体育组织没有充分发挥作用、体育工作的效率和效益不尽如人意等都严重阻碍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只有加大改革力度,制定相应措施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加大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经费投入,建立和完善体育专项资金制度,如设立“竞技体育专项基金”和“全民健身公益基金”。国家政府将体育事业经费的投入落到实处,国家财政拨款主要用于全国性体育组织机构的活动、竞技运动的重点项目和国家训练基地的建设,而地方拨款应用于群众性体育组织开展体育活动、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培养体育后备人才。加大公益性体育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特别是小型体育场馆和健身场所的建设,鼓励个人投资兴建体育场所,并给予优惠政策(土地使用和资金贷款)。体育场所向社会开放,收费必须让广大人民群众能够承受。重视群众体育工作队伍的扩大和建设,大规模发展社会体育指导员,使群众和体育指导员配备比例合理。推行新的政策法规,管理到位,加强全民健身活动的宣传力度,形成健身舆论导向,营造健身舆论氛围,增强人民群众的健身意识,提高群众参与健身的积极性,从而缩短城乡、区域及年龄差异,使我国“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赶超世界体育强国。

4.5 认真贯彻《全民健身条例》,为我国竞技体育的发展创造条件

国务院决定自2009年起,每年的8月8日为全国的“全民健身日”;2009年9月,国务院公布了《全民健身条例》,这是中国第一部全面、系统的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专门性行政法规,是全民健身事业法制化、规范化的重要标志,是加快全民健身事业科学发展、建立全民健身长效化机制的重要举措,是满足人民群众体育健身需求、促进体育事业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9]2010年3月17日至18日在兰州召开的全国群众体育工作会上,国家体育总局局长刘鹏总结说:“群众体育健身意识不断增强,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蓬勃开展;群众体育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基本形成了从中央到地方,不同行业、不同人群、不同层次的群众体育网络组织。但目前我国参加经常性体育锻炼的人数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令人担忧,体育场地设施不足,现有场馆利用率和开放程度不高等现象仍然存在。”他同时指出,“2010年是我国群众体育事业发展承上启下的一年,各地要深入贯彻《全民健身条例》,加快建设体育强国步伐。

5 后奥运时代竞技项目策略研究

完善“举国体制”,国家、地方、社会协调发展,共同兴办,努力提高我国竞技体育在国际竞赛中的竞争实力。正如2008年9月29日胡锦涛主席在北京奥运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积极挖掘潜力,优化结构,提高效益,推动竞技体育内部各门类均衡发展,不断增强我国竞技体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我们应综合分析我国优势项目的特征、世界竞争实力格局的变化和我国各项目在历届国际比赛中取得的成绩,保持我国优势项目和潜优势项目的实力,发展弱势项目,是我们今后竞技体育的发展目标。对于重点项目和重点选手重点投入、重点保证,加大技战术训练的创新,提高核心竞争力,确定参赛目标、参赛重点,要实施有效的战略管理、目标管理和项目管理,重视参赛软实力研究,构件多元化竞赛实战保障体系,为项目突破做好准备。

国家应高度重视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协调发展,重视优势项目和弱势项目的协调发展、重视夏季奥运和冬季奥运项目的共同发展,重视奥运项目和非奥运项目的共同发展,重视国家、地方行政职能的协调发展。进一步提高竞技运动水平,派我国弱势项目的运动员和教练到强国去训练和学习,学习国外先进训练方法,迅速提高我国弱势项目的竞技水平。请国外金牌教练到我国指导,使我国弱势项目(如足球、篮球)能赶上体育强国。组织科研队伍,针对重点项目进行跟踪,科学研究,给予运动员配套待遇,如技战术安排、生理周期安排、心理辅导、损伤康复、营养饮食、疲劳恢复等等,进一步提高我国竞技水平。

国家政府应加大力度,给予政策支持,加大投入竞技体育资金,建立更完善的训练体制,建设更科学的训练场地,向世界体育强国学习,将优秀教练请进来,将我国运动员派出去,学习借鉴体育强国的科学训练方法,努力提高我国竞技水平,缩短与世界体育强国的差距。在北京奥运会上金牌总数第一的优势下,调整运动项目结构,完善运动项目布局,进一步研究运动项目特征和训练规律,开拓新的金牌增长点,稳步提高竞技体育整体实力,实现竞技体育质的飞跃。加强优秀运动队的建设,建立优秀体育人才的交流体制,加强运动队教练的培养,提高教练员的文化素质和训练水平。培养裁判员队伍,通过培训、晋升、选派,不断提高执法水平和职业道德。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建立后备人才培养体系,鼓励地方、社会、基层和学校挖掘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建立后备梯队,为国家输送更多的高水平竞技人才。

6 结束语

中国在北京奥运会上取得金牌榜第一,显示出中国已经成长为“奥运强国”,但是在《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公报》中28.2%的数字比例表明,中国绝非“体育强国”。[1]北京奥运会我国取得辉煌成绩已成为历史,备战2012年的英国伦敦夏季奥运会才是我们的关键。在前不久结束的第21届温哥华冬奥会上,申雪、赵宏博以总分216.57分获得冠军,并刷新了国际滑联的最高分纪录,结束了自1960年以来俄罗斯(前苏联)选手40年垄断冬奥会双人滑第一的局面。这个振奋人心的时刻,给中国人民带来了鼓舞和感动。要抓住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动员全国人民参与到全民健身的行列,坚持锻炼,增强体质,强健体魄,使我们国家的国民体质和竞技运动水平变得更好、更强。大力加强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事业的协调发展,使我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体育强国。

[1] 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公报[EB/OL].http://zhuanti.sports.cn

[2] 中国新闻网[EB/OL].WWW.Chinanes.com.cn,2009-09-27.

[3]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工作情况(1996年至2002年)[Z].2002.

[4] 中国大众体育网站[EB/OL].http://www.chinasfa.net.

[5] 华奥星空[EB/OL].http://www.sports.cn/ 2006-10-01.

[6] 肖林鹏.社会体育管理[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7] 杨桦,等.竞技体育与奥运备战重要问题的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6.

[8] 程文广.我国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嬗变的思想根源 [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6,26(6):1~3.

[9] 田雨普.稳定和谐发展:后北京奥运会时期我国体育的正确抉择[J].体育文化导刊,2009(3):1~4,25.

[10] 刘新华.我国群众体育由大到强的战略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10,46(1):19~31.

[11] 潘华.论北京奥运会后我国大众体育发展趋势[J].体育文化导刊,2009(12):1~2,14.

猜你喜欢
体育事业竞技全民
全民·爱·阅读
TSA在重竞技运动员体能测试中的应用
北京冬奥会“备战办”模式对河北体育事业发展的启示
“十三五”成绩单
——示范区建设中的云南体育事业
竞技精神
我国体育事业财政支出:规模、结构与空间效应
简述体育强国战略下残疾人体育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可持续全民医保
全民健身 参与快乐
花与竞技少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