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产房医护人员职业防护

2010-04-04 07:50朱崇应
当代医学 2010年9期
关键词:锐器产房孕产妇

朱崇应

医院产房承担着孕产妇的分娩和急危重症的抢救工作。由于环境较为特殊,并存在物理性、化学性、生理性职业暴露及社会、心理等因素,不同程度地危害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甚至威胁到医护人员的生命安全。

产房是医院感染管理的重点科室,而产房医护人员对于接触孕产妇及污染物的职业暴露问题没有足够的重视,从而增加了职业暴露的风险性,产房医护人员是危险的职业群体之一。有关文献报道,在各级医院的职业损伤中医、护、技损伤率为40.6%、53.83%、37.98%。

1 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28名产房医生、护士、助产士,包括实习生、进修人员。

2 调查内容及方法

采用我院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无记名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引起损伤的生物性危害因素、物理性危害因素、化学性危害因素以及暴露后的防护和有关防护知识。发出问卷28份,收回28份,有效回收率100%。

3 结果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锐器针头、刀片、剪刀等损伤占85.57%,急产、急症创伤直接接触产妇的血液、体液、羊水、分泌物损伤占89.78%,负重伤占26.8%。而56.4%的医务人员对职业暴露的危害认识不足,不经常使用防护用具,防护措施不到位。

4 讨论

4.1 物理性危害因素

4.1.1 锐器伤

锐器伤是产房医护人员最常见的职业危害。最常见导致锐器伤的原因是与抽血、静脉注射、肌肉注射等工作行为有关,回套针帽、徒手掰安瓿也是导致锐器伤的原因。本次调查结果占85.57%。锐器伤后可引起20余种血源性疾病,发生血液、体液传播疾病的危险性高。有文献报道针刺伤时只需0.004m l带有污染的HBV的血液足以使受伤者感染[1]。H IV感染率为0.3%,HCV感染率为0.8%。医护人员在接生、缝合、清洗等过程中损伤是危险因素之一。某医院调查近两年121名临床一线护士有90名曾经发生过针次伤,占74.38%,而且有9.92%的护士不知道伤口的正确处理流程,37.19%的护士部分知道伤口正确处理流程,52.8%的护士知道伤口的正确处理程序[2]。

4.1.2 辐射伤

产房常规终末空气消毒以紫外线照射为主。但紫外线会损伤眼结膜,造成皮肤红斑,引起眼结膜炎或皮炎。噪音污染主要来源为吸引器、监护器、产妇的喊叫、金属器械的碰撞,音量经常超过80dB,噪音会使医护人员心情烦躁,情绪激动。

4.1.3 负重伤

在接生助产过程中,肌肉骨骼损伤,尤其是脊背损伤是威胁医护人员的突出问题,有关文献报道腰骶部疼痛的发生率为8.4%,主要原因是站立时间过长。助产时保护产妇会阴时,腕关节负重引起腕管综合征、腱鞘囊肿、腱鞘炎较多发生。下肢静脉曲张、子宫脱垂、阴道前后壁膨出等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人群。

4.2 化学性危害因素

化学消毒剂常用于空气消毒、物体表面擦拭。医护人员经常接触化学消毒剂,而这些化学类物质对人体的伤害是缓慢的,因此容易被忽视,如长期吸入混有高浓度戊二醛的空气或者直接接触戊二醛,容易引起眼灼伤、头痛、皮肤过敏、胸闷气短、咽喉炎及肺炎、流感样症状、手部色素沉着等症状;高浓度的甲醛可刺激粘膜,可引起职业性哮喘,急性大量接触可致肺水肿,同时能使基因突变、致癌。各种消毒液的接触也是职业性皮炎最常见的原因。配制某些化学药物时可以通过皮肤或呼吸道被人体直接吸收,如接触化疗药物时可引起细胞突变、致癌及自然流产、宫外孕、子宫先天性畸形等损伤[3]。我院产房医护人员经常要接触化学消毒剂、水银、消毒废气(过氧乙酸、戊二醛、含氯消毒剂等)可导致头痛、鼻炎、哮喘、气促、接触性皮炎、记忆障碍、流产、胎儿畸形、注意力不集中等疾病。

4.3 生物性危害因素

有关文献报道我国每年报告发生法定传染病450余万例,其中多数可经呼吸道和血液等传播,HBV、HCV、H IV为主,本次调查显示产房医护人员直接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伤口分泌物、眼、鼻腔、口腔暴露率占89.78%,与污染血液或体液接触后感染H IV的几率为0.1%。

4.4 社会、心理因素

医护人员职业角色与多种生活角色的经常性冲突构成了护理工作的应激因素。工作中存在诸多因素,如长期处于急危重症孕产妇抢救工作的氛围中、值班“三班倒”生活不规律、工作任务繁重等,还要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工作稍有不慎,易产生医患、护患冲突。经常会遇到情绪激动甚至有过激言行的病人,而医护人员还必须冷静、平和地面对,满足病人及家属的要求,巨大的压力给身心健康带来了一定的影响,导致心理压力超负荷,直接影响医护人员的心理和工作行为。

5 防护措施

5.1 强化在职培训、严格执行标准预防

医护人员在进入产科上岗前必须进行岗前培训、进行健康体检、接种疫苗。对医护人员进行定期的职业安全培训,加强防范意识,提高医护人员自我防护意识,不但要在工作中避免发生职业暴露,也要给孕产妇提供安全的治疗和护理,做到双重保护。

5.2 落实标准预防措施

本次调查反映出,产房医护人员上岗前虽然接受医院感染管理、职业防护的培训,但是知识掌握不牢,标准预防措施落实不到位,不重视自我防护,存在侥幸心理。在日常工作中应严格执行手卫生和手消毒制度,注意手部皮肤的完整性,在接触产妇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或皮肤有破损时,均应戴手套、口罩、帽子、护目镜等防护用品。急诊孕产妇一律按标准预防进行防护。如果已确诊为传染病的孕产妇,应尽量使用一次性用品,穿防水围裙、防水隔离衣、高筒雨靴,戴双层手套及护目镜。并按规定作好医疗垃圾的处理,避免院内交叉感染。同时做好终末消毒,彻底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对不配合的产妇缝合伤口时必须有他人帮助。用过的缝合针、刀片在任何情况下不能直接传递给他人,要用弯盘传递,并在使用前后随时检查防护用品是否完好无损。操作中禁止徒手掰安瓿,严格规范使用利器盒。

5.3 严格执行技术操作规范和预防刺伤事故的原则

正确掌握锐器伤处理流程:狠抓各种制度的落实,狠抓医护人员常规技术操作规范和各项工作流程的落实,严厉处罚违反常规操作行为。每周及每月定期不定期护士长要进行检查、监督、建立奖惩制度,使医护人员掌握常规操作规范,在实际工作中自觉认真遵守标准预防制度。发生职业暴露锐器伤时采取紧急处理措施:捏住受伤部位近端挤压伤口(指尖向下防止污染物进入血液循环)→肥皂水+流动水反复冲洗10m in(粘膜被污染时,生理盐水反复冲洗10m in)→消毒(2%碘酒,75%酒精)→包扎→报告(保密)→相关抗体检测(接种疫苗或预防服药,必要时评估)→心理干预→定期观察随访。

5.4 防护

产房进行空气终末紫外线消毒时,防止工作人员(特别是病人及家属)进入室内,并改进采用新型环保人机共存消毒机。为减少噪音污染做好产妇的健康宣教及心理护理工作,取得产妇的积极配合,减少噪音吵闹,各种设备要保持在良好的运转状态,严格执行消毒技术规范,并按照产品说明书操作。严防违规操作,确保人身安全。

5.5 重视负重伤的危害

医护人员应正确运用人体力学与护理操作,使自己的体位尽量省力,维持良好的姿势,以减轻自身肌肉紧张及疲劳,避免肌肉过度紧张,减少负重对脊柱、腕部、腰骶部的疼痛损伤。

5.6 学习沟通技巧

加强自身业务水平的提高,提高法律意识,应知法、懂法、守法,了解自身的责任及自身应受到的保护,学会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服务病人,建立良好的医患、护患关系,尽可能地满足病人的合理需求,最大限度地避免医患矛盾。

产房是医院感染管理重点科室之一,产房医护人员的职业特点决定了工作的危险性,“以产妇为中心”创建和谐的护患关系被广大产妇所接受。国家为了进一步规范医疗和护理工作,加强职业安全管理,先后颁布了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尤其是《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进一步完善了职业防护策略和措施,对医护人员职业安全起到促进作用,要求医护人员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注意职业防护的继续教育,增强防护意识,确保孕产妇及医护人员的安全,只有医护人员健康安全了,才能更好地保障病人及孕产妇的健康安全。

[1]谢红军,聂军.护士针刺伤的危害及其危险因素分析[J].实用护理杂志,2002,18(3):54.

[2]黄子琼,孙文欣.护士职业防护意识调查分析[J].中华实用医学杂志,2005,11(5):22.

[3]张光慧.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6,20(8A):1978-1980.

猜你喜欢
锐器产房孕产妇
孕产妇分娩准备的研究进展
移动式可伸缩锐器盒放置架的设计及应用
孕产妇死亡24例原因分析
感动!6岁男孩产房外坚守妈妈生产
生孩子的时候能在产房吃饭吗
锐器盒使用现状、存在问题及改进思路
产房仔猪寄养探究
顺产后为什么还要在产房观察2小时
蒙医护理实习生实习期间锐器伤调查分析与对策
探讨护理干预在妊高症孕产妇中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