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尔干社会分层理论探析

2010-04-07 15:23谢泉峰彭友良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涂尔干分化马克思

谢泉峰, 彭友良

(长沙民政学院 民政系 湖南 长沙 410004)

涂尔干社会分层理论探析

谢泉峰, 彭友良

(长沙民政学院 民政系 湖南 长沙 410004)

埃米尔·涂尔干是社会学奠基人之一。他认为社会现象不能用主观去理解,也不能用常识去推理,而只能通过社会去解释。他将不平等纳入社会整体结构之中,从社会系统功能需要的角度阐述了他的社会分层理论。

涂尔干; 社会分层; 不平等

1 涂尔干社会分层的理论基础和理论体系

涂尔干是实证主义者,是与卡尔·马克思和马克斯·韦伯被誉为社会学的三大奠基人。在《社会学方法的规则》一书中,他曾明确说道,“社会现象不能用主观去理解,也不能用常识去推理,而只能通过社会去解释”[1]4-5,因此,关于社会分层现象,涂尔干认为,其出现有必然性和某种内在的规律,而作为社会学学者,就应该将它作为一种外在物,去研究它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客观关系。同时,由于特定的社会分层结构是在特定社会的整体宏观结构下出现的,那么在特定的社会结构下,社会分层必然也有着特定形式,它的出现不仅有其合理性,甚至彼此之间还存在一种普遍的因果律,可以证实或推导。这是涂尔干社会分层思想的理论基础。

长期以来,涂尔干重点强调社会的团结和整合,所以他从不有意识地去研究社会冲突,他似乎也没有特别关注因为劳动分工而引发的社会分离的可能性。单从表面上看,涂尔干眼中似乎不存在马克思视野中的社会阶级,而只是有职业的分化和分工,但是,涂尔干却在他的著作中多次谈到了由于社会分工带来的社会不平等,并且在《社会分工论》一书中,他还暗示了:随着社会由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的转化,社会不平等也将走向社会平等。这样一来,在19世纪的思想家中,对社会结构中的层级发展趋势作出预测的就不仅仅是马克思了,涂尔干也在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并在隐晦的字里行间给出了一种完全不同于马克思的看法。

综上,涂尔干是通过将不平等纳入社会整体结构之中,从社会系统功能需要的角度来阐述他的社会分层理论的。

2 涂尔干的社会分层理论内容

涂尔干的社会分层理论可以从三个方面来阐述。

2.1关于社会分层产生的原因

涂尔干认为社会出现分层现象是与机械团结有关系的。在《社会分工论》中,涂尔干讲到在机械团结的社会里,由于个人之间分化程度不高,人与人之间的联系难以紧密,所以共同的价值观显得对社会团结而言尤为重要,必须以权力来维系[2]62。

社会分层的开始在涂尔干看来是源自宗教的。他发现,宗教将各种东西区分为“世俗的”和“神圣的”两类。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一书中,涂尔干说道:“一个社会能够通过它自身对人类的影响,使他们产生一种神的感觉,因为社会是属于它的成员的,就像神属于它的信徒一样。事实上,神首先是人类从某些方面为自己描绘的一种高于自己的东西,人类相信自己从属于这种东西。”所以,涂尔干也许会说:每一个社会都是制造神的机器[3]237-239。

在神被制造出来之后,一切事物也就进行了自然的分化。首先是在图腾崇拜后“圣物”出现,它包括作为图腾本身的植物或动物,然后是画有图腾的物件,甚至于一些个人也成了圣物。总之,全体社会被分为两个基本大类:一类是世俗的东西;另一类是或多或少有条不紊地组织起来的整个圣物世界。

基于上式进行计算后,可得到待辨识系数a和灰色输入参数b的具体数值,将其代入式(8)后得到p步前项的预测值。对x′(1)(n+p)进行累减生成,再进行对数映射,即可求得竖井掘进机p个进程后的偏移预测值。

一些与“圣物”联系在一起,乃至最后自己也成为“圣物”的个人正代表着他所处的整个社会的集体意识,而这些个人也就成了神的代表,他被赋予神圣的权力以维护社会的机械团结。

涂尔干在《孟德斯鸠与卢梭——社会学先驱》中说道:“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人为的不平等……这些不平等主要来源于被当作遗产的社会习俗。……不平等的发展受到了社会进化的激励,‘通过财产和法律的建立,不平等变得越来越稳固,越来越合法’。”他继续补充说道:“如果社会把占有权奉为圭臬,而没有使其服从任何规则,那么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它只能把不平等看作神圣。”[4]78

所以,在涂尔干看来,社会分层是特定社会下的产物。由于维护一个国家最高的力量是道德和宗教,所以一个社会中最高的管理者也同时就成了道德和神的象征。这是在社会分化程度不高的条件下维护社会生存所必须的职业分工方式。

2.2关于层级关系的论述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涂尔干对社会分层的看法更侧重于强调其必然性与合理性,因此在层级关系的探讨上,他采取了一种与马克思和韦伯截然不同的视角。

在马克思那里,人类社会一旦有了私有制,阶级就产生了,剥削阶级和被剥削阶级的矛盾和冲突成了贯穿人类社会发展的主线,两大阶级是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之间的关系,而它们之间的斗争——阶级斗争是推动社会向前发展进步的动力。在韦伯那里,分层在任何社会都是存在的,无论用什么标准和尺度来划分,层与层之间都处于一种相互竞争的状态,虽然,竞争有可能激化,但在大部分情况下,它们仅仅是为了获得市场资源而进行角逐而已。涂尔干所谈到不平等却是在社会结构框架下产生。

涂尔干在谈到机械团结的社会时也用他个人的视角观察马克思所说的阶级压迫的问题。但涂尔干却将这种不平等状态理解为一种维护机械团结所必须的正常状态。马克思认为上层阶级对下层阶级是赤裸裸的剥削和压迫关系,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总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而涂尔干却认为,在社会分工不够细致的整体结构中,压制法能够维护机械团结。

涂尔干的看法与韦伯显然也是有差异的。韦伯将不同层级视作是一种在市场争夺资源时竞争力上的差异,涂尔干却把它从属于整个社会结构。在涂尔干看来,某些人之所以在社会的上层,是因为要产生人类社会,就必须要有一个最基本的分工,必须要有一小部分人分离出来,以维护社会整体团结的需要,他们是社会整体的代表,从而也就成为了人们想象中的“神”。

这样一来,涂尔干就尽可能地避免了谈及机械团结的社会中关于矛盾、竞争等类似的概念,取而代之的是,只要人类还处于机械团结的社会之中,为了维系社会整体不至于分裂,不平等必然要产生:“神圣”的上层代表着集体的共同意识,维护着社会整体的团结;而“世俗”的下层则参与到日常的生产劳动之中,被上层所治理。这种简单的分工有着维护机械团结的社会存在的正面功能。

2.3社会变迁条件下的层级变化

当然,涂尔干并不认为社会分层会始终存在。在涂尔干的理论框架中,社会平等的实现程度取决于社会在自然条件下分化的状况。

他论述道:“一旦劳动产生分化,社会就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群体的各个部分都具有了各自的功能,相互已经难以分割。……因此,以前常常发生的巧取豪夺的事情,今天很难再发生了,也很难再成行了”,其原因在于“劳动越分化,每个社会机构所包含的不同成分就越少。……与此同时,每一种业务都显得更加重要,因为它在整体中代表了更大的份额,所以它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也越来越大”[2]111。也就是说,当社会进入有机团结的状态之后,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职业和个人更不可替代,为了维护社会团结,社会平等必然会成为现实。

然而,要使社会发生这样一个大的变化,有些条件是必须的。这就是社会结构由原来的机械团结转变成有机团结,社会整体意识也同时发生变化。

涂尔干并不认为卢梭所说的纯粹的社会公约能够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他认为在公约的背后有社会集体意识的作用[3]219,他明白的说道:“如果平等变成了一项权利,……本质而言,是共同体使然。这并不是因为有了这三项规则,而是因为它们反映了普遍意志,根据这些规则得到的财产平等分配才是公正的,所以,这样确立起来的体系必须得到尊重。这样一来,‘这个基本契约用道德和合法的平等,代替了自然可能在人们之间造成的身体的不平等’。”[4]92所以社会集体和普遍意识的变化,是社会分层结构转变的重要条件。

涂尔干在《社会分工论》中说出了他的理由:“有了规范还不够,因为规范有时候也会成为弊害的根源。阶级斗争就是这种情形。”[1]333由于在有机团结的社会中,各部分功能联系紧密,矛盾和冲突会移动平衡的支点,从而最终会形成公平的契约。这便成了涂尔干认为社会平等能够实现的原因。它会是社会由机械团结发展到有机团结时的必然产物。

3 涂尔干社会分层理论的特征

3.1社会分层状态由社会结构决定

无论是在对机械团结的社会还是有机团结的社会的论述中,涂尔干始终未把社会分层作为一个单独的问题来阐述,在他看来,社会分不分层、如何分层是与社会结构功能直接相关的,社会的组织状态决定了社会分层的具体形态。所以,他不认同马克思所说的,阶级斗争改变社会结构,推动社会结构的发展,他也不同意韦伯所说的,社会分层是个人在固定的社会结构框架中,由于在市场中竞争力的差异而引起,相比之下,他换了一个角度,得出了这样的看法:社会分层是受社会整体宏观结构所决定,不是分层改变了社会结构,而是社会结构决定了社会分层状态。

3.2强调分化的正功能

涂尔干对社会分化过程是持正面态度的。他认为社会的分化能够增强社会的适应能力,提高生活水平,也能够缓解矛盾冲突的产生。当然,这种分化并不是无限制的。在社会分化的过程中,保证社会整体的团结是首要的因素,社会分化程度要受社会整体结构的影响,必须要和社会团结程度相适应。只有在社会处于机械团结时,出于维护整体结构在功能上的需要,社会中“神圣”与“世俗”这样不平等状况才有其正面功能的。

3.3以职业作为分层的主要指标

涂尔干对社会分工的强调实际上是对职业分化的强调,他对有机团结的社会将达到平等的预言,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他这样的一种认识,那就是随着职业之间联系的日渐紧密,职业之间只会有横向的分工、不再分出贵贱高低的。在涂尔干的看法中,社会分层现象完全是职业功能造成的。当社会组织处于机械团结中,神圣的职业与世俗的职业实际上代表的是一种集体意识与个人意识,由于集体意识要高于个人意识,因此从事这两类职业的人之间必然是不平等的。当社会组织处于有机团结中时,社会整体意识将转变为一种平等的意识,由于各职业之间联系紧密,相互不可缺少,于是公平的契约促成了职业之间的平等,从事各职业的个人之间也就平等了。

3.4对社会分层采用一种动态的、发展的观察角度

和马克思一样,涂尔干对社会分层也采取了一种动态的、发展的观察角度,但是,涂尔干看问题的方向却和马克思不同。在马克思看来,人类社会早期的“原始社会”是平等的社会,但它在生产力发展之后,逐渐变成了阶级的社会,而且,压迫阶级与被压迫阶级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明显,斗争也越来越激烈,直到人类社会在世界范围划分成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阵营,并最终通过一场世界范围内的无产阶级革命来实现全人类的平等。涂尔干则认为人类社会从一开始出现就已经有了不平等的现象,机械团结决定了人类在早期社会中会自然而然的划分出“神圣”和“世俗”,之后,随着人类社会从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的转变,社会分化程度逐渐提高,不平等也就逐步向平等的方向转化。涂尔干在这里采用的是一种单向的发展路径。

[1]迪尔凯姆.社会学方法的规则[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

[2]涂尔干.社会分工论[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0.

[3]RAYMOND ARON.社会学主要思潮[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

[4]涂尔干.孟德斯鸠与卢梭[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责任编校:松仁)

AnalysisonSocialLaminationTheoryofDurkheim

XIEQuan-feng,PENGYou-liang

(Department of Civil Administration, Changsha Civil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 Changsha, 410004, China)

Emile Durkheim is one of sociological founders,who thinks that the social phenomenon cannot use to understand subjectively, also cannot use the general knowledge to infer, but can only explain through the society. Through bringing the unequal into social overall construction, from the angle of social system function, his social lamination theories are elaborated.

Durkheim; social lamination; unequal

2010-05-27

谢泉峰(1976——)男,湖北武汉人,长沙民政学院民政系助教,硕士,研究方向:社会学。

C912

A

1673-0712(2010)04-0008-03

猜你喜欢
涂尔干分化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两次中美货币政策分化的比较及启示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分化型甲状腺癌切除术后多发骨转移一例
鲁政委:房地产同城市场初现分化
涂尔干的道德教育理论留给我们什么?——社会学家马塞尔·福尼耶访谈录
涂尔干思想中的发展社会学观点
涂尔干社会团结理论及其启示
涂尔干道德教育理论视角下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