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2010-04-10 12:07吴振坤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三农问题城镇化城乡

吴振坤

(中共中央党校,北京 100091)

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

吴振坤

(中共中央党校,北京 100091)

三农问题一直是困绕中国发展的老大难问题,也是中国发展必需解决的问题。因此,党中央一直强调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那么,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其根本出路何在?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就是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实行土地经营规模化,实现农业现代化,实现农村人口城镇化。

三农问题;农业现代化;城乡一体化;土地经营规模化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众多,农村落后。三农问题一直是老大难问题。远的不说,新中国成立以来就长期存在这个问题,何其“老”也;三农问题又被提高到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地位,何其大也;三农问题千头万绪,问题多,矛盾多,极其复杂,长期难得解决,何其难也。根据中央有关精神,特别是在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精神指导下,对这个“老大难”的三农问题进行梳理,重点是“解难”,探索解决办法,寻找根本出路。根本出路找到了,就可以全力以赴地创造条件,经过一定的时间求得解决。那么,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究竟何在呢?

一、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

1.城乡统筹发展的基本内涵。所谓城乡统筹发展,就是在国家的国民经济客观层次统筹规划的前提下,实现全国资源优化合理配置;就是把农业与工业、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把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工业化放到国民经济全局中统筹布置;就是把农村居民收入与城镇居民收入放到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格局中统筹协调,使城乡居民共享政策开放的成果;就是把城乡社会事业发展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中统筹安排;等等,从而使城市与农村融为一体化,最终形成城乡统一发展的新格局。

2.促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可以从根本上消除城乡二元体制结构。十六大以来,中央采取的一系列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措施,特别是十七届三中全会制定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战略,从全局上、根本上突破了城乡分割二元体制结构,可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体制性矛盾。这个矛盾的解决,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前提,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根本内容。没有这个根本前提就谈不上解决其他基本矛盾。

3.统筹城乡发展,既是先导性战略又是总体性战略。解决三农问题,必须首先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体系障碍。所以,统筹城乡发展可以称为先导性战略。实行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可以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形成城乡互助、协调发展的格局。同时,统筹城乡发展,是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效途径,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力保障。正因为统筹城乡发展如此重要,才被放在五个统筹之首,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在解决三农问题的过程中,抓住了统筹城乡发展,就抓住了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突出的矛盾,抓住了五个统筹的牛鼻子,因而可以认为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总体性战略。

二、实行土地经营规模化

1.实行土地经营规模化的现实可能性。在我国,实行土地经营规模化,不仅是必要的,而且也是可能的。主要的根据:一是在一些发达地区,二、三产业迅速发展,为农村富裕劳动力转移创造了条件;二是农民收入的多元化,土地不再是农民的唯一生存手段;三是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政策的完善,解决外出务工农民担心失去退路的后顾之忧,更乐于接受经营权流转,为实现规模经营提供契机;四是由于土地撂荒及其潜在的获利空间和机会,为工商企业、个体大户和外商提供了投资农业的机会。

实行土地经营规模化的核心问题在于农村人口能否向城镇二、三产业转移的关键是能够获得稳定的就业和居住条件。

2.实行土地经营规模化的组织形式。目前,我国土地规模经营的组织形式有多种,每一种形式都有自己的特点。按照经营主体不同,大体有如下几种:

一是专业大户经营形式。“专业大户”是指技术好、会经营且具有一定资金实力的农户。所谓“大户”并没有一个准确的、统计数量的规定,只是相对于一般家庭经营规模更大、实现了规模化经营的一种家庭经营形式。种植大户的土地规模是通过土地经营权流转集中形成的。其最大的缺点在于行为的短期性和不稳定性,无法从长远机制上保证大户和农户获得双赢。

二是土地股份合作制经营形式。这是一种把股份制引入土地经营制度,实行资金入股和土地入股相结合,实现土地规模经营的形式。这是承包户要把承包权股份化,由原来的实物形态转化为价值形式,交股份合作组织统一支配。股份合作组织以再转包的形式,转包给农民或专业队,并按照股权平等、同股同利原则进行赢利分配。农民土地入股后,可取得固定利息。这种股份合作制,一是有利于耕地集约化、长期化、标准化经营;二是规范了土地经营各方的行为,各方均受章程和合同约束;三是土地规模经营可在更大范围内进行。这可使土地规模经营在更加稳定、更加规范的轨道上运行。

三是企业租赁经营形式。这种形式是将工商企业引入农业,通过土地经营权租赁形式,对农业实行企业化规模经营。企业化规模化经营有不少优势,可有效推进农业现代化。但这种形式可能加剧公司对土地的集中和垄断,可能造成本土小农和农业企业破产,不宜提倡工商企业大面积、长期地租赁和经营农户承包土地。

四是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形式。这种经营形式是农户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入社农民仍具有生产经营自主权。农民专业合作社不同于股份制经济,也不同于集体经济,它是一种独立的经济形态。其主要特征:(1)以其成员为主要服务对象,服务不以营利为目的。(2)自愿入社,自由退社。(3)成员权利平等,承认财产权。(4)民主管理。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对农民专业合作社实行扶持政策,《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也规定,对合作社的营销活动给予政策鼓励。

在农业组织上,我们不能走美国大农场的道路。根据我国国情,中国农业经营规模的前途是双密集化小规模的农场,因此,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是最佳的选择。

三、实现农业现代化

1.必须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不能照搬他国的模式,必须立足我国的基本国情和农业发展阶段,依据农业现代化的一般规律,探寻符合中国实际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目前我国基本国情和农业发展状况,与世界农业现代化相比,具有相当明显的差距。《2009年中国三农前景报告》显示,目前农业现代化程度最高的、位居前 10名的是澳大利亚、荷兰、加拿大、新西兰、丹麦、爱尔兰、美国、法国、英国、德国,东亚的韩国和日本农业现代化综合水平分别为 19位和 23位,我国农业现代化处于世界第 60位[1]。我国农业现代化仍相对落后与我国基本国情有很大关系。一是我国人多地少,农业资源紧缺,基础薄弱;二是我国农业生产以小农户分散经营为主体,农户数量多,约有 2.5亿户,经营规模小;三是农村生产力水平总体偏低,物质技术装备落后,机械化程度不高,靠天吃饭的状况还没有根本改变;四是长期存在城乡二元体制,不利于实现农业现代化。可见,我国农业现代化是一个艰苦奋斗的长过程。

2.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关于我国发展现代农业的战略目标的表述是:发展现代农业,必须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加强农业物质技术装备,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土地出产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农业抗风险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这就是说,发展现代农业,核心任务是尽快改变我国农业基础脆弱、生产条件落后和发展方式粗放的状况,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2007年 1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出的《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即中央 2007年“一号文件”)对发展现代农业作出全面部署,明确指出,发展现代农业的基本思路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提高农业水利化、机械化和信息化,提高农业水平、效益和竞争力。

3.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战略重点。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必须认真抓好以下战略重点:一是积极发展农业机械化。这是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手段,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物质基础。二是积极发展农利化,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物质条件。三是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技术进步。四是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构建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规模经营和引导农民进入市场的有效途径,也是进行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还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抓手。五是建立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这应是一种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此外,还要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进一步扩大农业对外开放。

四、实现农村人口城镇化

1.应实行城镇化加速发展战略。我国改革开放已 30年,新中国建立已有 60年,国家各方面建设都取得巨大成就,经济基础相当雄厚。因此,今后10年、20年我们有条件实行适当加快的城镇化发展战略。同时,我国工业化要以城镇化为基础,城镇化则要由工业化来推动。从这个意义上说,“工业化创造供给,城镇化创造需要”。城镇化将会引发的大规模基本建设投资需求、引发的服务业发展的需求以及引发的城市居民更多的消费需求,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基本动力。

2.2020年乃至2030年城镇化发展目标。1949年我国只有 132个城市,城镇化水平为 10.6%。过去 60年来,我国城镇化水平有了飞快提高,到 2009年底,全国 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有设市城市655个。从 2000年以来的 10年间,乡村年均转移人口为 1 070万人,到 2009年底城镇化水平为46.6%,城镇人口达到 62 240万人。到 2020年这11年期间由于实行加速发展战略,乡村年均转移人口要多一些,假定为 1 270万人 (前 10年为 1 070万人),总共将转移人口 13 970万人。这样,2020年同 2009年相比,全国总人口从 133 575万人增加到 140 175人,乡村人口从 71 335万人减少为57 365万人,城镇人口从 62 240万人增加为82 810万人,城镇化水平从 46.6%提高到 59.0%,提高 12.4个百分点,年均增速 1.12个百分点。预计到 2020年有将近 60%的人口住在城镇。2021年到 2030年,应该说,各方面的条件要比之前 10年好得多,城镇人口有可能从 2020年 82 810万人增加到 2030年 104 540万人(乡村人口还剩 4亿 2千多万人)。届时,城镇化水平将提高 11.3个百分点,年均增速 1.13个百分点,城镇化率先超过 71%。再过 10年,即到 2040年我国城镇率将达到发达国家85%的水平。

3.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关于这个问题,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在着重发展小城镇的同时,积极发展中小城市,完善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发展大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提高各类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综合管理水平,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这就是小城镇具有重要地位的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究竟如何走?有的学者认为,已有城市的扩建不是我国城镇化的主攻方向,而应有计划地建设新的大城市。我们认为,中国城镇化基本上应依托现有城市规模的扩张来实现。当然,这也不完全否定建设新的城市。而且,要大力发展城市群,即通常讲的“城市圈”。同时要注意,城市群的发展,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特别是注重推动小城镇发展,这是中国城镇化道路的重要内容。要科学规划小城镇建设,因地制宜地推进小城镇发展,着力推进县市所在地的县城发展。同时,要加快户籍制度的改革,放宽农民转移进城的限制。但是,城镇化的关键是在于城市的经济实力,能为进城人口创造出就业条件、居住条件和相应的城市人口福利待遇。

总之,上述分析的城乡一体化、土地经营规模化、农业现代化和乡村人口城镇化的综合,就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到 2040年左右,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 85%以上,这就意味着三农问题完全解决了。三农问题解决之日,就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成之时。

[1]孔祥智 .2009年中国“三农”前景报告[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9:106.

[责任编辑:梁桂芝]

F320

A

1008-8520(2010)04-0004-03

2010-05-21

吴振坤 (1928-),男,黑龙江双城人,经济学教研部教授。

猜你喜欢
三农问题城镇化城乡
三农问题专家陈家泽:农村改革突破重点在宅基地的三权分置
城乡涌动创业潮
报纸类媒体三农问题新闻报道视角的选择
家乡的城镇化
城乡一体化要两个下乡
缩小急救城乡差距应入“法”
城乡一体化走出的新路
陇原渔夫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加快推进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