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网络民主健康有序发展

2010-04-10 12:07耿海霞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网民民主信息

耿海霞

(中共哈尔滨市委党校,哈尔滨 150080)

推进网络民主健康有序发展

耿海霞

(中共哈尔滨市委党校,哈尔滨 150080)

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民主作为一种新的民主形式呈现在世界舞台,并对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但作为新生事物的网络民主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所以,如何引导网络民主健康有序发展对加强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考验。

网络民主;民主参与;舆论监督

“网络民主”一词最早是由美国学者马克·斯劳卡在 1995年提出的。他认为:“网络民主可以理解为以网络为媒介的民主,或者是在民主中渗入网络的成分。”网络民主以其自身的开放性、互动性、平等性、便捷性、虚拟性等特点给人们追求民主的梦想提供了更加有效的渠道和广阔的空间,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保障人们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充分体现了民主的核心价值所在。但作为新生事物,在它带来积极一面的时候,也会有负面的效果,这就要求作为引导全民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党,要积极地去趋利避害,引导网络民主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一、我国网络民主发展面临的机遇

1.党和政府对网络民主的重视不断加强。2008年 6月 20日,胡锦涛总书记来到人民网强国论坛,同网友们进行了 22分钟的在线交流,并指出“通过互联网来了解民情、汇聚民智,也是一个重要的渠道”。有评论指出,总书记同网友交流谱写了中国最幸福“网事”,开创了历史先河,是执政党乐于听取民意,尊重民意,亲民尊民的生动体现。这对于中国互联网政治具有划时代意义。进而,在 2009年“两会”开幕前的 2月 28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与网友在线交流并接受中国政府网、新华网联合专访也指出:“我一直认为群众有权力知道政府在想什么、做什么,并且对政府的政策提出批评意见,政府也需要问政于民、问计于民,推进政务公开和决策的民主化。”数以亿计的海内外网民纷纷登录新华网发展论坛,就他们关心的热点问题向总理提问。因此,有评论认为 2009年的两会“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从互联网开始的”,温家宝总理与网友在线交流将“两会”推向了高潮。如果说以往网民通过网络参政议政还停留在虚拟层面的话,那么河南洛阳三位“资深网民”出任市代表委员,以及云南成立网民调查团参与“躲猫猫”事件调查,这两个事件则标志着网民开始从虚拟的空间走向现实世界。这也是党和政府对网络民意的尊重以及对网络民主发展的高度重视,是党执政能力自信的充分体现。

2.网民参政议政的热情日渐高涨。中国互联网发展至今已十多年,网民数量以几何数递增。如今,我国的网民数量已达 4.04亿,每当社会上发生重大事件,广大网民就会不约而同地聚集到某个网络论坛,通过键盘和鼠标来参与重大事件的讨论,表达政治情感,反映民声和建言献策。而最近几年“两会”期间,网民给温家宝总理的留言动辄超过上百万条,温总理亦年年强调其上网经历,对网民关心国事、参政议政的热情表示真诚感谢。网民与总理的良性互动,已构成“两会”政治的一道独特风景。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两会博客亦已形成一种发表政见、采集民意的重要渠道。没有哪个西方国家的互联网能像中国一样承载了这么大的显示民意的功能,而这种方式则较好地实现了民众与政党间的良性互动,充分体现了执政党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网络民主为公众政治参与提供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和渠道,深刻地改变了公众的政治冷漠心理和社会政治参与模式,使网民参政议政的热情空前高涨,正逐渐成为民众表民情、畅民意、集民智、诉民声的重要渠道。

3.网络民主的舆论监督影响日益增大。网络舆论是一种集合意识,它是以舆论波即以汹涌起伏状态由舆论中心向外扩展形成强大的“舆论场”,不断生产出能量惊人的网络民意,在大大小小的公共事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或敦促事件的公正解决,或倒逼制度的重大变革,进而捍卫了社会公平与正义。譬如,在 2003年发生的“孙志刚案”、“刘涌案”等事件,引发了网民的强烈关注和参与,形成了强大的网络舆论热潮,并最终引发国务院发令废止《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以及促使最高法院 50年来第一次提审普通刑事案件,并罕见地推翻沈阳高法的判决。特别是从 2008年末至 2009年发生的“躲猫猫事件”以及广东公务员公费出国视频曝光;从前深圳海事局副局长酒后言行失当到“天价香烟局长”周久耕被开除党籍和公职;从浙江温州和江西新余的公务员出国“考察门”到史上“最牛”的团长夫人等等一系列事件,每一次揭露也都在互联网上形成激烈的舆论浪潮,互联网已经从最初的“发声渠道”演变为“监政督腐”的特别平台,彰显出网络时代社会舆论监督的巨大威力。

二、我国网络民主发展面临的困境

1.民众与政党的沟通渠道不畅。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仍然存在诸多不足之处。政党和网站在与民众的交流互动方面存在很多问题,往往侧重介绍和宣传静态功能,而忽视政务信息的动态特征,渠道不畅通,公众和社会的力量得不到顺畅的表达和释放,缺少与公众沟通的网络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制度化、机制化保障。

2.网络民主面临道德失范的挑战。“电子人”屏蔽了其社会身份后,法律规制力和道德约束力大大弱化,网络信息发布和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也失去了控制,因此一些恶意信息、虚假信息、垃圾信息在网络中肆意泛滥,必然损害网络民主的健康发展。另外,民众非理性的“情绪民主”也会左右政治。在网络交流中存在着“交流暗示缺失”现象,即因为缺乏非语言的暗示现象,人们很容易因为在网上发现很多与自己的见解有共通之处的帖子,而获得某种想象出来的群体认同感,出现认知偏差,以至情绪型舆论像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不断地弥漫,激愤的社会情绪所制造的肤浅的、虚假的民主,可能让决策者在人声鼎沸的公众情绪面前无法保持理性,极大地影响社会公平和公正以及行政决策的效率,会产生不利的后果,从而损坏国家的整体利益。

3.网络民主可能导致政治参与的不均衡性。与代议民主下民意的表达与聚合具有较大程度的均衡性不同,网络民主中的民意很难被均衡地代表,其表达和聚合更加是偶发的、即时的、随意的、无序的甚至是不负责任的。网络民主目前还无法找到能够均衡表达主流民意的途径,这一点与代议民主相比,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缺陷。我国上网人数的分布极不平衡,地区之间、城乡之间、不同文化层次人口之间都存在着较大的数字鸿沟。网络民主虽然提供了这样那样的政治参与渠道,但是这些渠道的享有者仅仅是有能力上网的人。这些“信息富人”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在网上更方便、更多地参与和影响政治;而没有能力上网的“信息穷人”则被排挤在主流社会之外,处于政治的边缘,将失去一些民主权利,对于他们而言,政治参与的挫折感和无力感将会不断增加,进而导致其政治上的不参与,民主权利的实质内容被抽空。

三、实现网络民主健康有序发展的基本对策

1.健全和完善执政党与民众的沟通机制。执政党要实现民主执政,不仅有赖于执政党的民主意识和民主作风,更有赖于制度和机制的完善。一是健全和完善网络民主选举机制。由于我国人口庞杂,地域辽阔,人人参政议政存在很大局限性,所以,这就需要一个权力授予过程,即由人民选出代表把手中的权力赋予代表行使。但由于权力的两重性,选举出的代表却并不一定代表选民的真实意愿,普遍选举权原则难以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而网络民主选举突破了代议制民主在地理上的局限、信息沟通方式的局限、信息获取途径的局限,网络的快速、便捷、廉价也大大降低了全民参与的社会成本。网络选举平台是通过互联网实现的,只要在有网络的地方,选民都可以进行选举。网络选举过程简洁,选民操作方便,能有效的减少选举开支。在民主选举时,选民还可以通过网络每天 24小时接触有关候选人的资料,而不用等待报纸信息以及避免报纸编辑和记者主观好恶的影响,直接保障其选举权。只有当选举权得以真正保障和实现,我们才能选出人民需要的人大代表,进而保障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名副其实。这就必须有健全的制度和机制,以确保选举权真正回到选民手中,以实现选举的公开、公平和公正。为此,网络民主选举必须实现以下几个目标: (1)完整性和正确性。也就是说,不能出现伪造选票以及有效选票没有被正确统计的现象。对选票的任何篡改,系统都能够检测出来并进行处理。(2)唯一性。指合法的选民可以进行投票并且只能投一次。(3)公正性。指任何事情都不能影响投票结果,比如在选举过程中,不能泄漏中间结果,从而影响公众的投票情绪。(4)匿名性。指所有的选票都是秘密的,即任何组织或个人不能从选票信息中提取出选民的信息,保证投票过程的完全匿名性,确保选民的利益不受侵犯。(5)可验证性。指任何选民都可以检查自己的选票是否被正确统计,任何人都可以对投票结果进行验证。只有这样,才能从源头上保证权力运行始终体现人民的利益和意志。

二是健全和完善网络民主决策机制。将公民参与纳入决策全过程,政府在网上进行信息披露,公民对该信息进行评论并提出意见,政府听取公民的意见对有关方面进行改进,公民再评估该方面,直到双方达成统一协调这样一个循环往复但是螺旋上升的过程。这一过程保证从决策目的、决策目标的设定、决策方案的选择到决策的执行过程、结果都广泛吸收公众参与,使广大民众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重大事项的意见和建议,能够及时通过网络反映到决策层。改变过去信息传递从高到低层层逐级传达的“正金字塔”状态,减少决策中信息获取方法较为单一、信息传递周期较长和信息传递过程中的失真现象,避免造成决策失误,真正保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决策民主化。

三是健全和完善网络民主监督机制。权力只有置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有效监督之下,它的运行才能保持应有的公正性。传统的监督基本上是一种间接监督,在其过程中,时间和信息的损耗在所难免,再加之体制缺陷以及各种非正常因素的干扰,监督效力比较有限。而网络民主创造了全新的监督模式,扩展了社会监督的对象和范围,加大了社会监督的广度和深度,充分发挥了公民民主监督的主体地位,增强了民主监督的效力。加强网络民主监督,通过“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现实与虚拟”、“网下与网上”、“官员与网民”的结合和有效互动、互补,使现实环境中民主执政“较难解决甚至不好解决”的一些热点难点问题通过网络民主进行有效的解决,从而形成监督合力,确保形成监督的长效机制。互联网在完善公民政治参与机制、建立畅通的民意表达机制、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健全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机制方面,已经显示出其特有的优势和影响力。

2.加强教育和引导,健全网络伦理规范体系。网络民主的自主性、开放性、多元性与社会道德、价值观念应该最终融合,这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象征。公民在充分享受网络民主带来的言论自由和信息知情权的同时,也应履行和承担起与之相匹配的义务和责任,并且不能妨碍和侵害他人的权利与自由。这就需要网民具备较高的自身素质,而素质的培养则有赖于公民意识的树立。只有公民意识的形成和公民责任的建立才能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公民参与。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在这一过程中,人们的民主观念、权责意识、法治意识、合作意识、独立人格、集体观念等都能得到提高,每个人都能形成理性的、法治的现代社会的公民意识,从而提升网络道德责任感,自觉地按照各种制度来规范自己的网络言行。同时,网络伦理建设还需要营造网络文明舆论。通过加大宣传力度,倡导网络文明之风,用正面的声音占领网络阵地,用正确的舆论引导广大网民,以积极向上的态度参政议政。

3.加速推进国家信息化进程,跨越“数字鸿沟”。面对“数字鸿沟”造成的政治参与能力的巨大反差,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加速推进国家信息化的发展,推进网络普及工程,促进“全民上网”,让绝大多数人能够充分享用互联网资源,通过公共论坛的协商参与政治。为此,政府一方面要加快信息基础设施的建设,推动信息产业的发展,在加大政府投资力度的同时,积极鼓励非国家性投资,加速整个社会的信息化进程;另一方面,对信息弱势群体要采取倾斜和扶助政策,对不发达地区,加大投入,普及电脑和网络知识,通过远程教育,让更多的人接触和了解网络技术,提高其吸收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能力,消除“数字鸿沟”,保障其真正实现民主权利。

作为新生事物的网络民主,有着传统民主无法超越的优势,为民主政治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但在它的发展过程中仍然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明显显现了它的稀薄性。要使网络民主的发展从稀薄走向厚实需要一个艰难的过程,但机遇与挑战同在,只要我们党和政府能够加强管理,积极引导,网络民主就一定能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其前景也必将灿烂光明。

[责任编辑:赵延民]

D082

A

1008-8520(2010)04-0052-03

2010-05-04

耿海霞 (1974-),女,黑龙江双鸭山人,党史党建教研部教师。

·党建园地 ·

猜你喜欢
网民民主信息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网民低龄化 “小网虫”的明天谁来守护
有关公路,网民有话说
订阅信息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好民主 坏民主
展会信息
欲望的位置:论两种慎议民主取向之争
有感“网民节”
2.9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