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科学研究:类型、特点及原则

2010-04-11 14:23徐超富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基础理论科学研究课题

徐超富

(湖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410081)

大学科学研究:类型、特点及原则

徐超富

(湖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湖南 长沙410081)

大学科学研究的类型、特点及原则虽然是一个老旧问题,但我们还是试图对此去做新探索,即在学理上作新思考,在内涵上作新补充,在理解上作新阐释。这对于大学学人更深入地了解大学科研的特点,更准确地把握大学科研的原则,仍然不乏启示意义。

大学科学研究;类型;特点;原则

科学研究职能的确定,是德国大学对世界高等教育的贡献。1694年,德国建立的哈勒大学是科学研究的孕育之地,1711年,哈勒大学的冈德宁教授在纪念该校创始人生日的演讲中说:“大学教师不能像以往那样充当着传递权威真理的角色,教师的责任就在于教育和引导学生发现真理。”[1](P29)并称这所年轻的大学是“自由思想的堡垒”。从冈德宁教授的话可以明显了解到这样的信息:大学不仅要传播知识,更要研究学问,发现真理。这说明研究已是大学人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737年建立的哥廷根大学在学术研究中向前迈出了更加坚实的步子,把科学研究推向了一个较高的水平。经过近一百年的探索,在1810年洪堡等新人文主义者建立的柏林大学里,科学研究便结成了正果,正式作为大学一种职能确定下来,从此便在一直引领着世界大学的发展。

一、大学科学研究类型

科学研究是一种探求未知的认识活动,根据认识活动的性质、目的和任务不同,科学研究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第一类基础理论研究 基础理论研究主要以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人文现象和物质运动为研究对象,挖掘其本质内涵,探究其基本规律。具体而言,就是在科学上提出新思想、新观念,形成新概念、新理论,发现新物质、新规律,等等。这里借用费希特的话说,就是指按照事物的本性,用自己对于事物的表象去认识事物,这种理性就是理论的,即理论理性。基础理论研究追求的就是这样一种理论理性。尽管当今科学与技术界限越来越模糊,间距越来越短,但科学的发展仍然有其自身的规律,不可依人的主观意志而行事。这就要求研究人员必须遵循基础理论研究的特点和规律去确定选题、选择路径、精密实验和科学结论。基础理论研究一般又可分为两种:一种为纯“科学”的基础理论研究,这种研究看不到具体应用的方向,也不可预知其发展和应用前景,其成果主要体现在它的学理上和学术价值上;一种为应用基础理论研究,在现有认知视域内,研究者能感知或者预测到该研究的应用前景和服务方向。其实,基础理论研究作为一种“纯科学”研究,它是为了学术而学术,为了知识而知识,为了真理而真理,研究本身就是目的。正因为此基础理论研究是非功利性的或非世俗性的,而且,它还是一种高投入而不见“经济效益”的活动,因此,要使之持续发展,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第一,要有持续不断地投入的能力,基础研究一般不会带来经济效益,主要依赖国家的投入,国家的经济实力是进行基础研究的根本保证。如2004年,美国联邦政府资助大学研究经费261亿美元,占大学总研究经费的62%。第二,要有稳定和优良的科研环境,洪堡根据纯科学的要求,提出了寂寞和自由的原则,要确保寂寞,除与社会保持一定距离外,自身的必要条件满足和环境建设亦十分重要,即也要适应“寂寞”和自由的生活。有什么样的环境和条件也就会成就什么样的事业,如广袤而辽阔的草原条件环境就成就了游牧民族特有的歌舞艺术,这在内陆田园生活里是不可想象的。第三,要有一支热爱科学和具有献身真理精神的科研队伍。基础理论研究是一项默默无闻的事业,需要人们无私无畏地奉献,需要一支热爱科学并献身于真理的顽强拼搏的科研队伍。这支队伍需要耐得住寂寞,耐得住清贫……不过,我们也要知道,这种研究一旦有所突破,它对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都会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和作用,如牛顿力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在某种程度上说,有的成果可以改变人生,有的成果可以改变社会,有的成果可以改变世界!

第二类理论应用研究 所谓理论应用研究,顾名思义,就是把基础理论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应用于社会实践。这是一种探求科学的物化过程。这里也可借用费希特的话,即当人按照自己的理解(理论理性)去创造事物,使事物服从于自己的表象时,这种理性就是实践的,即实践理性。理论应用研究追求的就是这样一种实践理性。不过费希特的理性以及实践理性和理论理性有着更为复杂的哲学内涵,所以说我们只能是借用。正如前所述,作为一种应用基础理论,它有较明确的应用前景和服务方向。这样,一方面,可以在既有的方向上加强其科学转化工作;另一方面,针对当时在此方向上存在的实际问题,竭力用已有理论有的放矢地去破解和解决这些实践难题。

此外,作为纯基础理论研究,尽管它的应用没有明确的指向,但它的成果的应用也需要在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过程中去尝试,在尝试中发现理论的科学价值和达到科学物化的目的,实行由此理论向彼理论或新理论的发展或升华,或实现由学术成果向技术成果的转化。理论的应用研究有两种模式:第一种模式就是理论→实践,如前述;第二种模式就是实践→理论,即从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或课题),尝试着用取得的理论成果去解释、去破解,使问题得到解决。不论哪种模式,它们都是突出应用性,强调针对性。理论应用研究既是基础理论研究的继续,也是基础理论研究和开发研究之间的中间环节。因此,它具有两大作用:一是将科学成果转化为物质成果,学术产品转化为物质产品;二是搜集社会实践中的各种信息,为科研课题的确立提供生产实践依据,从而进一步地推动科学研究的发展。

第三类科技开发研究 开发研究是基础理论研究和理论应用研究成果的进一步扩大化、工厂化、企业化和社会化。也就是说,把实验成果变成工厂产品,把实验室拓展为现代化工厂,使研究成果完全转化成能为社会生产服务、为人类生活需要的有用工具和实用物品。在这一转换过程中,一方面,放大实验成果使之企业化,满足社会的需要,实现其经济效益及其最大化;另一方面,在推广该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开发新产品和新用途,并在这一领域寻求更多的新发现,既努力把该成果应用到极致,又要充分挖掘成果的潜力,让其竭尽所能,把该成果的所有能量都释放出来。这里亦存在两种模式:第一种模式为成果→实践,第二模式为实践→成果,也就是通过实践的尝试,不断发现新情况、新问题,反过来又不断修正成果,使成果更加完善,甚至产生新的“成果”。现在的大学已不是象牙塔和社会的边缘了,它已进入社会的中心,而且与社会、企业联系越来越密切,加之科技孵化周期缩短,大学自己办高新科技产业已开始成为一种趋势,这为大学加强科技开发研究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难得的机遇。实践证明,这样不仅可行,而且还相当成功。如斯坦福的硅谷和中国的中关村等都是典型的成功案例。科学研究作为大学的基本职能之一,这是对大学的一个总体的要求,但对不同的大学则有不同的要求,而且三种不同类型的研究在大学里的表现更是千差万别。目前,我国出现了“985工程”大学,“211工程”大学,这类大学,一般从事基础理论研究为主,适当地开展理论应用研究,大学类型不同,它的研究也有所侧重,如工科型大学,它则应以理论应用研究为主,适时地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和科技开发研究。省级及以下大学属于教学型大学,应以教学为主,兼有科学研究,但其重点应放在理论应用研究、科技开发研究和教学研究上。不论是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还是教学型大学,一方面不可全线出击,基础、应用和开发一起上,要根据自己大学的定位选准研究取向;另一方面,根据大学学科重点、优势和特色,开展重点、优势和特色研究,走特色之路,切忌全面开花。

二、大学科学研究的特点

大学是学者的共同体,这种学者的共同体是教师(或研究人员)与学生。与其他机构比较,大学科学研究有学生参与其中,其他机构一般只有研究人员(当然也有少量研究机构有学生,如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等),而且,大学还是一个巨无霸的科学研究机构。从一般意义讲,大学规模是比较大的,现在的中国大学,一般都比较大,如“985工程”“211工程”等研究型或教学研究型大学其师生达2~3万人是常见的,有的更大。尽管许多学生并未真正进入研究领域,但真正的研究型大学,博士、硕士研究生每年3~4千人,4年加起来则有1万多人,而他们是直接参与教师课题研究的,具有真正的研究者身份,担当着研究者角色,这样加上大学教师(研究型大学教师本身是当然的研究者),一般的研究型或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研究者就达2~3万人。而且,由于长期的积累,具有坚实完备的基础学科体系,具备了良好的实验基地,具备了精良的实验仪器,具备了完整的实验体系。随着国力的增强,大学科学研究的经费也在不断增加,都具有了较大的大学科研规模。这些都是其他机构所不能比拟的。正是这样的区别,导致了大学科学研究有其自身的特点。

第一,基础性 大学科学研究的基础性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大学自身逻辑的必然,二是外在赋予的角色使然。大学是知识之所,也是高、新、精、尖前沿知识的诞生之地。学术是大学的精髓之一,而学术就是指专门系统的学问,就是说,大学的本质就是追求知识,追求真理,即追求专门的系统学问。而专门系统的学问明显地表现出基础性。这是与大学的旨趣相吻合的。

大学除了学科众多、齐全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许多学科都是基础性学科,有着庞大的基础学科群,这样,既有进行基础研究的学科基础,更有进行基础研究的基础学科人才基础。从上述分类来看,科学研究一般分为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这既是自身特点决定的,也是社会分工导致的。社会是一个由多种行业(或专业或职业)系统组成的大系统,在这些行业系统里分布着各种从事相同或相似工作的人,为保证其顺利和谐地运转,都有相应的角色定位、相应的目标指向。因此,在知识创新系统中,大学科研处在社会科学研究分工的大系统中,人们赋予了它相应的职责,那就是基础研究。否则,就是避长而用短,并还会出现越位行为,从而破坏行业的生态平衡,这样显然于己于社会都是不利的。这是我们从社会分工角度作的一种理性思考,然而事实又如何呢?从发达国家大学基础研究来看,德国大学的科研任务75%属基础研究,日本基础研究经费70%拨给了大学;美国在1950~1975年间有179项科技创新来自大学的基础研究,占科技进步的54%;2004年,美国基础研究经费580亿美元,其中大学占320亿美元,美国大学的基础研究占全国基础研究的55%。2004年,美国联邦政府资助大学研究经费约261亿美元,其中206亿美元为基础研究经费,49亿美元为应用研究经费,5.43亿美元为开发经费。从我国有关数据来看,2002年,大学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0项,占获奖总数的43.5%,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4项,占获奖总数的77.8%。目前,大学里设有基础研究的国家实验室103个,占全国的70%(若包括省级实验室,其比例会更高),大学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70%以上,承担国家“863”“973”计划项目40%左右。再从反映基础研究成果的论文或获奖来看,美国1946~1981年36年里获诺贝尔奖109次,其中大学占80%,1993~1996年,美国有25人获诺贝尔奖,其中23人来自大学;中国发表的科学论文被SCI和EI收录的,大学论文占70%左右,大学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发明奖、科技进步奖分别占全国的50%、75%、50%以上[2](P487)。以上数据表明,一方面,大学的基础研究占全国份额是比较大的;另一方面,大学的基础研究成果是显著的,名副其实,名至实归——大学研究的特长在基础研究。

第二,育人性 近代大学产生后,科学研究进入大学并随即引领着大学的发展,成为一种极富生命力的职能活跃在大学里。这种研究从它一出生,人们便给了它一个“规定”的框架,即近代大学的创办人之一洪堡所规定的科研与教学相统一。《威廉·冯·洪堡传》的作者彼得·贝格拉对洪堡原则简洁解释为:“除了自由以外,研究和教学的统一,亦即研究者和教师的统一,可视为德国大学的支柱。只有教师在创造性的活动中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才能作为知识加以传播,只有这种教学才真正称得上大学教学或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一般是学术前沿问题或社会生产实际的疑难问题的探讨,在这一探求的过程中,必定会产生新思想、新观念,形成新概念、新理论,若及时地把这些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不仅可以丰富教学内容,深化教学内容,有利于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激发他们的创新斗志,有利于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和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显然这种耳濡目染的研究过程是教师的言传身教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其教育意蕴和育人价值是难以估量的。

大学的教师既是教师,又是学者,一身多职,一人多角色,他们是学者化教师,也是教师化学者。因此,作为一个人,一个教师,一个学者,你怎么能够把一个人的智商与情商、一个教师的教书与育人和一个学者的研究与教学进行肢解,让一个被肢解的人(教师或学者)出现在学生面前呢?这显然是不能的!既然不可被肢解,他们必须完整地出现在学生面前,这种完整就是指教学、研究与培养(育人)的结合。而教学是有教育性的,既教书又育人,这是人们的共识,不证自明。

研究的教育性或育人性却似乎有一点不好理解。让我们来接触一下现实,这样就会好理解得多。比如博士、硕士都是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研究的,而教师研究又是在博士、硕士甚至是学士参与下展开的。因此,本质上讲,一方面,博士、硕士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的,这种指导就是一种教育过程,既然是教育过程,其教育性就不言而喻了。研究是探讨未知,既然是未知,那无论是对老师还是对学生都是一个全新的事物,老师在学生面前也并不具有绝对权威,他们是互动共进,互勉共育;另一方面,这种研究不是那种传授现成知识的教学,而是一种追求发现知识的指导和教学,更高级的教学,更深奥的教学,更专业的教学,更学术化的教学。这种研究性教学,他的育人性,既表现在做一般的人上,还表现在做学术的人上。费希特认为,人类的终极目标就是“完善”。而且他又认为:“社会中每个人都至少按照自己的概念,力求使别人变得更完善,力求把别人提高到他自己所具有的那种关于人的理想的程度。”从这一点来看,作为培养人才的大学教师,促进学生进一步完善更是题中之义,而且这一使命比其他任何人都要义不容辞。费希特还认为,实现人的使命的途径依赖于文化。大学科学研究是一种特别的文化——学术研究文化,这种学术研究文化必然可以使人——学生逐渐向善和至善。

可见,科学研究的育人性始终都蕴含在大学的教育之中,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并不断地去挖掘,去开发,去利用好这一资源,让其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闪射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第三,集聚性 大学的科学研究经历了一个从无研究(或极少研究,或不倡导研究)到有研究和倡导研究,由个体研究到小集体再大集体甚至超集体研究,由专门化局部研究到综合性宏大研究,由个人兴趣引导研究到国家社会引导研究,由无经费资助到小规模资助到大规模强力资助研究,等等,这些变化呈现出了一种集中的趋势,一种聚合的趋势,即由这两大趋势衍生出了一种集聚的巨无霸趋势。也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由一种“小科学”发展到了一种“大科学”时代。早在二战时期,美国的“曼哈顿”计划就表现出了大学科学研究的集聚性特征,今天更是进入到了跨国界大学的科学研究时代。如从2000年起,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4所大学组成的跨国研究,资助资金2000万美元。经过四年的研究,创立了CDIO工程教育理念,并于2004年成立了以CDIO命名的国际合作组织。所谓CDIO是指构思(Conceive)、设计(Design)、实现(Implement)和运作(Operate)[3]。

为什么大学科学研究具有如此魅力呢?它主要有以下优势:一是学科齐全。学科齐全可以从纵横两方面来看,从纵的方向来看,既有基础研究的理论(基础)学科,又有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的应用与开发学科或课程,这样它就可以满足多种层级和旨趣的研究需要;从横的方面说,按我国12个学科门类的分类标准,有的大学,这些学科都齐备了,同一屋檐下,既可发挥学科的整体优势,又便于集中或聚合某些学科实现重点突破。二是大学既储备有大量精良优质的出类拔萃之才,还具有各式别样之人才(这可以从大学学科如此齐全就可见一斑)。人创造了历史,人是决定的因素,是第一位因素,梅贻琦校长说得好,大学者,非大楼之谓,而大师之谓也。大学不是靠石灰与砖块堆起来的,而是靠内涵丰富的人办起来的。这种人不是一般的人,而是那些学术大师、知名学者、大教授、大科学家。一般来说,由于不同学术背景的学人聚集一起,他们互相启发,其聚合的力量和学术功效不是“1+1=2”的问题,而是“1+1=n”的问题。三是校际联盟和跨国合作。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大学科学研究的研究和学术交流,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现出了这一特征,如强强联合,当然也不尽然,有时也会出现优势互补。当今世界科学的发展趋势既高度分化又高度聚合,无论是分化,还是聚合,大学都具有比较优势,科学高度分化,要使之分化出来的“种子”开花结果,就必须要有相应的学科和相应学科背景的人接手以便开展继续研究,从前述学科状况来看,大学学科结构上完全具备这种能力。从聚合来讲,仍然是大学学科以及大学学人的组成在发挥作用。正因为大学学科的完整性、综合性以及大学学人组成的多样性,大学科学研究的集聚性应该或可以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在未来的大学里,这一特征不仅将会更加彰显,而且还会有更加极致的表现。

第四,自选性 只要统计一下有课题的教师或研究人员在所有教师中的比例,我们就会发现,大学里绝大多数教师是没有政府或社会资助的课题的。因此,大学的教师绝大多数都在做自选课题研究。这些课题一般是兴趣所为,或是教学所需。这样的选题具有投入少、规模小、紧要性、急切性、个体性和兴趣性的特征。其实,无论是国家资助的课题,还是社会民间资助的课题,对于研究人员来说,都是经过自己选择申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样的课题研究也具有自选性。不过,我们不能否认,在科学研究活动中,也会出现像埃利希·弗洛姆所说的:“不是科学家去选择他要研究的问题,而是问题本身强加在科学家的头上。”当然,这种情况发生在大学教师身上也时常显现,而且还不是个别现象或个案。这恐怕是大学教师或学者的社会责任吧。

三、大学科学研究的原则

1.教学与科研相统一

这是大学进行科学研究的第一原则。大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级的专门人才。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学,教学就是意味着培养人才。今天最为关键的是培养创新型人才。这是国家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竞争即人才尤其是创新型人才竞争的需要。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就需要有创新性的教学内容,就需要有创造性的教学,要确保内容创新和教学富有创造性,必定要有科学研究来作支撑。一般来说,大学科学研究,一是以学科为基础的,即根据学科逻辑开展科学研究,在研究中发展和丰富学科内涵;二是以课程为出发点,课程是教学的依据,研究只有紧扣课程,大学教育内容就会不断地扩充、更新和走在学术的前沿;三是与专业现实挂钩。大学的学术性既包括形而上的学术,也有形而下的学术,联系专业实际展开研究就是一种形而下的学术。这种研究,既有利于促进教学,又有利于理论联系实际。总之,高层次创新型专门人才的培养,离不开高水平的教学,而高水平的科学研究是高质量教学的重要保证之一,只有教学与科研的高度统一,才是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根本出路。当前,大学里重科研轻教学是一种普遍现象,可以说,这种普遍现象还达到了比较严重的程度——在某种意义上影响了正常的教学。这里所谓重科研轻教学又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只管科研,不管教学。不客气地说,就是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教学,这种“放弃”指的是一种实质的“放弃”而非形式的“放弃”。他们仍然走进课堂,但却心不在焉。二是重科研指向,轻教学内容,使科研的内容和教学的内容二者相分离,而且在教学上总是老调重谈,没有发展,没有进步。

在遵循这一原则时,一是要坚持教学与科研互相促进的理念,有了这样的理念,才会有正确的行动。二是要坚持教学是中心,科研是重心。中心是从位置的摆放来确立的,即表明其他活动都要围绕这个中心展开。重心是地球引力所致,以事物质量的分布而确定。从“位置”与“质量”的语义分析,似乎有一种形式(位置)和本质(质量)的关系。也就是说,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形式”,而研究才是一种“本质”。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一种富有新意和富有创造的教学,它必须要有先进的理念和前沿的知识,而这些理念和知识的获得则需要进行科研,只有科研才能提供这些内容。因此,教学只是在传递、表达和展示科研成果。依此分析,我们则可以说,教学是科研的“形式”,科研是教学的“本质”。三是要坚持教学研究也是一种学术研究,按博耶大学学术的观点,教学也是一种学术。

2.基础理论研究与理论应用研究、科技开发研究相结合

从上述大学科学研究的分类来看,三者的结合一方面是在指国家层面上即大学群体而言的,另一方面也是指个体大学而说的。具体结合的模式又可分四种形式:一是基础理论研究与理论应用研究,二是基础理论研究与科技开发研究,三是理论应用研究与科技开发研究,四是基础理论研究与理论应用研究、科技开发研究。这四种形式在大学整体上是存在的,但对某一具体大学来说,它并不是要求一定同时具备。因此,这一原则,主要是在整体上对大学科学研究作的一个总要求,而具体到某一所大学,在遵循这一原则时应有其具体的内涵。这一原则的确立主要基于以下缘由:第一,国家政府导向。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究》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和中国科学院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担负着重要的任务。”2004年,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在《新时期高校科研工作的指导思想与战略目标》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不仅在教育事业中居于重要地位,是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摇篮,也是我国科技创新体系中一支核心力量,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高新技术开发的主要方面军,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强大生力军。”第二,大学的优势决定。我们在分类中作了比较详细的分析,即有基础学科优势,有基础型人才优势,有基础研究基地优势,有基础研究的经验优势,这些基础研究的优势就要求我们只能是以基础理论研究为主,为重点,兼及其他两类研究。如据统计,75%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和60%在《Nature》和《Science》发文的第一作者,就来自世界排名前200名的研究型大学。第三,现代科学技术的新发展决定。现代科技日新月异,特别是基础→应用→开发的周期越来越短,截然分开和人为割断都已不现实,因此,大学科研在发挥优势时,还得兼及其他,使之有机结合,实现成果转化,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化,如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硅谷、日本筑波科学城等等。第四,大学社会服务职能延伸的需要。现代大学由“社会边缘”和“象牙塔”走向了“社会中心”,今天的科学研究就不能像过去那样局限于“象牙塔”里,局限于“书斋”里,不能一味眼睛向内,而必须由内向外拓展,面向实际,面向企业,面向社会。2001年,大学校办产业产值607.48亿元,其中科技型企业产值452.26亿元,占总产值的74.45%,过10亿元的大学有:北大、清华、东北大学、哈工大、上海交大、南开、西安交大、复旦、天津大学、同济、石油大学和浙大。为此,追求科学生产力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这应该也是当代大学服务于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遵循这一原则时,一是以基础研究为主,兼及其他;二是发挥学科优势,搞重点和特色突破;三是注意三者的有机结合,及时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即转化为生产力;四是注意整合学校内部资源,形成基础理论研究与理论应用研究、科技开发研究的科研链条。

3.规划课题与横向课题、自选课题相结合

当前大学课题来源主要分三类:一类是规划课题。所谓规划课题是指国家、地方行政部门根据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通过专家评审通过,并由政府或地方行政部门立项的课题。一般有资金资助。一类是横向课题。所谓横向课题是指企事业单位和各种社会团体组织为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或难题,委托科研单位或科研人员进行研究的课题,一般是以理论应用研究和科技开发研究为主。该类课题委托方也提供资金支持。一类是自选课题。所谓自选课题是指研究人员根据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需要和个人的研究兴趣、研究能力、研究条件等确立的研究选题。这种选题一般经费投入不大。前两类有经费资助,是大学和研究人员竞相争夺的项目;第三类没有经费资助,科研经费自行解决,做这种课题,有的是兴趣所为,有的是无奈之举即迫不得已而为之。不过,现代大学科学研究资助是一种普遍趋势。这种趋势,一方面,与国家和经济实力有关,也与国家重视的程度和支持的力度有关;另一方面,现代科技是“高、精、尖”,可以这么说,没有资助就不可能有真正的科学研究,当然也就不可能有真正的前沿性的研究成果。此外,现在的科研处于“大科学”时代,单打独斗的“小科学”也难有所作为。“大科学”时代,顾名思义,就是大课题、大规模、大合作、大科研,面对如此众多之“大”,没有经费的资助,“大科学”是不可能存在的。在遵循这一原则时,一是要努力争取规划课题。此类课题的多少是反映一所大学科研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是反映一个研究人员学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课题,一般都具有较高的学术性、权威性和挑战性。从事这些课题研究,无论对于大学,还是对于具体从事研究的研究人员来说,都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动力。因此竞争异常激烈。二是开门寻找横向课题。由封闭科研、象牙塔科研、书斋科研向开放科研、社会科研、现实科研转变,充分履行大学的社会服务职能。利用大学的知识优势、智力优势和科研优势,积极主动地深入社会寻找课题,为地方政府、企业事业单位和各种社会团体服务,解决政府、社会、团体以及经济、社会中的各种现实问题,促进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三是自选课题。大学科研的现实告诉我们,获得资助的人或课题,在目前仍然是少数,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必须根据现实条件和自身的兴趣能力选择必要的课题进行个体或合作研究。这既是大学教师学术专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大学教师教学之必需。

4.集中与分散相统一

从大学科研的分类和特点来看,大学科学研究既有集中的有利条件,又有分散的客观现实。如多专业,多学科,多层次人才,多类别人才,多年研究基础,等等。这些都是集中的有利因素。如果利用得好,集中得好,就可以成就大事业。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通过集中和整合学校资源,在较短的时间里就跨入了世界一流大学的行列。在一个不长的时间里,整合出了17个诺贝尔奖获得者;整合出了世界排名第一的生物原子工程学科;整合出(即发明)了劳伦斯加速器。过去,由于学校在各学科平均使力,尽管各学科都有上乘的表现,但始终未能有质的跨越。当前,分散研究也是一个不争的客观现实,尤其是人文社会科学方面更为突出。因此,保持集中与分散相统一是大学和谐科研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大学和谐发展的重要前提之一。坚持这一原则,一是根据国家、社会、企业的需要,及时组织和集中学校力量,倾力申报,全力攻关(这里指课题的攻克),力争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做出自己的贡献。二是认真分析学校的办学优势和学科特色,集中学校优势、整合学科特色和集中尖端人才,搞特色研究,搞重点突破,即扬长避短,以点带面。三是营造良好的科研氛围,积极鼓励支持全员科研,建立必要的运行机制,保护好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促进分散研究持续发展。一旦分散研究在某一方面取得成功后,学校要随即集中力量强力推进,把成果做大做强,即“将各种优势资源组织起来,集中力量取得更高水平的科研成果”[4]。

[1] 李子江.学术自由在美国的变迁与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 杨德广,谢安邦.高等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 周光礼,胡海青.建设中国高校战略能力:一种创新教育模式的构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1):5-11.

[4] 刘宇文,张鑫鑫.从外部激励走向内部激励:高校教师科研创新的动力转型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0,(1):16-20.

Science Research in University:Type,Characteristic and Priniciple

XU Chao-fu
(College of Educational Science,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081,China)

University scholars hear and know something about science research type,quality and principle in university.However,it is very difficult to say whether they can make clear or make some comparison about.Though it is an old topic,we try our best to make a new analysis.That is to say,this paper will gives a new thingking in theory,new complement in intension,new explanation in analysis.Therefore,all of these can help and have a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ose people in university and help them to deeply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cience research,better master the principles of science research of university.

science research in university;type;characterisitc;principle

G40

A

1000-2529(2010)04-0079-05

(责任编校:文 泉)

2010-03-05

湖南省科技厅资助项目“大学教育的知识选择、传授与教育质量生成研究”[06FJ4130]

徐超富(1963-),男,湖南澧县人,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基础理论科学研究课题
欢迎订阅《林业科学研究》
李达与党的基础理论建设
欢迎订阅《纺织科学研究》
纺织科学研究
纺织科学研究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第一次写课题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
中医基础理论设计性实验的探索与实践
“十三五”医改的新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