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形式

2010-04-11 14:23郭一红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旅游专业管理

郭一红

(湖南商学院 旅游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形式

郭一红

(湖南商学院 旅游管理学院,湖南 长沙 410205)

培养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服务意识的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是旅游业发展的当务之急,而现行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却难以实现既定的目标。我们通过分析现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阐述加强旅游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培养高素质旅游管理应用型人才的有效形式。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应用型人才

所谓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的构造样式和运行方式,它主要包括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专业设置、课程模式、教学设计、教师队伍、人才培养途径和教育方法等构成要素。其中的人才培养目标受到社会对人才类型、规格的需求与学生的基础条件及全面发展要求的共同制约,是对人才培养的质的规定,是培养模式中的决定性因素,它对学生的就业与发展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而旅游管理专业是实践性、应用性非常强的专业,要求学生具备很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因此,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培养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建设和旅游业发展需要,人文底蕴深厚、学科功底扎实、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与沟通能力强,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服务意识的应用型旅游管理人才是其主要目标。但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难以适应这一目标的客观要求,必须主动进行改革创新。而采取哪些有效形式实现创新要求,则是一个值得认真探讨的重要问题。

一、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必要性

总体而言,我国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有模式的弊端,主要是培养目标偏离社会需求、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学校与社会(尤其是行业)缺乏密切联系与互动、师资队伍缺乏足够的行业实践经历等。但是,随着国内外旅游业的迅速发展,迫切需要大量能够符合其需要的劳动者。因此,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势在必行。

1.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传统模式与社会需求的矛盾十分明显

国际上高等教育模式有两种:一种是“通才教育”模式,一种是前苏联为代表的“专才教育”模式。我国现行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正逐步从“专才教育”模式向“宽口径、厚基础”的“通才教育”模式转变,这一模式无疑对综合性大学及一般性专业是适用的,但是对于旅游管理专业来说却存在明显的不足。依照上述培养模式,旅游管理作为“工商管理”下的二级学科,原有的课程体系突出了工商管理的基础理论而掩盖了旅游的特色,由此导致学生所学的旅游行业知识只能是泛泛而论而缺乏行业针对性。不管是饭店业、旅行社业、会展业、航空业、餐饮业、娱乐业等这些大的行业,还是温泉经营、高尔夫球场管理、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的开发与管理、世界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等细分的行业领域,行业特性都非常强,都不是工商管理专业“统一尺寸”的学生所能胜任的,甚至也不是传统的“饭店+旅行社”的培养模式下的学生所能应付的。所以,人才培养模式与行业的专业化要求不适应,自然难以帮助学生在旅游行业发展。

另外,行业的双重要求与培养模式之间也存在矛盾。根据我们多次的企业调研和对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跟踪调查,发现近年来旅游行业对于从业者的经验非常看重。一般来说,企业对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要求是理论可以弱一点,动手能力要强,要有实习经历;对本科生的要求则是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都要强,所以行业对本科生的要求是双重的。但是目前许多高校旅游本科的培养方案普遍重视理论教育而忽视实践教学,培养的是单向度的理论型学生,使得旅游本科毕业生在与高职生的就业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这也大大影响了他们在旅游行业的就业意向,成为近年来旅游管理专业本科生在旅游行业的低就业率与高流失率产生的根源之一。

2.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势在必行

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社会各行各业对人才的衡量标准和人才价值观念都在不断发生变化,对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虽然旅游高等教育有了长足进步,但旅游行业的工作性质并没有改变。相反,随着我国旅游产业的迅速发展,对旅游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这种需要不仅仅表现在数量上,更多的是在人才的质量上。目前旅游企业一线基层管理人才出现断层,此类人才既要掌握基本理论又要懂得实践操作。因此,大力推进旅游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在搞好理论教学的同时,着力开展实践性教学,努力培养应用型人才意义重大。

旅游业的综合性、开放性、服务性要求从业人员具有宽广的知识面、高尚的职业道德、积极的服务意识、良好的文化修养、灵活的应变能力、娴熟的服务技巧等专业知识和技能,最不可或缺的是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与职业道德水准,还有人际沟通能力、热情、富有亲和力的团队精神和应对挫折的能力等非智力素质。目前国内高校还普遍存在着注重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基本技能训练,忽略职业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训练等非智力因素的教育,因此,高校旅游管理人才培养应当以素质教育、创新意识、操作能力为核心,将知识传输和能力培养结合起来、继承教育和创新教育结合起来,依据旅游人才市场需求,培养综合素质高、动手能力强的旅游专业应用型人才。为此,必须创新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大学生毕业人数达610万,而近两年沉积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约480万,2010年需就业的大学生高达千万以上。在全国城镇新增就业岗位没有明显增长、部分企业需求下滑的情况下,大学生就业面临着比以前更加趋紧的形势。这种“供”远远大于“需”的局面导致两种结果:一是就业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二是需求方对供应方的要求越来越高。那么,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则是摆在高校面前的新课题。就旅游行业而言,对于一线服务岗位,目前大、中专及本科生均可,关键是看动手操作能力,在这个岗位层面竞争,本科生虽有一定优势,也有明显劣势。而对于旅游企业一线基层管理岗位,本科生虽有学历上的优势,但企业一般都要求既要有学历又要有能力,同时还要有一定的实践经历。显然,这种现实要求无疑向旅游人才培养规格与目标提出了挑战,因此,创新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二、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主要形式分析

社会需要是推动我国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根本动力。近年来,我国许多旅游高等院校适应旅游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学习借鉴国外优秀旅游院校的成功经验,纷纷开展了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创新形式。这里对其中几种主要形式进行简要介绍和分析。

1.产学研结合

它是指旅游教学、旅游产业、旅游科研有机结合、互相促进的一体化形式。它包括两种基本类型:一是指学校内部的产学研结合,即旅游教学与旅游科研、校办旅游产业的结合;二是指旅游院校与校外旅游行业、科研机构的结合。前者如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曾自办旅行社,并依托该旅行社进行实践教学和科研活动。后者如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紧密结合深圳华侨城集团各旅游企业的需要,在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实践教学、课题研究等方面进行调整创新和合作等[1]。国外一些著名学府在这方面堪称典范,例如,美国康奈尔大学和瑞士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均从产、学、研融合一体出发,设有实验教育场地。康奈尔大学酒店管理学院主楼内设有实验旅馆(Statler Inn),其中有80间客房和一个会议中心,每学期可供200名学生实习。实验旅馆以大学教职员工有社会关系的各类客人和国内外的来访者为服务对象。洛桑酒店管理学院则设有7间不同风格的餐厅,这些餐厅既可为学生提供用餐服务,又是教学场地。餐厅没有一名正式的职工或厨师,学生要轮流充当顾客与服务员的角色,教师则在一旁现场指导和授课。两所学院除了在校内设置实验教育基地,为学生创造亲自动手实践的条件,使学生得到与今后实际工作岗位完全相同的模拟实习外,还把教学链延伸到社会。康奈尔专门向学生提供院外的实习课程,让学生在毕业之前就受到监督雇用式的严格训练。洛桑的校园内通常只有七八百名在校学生,另外七百余人则在世界各地酒店实习。学生毕业后,除了可获得学位和毕业证书外,同时还能获得国际酒店行业认可的就业证书,从而使学生毕业后可到各国高级星级酒店直接上岗,一般可任部门经理、助理,不必再经实习期[2]。

2.校企合作

旅游高等教育的“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可使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受益的培养模式。学校根据旅游业的发展和旅游企业的需求,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体系,实施有效的人才培养目标;企业则根据学校人才培养计划,把行业最新要求和信息反馈到学校,使学生能及时了解行业发展变化,同时给学生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实习岗位。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一方面保证了学生及时掌握从事旅游业基层工作的技能技巧,毕业后可缩短基层工作时间,更快地走向基层管理岗位,有了更加主动地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力,确保就业渠道的畅通;另一方面企业也因此获得大量优秀的人才,解决了企业与市场对岗位适应人才的需求,并解决了旅游市场专业人才匮乏的难题[3]。它包括多种具体形式,如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参观访问、课题调研,教师到企业挂职学习、专题调研,企业员工到学校短期培训、攻读学位,企业专家到学校教学,学校与企业签订联合培养人才协议,开展“定单式”教育等等。

3.全面实施学分制教育

学分制教育是指以选课为核心,教师指导为辅助,通过绩点和学分,衡量学生学习质和量的综合教学管理制度。它与班建制、导师制合称三大教育模式。学分制如一个教育超市,学生上课像在市场选购商品,学生根据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兴趣爱好、学习潜质自主安排学习,有利于学生全面、健康、个性化成长成才。例如,长沙学院旅游管理系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上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实行教学管理制度模式改革:主要是推行全面学分制,打破“统一要求、整齐划一、强调共性培养”的旧教学管理模式。首先是课内教学体系和课外环境体系的改革,增加选修课比重,给学生双选自由(选课程,选教师),允许学生跨系、跨专业选课,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个性全面协调发展。

4.校园节会和比赛

校园节会和比赛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和重要表现形式,在人才培养模式转换过程中,许多节会赛事同时又成为模式创新的有效形式。各个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校园文化,并通过各种校园节会和比赛表现出来。例如,北京大学作为一所百年名校,校园文化丰富多样,各种节会和比赛异彩纷呈。例如五四文化节、元培文化节、国际文化节、女生文化节、传统文化节、化学文化节以及新年音乐会、“北大之锋”辩论赛、“北大杯”体育比赛、北大十佳系列赛(歌手、教师、学术之星、菜肴)等等。又如,湖南商学院旅游管理学院十分重视利用校园节会和比赛的积极作用,通过年度导游大赛、大学生旅游学术论坛、大学生“挑战杯”比赛、旅游文化节、大学生用品展销会等多种形式推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取得了良好效果。

5.广开实践教学门路

传统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最大弊端之一,就是偏重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弱、实践经验少,缺乏就业竞争力。针对这个问题,国内许多旅游院校借鉴国外同行的成功经验,千方百计开辟实践教学门路,采取了多种实践教学形式。例如,宁波大学旅游学院构建了专业实践、毕业实习与提前就业为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和国内外著名旅游企业合作建立了10余个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基地,与旅游企业合作建设教学实验室和实训实践基地,尝试与著名国际饭店集团实施订单式培养教育。从大一时起就利用短学期、假期或者周末去旅游企业和利用大型节庆活动的机会组织学生进行服务和管理方面的实践,并从2004级开始试行3+1(理论+实践)的学制(前3年主要进行理论课程的学习,最后1年主要在合作企业进行实习、实践和毕业论文写作)。并且实行学生提前就业与毕业实习结合,对学生的毕业实习进行统一组织和布置,根据学生的意愿,分批组织学生到不同旅游企业进行为期半年的顶岗实习,并派教师专门负责指导[4]。

6.教师定期到企业或旅游管理部门挂职和调研

由于历史原因,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中具有经济学、管理学学科背景和企业经营管理经历的很少,难以适应“双师型”教师的要求。为了弥补这个缺陷,国内许多旅游院校十分重视教师与企业及政府旅游管理部门紧密合作的问题,一些院校定期派遣教师到企业或旅游管理部门挂职学习或进行专题调研。有些院校对专职教师实行轮训制。新来的年轻教师首先到饭店去实习,从某部门服务员一级做起,利用一年左右的时间,完成一个部门的实习。时间分配上可按3∶3∶6的比例操作,即服务员岗位3个月,领班/主管岗位3个月,部门经理岗位6个月。由于服务员岗位众多,可根据教学需要进行调配。在教师完成了初次实习后,每两个教学年度都要到企业轮训半年(6个月),了解行业的变化,与饭店人员一起研究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探讨解决的方法。教师轮训后要完成一份专业报告并修订授课大纲,更新教学内容[5]。

三、结 语

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它必须通过各种具体有效的改革创新形式才能实现。认真研究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有效形式,了解其特点和规律,已经成为摆在旅游院校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这种研究必须把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中国国情和各个院校的具体特点,才能逐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旅游管理人才培养模式。

[1]何建章.旅游产业化国际化背景下高素质人才培养创新探索——兼谈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的教育改革与发展[J].社会科学家,2006,(1):130-133.

[2]邹 亮,王 颖,曹洪珍.相关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8,(4):163-165.

[3]刘伏英.中外旅游高等教育“校企合作”模式差异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8,(7):89-90.

[4]伍 鹏.地方综合性大学旅游管理专业本科教育培养模式探讨——以宁波大学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6):185-187.

[5]刘艳华.旅游高校饭店管理人才培养创新研究——以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为例[J].旅游学刊,2004人力资源与教育教学特刊,107-112.

Effective Forms of Training Modes of Tourism Management Professionals

GUO Yi-hong
(Cllege of Tourism Management,Hunan University of Commerce,Changsha,Hunan 410205,China)

It is urg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m to cultivate applied tourism management professionals with a strong spirit of innovation and a sense of service.However,present training modes of tourism management professionals make it difficult to achieve the set goals.This article explains the necessity of cultivating applied talents of tourism management and puts forward effective forms of training applied talents of tourism management with good quality by analyzing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present training modes of tourism management professionals and their corresponding social demands.

major of tourism management;training modes of talents;innovation;applied talents

F590.6

A

1000-2529(2010)04-0103-03

2010-01-05

教育部、财政部2007年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旅游管理人才培养与行业互动创新实验区”[教高函(2007)29号]

郭一红(1963-),女,湖南华容人,湖南商学院旅游管理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校:文 心)

猜你喜欢
旅游专业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旅游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管理的另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