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心态分析及教育管理策略研究

2010-04-12 16:08李旭鹏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毕业生专业学校

□李旭鹏

( 中北大学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山西 太原 030051)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毕业生择业、就业和创业教育是一个全程全面的系统工程,如何构建新型的高校就业工作质量评价体系是现在毕业生教育管理工作中一项任重而道远的任务。

一、毕业生就业的心态分析

做好毕业生的求职定位,引导毕业生把握机会、正确择业,提高就业率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笔者采取问卷调查和谈心的方式对毕业生的择业心态进行了调查,其主要情况如下:

1.有较强的自信心,普遍心态较好。随着几年来国家大学毕业生就业机制的逐渐成熟,毕业生对自谋职业、双向选择的就业之路有了充分的认识和心理准备,面对并不乐观的就业形势,有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大多数毕业生没有沮丧和自暴自弃,对未来充满着信心。调查中80%学生“很自信,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82%的毕业生认为“良好的个人素质”是“找到一个好工作的首要条件”,说明毕业生在严峻的现实中悟出了“个人素质”比“家庭社会关系”、“机遇”和“运气”甚至文凭更能决定一个人前程的道理。半数以上的毕业生“面临就业,心情很坦然”,特别是专科生在与本科生同场竞技时,绝大部分专科学生也信心十足,敢于大胆推销自己。但还是有15%的毕业生“自卑”,极少数人有“无可奈何,混到毕业”的想法。

2.转压力为动力,用积极的行动改变现状。随着我国国民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受教育群体的扩大,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标准变高,加上个别用人单位的人才高消费现象,致使专科生的就业压力陡增。可喜的是,现在很多毕业生敢于直面现实,变压力为动力,狠练内功,在“就业市场不相信眼泪”的形势下,敢于用实力去赢得社会和市场的认同。在专科学习期间,多数毕业生参考英语四、六级考试、专升本或兼学第二学位,部分学生毕业时就考上研究生。但仍有18%的毕业生坦言学习目的不很明确,在大一时有“船到码头车到站”的想法,大二时才有一种幡然醒悟之心,产生了紧迫感。

3.定位准确,务实择业。在当前就业形势十分严峻的大背景下,绝大部分学生对自己所处的劣势有很清醒的认识,7 8%的毕业生选择“先就业,然后再求发展”,这种务实的择业理念使我校现阶段毕业生的就业签约率远远高于同类院校甚至一些本科院校。比如在2003年12月双选活动中,学生当场签约率高达23.5%。 在“你择业的定位”问卷时,近一半毕业生选择了“技术骨干”,近三成的毕业生选择了“基层技术员”,这反映了他们渴望学有所为的思想。在单位性质方面,他们从以前的定位于国企和知名民营企业转向了一些中小民营企业,希望能到自己的才能和专业知识派上用场的地方工作。在毕业生择业的众多因素上,地域是毕业生最关注的。据报道,2001年71%的本科生首选上海、北京、深圳,而我校专科生中不到四成的毕业生选择到“沿海及发达城市”,更多的学生愿在“重庆主城区”、“西部城市”和“中小城市”,说明我校毕业生能客观分析和认清形势,最后的实际签约情况也与上述调查结果基本吻合。但是个别就业口径较宽的毕业生和成绩较好的毕业生择业目标定位较高,有些挑剔和自负,老是“反复比较,总想找个最理想单位”。

4.自愿性失业学生开始出现。在客观上,由于我国的就业市场还不完善,学生对社会需求信息不对称,劳动力不能完全流动,二元劳动力市场分割明显,即部分自身条件较好,生活有保障、职业前景较好的学生在没有自认为很满意的工作时不愿到工资较低、环境条件较差、工作具有不稳定性和暂时性的岗位就业;主观上,一些学生依靠自身良好的背景和专业特点,如我校的计算机、财经类专业学生期望值高,就业门路广,部分学生打定主意考研究生,造成自愿性的失业和不就业。

5.毕业生就业中的违约原因分析。高校毕业生违约行为不是一个简单孤立的现象,是与社会、学校教育和学生个体的素质紧密相连的一种行为。从客观上说,市场是调剂社会资源的无形巨手,知识经济对知识和能力的尊重促成了人才选择的多样性和价值观的变化,几十年的思想和职业禁锢被打破,人才为单位所有的现象正逐步改变,选择职业的范围和自由度加大,人们总是向着最佳的位置流动,从而达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动态平衡。下海经商和跳槽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认同,因此,当新的就业信息和机会出现时,毕业生就会对自己进行有形价值的计算和权衡,当认为毁约的综合收益(包括收入变化、工作内容、就业区域、发展空间等)大于违规的成本时,就会有违约的念头和要求。主观上,毕业生们担心毕业离校前找不到工作,抱着先签约个单位再说,免得毕业时失业,在对用人单位缺乏全面和比较的基础上草率签约,加上主管部门把签约率作为学校就业工作的考核指标,易造成学生签约时的压力和紧张感。二是从众心理,大学生初涉职场,缺乏独立的选择能力,一看到别的同学签约就心慌意乱,特别是一些就业形势较好、途径稍广的专业尤其如此,很多学生被签约浪潮搞得心神不定,结果跟风似的匆匆签约草草了事。三是诚信和法律意识淡薄,认为违约仅是与单位协商违约金的问题,同用人单位和学校振振有词,公开论理,丧失了最基本的诚信道德,损害了自己和学校的信誉,也伤害了用人单位与学校建立起来的长期友好合作关系,为其他同学就业留下了隐患。

二、对毕业生择业的管理办法及对策

1.加强宣传讲解,规范管理制度。学校要通过就业指导课和择业咨询等活动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教育和辅导,让学生了解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就业要求。加强求职技巧、签约技巧方面的指导,使毕业生在签约时学会规避风险,减少违约行为,同时学校要尽可能收集用人单位的情况,督促单位和学生双方对就业中的相关问题开诚布公讲解,增加透明度,减少因不了解造成的违约。同时还要求学生了解相关法律和规定,如《劳动法》、学校毕业生就业协议及相关的规定等,明确其任务和要求,用制度来约束和规范学生行为。

2.依托冶金行业,作好专业规范,拓宽就业市场。作为原冶金部的老学校,我们根据市场导向,在以传统专业为依托的同时,密切关注就业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探索新专业的申办和社会需求、学校教学的协同发展,合理设置专业,发挥专科和专业特色,克服学校传统专业和新兴专业毕业生就业不平衡的矛盾,避免“好招的不好分,好分的不好招”的怪现象。

我校传统(老)专业的就业范围多限于冶金行业,多数处于供不应求状态,而就业口径较宽、专业行业性不太强的财务会计、企业管理、经济法、计算机等专业,毕业生离校时的一次性就业率相对较低,有的签约率不到20%。因此,一方面,我们要依托50年来与冶金行业建设起的联系,站稳行业的脚跟,加大钢、铁、机、压、电等老专业改革和宣传力度,扩大招生规模,重视专科生动手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等实际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使他们更能适应市场和社会的需要,充实这些老行业的基层岗位,形成我校学生的市场竞争亮点。同时,根据行业的需求变化,力争在计算机、通讯、金融、经济、生物化学等新兴领域上有所突破,建立起一批承接量较大、又受毕业生欢迎的就业基地。

3.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拓展学生的职业生涯。专业教育和专长培养是大学生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学校必须在市场需求的基础上,注重因材施教,拓展自己的专业,做好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增加适应社会变化的保险系数,做好主专业基础上的“辅修专业”、考研、选修课、技能考核以及自己的爱好特长的培养,从而适应社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高职高专学生毕业后很大部分成为单位蓝领,而在我国的7000万产业工人中,高级工仅占3.5%,而在发达国家占了40%,可目前我国的高职高专学生就业率却不到50%,这种情况除社会的原因外,另一方面也说明我们的教育机制与市场的结合不够,在带领学生埋头搞教学生产的同时,没有抬头看市场,以销定产,更不要说引导和创造消费。缺乏一套产销的保障机制和监控机制来带动和引导学校的学科建设、专业调整、机构和人事改革,增强办学实力和提高竞争力。

4.适应就业工作需要,实行全程全面的系统规划和教育。要对学生实施全程、全面的职业指导,以适应招生规模扩大,就业竞争加剧的社会需求,增强学生职业素质和竞争实力,克服过去就业指导内容的片面性、时间的滞后性 、功能的短效性等弊端,以解决大学生就业指导现存问题为突破口,调动多方面力量,从大一开始就分别进行职业生涯的规划、开发、择业、就业和创业的阶段教育,构建全程全面的职业指导模式。

5.深化体制改革,创造育人新模式。改革教学工作管理体制,利用弹性学制增加学生培养中的实践技能。多年来,我们一直实行学生在校修完全部课程,毕业后被用人单位见习一年半载才能正式上岗的人才培养模式。但随着市场的进步和竞争的加剧,用人单位要求缩短磨合期,提前让毕业生进入角色,国外不少名校高年级大学生,在没有毕业之前,就已经跟着那些各学科前沿的人一起做研究了,我们可以研究和探索国外学生的培养模式,通过建立供需关系的基地,进行必要的课程前移, 让社会提前介入学生的培养和个体的选拔,参与课程的开发,调整学校学科和专业结构, 让学生分阶段参加实习,再带着实践中的问题回校完成学业,从而修正学校在人才培养中的脱节,做到学校培养、单位实际和行业需求的良好结合。总之,在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只要我们注重转变观念,分析学生和社会需求,改善专业设置,提高教育质量,树立起正确的人才观和用人观,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工作就会大有进步。

参考文献:

[1]吴克明等.大学生失业的经济学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4,(3).

[2]程肇基.大学生就业指导切莫误导[J].中国高等教育,2004,(6).

猜你喜欢
毕业生专业学校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伤心的毕业生
你根本不知道,这届毕业生有多难
一个没什么才能的北大毕业生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学校推介
最“叛逆”的毕业生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