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对肺癌化疗患者负性情绪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2010-05-22 12:05陈晓燕
山东医药 2010年21期
关键词:毒副肺癌化疗

黄 杰,赵 翠,陈晓燕

(广东医学院附属医院,广东湛江 524001)

化疗是肺癌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因化疗药物多在抑制肿瘤细胞生长或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对体内正常细胞有毒害作用[1],且对胃肠道刺激较大,易使患者产生恐惧、悲观、焦虑、抑郁、绝望等不良心理反应,故可降低其生活质量。我们对肺癌化疗患者采用常规干预加心理干预措施,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 2009年 1~11月在我院住院的肺癌患者 60例,男 32例、女 28例,年龄(63.56±7.52)岁,均经病理检查证实为恶性肿瘤。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 28例,干预组 32例,两组临床资料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干预方法 两组均于入院时及化疗前采用常规干预,包括向患者介绍医院环境、设施、责任护士、主管医生,化疗目的、化疗药物常见毒副反应及防治措施。在此基础上,干预组在化疗期间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 3个月,内容包括:①化疗前的心理干预:医护人员与患者采用开放式、启发式、讨论式交谈,了解其思想状态、性格特点、对疾病的认识、家庭环境及经济来源,分析其心理问题及原因。通过给患者列举治疗成功的案例或请疗效明显的患者现身说法,缓解其心理压力,帮助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向患者讲述化疗常见毒副反应,说明其可用药物控制,停药后恢复正常。②化疗中的心理干预:说明化疗的重要性及可能出现的毒副反应,使患者有心理准备,以最佳心理状态接受化疗。出现毒副反应时,采用向患者提供报纸、杂志等方法转移其注意力,减轻恶心、呕吐等;或用暗示性语言增强其自信心,从心理上减轻其对化疗药物毒副反应的敏感性。③化疗后的心理干预:患者初次接受化疗多抱有很大希望,能积极配合治疗;第 1个疗程效果不理想时易产生急躁、悲观情绪,对化疗失去信心。医护人员要理解患者的心情,帮助其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患者出院前,要了解其思想状况,弱化其患者角色,与其一起憧憬重返工作岗位和建设家庭生活的美好前景。

1.2.2 心理评估方法 两组入院时和出院后 3个月,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价其抑郁程度;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价其焦虑程度;SF-36健康调查量表测评其生存质量[2],该问卷包括生理功能(PF)、生理职能(RP)、躯体疼痛(BP)、总体健康(GH)、活力(VT)、社会功能(SF)、情感职能 (RE)、精神健康(MH)。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3.0统计软件,率的比较用 χ2检验,评分结果比较用 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干预前后 SDS、SAS评分比较 干预前,干预组SDS、SAS评分分别为(36.76±6.31)、(38.34±6.78)分,对照组分别为(35.73±7.13)、(37.65±4.53)分,两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干预组SDS、SAS评分分别为(30.12±5.12)、(33.87±4.56)分,对照组分别为(32.25±8.12)、(34.52±5.79)分,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

2.2 生存质量评分比较 干预前,两组生存质量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干预组除RP、BP外,其余指标均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生存质量比较(分,±s)

表1 两组生存质量比较(分,±s)

注:与同组干预前、对照组干预后比较,*P<0.05

检测指标对照组(n=28)干预组(n=32)干预前 干预后 干预前 干预后PF 75.36±9.75 79.87±8.37 75.25±11.12 87.22±12.52*GH 36.36±9.45 49.55±8.36 35.23±13.56 65.22±12.34*VT 57.06±10.95 65.43±9.56 56.45±11.22 78.56±12.62*SF 65.36±9.05 71.56±10.43 65.43±13.12 85.42±14.23*RE 55.37±11.20 60.52±12.35 53.25±12.14 75.72±13.58*MH 66.36±12.24 71.66±11.03 65.26±15.15 75.82±14.02*

2.3 胃肠道反应比较 根据 WHO制定的抗癌药胃肠道反应分度标准[3],干预组出现恶心、呕吐Ⅰ~Ⅱ度 21例,Ⅲ ~Ⅳ度 5例;对照组分别为 18、10例。干预组胃肠道反应程度比对照组轻(χ2=7.35,P<0.05)。

3 讨论

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是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在癌症诊治过程中,患者最常见心理问题是过度焦虑和抑郁,其多来自对疾病、疼痛、孤独、治疗、死亡的恐惧、焦虑等,长期心理疾病带来的痛苦、焦虑得不到有效控制,就会发展为抑郁;化疗毒副反应造成患者心理应激,出现焦虑、抑郁、敌对情绪,可影响其治疗和康复。通过心理干预可使患者正确认识疾病,改善和稳定情绪。

据报道[3],患者对化疗有恐惧心理时,其体内5-羟色胺(5-HT)升高,5-HT与内脏或中枢 5-HT受体结合可引起恶心、呕吐;缓解其焦虑情绪,减轻其对化疗的恐惧心理,可阻断此环节,改善部分患者的恶心、呕吐症状。王建平等[4]报道,心理干预可提高癌症患者的体内 NK细胞活性及免疫功能。本研究显示,在常规干预基础上加心理干预,可减轻患者的焦虑、抑郁程度,改善肺癌化疗患者的生活质量;且其恶心、呕吐程度较轻,提示心理干预在肺癌化疗中有一定缓解消化道反应的作用。

总之,癌症患者是弱势群体,其进行化疗时心理承受很多痛苦,易产生焦虑、恐惧、抑郁、悲观、绝望等情绪。心理干预可有效改善其心理痛苦,使其以最佳心理状态接受治疗,以提高其生存质量。

[1]孙燕,周际昌.临床肿瘤内科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97.

[2]方积乾.生存质量测定方法及应用[M].北京:北京医学大学出版社,2000:263-267.

[3]Alexander DJ.A review of avian influenza indifferent bird species[J].Vet Microbiol,2000,22(1-2):3-13.

[4]王建平,林文娟,梁耀坚,等.心理干预对癌症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国肿瘤临床,2002,29(12):841-844.

猜你喜欢
毒副肺癌化疗
中医防治肺癌术后并发症
对比增强磁敏感加权成像对肺癌脑转移瘤检出的研究
跟踪导练(二)(3)
FOLFIRI 方案对晚期结直肠癌近期疗效和毒副反应分析
培美曲塞和吉西他滨分别联合顺铂治疗晚期肺腺癌近期疗效及毒副反应情况探讨
microRNA-205在人非小细胞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化疗相关不良反应的处理
顺铂联合多西他赛同步化疗治疗中晚期宫颈癌的效果
基于肺癌CT的决策树模型在肺癌诊断中的应用
中医辨证结合化疗治疗中晚期胃癌5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