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的美妙与危险

2010-05-30 10:48
南风窗 2010年26期
关键词:言说权威理性

田 磊

当中国的互联网产业正在以加速度由创意产业沦落为制造业,各种类型的门户新闻网站,越来越变得和传统媒体趋同时,2010年微博的异军突起,毫无疑问成了推进和塑造中国人公众生活最有力的武器,它及时地扛起了互联网最具魅力的两大价值:自由和平等。

微博的技术并不复杂,它仅仅是开创了一种更便捷更具互动性的信息传播方式,免费的分享精神是其依赖的最根本的文化,所以,Twitter的创始人斯通说,Twitter并不是技术的成功,而是人类精神的成功。

在它的发源地美国,用户们乐此不疲于分享一手的信息、好玩的事情、名人的八卦。但当新浪网真正将微博带人中国主流社会的公共生活后,中国化的微博也从信息传播的利器很快变成了个人言说的工具。

考量微障在中国的成长路径,毫无疑问,宜黄拆迁事件是最具里程碑的一幕。微博极大地拓宽了人们参与公共生活的途径,降低了参与成本,但它更大的功能还在于,让公众体验了自由言说的快感。这样在现实公共生活中难得一见的场景,在微博的世界变得司空见惯,当然,我们也不可避免地承担了这种肆无忌惮的自由带来的伤害。所以,有人这么描述微博: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年轻人不再蒙昧地相信权威;然而这又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反抗权威的言论又轻易地被相信。

至于那些不负责任的谣言,社会名流、大小知识分子之间充满戾气的互相咒骂,更是让国人第一次体验着,言论自由到底有多好,言论自由又有多糟。但无论如何,这样的公共生活实践,有助于推动中国社会最终走上理性的自由。

就在两年前,人们还在争论,作为一个信息传播的载体,互联网会不会打败那些经过严格编辑的报纸?现在,这些问题已经完全不用讨论了,Facebook、Twitter这些互联网世界层出不穷的新技术,不断刷新着我们的生活方式。

互联网总是不断地创造着各种形式,为信息、辩论创造新的公共领域和空间,但它又总是呈现出一种中性的面目,它本身不提供价值判断和导向作用,既包括鼓励民主的潜在行为,同时也为新的操纵、社会控制和传统地位的巩固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微博电不例外,这个集理性言说、愤世嫉俗和无聊八卦于一身的小玩意儿,丰富着全社会的公共生活,却义不可避免地削弱着人们的行动力,“围观政变中国”正在成为一句流行的口号,当人人都乐于表达,习惯同观,而耽于行动时,社会的活力表面上看起来在增加,但事实却是在丧失。

面对“事不关己”的社会不公时,多少人会在电脑屏幕前,热火朝天地声援、讨论,那种参与感和道义感都无比刺激,可是,如果真的到达现场,很多时候,你郝会为眼前平淡甚至是隆淡的场景,感到无趣。

这不是中国的问题,而是世界潮流,有权威统计,到2030年,全球一半人都会变成宅人,越来越多的人对于去图书馆听演讲,去议会投票,去大街上游行這类公共事务丧失兴趣。

当人们晚上躲在电脑屏幕后骂娘,围观,起哄,而白天照例要去上班、去赚钱还房贷。你真的很难说,我们进步了还是退步了,新技术是壮大了推动我们这个国家变革的力量,还是消解了它?

但无论如何,我们的2010年应该记住微博,因为它席卷了我们的公共生活,为全社会创造了话语活力。只有清醒地认识到新媒介的影响,我们才能建立理性,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决定它的发展方向。

猜你喜欢
言说权威理性
阿来《云中记》的死亡言说及其反思
“行走”与“再现”——论梅卓散文的言说姿态和藏族风情
各大权威媒体聚焦流翔高钙
师生之间无法言说的梗
跟踪督察:工作干得实 权威立得起
权威发布
权威的影子
“本转职”是高等教育的理性回归
理性的回归
言说他者还是言说自我——从波伏瓦在中国译介中的一场论争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