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庸:无中生有的快乐停不下来

2010-07-05 22:27慕容莲生
读者 2010年9期
关键词:朱德庸画画小孩

慕容莲生

飞行员和另一台洗衣机

一个公务员道貌岸然地从对面走过来,你突然冲上前,跳起来给他一巴掌,看他是什么反应?是愕然愣住,还是疯子一样奋起反击?

这样的场面实在刺激,你有没有设想过?朱德庸就想过。当然,他没有真的这样干。

想法稀奇古怪又充满幽默感,朱德庸极像一条逆流而行的鱼,又像反方向的钟槌,总是撞向意想不到的地方。譬如,他是在单身的时候画《双响炮》,在结婚时画《涩女郎》,在辞职之后画《上班的故事》,隐居的时候画《什么事都在发生》,做了父亲以后画《绝对小孩》的。

更有趣的是,功成名就之后,有一天他突然郑重地对太太冯曼伦说:我再也不画漫画了,我要做飞行员,去开飞机!

原因很简单:画画忙到厌倦,开着飞机上天,这事儿想想就觉得有趣。

朱太太慌了,哄小孩子一样百般劝慰:能开飞机的人很多,如果台湾有人可以做职业漫画家,那就是你了,多光荣啊!

这话让朱德庸很受用,于是,带着“虚荣和满足”,他又画了下去。

即使没有这“虚荣和满足”的诱惑,他也得画下去,因为他对太太从来都言听计从,自称“贱好男人”。生活中,太太说:你去洗衣服。他说:好,好,我去洗衣服,除了衣服,还有没有别的要洗啊?

难怪太太冯曼伦把丈夫朱德庸称为“另一台洗衣机”。

婚姻空难里的幸运儿

年轻时,冯曼伦差一点错过这“另一台洗衣机”。

那时,冯曼伦是《联合报》缤纷版主编,朱德庸名扬漫画界,冯打电话约他吃饭,意在约稿。不喜欢应酬且略有点自闭的朱德庸很不想去,因为电话里冯曼伦的声音太好听,他一向认为,声音越好听的人越难看,想到要和长得难看的人共进午餐就兴味索然。次日上午,他一直睡觉,醒了也没起床。

朱爸爸怒了:答应了人家就得去赴约,如果不去,在家里你也没有饭吃。

无奈,朱德庸慢悠悠起床洗漱,又慢慢步行前往约会地点,这一走就是一个小时。他想:等我走到,人家饭也该吃完走了,那我就没事了。不料,冯曼伦很有耐心,一直在等。

更没料到的是,他刚刚望见冯曼伦的侧脸,心里轰然响起一个声音:就是她了。

他要和她结婚。遇见冯曼伦前,他认为生命中一直不需要别人;遇见后,只在一刹那,他终于觉得他其实是半个人,还需要另外一半。

谁说世间没有一见钟情?你以为是传说,在他人那里不过是寻常事。一切如此自然,爱情来了,没有多余的枝枝蔓蔓,两情相悦,然后结婚,皆大欢喜。

人人都说这位留着长发的漫画家是颠覆爱情、批判婚姻的怪胎,他应是怀疑爱情不走入婚姻围城的,可现在人人都知道他婚姻美满,家有贤妻还有爱子。

他带她出席各种场合,为她煮饭,欢欢喜喜做她的“另一台洗衣机”,出门后牵她的手走路——一个男人牵妻子的手走路,这很平常;倘若几十年如一日,每次出行都手挽手,感情如同热恋之时,那就可贵了。

朱德庸是离不开冯曼伦的,或许可以这么说:有朱德庸的地方就一定能看见冯曼伦。倘若她不在,朱德庸就会回到一个人时的自闭状态,不大说话。对此,他是这样解释的:“因为少了一半。”

冯曼伦也肯为朱德庸不顾一切,那年他辞了职,她也跟着辞了工作,在家全心照顾他的饮食起居,甚至不惜停止写作。她是他的妻子,是他的孩子的母亲,是保姆,是他的第一个读者,为他打理经纪事务,做市场营销。这一切,她都愿意做。

当然,冯曼伦很清楚,她要做朱德庸的“情人”、“太太”,而不是“工作伙伴”。因此,一旦朱德庸为工作牺牲自我、被抽干生活中的所有快乐,她就不惜做一回“悍妻”。

1996年至1999年,朱德庸过了3年忙得迷失了自己的日子。约稿电话不断,钱源源不断地进来,他就像一台印钞机,每天在工作室里疯狂地画画,回到家就躺在沙发上两眼发直。他觉得自己病了,冯曼伦也觉得这很不正常,她要他放慢节奏。朱德庸却说:我停不下来。

冯曼伦终于怒了:再这样下去,我和你离婚!

她不由分说地给他买了去欧洲旅游的机票,将他拉出工作室,停止了所有工作。

在那次旅游期间,朱德庸重新审视了自己,用了有别于以前的视角。视角很重要,你用了什么样的视角去看,就会看见什么样的世界。他发现,他的家庭、生活乐趣,他的一切,都在所谓“成功”之后,一点点地扭曲了。他说:你总有一天会回头反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他决定隐居了:电脑还是要用,但上网也只为收发邮件或者查询资料,诸事完毕便关机;手机也要用,但大多时候关机,需要拨打或接听电话时才开机;而且只选择性地出席邀约。

也是在那之后,他画了《什么事都在发生》,这是他个人最钟爱的作品之一。这本书里的故事,都是关于人生困境的,爱情、婚姻、理想、沟通……他惯有的辛辣笔锋演进为悲悯荒凉,画出忙碌的现代人生命底色的苍白荒谬。他希望提醒终日匆匆赶路的现代人“抵御成功对人的扭曲”。毕竟并非人人都能做CEO,就像并非所有的动物都能成为狮子,只有狮子会成为狮子一样,牛或者兔子就演好自己的角色,找寻生活乐趣并保持快乐最重要。

我是你弟弟,不是你爸爸

画《绝对小孩》之前的朱德庸,有两种题材从来不碰:一是动物,一是小孩。不画动物是因为太爱动物了,以至于无法拿它们开任何玩笑;不画小孩是因为他讨厌小孩子。

讨厌小孩是有原因的:幼年的朱德庸是一个不被人喜欢的小孩。他不喜欢学习,字老是写错,数学总是考十几分,这使他成为老师不喜欢的差生,以至于后来都没有学校肯接收他,他像一个皮球被踢来踢去。

他没有愉快的童年,竟也很不愉快地连小孩都讨厌了。

生活总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巨大力量,使你爱上本来讨厌的。因了这力量,朱德庸有了7个孩子:朱重威,披头、五毛、讨厌、宝儿、比赛小子和贵族妞。

其中朱重威是朱德庸和太太冯曼伦的儿子,其他6个就是《绝对小孩》中的主人公。

朱德庸一开始一点都不喜欢朱重威。儿子出生后,他躲了整整三天,不闻不问。太太无奈了,叹口气说:这小孩我来养好了。

在儿子八个月时,朱德庸拿葡萄干给他吃,他发了一个类似“爸”的音,朱德庸蓦地意识到:这是一个人,不是动物。从此,他开始主动抱儿子,爱也随之出现了。在儿子三四岁时,朱德庸确定自己深深爱上了他,并从此一发不可收。

父子整天打成一团,父不父,子不子。他抢儿子的玩具,把东西弄坏,儿子就哭着找妈妈。儿子打他一巴掌他还上一巴掌,儿子哭,他也跟着生气:你哭什么呀,我又不是你爸爸,我是你弟弟。

在陪着小小孩度过童年时,朱德庸这个大小孩也重新度过了他的童年,他那源于幼时的恐惧随着小小孩的成长一点点被治愈了。他画了《绝对小孩》,那里藏着他童年的影子,也有他儿子的故事。

是儿子带朱德庸重新回到孩子的世界,走出了童年带给他的困境。从那之后,朱德庸看世界又换了个视角。困境,谁没有困境呢?人生充满了各种困境,会困到所有的人。笑也要生活,哭也要生活,不如换个视角,幽默面对。幽默像一扇门,它能带你去另一个地方。

视角不同,世界也就大不同。

譬如成功。何谓成功?是看金钱和社会地位吗?朱德庸认为,真正的成功,应该看你有没有发挥自己的特长,做到你想做的事情。“如果你在事业上得不到满足,天生没办法赚很多钱,你可以把注意力转移到你的生活上来。”

朱德庸,这个钟爱画画的男人,他说等到画不出来或者画画让自己不快乐时,那就是他停笔的时候。画画是“无中生有的快乐”,应顺其自然,这样也许对读者不太负责,但是对自己的心负责就好了。

对自己的心负责,也就成功了。

(刘海摘自《爱人》2010年2月末)

猜你喜欢
朱德庸画画小孩
here+there=朱德庸
云小孩(上)
懒小孩
here+there=朱德庸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5)
绝对小孩
绝对小孩
我爱画画
老树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