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难民”诞生记

2010-07-05 22:32于胜楠杨梅菊
读者 2010年9期
关键词:利特岛民伯克

于胜楠 杨梅菊

“妈妈,我饿!”眼角挂着泪花的黑人小孩依偎在妈妈的怀里,显然已经明白哭泣不能为他换来食物。怀抱孩子的女人站在椰树下遥望远处,希望那艘带她离开的渔船能够出现,但远处除了一望无际的大海,什么都没有。

这里是南太平洋的卡特利特群岛,这个曾有人世世代代生存劳作的地方,今天却成为噩梦缠绕的末日危地——很快,不断上涨的海水就会淹没整个群岛。

位于巴布亚新几内亚外海的卡特利特群岛,由6座平均海拔只有1米的环状珊瑚岛组成。这里没有自行车、没有发电机、没有工厂,曾是完全没有碳排放的绿色群岛。但是由于气候变化导致海平面不断上升,小岛随时有被吞没的危险。如今,岛上首批5个家庭已搬至对岸的布干维尔岛,为全体2600名岛民的迁移吹响了号角。

“气候难民已经诞生。”曾于2006年亲赴该群岛拍摄的自由摄影师杰里米·萨顿-希伯特说。

一群岌岌可危的小岛

希伯特这样形容他在2006年第一眼看到的小岛:“远远望去,就像是蓝色海洋中的一片绿洲。这里没有高山,没有高楼,没有工厂,也没有车,只有白色的沙滩、浓密的椰林、悠闲自在的岛民和玩水嬉戏的孩子。”

然而,当“生态学家”网站博客作者、《星期日泰晤士报》记者丹·伯克2009年前往卡特利特群岛时,看到的却是另一种场景:“珊瑚岛平均海拔只有1米,最高处也仅为1.7米。人站在岛的一头,只能够看见另一头汹涌的巨浪正朝岛中心的方向席卷而来。”

在群岛上,椰肉是当地人主要的食物。但是,丹·伯克在岛上亲眼看见许多椰树因吸收了海水中过多的盐分而被毒死,只剩下光秃秃的残骸,另一些树则东倒西歪,再也结不出果实。当地人开始与海水争地,疯狂地捡拾贝壳筑坝,但仍无济于事,他们的生存空间变得越来越小。

2008年圣诞节期间,一场猛烈的狂风巨浪之后,卡特利特群岛上又有几十栋房子被海水淹没。岛上无可奈何的2600名居民,决定集体撤离家园……

5个背井离乡的黑人男子

在英国皇家地理协会的资助下,丹·伯克来到卡特利特群岛,并亲身见证了那场令他终生难忘的岛民搬迁。

2009年4月21日,天气很好。在发动机的轰鸣声中,一艘白色渔船缓缓驶离卡特利特岛。5个黑人男子站在船舷挥手告别,留在他们身后的,是注定会消失的家乡和前来送别的岛民。他们要赶在天黑前赶到对岸的布干维尔岛——当地的岛民得知卡特利特的境遇后,决定接纳2600名岛民前来同住。为了验证搬迁和在对岸生存的可行性,5个符合条件的家庭被抽中,先行搬迁。

明媚的阳光下,男人们面色凝重,一言不发。卡特利特群岛逐渐消失在他们的视野中,前方等待他们的,是繁重的任务——用最快的速度安顿下来,搭建房屋;一切安排妥当后,回到卡特利特接自己的妻儿们;迅速适应新生活,找到谋生方式。

一周后,新家建造完毕:丛林中平坦的空地上,一栋带花园的单层木制房子出现了,种在花园里的红薯和白薯,成熟后将成为5个家庭的主要粮食。

“我自愿成为第一批搬迁的居民,是因为我希望我们能在这片新土地上种植芋头、香蕉、木薯等蔬菜水果。因为在卡特利特岛,蔬菜已经无法成活了。”一位叫查理·斯彼的男子说:“我希望能种植一些可可之类的经济作物,这样就能保证我们的未来。”

目前,因为租不起渔船,他们只能乘坐橡胶船将捕获的鱼出售给布干维尔岛民,借此换取一些生活用品和食品。

“很想念自己的孩子和妻子,不知道他们过得好不好。”父亲们用英语和土著语七嘴八舌地向丹·伯克倾诉自己的相思之情,“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我们从未离家这么久。”

搬迁,是生与死的抉择

随后,丹·伯克再次回到卡特利特,并在那里住了一周。“睡在由棕榈树叶搭建的房子里,鸡鸣而起,日落而息,这应该就是人间天堂吧。然而每当想到这片乐土将会消失,我十分难过。”丹·伯克在自己的博客上这样写道。

“我们几乎没有食物,也没有人愿意来岛上买我们的海货。”“以前海水才到我的小腿,现在潮涌时已能到我的腰部。”在卡特利特短短的几天里,丹·伯克随时能听见这样的担忧。海水污染了果树,带来疟疾,白色的尸骨随处可见,活着的人越来越憔悴,那种长久以来弥漫在卡特利特的悠闲自在已经消失殆尽。

令人担忧的是,目前,卡特利特群岛的搬迁工作没有任何政府或官方组织参与进来。唯一全程负责的,是成立于2006年的TulelePeisa(意为“航行在我们自己的浪花上”)。在对政府和外界迟迟不兑现承诺的失望之下,卡特利特老年协会成立了这个协助搬迁的非政府、非盈利组织。2008年4月,“预备搬迁”的所有经费便来自TulelePeisa募集的5500美元。

该组织负责人乌苏拉·拉克瓦就出生在卡特利特群岛。“这种不确定的感觉很可怕,因为你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也许下一刻,海水会将你、你的房子、你的家人都淹没。对于许多人来说,搬迁也许只是为了适应生活方式的变化,而对于我们,搬迁则是生与死的抉择。”乌苏拉感慨地说。

6亿气候难民的未来

目前,有两个问题困扰着乌苏拉。首先是资金,这关系到卡特利特居民搬到安全的岛屿后,能否有足够的资金重建家园;其次是各国能否在气候问题上尽快达成一致。“我希望哥本哈根会议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转机,否则20年之内,太平洋中的小岛将逐一消失,人们将被迫离开他们祖先居住的家园,这也是一种对人权的剥夺。”

摄影师希伯特没有再去过卡特利特,但他一直没有放弃关注这个群岛的命运,并在此后的日子为它奔走疾呼。“第一世界疯狂的能源消费,使得生活在第三世界的岛民承受着原本不该承受的危险。他们需要全世界的更多关注。”希伯特说。

英国《卫报》曾刊登过这样一组数字:到2050年,全球将有6亿“气候难民”,其中1.5亿“气候难民”将被迫背井离乡。

而今天卡特利特群岛2600名居民的命运,或许就是未来6亿气候难民的缩影。

(陈志忠摘自《国际先驱导报》2009年12月10日)

猜你喜欢
利特岛民伯克
“伯克 ”驱逐舰有缺陷
第七页 知识点 “阿利·伯克”级导弹驱逐舰
海岛居民生活环境满意度及迁居意愿研究
——以辽宁省长海县为例
印度贱民反抗“胡须禁令”
新高 特雷·伯克
Shalite/沙利特 hs—001
涠洲岛打砸事件调查 岛民与当地管委会存四大积怨
伯克的隐喻观研究
糊涂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