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能力集”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应用

2010-08-14 01:48
职业教育研究 2010年10期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技术工学动态

裴 勇 李 畅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南京 211168)

“动态能力集”在《计算机网络技术》精品课程建设中的应用

裴 勇 李 畅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 南京 211168)

叙述了“动态能力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课程建设实践,分析了基于工作过程的、系统化的课程开发方法,论述了从岗位能力集分析、课程形成、课程教学单元设计等方面对课程进行重塑的过程;基于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提出了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和办法。

动态能力集;计算机网络技术;精品课程建设

课程是高职院校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载体,课程建设的质量对人才培养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从教育部《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等系列文件中可以看出:(1)工学结合是新形势下我国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教育部把“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作为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措施之一。(2)专业核心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是与技能培养和职业能力形成关系最密切的课程,能够做到理论实践一体化,体现工学结合、体现工作过程。

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基于工作过程的建设思想,重新选择了课程教学内容,重构了课程教学体系。本课程在“动态能力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经过对就业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能力的需求分析,依据任务化的动态能力子集,组织课程教学内容,采用工学交替、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实施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动态能力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简介

“动态能力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思想是:依据行业需求,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中心,将实际工作岗位需要的各种能力任务化、项目化,形成动态能力集合,根据任务化了的“动态能力集”确定相应的课程体系。“动态能力集”中的模块化、动态的能力是与课程体系中的课程相互映射的。采用工学交替、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注重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培养,真正做到知行合一,构建出能在学生较长的职业生涯中适用的“动态能力集”。

在“动态能力集”体系下的课程定位

“动态能力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强调根据就业岗位,动态选择能力元素,形成系统化的能力集合,再将能力集合细化分解成能力子集。能力子集是由能力元素组成的,每个动态能力元素构成能力子集的最小单位。能力子集是动态的、模块化的,从而可以作为课程设置的依据。

我院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按照“动态能力集”思想,对就业岗位群进行分析后,形成了适合江苏省及“长三角”地区相关岗位需要的能力集合,并细化出13个能力子集。《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承担一个能力子集的培养,立足点为小型网络系统管理员和网络工程师,课程围绕办公室等小型局域网络组建、应用、管理等岗位所需的核心技能。我们通过使教学项目化、角色化,既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又注重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力求通过多个项目反复训练学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

本课程的设计

(一)岗位能力分析

学院与锐捷网络、浪潮公司、江苏软件园等单位在江苏省IT服务化行业内进行了广泛调研,认为IT高技能人才的培养目标应该为“三大基础、五种能力”,即能力基础、思维基础、素质基础和资源统筹能力、合作沟通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系统运作能力、IT工作能力。

在对网络技术行业相关岗位,如网络工程师、系统工程师、网络管理员等进行分析后,确立了以项目调查分析与立项、小型局域网络组建两个工作过程中的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能力元素构成一个能力子集。将该能力子集与IT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的“三大基础、五种能力”对应整理后,能力子集中的能力点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社会能力、方法能力、专业能力。其中社会能力主要包括:(1)与合作者建立良好的关系;(2)灵活应用沟通技巧,了解客户的需求,并使自己的观点得到客户认可;(3)能够有良好的心态面对客户的顾虑和疑问,耐心解决问题;(4)能很好地配合团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完成共同的目标。方法能力主要包括:(1)能使用各种办公软件编写各种技术类文档;(2)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资料检索和阅读能力。专业能力主要包括:(1)能够根据项目方案,设计项目实施方案,并施工完成项目;(2)能够解决客户在设备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3)能够解决整个公司网络的日常问题。

(二)课程的形成

在能力分析的基础上,针对能力子集的能力点,综合企业提供的实际案例,设计四个典型学习型工作任务,包括小型局域网络组建,小型局域网络应用、小型局域网络管理与维护和小型企业局域网络建设。以每个典型学习型工作任务承载能力子集中的一组能力点目标,并设计若干个学习情境来达到能力点训练的目的。学习情境的设计充分考虑了知识范围、实际工作项目、学生学习认知规律、学习结果的可展示性和可测量性等因素,如图1所示:

图1 课程学习情境构成图

课程由基本能力教学、课内实训教学、校内生产性实训教学、校外顶岗实习教学几个环节递进进行。基本能力教学由前八个学习情境的工作任务实现;课内实训教学由学习情境的实操部分完成;校内生产性实训教学由学习情境9完成;校外顶岗实习教学由学习情境10完成。

在明确课程的性质、任务、内容、能力点后,我们以能力为中心,根据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制定了课程标准。

(三)课程教学单元的设计

课程教学单元以能力目标为中心,以学习情境为教学内容,以任务驱动方式引入能力元素。每个教学单元以项目需求分析、方案设计、实施计划制定、项目实施、测试验收、评价总结六个步骤展开,以若干课程要素为依据,以“做、学、教”的顺序,让学生在操作中理解、掌握理论知识,做到理论与实践一体化,如图2所示。

在具体教学设计中,学习情境的设置和工作任务的安排按照企业工作岗位的实际工作设置。在每个工作情境中,教师和学生均按照实际工作岗位中的角色来执行,如 “企业项目主管”、“企业网络工程师”、“技术支持工程师”等,训练学生对岗位职责和素质要求的认识。

课程通过“情境项目描述”、“工作目标”、“技能训练内容”、“知识学习内容”、“教学方法”、“学习环境”等要素,以及校内项目实训和校外顶岗实习等,实现教学与岗位的紧密结合。

课程教学的一些具体措施和办法

采用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 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是指学校存在全日制学习学期与全日制工作学期,学生在学校与企业之间轮流接受教育的一种模式。本课程构建工学交替的教学模式,重视学生课堂学习和岗位锻炼的交叉结合,强调企业参与育人过程。不管是在学校还是在企业,工与学融为一体,在工中强调学,在学中强调工,工与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工学交替在本课程教学中主要采用以下形式:(1)任务驱动——工学交替模式的基本形式。(2)创设虚拟教学实训环境——工学交替模式的初级形式。让学生进入与实际企业环境相仿的虚拟环境,如我们与锐捷网络公司合作的“网络技术实训室”,尽可能模拟实际操作和营运环境,完成各项与本课程相关的任务项目。(3)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生产性实训——工学交替模式的进阶形式。(4)课堂搬进企业——工学交替模式的突破形式。在学生轮岗实习期间,与企业协商,将课堂搬进企业,插空进行理论知识教学;学校派教师授课,或由企业兼职教师指导,按照教学要求进行管理。

图2 课程教学单元设计图

“任务驱动、分组合作”的教学法 本课程以“任务驱动、分组合作”为主要教学方法,根据学习情境设计,模拟实际的应用情境设计项目,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组3~5人),按照六步法展开教学。师生合作,在实施项目过程中教授知识、传授经验,围绕项目要求设计方案,团队合作完成设计任务。在每个项目实施之前由指导教师总体描述项目要求,并采用引导和讨论方式启发学生思考项目的实现步骤。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指导教师根据各小组项目进展情况,采用启发、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问题。项目完成后,小组须完成项目实施报告,由指导教师采用点评、示范等方式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思考项目扩展和深入的问题以及项目未涉及的知识点。

建设优质软硬件教学资源 软硬件教学资源的建设对实现教学目标有着重要的影响。缺乏教学资源,实践锻炼不足会阻碍学生能力的提升,达不到人才培养的效果。本课程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强教学资源建设,保障了教学的顺利开展。一是与企业合作,加强优质教学资源建设。软件方面,以岗位能力分析为基础,制定了课程标准,编写了国家级精品教材《计算机网络技术实用教程》,制作了多媒体课件、操作演示屏幕视频、多媒体动画演示、虚拟实验指导,收集了各种实用的参考资料、图书资源、网络资源,编写了实操指导、题库、教案,形成了系统化的教学材料。硬件方面,建设了综合布线、局域网组网、网络互联、虚拟实训等实训室,开发了网络教学平台。学生和教师可在网络环境展开教学互动,既解决了学生和教师课后交流的问题,又方便了教师日常的教学管理。二是优化配置,调整各种资源的利用方式,发挥各种资源的最大功效。例如,以往教学时,课程与实训室往往是一对一关系,能力训练单一,不能满足课程对应的能力集合的培养。本课程根据项目任务的需要,将各个实训室功能进行组合,实现项目任务与实训室一对多的关系,即一个项目任务可以跨多个实训室完成,保障了项目实训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将《计算机网络技术》课程建设为优质课程资源,让更多的高职学生从中收益,是本课程的建设目标。2008年,本课程被评为江苏省级精品课程。希望通过进一步探索完善,使本课程的建设能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形成特色鲜明的“教学包”、“实训包”和“能力包”。

[1]李畅,刘任熊.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动态能力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8,17(2):19.

[2]李畅,吴洪贵.IT服务化人才供需及定位[J].计算机教育,2009,(9):62.

[3]聂伟,杜侦.“工学交替”概念研究综述[J].职业技术教育,2009,30(10):11.

G712

A

1672-5727(2010)10-0074-02

裴勇(1980—),男,硕士,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信息安全及高职教育。

李畅(1962—),男,博士后,江苏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与虚拟现实技术。

猜你喜欢
计算机网络技术工学动态
盐工学人
——宋辉
国内动态
国内动态
国内动态
2021DMP大湾区工学博览会
感性工学在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现代学徒制下的工学情景教学探索与实践
动态
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在实践中的应用分析(1)
计算机网络技术及在实践中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