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悦城龙母传说演变的原因

2010-08-15 00:49
关键词:五龙宗族崇拜

黄 靖

试论悦城龙母传说演变的原因

黄 靖

悦城龙母传说在演变的过程主要受图腾崇拜、宗族崇拜、水神崇拜和宗法思想的影响,这四种原因也决定了悦城龙母传说演变的方向。

龙母传说;演变;原因;崇拜

龙母文化是西江流域影响深远的民俗文化,它源于秦代,流传至今。龙母信仰更是波及香港、澳门及东南亚地区,可谓源远流长,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龙母传说不断演变是因为龙母经常救死扶伤、平息水患、义务为乡里百姓服务,让当地的老百姓得以安居、生息和敷衍。老百姓为了纪念她,而不断衍生出许多关于龙母的传说。但究其深层次的原因就不仅如此了。笔者认为,龙母传说不断演变的深层次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

一、图腾崇拜

图腾崇拜是影响龙母传说演变的主要因素之一。悦城龙母传说反映出的龙图腾观念可以从史籍记载和民间习俗中看出一些踪迹。据史书记载,百越族是我国最早的纹身民族。《礼记·王制篇》说:“东方曰夷,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陈泊告注云:“雕,刻也。题,额也。刻其额以丹青涅之”。这种镂面的习俗,属于古人纹身的一种。《汉书·地理志下》说,粤地“其君禹后,帝少康之庶子云,封于会稽,文身断发,以避蛟龙之害。”这说明当时人们有文身以躲避蛟龙之害的说法。闻一多认为,百越族人断发文身,以像龙子,他们以龙为祖宗,因而自己也便成了龙,并赋予“龙性”,这是典型的图腾主义[1]。王丽英教授认为:“以龙或蛇为图腾崇拜最为普遍,岭南多为水乡,先民主要以捕捞为生活来源。然而水上作业非常危险,为了防止水上生物的侵害,他们期望得到神灵的保护,于是将龙蛇附会为本族的始祖,从而产生了以龙蛇为图腾的原始崇拜。”[2]龙母文化中“龙的图腾”色彩十分浓烈,如传说中温氏河边拾卵豢龙而成龙母,以及五龙子帮助龙母与赖布衣斗法平息水患,这恰好反映了这个氏族是以龙图腾为信仰;历代皇帝都认为自己是真龙天子,因此对‘朕德之所致’的龙母倍加厚爱”[3]。龙母不愿接受秦始皇礼迎,龙引船南返;龙母仙游后,五龙化儒生操办丧事等。至于有关龙母的诗联,也多受“龙的图腾”影响,如李绅的 “风水多虞祝媪龙”;李纲的 “五龙归觐到灵湫”;还有“龙因母育传秦代,母以龙尊显汉时”;“龙光普照东西粤,母德长留覆载恩”等[4],都把歌颂龙母和歌颂“龙”融合在一起。从这里可以看出,龙母传说在演变的过程中受图腾崇拜的影响非常大。龙的图腾是我们民族的一份精神遗产,而龙母文化正是龙的图腾文化在南国的典型体现。

二、宗族崇拜

龙母传说演变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宗族崇拜。古人认为,人死后,灵魂不死,先人的“灵”和“物”附合在一起,物就成为先祖意志的代表,并进而成为宗族的保护神。我们认为,宗族崇拜就是对有着优良品格和高尚情操的宗族英雄的崇拜,是以祖先亡灵为崇拜对象的宗教形式。

龙母作为宗族崇拜始于宋代。据宋代吴揆在《赐额记》中所说:“唐天佑初载,始封母温永安郡夫人,越明年改封永宁夫人。国朝元丰戊年,赐其额为‘永济’,封永济夫人。大观戊子诏以‘孝通’为额,盖取卜地移坟意也。”[5]蒋明智先生认为:“反映了对其信仰的转变,即将其保护神的功能纳入封建国家的孝道伦理之中,从而增强了龙母信仰的世俗色彩,使龙作为祖先神明的信仰得到彰显。”[6]在元代的时候,刘中孚在《题龙媪墓》一诗中有“阿婆埋骨白沙堆,五颗骊珠去复回。”的诗句,这说明人们已经把龙母当作现实中的祖先来敬仰并加以崇拜。自明代,龙母传说便进一步历史化,龙母有了自己的籍贯——广西藤县。在每年“龙母诞”期间,龙母的娘家人都要派代表到悦城来参加祭拜大典。这说明在人们的观念中:由于后人对祖先的祭祀,才换来祖先的保佑。

同时,古代中国的社会形态是建立在宗族社会基础上的,家和家族是社会的基本组织。人们都希望自己的祖先具有超凡的本领,是宗族中的英雄,始终能够护佑本宗族的人平安幸福。有学者认为龙母是“百越民族的宗族神”。[7]龙母养育五龙子,平息水患,造福于民,以及死后“执钺以助仗,而擒获贼首”等为国家的安定团结做出了贡献。她因此也成了百越民族中最杰出的代表。人们敬仰她崇拜她那成了情理中的事情了。同时,龙母具有神奇超凡的能力,能“或询以灾福,亦多征应”、“多病,旬日不食不改色。”龙母死后就更神了,就连墓地都“能呼吸风云,变化万千。凡水旱疾疫,随叩随应。”[8]这就使龙母传说的演变具有了宗族崇拜的两个鲜明的特点:首先是将本族的祖先神化并对之祭拜;其次是相信其祖先神灵具有神奇超凡的威力,会庇佑后代族人并与之沟通互感。因此,我们可以说宗族崇拜是影响龙母传说演变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水神崇拜

水神崇拜是一种很古老的自然崇拜形式。古人基于“水是万物之源”、“水是农业命脉”的朴素认识,赋予水种种神秘的力量,幻想创造出许多水神形象,并对其进行顶礼膜拜,由此构筑起了庞杂的水神世界。因此,自古以来,关于水神崇拜的信仰就非常发达。龙母传说在演变中也受到了水神崇拜的影响。悦城龙母庙所在水口是悦城河、洚水、杨柳水和西江的汇合处,上下皆有险滩,给行船带来很大的危险。清代张纯贤认为悦城水口“崇崖怪石,飞湍危滩,澎湃汹涌,若非有神以司之,则舟楫之行,祸且不测”。[9]虽然出船到悦城水口有危险,但这是四水交汇处,是由苍梧直达滇黔的必经之地,因此,船也要出。此外,西江流域水患频发。据史书记载自宋太宗至道二年(997年)至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的近900年的时间里,德庆地区就发生了73次打洪灾。“因龙的居所为水,而西江流域的水患又需要一个保护神,因此龙母这位宗族神也就成了水神”[10],于是龙母为水神的观念便应运而生了。人们自然也就把具有超自然力量的龙母视为保护他们航行的水神。龙母勇斗赖布衣平息水患,就是受到了水神崇拜思想的影响的结果。因此,我们可以看出,龙母传说的演变是受到了水神崇拜的影响。

四、封建宗法思想

宗法思想本是奴隶社会的产物,但它却在整个封建社会中起着重大影响。尤其是经西汉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董仲舒把儒学赋予神学色彩后,宗法思想被概括为“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其核心为“忠”和“孝”,即对君主的“忠”和对父母的“孝”。封建社会的“孝”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孝敬父母,二是尊敬祖宗。龙母传说在演变的过程中,始终受到了封建宗法思想中“孝”的影响。从最初晋代大文学家陶潜所撰《搜神后记》中《蛟子》所载蛟(“蛟”就是龙)离开龙母时:“蛟子亦举头望母,良久乃去”。当龙母仙逝后,“三蛟子一时俱至墓所哭之,终日乃去”,其哭声凄惨悲凉“闻其哭声,状如狗嗥。”[11]这里表现了龙子思念母亲,不断回家看望母亲,母亲死后又来祭母哭母的孝子之心。到了唐代刘恂《岭表录异》所载《悦城龙母》描述龙母死后“乡里共葬之江东岸”,五龙子也就不只对龙母恸哭,而是“忽一夕,天地暝晦,风雨随作,及明,已移其冢,并四面草木,悉移于西岸矣。”[8]此两者皆表现出了龙子对龙母的孝,但细看还是有较大的区别,前者对龙母的死,龙子只是恸哭而已,但后者却加入了五龙子移坟的情节。龙子的孝心不仅表现在哭上,而且还表现在移坟的行动上。这其实也就是唐代宗法思想进一步加强的表现。

“忠”对悦城龙母传说演变的影响也很大。在晋代陶潜所撰 《搜神后记》中记载的龙母传说只强调了“孝”的观念,即使到了唐代刘恂《岭表录异》中记载的龙母故事还是没有突破“孝”的影响,但是到了宋乐史《太平寰宇记》中《端溪温媪》里,就加入了封建统治对龙母的重视。秦始皇听说龙母的事情后,赞曰:“此龙子也,朕得之所至。”[12]这说明,在宋朝的民间已经把龙母的传说与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联系起来了,因为封建皇帝都自认为自己就是“龙”,龙母豢龙就是自己的德所致,那么封建国家对龙母敕封并举行大典祭拜,其实就是统治阶级利民间对龙母的信仰,宣扬对封建皇帝的“忠”。到了明清的庙志中,就有记载了统治阶级利用龙母神力对岭南进行武力征讨的大事。宋熙宁九年,安南招讨使郭逵奉命远征交趾,龙母为之默佑;明洪武元年征南将军廖永忠,遇波涛险阻,常梦五龙护其舟。这些传说很明显是统治阶级为了自己的阶级统治,维护国家的统一才把龙母搬出来的。但这也正可以看出龙母和五龙子对国家的“忠”。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如果没有封建宗法思想中的“忠”,龙母传说在演变中就不会有这些故事出现。

而“忠”和“孝”正是封建国家制度的基础,是封建宗法思想的核心。由于封建国家“家”与“国”的同构关系,使人们认为能对父母尽孝,也就能对国家尽忠。封建宗法思想形成了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意识,构成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使人们孝顺长辈、恪守孝道,对国家尽忠。

综上所述,龙母传说在演变中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但图腾崇拜、宗族崇拜、水神崇拜以及宗法思想的影响最大,同时也决定了龙母传说演变的方向,为此,我们可以看出龙母传说演变的原因:(1)百越先民因害怕蛟龙的侵害开始在自己的身上雕刻龙形,进而演变到龙图腾崇拜,从而演变出了龙母拾卵豢龙、五龙衔鱼敬母的情节;(2)由于龙母是百越族的一个首领,人们希望自己的先祖具有超凡的能力,在本宗族的生存斗争中具有卓越的成绩,能带领本族人战胜困难,因此,龙母传说的演变自然就过渡到了宗族崇拜;(3)由于西江流域水患频繁,而龙又富于变化,有呼风唤雨等超自然的能力,人们希望出现一个具有这种本领的人来护佑他们,人们自然把自己的宗族神龙母上升为水神;(4)由于封建宗法思想成为了整个社会的主导思想,人们希望自己所敬仰崇拜的龙母的行为能符合封建统治者的要求,而这种思想对龙母传说的演变起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1]闻一多.神话与诗[M].北京:古籍出版社,1957:31.

[2]王丽英.道教南传与岭南文化[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36-37.

[3]叶春生.圣母之水:西江龙母文化[M]//林雄.母仪龙德:肇庆悦城龙母文化.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4:8.

[4]欧清煜.龙母祖庙和龙母传说[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71-75.

[5]欧清煜.古坛仅存:悦城龙母祖庙[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25.

[6]蒋明智.龙母信仰的历史发展:悦城龙母信仰研究之三[J].广西民族研究,2003(4).

[7]叶春生,等.从龙母传说看西江文化[J].西江大学学报,1998(4).

[8]刘恂.岭表录异[M]//骆伟,骆廷.岭南古代方志辑佚.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204.

[9]张纯贤.重建龙母祖庙碑序[M]//欧清煜.古坛仅存:悦城龙母祖庙.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2:35.

[10]叶春生.岭南民间文化[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252.

[11]陶潜.搜神后记[M].汪绍楹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65.

[12]乐史.太平寰宇记[M]//骆伟,骆廷.岭南古代方志辑佚.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157.

I276.3

A

1673-1999(2010)02-0132-03

黄靖(1972-),男,湖南嘉禾人,肇庆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广东肇庆526020)工商管理系讲师,研究方向为岭南文化及大学语文的教学法。

2009-12-18

猜你喜欢
五龙宗族崇拜
魏晋南北朝宗族體制與家庭文化建設
消失在法庭的邦博
苏童《米》中城市对人性的异化
我崇拜的那条“龙”
对苏童《米》中人性欲望的探究
男孩的雨
代际分化与“俱乐部式宗族”的形成
对苏童作品《米》中人欲心灵的探寻
我的爸爸是超人
阅读理解三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