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实践技能培养

2010-08-15 00:49丁晓华李承敬
关键词:专业技能技能高职

丁晓华,李承敬

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与专业实践技能培养

丁晓华,李承敬

社会实践是学生从事社会调查或社会管理的实践活动,其目的是加强学生对管理实践活动的了解、锻炼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和基础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提高专业技能。社会实践既是高校进行人才培养不可或缺的过程,也是提高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重要手段。

社会实践;专业实践技能;系统工程

随着这些年高校的不断扩招,应届毕业生的数量急剧上升,加之以往的人才理论培养模式,导致现在毕业的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相对较差,在就业的大潮中竞争力不足。如何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关键在于如何通过改进日常的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增强就业的竞争优势,以做到毕业即能顶岗上岗,已是当前高校尤其是高职院校必须面对的一项新课题。

一、当前高校对社会实践的认识

社会实践是指学生实地从事一项调查或管理实践活动,或者也可以是进行一项模拟实践活动,目的是加强学生对管理实践活动的了解、锻炼学生的协调能力、沟通能力和对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提高专业技能。它是高校进行人才培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过程,也是提高学生专业实践技能的一种重要手段。它是培养、训练学生观察社会、认识社会、融入社会的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相对于普通高校而言,高职院校的理论水平不占优势,只有从职业教育、职业技能方面来抓,以提高竞争优势。

当前,高校社会实践都存在着几大特点,正是由于这几点导致社会实践的效果不是很理想,难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专业技能,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思想上不够重视

目前的状况是高校(包括高职院校)普遍的做法就是把社会实践安排在寒暑假,把它视为一种阶段性的社会活动,且多数的实践内容为三下乡社会调查等社会服务。这种安排足以体现思想上对社会实践不够重视,脱离了与专业相结合,导致这种实践较单一,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加强以及今后的就业没有太大益处。

(二)行动上力度较差

就笔者所在的高职院校而言,社会实践活动成了学生工作处、团委的一项专门工作,具体的活动安排都由团省委布置,学校学工处、团委负责发动,院系组织落实,基本上由院、系两级的社会实践小分队组成,队伍规模小及数量少,在行动上不能很好地服务体现社会实践的价值。

(三)条件上相对匮乏

条件上的匮乏主要包括三个方面:①指导老师相对匮乏。由于多数社会实践是由学生自发组织集中或者单个进行,很少有老师愿意主动承担社会实践的工作,因为担任该项工作责任大,而且对指导教师没有激励机制。②经费配备相对不足。由于高校对社会实践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导致经费的配备也相对不足,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进行的学生社会实践也颇为流于形式,没有真正使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来加强自身的专业技能和素养,以便在今后的就业大潮中增加砝码。③社会实践基地的建设相对较弱。像目前高校校外的社会实践基地相对较少,很难满足多数学生实践的需要。学生的社会实践都要靠自己去找,这样的实践效果较差,且专业性相对较差,不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强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四)效果上收益较小

目前高校流行的这种社会实践最终的效果是比较差的,学生的收益相对较少。学校对于社会实践的最终要求学生递交社会调查或者社会实践小结报告,完成收尾工作,而对于学生实践过程中的指导较少,导致学生的实践能力不能有效地提高,对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没有太大的意义。

二、有效改进社会实践活动,加强专业实践技能培养

高职院校如何在当今社会中立足,如何使培养出来的学生适应社会,这就要求积极地做好高职院校学生社会实践工作,加强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

(一)改变对传统社会实践的认识

社会实践是一项系统工程,一项由学校、社会、学生共同参与的工程,而不单单是学校的教育内容,是学生社会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步骤。要改变传统的对社会实践的认识,认为社会实践仅仅是高校相关职能部门和学生个人的事,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想要的目标。应该由学校、社会、学生共同来谋划,搭建平台,让尽量多的学生能够参与其中,锻炼自己,得到收获,也能提早适应社会,以便在今后的就业中顺利找准自己的位置。应该着眼于全体学生,把实践活动由少部分精英实践转向大众实践,由寒暑假实践转移到日常的教育培养中去,由放羊式的实践转向集中指导式的实践,保证实践活动的质量,达到实践的目的,提高专业实践技能。

(二)丰富社会实践内容

社会实践不但要包括寒暑假的社会调查和服务,最重要的是要与专业相结合,进行专业实践。特别是职业院校专业社会实践要常规化,这样才能通过专业实践来加强专业技能的培养,才能把书本和课堂上讲授的理论知识落实到实践中去,才能提高专业素养和技能,增强对社会的适应性。实践活动应该多围绕专业和课题来组织开展,做到教育和实践的统一。例如就笔者所在系部而言,成立了环境监测实践小组,结合学生所学的环境专业,利用学校实验室资源,利用课余时间给有需要的教师家庭进行室内甲醛监测,通过使用甲醛测定仪等来测出房间内家具等甲醛含量,以看甲醛含量是否符合国家要求,装修是否环保。同时给这个团队配备相应相关专业教师作指导,那么在整个过程中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就能得到很大的提高,这样到社会上以后就能直接独立操作。

除此之外,还应该以一些专业技能大赛、学生实践团队、勤工俭学、创业大赛等形式来给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满足个体成长过程中的需要。

(三)加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投入

近几年来,随着就业形势的加剧,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也越来越高,他们希望通过社会实践来认识社会、接触社会、体验社会,找到自己的位置,体现自己的价值。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和社会都应当加大对社会实践的投入,配备相应的实践指导教师,大力建设实践基地,投入相应的经费。加大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投入,首当其冲的应该是加大力度建设实践基地,建立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基地。根据职业院校的特色,应该由学校出面来寻求一些社会力量,整合一些社会资源,以求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支持。比如笔者所在的系部,结合学生所学的环境专业,通过多方努力,在江苏省环境监测站挂牌,成立了大学生实践活动基地。组织学生前去实践基地实习、实践,把专业知识融入到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去,以便学生今后毕业踏上工作岗位时能直接适应监测工作。当然作为职业院校,需要建设一些校外的企业实践基地,这在当前的高职院校做的相对比较薄弱和欠缺,也是需要学校加大力度投入建设的一方面。因为建立稳定的校外企业实践基地更具有代表性,也能做好职业院校所提倡的“校企结合”、“工学结合”的人才教育培养模式。其次,对于社会实践(包括专业实践)都有必要配备相应的指导老师,以便在实践过程中进行及时、有效的指导和管理,提高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在专业实践中的一些创新能力。对于这些指导教师要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如减免相应的工作量或者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一定的优惠,而这一方面又是目前高校所空缺的,这就很难调起指导教师的积极性,很难要求他们在教学、行政工作之外抽出一定时间和精力来指导社会实践活动。因此,提高对社会实践指导教师的激励机制很有必要。另外现在高职院校基本都要求“双师型”教师,那么好多高学历的教师都是直接从校园走向校园进行教书育人工作,这些人理论水平高,但由于缺乏实践生产经验,实践水平和技能相对较低,导致理论和实践结合的不到位,因此对于这些年轻的教师应该给予挂职锻炼的机会,挂职锻炼很有必要,对职业教育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最后,对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要有经费来保障,学生实践积极性很高,那么物质保障要到位,如若经费不足的话,就很难保证实践活动的效果。

(四)做好社会实践总结工作

学生社会实践工作要改变“放羊式”社会实践带来的不良后果,比如说有部分学生假期实际不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而只是靠关系随便找个单位在社会实践鉴定表上盖个章,最后随意编写或者抄袭篇总结或者调查报告应付了事,这样实践的意义就完全不存在。

要认真做好总结工作,要对学生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及成果进行鉴定,对于比较有价值的实践成果,应该给予公布并予以一定的奖励,以提高学生对实践的兴趣。当然,比较好的做法是把学生的社会实践与评优挂钩起来,比如说把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作为评选“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是否确立为入党积极分子”等的优先条件,这样一方面会引起学生的重视,另一方面也加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获得了收益。这种收益是最大的,要让学生了解到通过这个社会实践他收获到了什么,专业技能是否得到了提高,独立动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这些都是在总结实践活动工作中应该做的。

三、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社会实践中促进大学生社会化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不断深入学习,高校、社会应该改变陈旧的对实践的认识,从科学的、发展的角度认识、重视大学生社会实践以及实践对专业技能的培养,大力做好社会实践工作。因为社会实践是学生提前适应社会的途径之一,只有通过参加社会实践,学生才可以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巩固专业知识,提高专业素养,才能以后踏上社会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增强他们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总之,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合作,只有大家一起行动起来,大学生社会实践才能取得成果,才能提高大学生的专业技能。

[1]代洪甫.研究型学习与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基于优化社会实践模式、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视角[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2]牛磊.浅析大学生社会实践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J].中国电力教育,2008(10).

[3]田伟政.丰艳平.高职学生假期社会实践与专业能力培养相结合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8(4).

G642.45

A

1673-1999(2010)02-0159-03

丁晓华(1980-),女,江苏无锡人,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江苏南京210036)城市科学系助理研究员;李承敬(1975-),男,江苏南京人,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实验中心工程师。

2009-10-23

猜你喜欢
专业技能技能高职
女生总有一些神奇的技能
会计师事务所审计专业技能库建设初探
劳动技能up up!
拼技能,享丰收
教育改革对高校文秘人员的素质要求
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探索
高职田径教学中拓展训练的实施
画唇技能轻松
高职教育动画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