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视角下传统武术的生存与发展

2010-08-15 00:50王红芳
武术研究 2010年9期
关键词:传统武术文化发展

王红芳

(湖南工程学院体育教学部,湖南 湘潭 411104)

文化视角下传统武术的生存与发展

王红芳

(湖南工程学院体育教学部,湖南 湘潭 411104)

传统武术产生于中国社会,烙印有中国民族文化痕迹。面对文化全球化,传统武术有其闪光的一面,也有落后的一面。文章通过审视影响其孕育的文化因素,以找到与现代社会发展所需的文化因子,从而赋予其现代生存与发展的动力,并采取科学对策。

传统武术 文化 审视 动力 对策

1 前言

传统武术是中国世代相传,具有中华民族风俗、道德、思想、作风、艺术等文化特点的民族体育项目。它既受中国封建社会的影响和制约,又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传统武术的世代传承是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进入近现代社会,西方竞技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带来了冲击,特别是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民族文化显示出了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东西,也显示出了落后的东西。在西方强势文化的渗透与较量中,中国民族文化如何生存与应对是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研究话题。作为具体民族文化形态的传统武术,其生存与发展必将受到现代社会发展所需的文化因素影响。因此,选择从文化视角来审视传统武术的生存与发展,目的就在于找到与中国社会现代发展所需相一致的文化因素,进而采取对策,使传统武术的现代生存与发展既符合中华民族文化的国色、国风,又能推动中国社会现代发展。

2 影响传统武术生存与发展的文化背景因素

2.1 物质生产、生活条件与传统武术

一定社会的文化性质与特征归根结底是由该社会的物质生产和生活条件所决定的。[1]恩格斯在《卡尔·马克思》一文中指出:“一切历史现象都可以用最简单的方法来说明,而每一历史时期的观念和思想也同样可以极其简单地由这一时期的生活的经济条件以及由这些条件决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来说明。”[2]千百年来,中国人靠土地生存,靠小农生产方式维持自己的生计,人们把社会的稳定、生活的安定看得比什么都重,为了解决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与消费需求之间的矛盾,保证人们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不得不要求均贫富,要求人们安贫乐道、知足常乐,于是“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也成了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这种心理直接造就了传统武术的形成。传统武术反映出了中国人的思维特征和价值观念,表现出中国人追求现实人生自我完善,注重整体思维,反省内视,重视家族血统的延续和经验传承等文化特质[3]。传统武术套路所追求的动作技术目标是协调,无论从动作、劲力、动作连接、运动形式、运动要求和标准以及价值取向和练习路径来看,都讲究的是协调统一,这正是中国人形成求安、求稳、求均的观念和社会心理反映。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人们的观念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进入现代社会,物质生产、生活条件发生变化,中华民族追求的也不再仅仅是求安、求稳,而要求发展。要发展就得借鉴西方科学精神。当然,也离不开老祖宗留下来的和合观思想,和合观思想对当今中国社会发展仍具有指导意义。传统武术要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既要保留,又要创新。这是马克思物质生活条件决定论观点对传统武术生存与发展的要求。

2.2 地理环境与传统武术

文化人类学家朱利安·斯图尔特认为不同民族的文化特性是由其资源和周围环境的特点以及这些环境的变化决定的。中国传统武术的形成离不开中国的地理环境。传统武术套路繁多,内容丰富。不同地域、民族的拳种又有不同的风格,这很大程度上受到不同地域的地理环境、风俗习惯影响。一个良好的地理环境,利于人类生息、繁衍,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便利;一定的恶劣地理环境,从主体上说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不利因素,但从客观上说,它却刺激人们改造自然的无限智慧和力量,客观上就成为历史发展的动力。中国地处亚洲东部,地域辽阔,气侯多样,地理位置优越,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了适宜的条件,成为先民生活的最适宜地区。不论是地处黄河流域,还是长江流域,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过着男耕女织的生活,构成一种自给自足的复合型经济。这种经济模式,使农民习惯于附着在小片土地上,周而复始地进行农业生产,追求生活的稳定和安宁,久而久之也就悟出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只有顺应自然、适应自然的发展规律,才能获得安宁和稳定,由此形成了“天人合一”的自然哲学观,也造就了传统武术中的“物我合一”、“内外合一”养生观。传统武术追求人体与天地、自然和谐生存,其练功之首要目的是练习者“健”与“寿”,所谓“君子无所争,心者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充分显示传统武术的个性特征。马克思指出:不同的公社在各自的自然环境中,找到不同的生产资料和不同的生活资料,因此,它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产品也就各不相同。不同的地理环境制约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又制约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并进一步影响着人们的文化创造行为。中华民族以土地为基础的人生定位,实际上也就形成了中国人以农业经济为主的自给自足的价值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天人合一”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也进一步造就了追求修身养性、神心双修的传统武术。地理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传统武术的文化个性,这种文化个性在今天仍然是传统武术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当今中国,仍然是以农业生产为主,地域的广阔性和地理环境的差别性仍需要和谐发展观来调节不同地域的经济发展。应该说,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以“和合”为指导思想的科学发展观对中国社会发展仍具有重大的影响。传统武术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中国的地埋环境,离不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其发展仍将以和合观为指导思想。

2.3 儒家文化与传统武术

先秦儒家思想主要建立在“仁”为核心的伦理学上,讲求“中庸”,注重礼节,主张个人道德人格修养。董仲舒创立天人感应说及“三纲五常”思想,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代理学强调天理君权论及人性说,认为君权至上是绝对的、永恒的,它重视伦理秩序的重建和理想人格的重塑。儒家思想对中华民族文化形成和发展起着主导作用,中华民族的先人一向以仁、义、礼、智、信来要求自己和后人,要求人们凡事讲求和,以和为贵,完善个人道德修养,在此基础上,推己及人,建立事功。儒家思想强化了中华民族注重气节与情操、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的文化性格。传统武术孕育在儒家思想中,深受“中庸”之道影响,其练习方法和运动特点都特别注重人的整体、人与自然的和谐,注重从整体的概念描述人体运动过程中形体、机能、意念、精神等方面的协调活动,以及这些状态与外部世界的联系。强调在意念的主导下,“以心会意,以意调气,以气促形,以形会神”。儒家思想也促使人们在练功习武时,注重武德修养。武德中的“忠”、“勇”、“侠”、“义”、“仁”、“礼”一定程度上也就是儒家思想人文精神的反映。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具有重大影响。传统武术的发展离不开它的指导。儒家思想过于强调“中庸”之道,使得中国人在封建社会过于追求柔、和、安、稳,缺乏竞争意识和探索精神。传统武术虽具有博大精深的理论及实践经验,但缺乏合理的克服外界的精神,缺乏对技能科学开发与研究[4],人们更多地只能停留在对“中庸”之道的模糊认识和感性认识上。因此,传统武术应吸取西方科学理念,对“中庸”之道在传统武术技能表现方式、方法、内容方面作出更适合现代社会发展所需的创新。

2.4 道家哲学与传统武术

道教文化是中国哲学文化,其主要思想有阴阳学说和养生之术。阴阳学说即矛盾的对立统一,是在中国古人对两种对立属性或事物两两相对的认识基础上逐渐产生的。《易传》始分阴阳,迭用柔刚,即“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系辞》将阴阳对立观念提炼上升为“一阴一阳之谓道”。“道”是中国人追求的最高智慧和真理。将“阴阳”纳入“道”的范畴,说明对立统一的传统哲学思想已成为先民解释一切事物现象的理论依据。传统武术在拳理上确立了以太极、八卦、五行生克等理论为指导;在风格上体现出“狗闪猫窜兔滚翻”等比拟;在练习上要求对道的体悟和与天道规律的主动相合,表现为“身法自然”、“天人合一”等追求。[5]道教主张修炼得道长生,具体修行方法是一系列的道功、道术,如清静、坐意、守一、养性、吐纳、导引等。道教的养生思想对我国古代养生学发展起到了主导和推动作用。传统武术从军事化发展到健身养生观,正是受到道教养生思想的影响。如太极拳要求的“心静体松”,长拳的“提”、“托”、“聚”、“沉”等呼吸之法等都是道教养生思想的表现。道家文化促进了中国传统武术的成长,也带来了神秘的一面。道教中的鬼魂崇拜、神仙信仰和巫术等封建迷信思想也浸透到了武文化之中。封建社会,一些人认为神仙能创拳,道功、道术能使人长生不老。黄宗羲在《王征南墓志铭》中就把内家拳描述成是张三丰道士通过夜梦神仙传授的。这显然是荒谬之说。因此,要结合科学理论,批判封建迷信与伪科学,给传统武术一个纯洁的生存空间,使之健康发展。

2.5 宗法精神与传统武术

宗法一词在辞海中的解释为旧时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统远近区别亲疏的法则。[6]宗法精神就是中国封建社会中以血缘家族为中心的齐家治国的伦理观念。具体表现为宗法制度和君主专制制度。封建社会中,宗法制度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部分,主要形成了以个人的品德修养和个人对社会的义务置于重要位置的伦理型范式。这种宗法意识、伦理观念影响着中国社会发展。一方面构成了中华民族的整体观念、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民族心理文化认同观念,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国人的服从心态,权威崇拜、自信心的缺泛等效应。宗法精神烙印在武术文化之中,武术传统宗派非常重视本门派的技艺传承,希望通过传承发扬光大,树立地位。因此,许多传统套路能一代代流传下来。宗法与专制的结合,在政治上曾一度表现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和追求。“文武双全”之人曾一度是中华民族所标榜的“完人”。要求文能治国,武可安天下。可见传统武术在伦理型范式教育的影响下,其价值观已上升到国家利益至上的观念层次上,这也是封建社会中尚武之士忠君爱国的主要因素。中国伦理道德范式使传统武术还担负着伦理的教化和审美的熏陶之责任,通过习武来修身养性,成为一个会武却不粗野、善武而不蛮横的君子。融道德化和审美化的传统武术,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或技艺,而是一种态度、心境和对生命的承诺。[7]宗法精神也给传统武术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门派对立、门户之见、宗派主义、“传男不传女“等陋习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武术的发展。但总的来说,宗法精神使得传统武术重伦理,而轻科学;注重整体发展,而轻个人存在的观念,对现代社会发展也具有一定的价值意义。

3 传统武术生存与发展的动力因素

在文化全球化的背景下,西方科学文化给中国民族文化带来了冲击,传统武术的生存与发展受到了不少国人的质疑,事实上,西方竞技文化之科学精神,给传统武术带来了创新的活力,传统武术能否生存发展,重要的是我们要赋予它怎样的动力,有动力就有发展。

3.1 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传统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具体形态,中国民族文化具有西方科学文化欠缺的人文价值,以人文精神为指导的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具有现代价值意义的东西文化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这种发展观指导。传统武术在传播人文精神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从这一点看,传统武术在时空上既要扎根于中国,也要走向世界。

3.2 健身养生性

传统武术去军事化后,健身养生成为其又一新的本质属性。从很大程度上讲,人们习武更多是为了强身健体。封建社会的伦理思想、自然文化观使传统武术在价值观上逐渐倾斜于健身养生。这一价值观,现在仍然是传统武术生存和发展的动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绿色环境、生态平衡,这正是人们对身体健康向往和追求的反映。因此,发展传统武术,不但不能失去其固有属性,而且要不断强化它,使之更适合于全民健身锻炼。

3.3 德育教育性

传统武术的传承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培育。千百年来,许多武林志士为国为民,伸张正义,扫奸除恶。那种爱国为民、匡扶正义、除暴安良、见义勇为、无私奉献、仁爱孝悌等理想道德是武林志士和平民百姓所要遵循的人生准则。今天,国家又着重提出要加强全民道德教育,重塑中华民族精神。因此,我们要秉承这一宗旨,加强传统武术活动开展,引导国民参与,使之从中顿悟民族文化精神,达到修心养性,树立自己良好道德情操的目的。

3.4 竞技性

传统武术同样具有竞技性。随着自然环境与生活方式不同,人们价值观念的改变,传统武术在表现方式上不同于西方体育。西方体育更加趋向于外在竞技,而传统武术则趋向于内在竞艺,其讲求身、心、智的和谐一致,表现的就是竞技的内在美。只是这种美需要更高的思维意识去把握和感受。西方竞技评判依靠的是具体和客观,传统武术评判靠的是抽象和主观。因此,不能说传统武术不具有竞技性,只能说怎样把抽象和主观的东西变得更加客观。发掘其固有的竞技性,是传统武术生存与发展的又一动因,当然,借鉴西方竞技理念,对传统武术进行形式上的创新,也值得我们探索和研究。

4 和谐社会中传统武术生存与发展的对策

朱德同志曾指出,“要重视祖国几千年传统”。我们要继承和弘扬它,弘扬民族传统,也就是树立中华民族之精神风貌。我们要根据传统武术产生的文化背景,结合目前的社会发展所需,从弘扬文化、培育民族精神、发展竞技、推动全民健身的原则出发,采取科学对策。

(1)从现代科学发展的角度去认识传统武术。从理论上科学地发掘其人文价值理论和竞技理论,摒弃一切腐朽的、神秘的、伪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整理传统武术成果,对其动作内容进行质的研究和全新的分类。

(2)对传统武术进行科学保留、加工和融合,改变表现形式。如针对全民健身,简化传统武术套路;为提高武术生命活力,从不同拳种、流派中取其动作精华,进行融合,创造新的表现形式;为与世界体育接轨,吸纳竞技体育方式,加强传统武术的竞技性。

(3)加强传统武术在学校教育中的力度。一方面,编写科学的教材,教材内容要有特色,可把不同地区流传的乡士武术选纳到教材中来,教材要突出文化的特色。另一方面,体育院系武术专业学生要重点对传统武术进行学习和研究,同时还要针对性学习研究流传于这一地区的民间武术。对民间武术的学习和研究,有利于他们在以后能为全民健身运动做出更多的贡献。第三方面,对武术专业学生进行民族传统文化知识教育以及科研能力培养,为研究武术积累民族传统文化知识并形成较强的研究手段。

(4)传统武术普及教育要系统、连贯。练习武术,时间越久,对武术文化的顿悟就越透彻。所以,要从小学开始,一直到大学毕业,系统科学地安排教学内容,进行系统教育,使学生能递增式的积累武术知识,这有利于传统武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普及。

5 结语

传统武术是中华先民在自己土地上实践得来的文化产物,它深深烙有中华民族文化痕迹。它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成长而成长,具有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一面。我们要辩证地对待传统武术的传统继承和传统创新。传统发展的问题不在于传统,而在于我们如何用一种新的方式、方法、手段去继承和创新它,变传统为现代,为现代社会发展服务。当然,这也需要得到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媒体的大力宣传。

[1]吴增基,吴鹏森,苏振芳.现代社会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5][7]邱丕相.中国武术套路的文化解析[A].上海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理论研究中心编著.武术文论[C].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

[4]王铁新.中国传统文化的非理性与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背谬[J].体育文化导刊,2002(1):12-13.

[6]刘振铎.现代汉语辞海[M].延吉:延边教育出版社,2001:1400.

Cultural Inspection on Traditional Wushu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Wang Hongfang
(P.E.Department,Hu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Xiangtan Hunan 411104)

The traditional Wushu derived in Chinese society with Chinese national culture trace.Facing the globalization,the traditional Wushu culture has its flash and backward sides.Examining the influence of cultural factors,the paper tries to find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society and the cultural factor,for its survival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power,and adopt scientific countermeasures.

the traditional Wushu culture examine power countermeasures

G85

A

1004—5643(2010)09—0003—03

王红芳(1976~),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

猜你喜欢
传统武术文化发展
传统武术怎么了?
年味里的“虎文化”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万籁声的传统武术观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传统武术与傩的传承与发展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