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化历史角度探视学校武术教育的积弊及其改革构想

2010-08-15 00:50强刘雅媚李宇树
武术研究 2010年9期
关键词:套路武术体育

郭 强刘雅媚李宇树

(1.河北工业大学体育部,天津 300130;2.天津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系,天津 300381)

从文化历史角度探视学校武术教育的积弊及其改革构想

郭 强1刘雅媚2李宇树1

(1.河北工业大学体育部,天津 300130;2.天津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系,天津 300381)

文章着眼于当前学校武术教育的不尽人意,从历史与文化角度探视了武术教育积弊的深层原因在于西方体育思想下的“体育化的武术”冲淡了武术民族特色,“舞对合彀”传统意义的背离导致学校格斗文化教育缺失而减弱了武术魅力,武术的“繁复庞杂”降低了武术教育的操作性。基于此,武术教育改革应从更新思想观念;强化武术学科意识,提升武术地位;改进武术教学体系,精选武术内容,向“舞对合彀”教育模式的回归等三方面来进行。

武术教育 积弊 改革

1 引言

武术是历史悠久的民族传统文化,在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民族精神的形成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它丰富的文化内涵为我们提供了丰厚的教育资源,成为传承民族精神的生动载体,对于实现全面发展人的教育具有多方面价值。武术教育古已有之,而正式成为学校体育课程却归根于近代的民国政府有识之士的大力倡导和推举。新中国成立后的20世纪50年代国家继续把武术列入学校体育教学内容之一。可见武术正式进入学校距今已走过近百年历程,但时至今日学校武术教育并不尽如人意。早在20世纪90年代,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已启动,但学校武术教育改革依旧收效甚微。如今西方体育项目的挤压,域外武技的冲击,使学校武术并不牢靠的根底更加岌岌可危,一度陷于被边缘化的境地,使关注学校武术教育命运者无不忧心忡忡,它亟需一场根本性的变革,才能冲出迷雾,获得新生。笔者从历史文化的角度透视了学校武术教育积弊的深层原因,尝试性提出了改革构想,以便为当代学校武术教育改革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2 学校武术教育积弊的探视

2.1 西方体育思想理念下“体育化武术”冲淡了武术的民族文化特色

追思近代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其民族文化特色不够突出,本身具有的教育资源优势没有得到有效发挥,这与人们思想深处“体育化武术”的定式思维不无关系。“体育化武术”思想观念的产生与近代社会发展的历史环境密切相关。近代以来,伴随西方列强入侵和西学东渐,西方体育思想传入中国并迅速发展,在“兵操废存之争”和“土洋体育之争”中,武术开始了进入学校教育的初步尝试。1911年,有十多位武术名家编辑了《中华新武术》[1],取材于传统武术动作,借鉴西方兵式体操的教练方式,编成了新式武术教本。它使传统武术以一种简洁的方式进入学校教育,可以看作是仿效西方体育方式和方法对民族武术初步改造的典范。1915年,教育部军国民教育实行方案规定“各学校应添授中国旧有武技,此项教员与各师范学校养成之”[2]。标志着武术正式进入到学校教育,成为学校体育课程的内容之一。同时国人在中西文化论争中也加深了对武术体育属性的认识,接受了“武术属于体育”的观点,武术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学校体育教育的内容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特殊复杂的政治环境影响,国家确立武术为体育项目,武术体育化发展的进程加快。建国之初“武术教学工作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武术不但被列入到普通大、中、小学的教学大纲,而且还设立了体育院系,开始了各类武术人才的培养工作。”[3]武术教育得到高度重视。但受“举国体制”影响,学校武术教育打上了明显的竞技体育痕迹。“体育化的武术”是东西方文化融合的产物,从一定意义上顺应了时代对武术发展的要求,但问题却走向极端,武术过分强调体育化和竞技化,不可避免的导致了自身民族特色的丧失。在处于西方强势文化霸权的当代,居主导地位的西方体育思想渗透于学校武术教育,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最终也影响着人们的武术教育思想观念。已有学者指出:“由于人们对体育化武术根深蒂固的认同,西方体育的方法、理论及一系列评价标准也相继支配了武术的理论及技术体系,武术及学校武术教育正沿着体育化的路子畸形发展。”[4]在此方向指引下,学校武术教育不可避免充满西方体育教育的色彩,可以说武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组织形式、教学步骤、评价标准等都打上了深深的西方体育教育的烙印。在学校中武术仅仅被当作一项简单的体育项目来开展,其学科地位一直得不到应有的强化,从而冲淡了武术的民族特色,弱化了武术在格斗、养生健身、身心塑造、人格培养中的民族文化特色,使武术难以担负起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和培育民族精神重任的寄托。

2.2 “舞对合彀”传统意义的背叛导致学校格斗文化教育缺失,减弱了武术魅力

“舞对合彀”一说,首先见于戚继光《练兵实纪》卷四,所谓“舞对”,乃指两种有机的习武形式:单练为“舞”,两两击打为“对”,“合彀”这里指相互为用之意。[5]这里“舞”其实就是武术套路的演练,“对”则是攻防的格斗训练或实战。它精辟概括了传统武术“打练合一”的习武方式。对深谙传统武术的习武者而言,“舞”在传统武术流派技术训练中始终是次要的,只是作为一种了解技法意义基础上的“练时无人似有人”的训练方式或者表明自己拳种流派身份的一种肢体符号而已,而武术招式的阴阳生化、互变之道及其独有的练功方式才是武术技术的核心,它需要通过单操手、功力训练和两两相对的喂招、接招、模拟实战较技才能掌握。从武技的原始意义上看,“对”始终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舞”则属于矛盾的次要方面。在长期发展中,单操手、功力训练、喂招、接招和势势相承的套路组成了各流派完整的武术技术训练范式,同时也内化为在“练武悟道”过程中感受武术内蕴传统文化的一个传统教育模式。因此,“舞对合彀”一度成为中国传统武术技术发展的主流思想和文化命脉,“正是这条文化命脉,才使得中国武术在岁月沧桑的流变中藏匿了几多厚实的灵魂,并由此筑起一条坚韧的文化长堤,以抵御自身在发展衍变中的异化和被吞噬”。[6]然而在建国后的特殊政治背景下,国家将武术纳入体育发展轨道,通过武术主管部门的行政意愿,对“查、华、炮、洪、弹腿、少林等拳术”等武术拳种进行大肆改造,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武术新体系——竞技武术体系,向着“练为看”的走向发展,完全背离了武术“舞对合彀”的传统意义。当时如果有人提倡武术技击格斗,反而会遭受“唯技击论”的批判。建国后的近30年间,武术套路成为中国武术的全部内容,竞技武术成为样板武术。改革开放后的散打运动无疑是为了完善单一套路运动开展的补充,但是套路、散打的分离发展已距武术“舞对合彀”的原意相去甚远。在这种导向下,学校武术深受“唯套路论”的影响,教学内容以套路运动为主要形式,不难发现目前《体育健康课程标准》指导下出版的各级各类学校体育教材内容中的武术部分还是以上世纪50年代的长拳类套路为主。笔者认为,教材内容相当陈旧,以武术套路为主要内容的教学已落后于时代要求和学生心理期望。原因在于:其一,武术套路以操化练习为主,动作繁难,练了不知其意,令人难免枯燥乏味;其二,就健身而言,目前健身手段的多样化选择,武术套路在趣味性、易学性上与其它体育项目可比性较差;其三,武术教学内容不系统,各学段缺乏衔接过度;其四,攻防格斗文化教育的缺失,降低了武术魅力,不能满足培养学生敢打敢拼,激励斗志的竞争精神,学生只有转学跆拳道、空手道、柔道、泰拳等域外武技;其五,武术套路程式化的练习方法,不能保证精华内容掌握,僵化了学生学习思维;其六,仅仅注重表演技巧、难度和规范性,特色不明显。以上客观情况已成为学校武术发展的瓶颈。彰显武术特色,向“舞对合彀”的传统武术教育回归将是一种趋势。虽然武术攻防技击具有的暴力倾向和考虑到教学过程中安全问题,但只要辅之于精神文化及武德教育,加强课堂控制,通过“道进乎技”的教育过程,自然能在不违背“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前提下,追求武术技击价值的实现。武术技击中包含的兵家诡道、儒家伦理、哲学思辨、古典美学意蕴等文化元素也容易在习练攻防格斗技艺中得到充分理解和运用,在“用武”和“演武”中使传统文化得以传承,民族精神得以延续。

2.3 武术表面的“博大精深”,背后的“繁复庞杂”降低了武术教育上的操作性

原生态的武术保留着地域特色,反映着中华民族对攻防技击术的独特理解和运用,经过长期历史发展已俨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道独特而复杂的文化景观。从武术拳种数量来看,经上世纪80年代初期的武术挖掘整理工作,“初步查明渊源有序、拳理明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的拳种129个”。[7]武术因此常被人冠以“博大精深”的称谓,但武术“博大精深”的背后,却是技术内容体系的格外繁复庞杂。加上建国以来竞技武术为龙头的发展战略,缺乏对传统武术进行有效研究整理,为选择武术教育内容带来困难。另外,历史上武术技术少有文字记载。一则是“能者不能言”,二则是传统武术“可意会而不可言传”,难于形诸文字进行记载,使武术技术缺少一个统一的标准和规范,而传习中注重体悟的特点极易使武术技术走形失真,每个人都可能形成自己所谓的“技术风格”,而只有把不同“技术风格”纳入到一个共同遵循的可供衡量技术优劣的标准之列,才便于武术教育传承。虽然竞技武术实现了武术技术的标准化、规范化,但是其西方体育观的指导思想已使武术技术向“高难美新”的表演化方向发展,过滤掉了武技核心的技击精华,冲淡了武术民族特色,无法承担起武术教育目标的价值期许。从武术文化来看,进入21世纪以来兴起的武术文化研究热,虽然加深了人们对武术文化的理解,为武术教育传承民族文化提供了理论储备,但也出现了“能言不及知”的现象,那些不谙习中国传统武技者在论说武术文化时难免沦入空泛的辩说,“在对武术文化价值进行提升的同时,对武术文化的解释也越来越抽象,繁杂与苍白”[8],笔者认为武术研究者要在勤于实践传统武技中去研究武术文化理论,研究的理论成果不但要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共性特征,更重要的是要体现武术的个性特征,尤其是有关传统武术技术的研究是最接近实践的一个理论层次,也最能体现武术的个性特征,而对其研究还很不够。深入研究武术的技法原理,攻杀战守的阴阳变化规律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要素和精神实质,才能有助于真正夯实武术的理论文化基础。长期以来缺乏对用武、演武规律的深入研究,为我们优选武术技术教育内容带来了困难。将庞杂的武术进行科学研究(不一定仅仅用西方科学,还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论方法)、筛选、归类、精炼,优选出能代表传统武术精华的内容,才能提高武术教育的操作性。

3 学校武术教育改革构想

3.1 武术教育改革的关键是思想观念的更新

教育思想观念是学校教育改革发展的先导,它为学校教育改革保驾护航并指引着发展的方向。二十世纪以来,中国教育走的是一条以接纳西方文化为主的道路,中西文化比重严重失衡,学校传统文化教育严重缺失。受西方教育思想影响的结果,武术过分的被体育化了,被并入体育范畴,仅仅作为一项体育项目来开展,长期依附于体育学,自身学科地位得不到重视与确立。虽早有多方呼吁,学校武术始终未成为一门民族文化课程而受到应有重视,可见其思想影响的根深蒂固。然而武术并不完全等同于体育。武术与体育都可通过身体训练和身体活动来改善和提高人体的身心协调能力和健康状态,提高人的活动技能,并且两者兼具健身、教育、娱乐、竞赛等多种功能。但体育更多偏于外在体质、体能的训练。其追求的目标是“更高、更快、更强”,表现于对外在环境的征服,靠能量的消耗以表现生命。而武术除了外在体质和体能的训练,更为注重诉诸于内的“向内求”的技术修炼和心性修养,着眼于命与性、形与神的调适,表现于和外在环境的和谐共处而非征服,偏重于适度运动来节省能量以延长生命,此两者差别根源在于东西方文化的价值取向不同,“体育化武术”的倾向使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养功能的淡化或完全丧失成为不可避免。因此由武术教育的“体育观”转向武术教育的“文化观”,彻底改变武术教育改革在竞技武术框框下打转的定式思维模式的影响,真正把武术当成民族优秀的文化来实施教育,是应对武术教育危机的思想保证。这种新的武术教育理念不仅仅是对武术教育细微末节的修改,而是全方位根本性的变革。它将指引主管部门及时转变观念,改变旧的管理体制,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大胆尝试把武术从体育课程中剥离出来,单列为一门课程并保证实施,或者加大武术在体育中的内容比重和开课时数。加强武术学科建设,树立学科地位;它将指引武术教育工作者更新教育思想,积极探讨体育教育专业师资培养,优化武术课程设置、构建各级各类学校武术教学内容体系、改革教学手段方法、改进教学硬件设施,突出武术的民族特色;它将指引我们借鉴符合时代要求的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将其引入武术教育,不断提高武术教育质量。

3.2 改进武术教学体系,向“舞对合彀”教育模式回归

武术教育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从满足学生学习武术兴趣和初衷出发,能使学生个性得到淋漓尽致的释放,培养学生完满的个性,健全人格,而不是“盆景教育”。武术攻防技击性本是武术本质特征,也是大部分学生学习武术的初衷,但是学生喜欢的实用技击性和健身性较强的武术类攻防技击类内容在教学内容设置中一直未得到应有重视,加之大多数学校受到场地、器材限制以及武术教师对武术攻防技击运用的乏知,武术教学中清一色以武术套路为主。温力先生曾指出:“对于武术,技击技术以一种程式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套路是一种理想的形式”。[9]其强调了中国文化的程式性特征,决定了武术套路的产生,但应看到,只习武术套路极易使人形成定势思维,造成人的思维僵化,机械的学练而不知其用。对于谙习传统武术的习练者而言,武术技术最为核心的部分不在武术套路,而在武术的单式及运用变化以及旨在提高人体潜力为目的的各种功力训练,这些才是武术的精华部分,武术套路练习向来是居从属的、次要的地位。迄今为止,武术的精华内容在学校武术教育中一直难觅其踪,不可谓是一桩憾事。武术教学内容应尝试进行单式变化、喂招及接招教学、功力教学、套路教学的完整技术体系教学。具体操作:比如可以将各拳种的技击变化分别按照踢、打、摔、拿归为不同的类,优选出各种招式,让学生一对一进行喂招、拆招的攻防练习,同时加强功力练习,最后引导学生将各招式的变化进行组合,这样由单式动作到联式动作,再联式到段,最后让学生创编出武术套路。设想一下,学生明白了单式攻防变化的规律,能随心所欲的做出各种攻防的动作,最后创编出一套属于自己的武术套路,避免了呆板记忆和遗忘之苦,那该是怎样的一种生动活泼的场面。因此,精选能够体现技击性、健身性、养生性、文化性较强的武术内容,进行武术完整技术体系教学,实现向“舞彀合一”即“打练合一”的教育模式的回归,确保武术精华内容通过教育得到传承,这将是今后学校武术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所向。

3.3 加强武术的研究整理,精选武术内容,提高武术教育的操作性

近代以来,受西方体育思想影响,武术逐渐被并入体育范畴,仅仅作为一项体育项目来开展,长期依附于体育学,自身学科地位无从确立。从西方体育项目与武术的学科划分来看,西方体育的产生缘于西方工业文明的催生,而武术的产生与发展却缘于农耕文明。西方体育是以西方自然科学的生理、生化、解剖等学科为理论支撑,与以民族传统文化为理论基础的武术存在本质差别,两者在学科地位上是平行的,理应分属于不同的学科范畴。在充满文化竞争的世界格局中,从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缺失的现实考虑,着眼于弘扬武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完全可以把武术单列出来,成为一个独立学科。学科地位的确立,也会促使武术研究者尽快完善武术技术与理论体系,边建设边发展,从而提高学校武术教育水平,从而有助于武术的传承发展。

4 结语

武术在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培育民族精神中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学校武术教育作用却一直未能得到充分发挥,改革武术教育呼声日益高涨,学校武术生存与发展到了一个关键时刻。当前武术教育改革应该站在武术时代发展的高度,更新学校武术发展观念,冲破在竞技武术框架下改革的桎梏,加强武术学科意识,提升武术地位,“以人为本”,精选武术内容,呼唤“舞对合彀”教育模式的回归。唯其如此,学校武术才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得到生存发展,才能担负起延续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重托。

[1][2]周伟良.中国武术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3]杨祥全,杨向东.中华人民共和国武术史[M].台湾:逸文武术文化有限公司出版,2009.

[4]王 岗.重建学校武术教育体系必须强化学科意识[J].体育学刊,2009(1):3.

[5][6]周伟良.简论武术技术特征的历史演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250.

[7]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编纂.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

[8]倪依克,邱丕相. 社会学视域下传承武术文化的教育研究[J].体育科学,2007(11):16.

[9]温 力.中国武术概论[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156.

On the Maladies of School Wushu Education and the Reform from the View of Culture and History

Guo Qiang1Liu Yamei2Li Yushu1
(1.Department of P.E.,Hebei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ianjin 300130;2.Department of NationalTraditionalSports,Tianjin University of Sport,Tianjin 300381)

Focusing on the current unsatisfactory points of Wushu education in schools,the paper studies the deep reasons that lie in"the Sport Wushu"under the western sport thought diluted ethnic characteristics,and"fighting combined with training"departured from the traditional meaning led to be lack of fist-fight culture and diminished the charm of Wushu,while the complicated Wushu forms reduce Wushu education operability.Based on the above,the paper offers suggestions for school Wushu education from the following three main aspects:renewing the concept of Wushu;enhancing the science awareness of Wushu and improving the status of Wushu;reforming Wushu teaching system and picking the content of Wushu to return the education form of"fighting combined with training".

Wushu education malady reform

G85

A

1004—5643(2010)09—0019—03

1.郭 强(1972~),男,硕士。研究方向:武术理论与方法。

猜你喜欢
套路武术体育
中华武术
Airbnb上的套路
拒绝套路,认真搞笑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眼下有套路
武术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