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武术在构建高校人文精神中的优势探析

2010-08-15 00:50王如镇张大伟韩美佳
武术研究 2010年9期
关键词:武者人文精神武术

王如镇 朱 东 张大伟 韩美佳

(上海体育学院,上海 200438)

中华武术在构建高校人文精神中的优势探析

王如镇 朱 东 张大伟 韩美佳

(上海体育学院,上海 200438)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构建当今高校中普遍缺乏的人文精神方面理应发挥重大的作用,文章试从武术本身所蕴含的人文精神开始论述,探讨了武术在提高高校学生的人文精神中的优势所在。

武术 高校 人文精神 优势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的迅猛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虽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但是精神生活却日益贫乏,如今的社会依然面临着许多危机,这些与社会中忽视人文精神教育有很大关系。尤其是在我国高校,人们片面注重专业知识教学,忽视文化系统教育,注重学生的文化成绩,忽视引导学生做人,还有校园里的商业气息弥漫,遮蔽了本应具有精神殿堂之称的大学人文氛围,工具理性成为了绝对的统领潮流,一切的评价标准只有“有用和无用”来划分,如此实用化,工具化,世俗化的现象造就了大学校园中精神的失范和情感的无根。在这样的环境下培养出来的一部分学生就产生了理想淡漠、急功近利、轻视道德、贪图享乐等不良倾向。这样的学生在未来走向社会后,由于在本身素质上有缺陷,可能就会导致精神空虚,人格堕落,人际关系淡漠冷酷等等,这些与日俱增的“社会病态”和“道德困惑”超前地昭示了精神贫乏的世界性趋势。

构建我国高校人文精神,关键在于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培养青年学生的人文底蕴。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经过长期历史积淀而形成的对现实社会仍产生巨大影响的文化模式,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力量,且具有深刻的感召力量和道德力量。正如在1988年1月第一届诺贝尔奖获得者国际大会上,75位与会者在巴黎讨论4天提出16条以“面向21世纪”为主题的结论,其中很重要一条是:“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二千五百年,去汲取孔子的智慧。”人类对生存的忧患,只能从中华文化教育的精髓——和谐中寻找答案。而武术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其中很多优良的道德传统是极为丰富的思想宝库,其精华能够绵延数千年而不衰,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柱,今天仍然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和积极的现实作用,在构建大学校园人文精神中必将会起到独特的作用!

1 武术人文精神概述

“人文”一词最早可追溯至我国东周前后,在《周易》的《贲卦·辞》中即有“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文明以止”指文明而又有节制,一切在人的掌控之中,故称之为“人文”。而武术在自身的形成过程中,并没有仅仅停留在一般的角斗上,局限于博斗厮杀上,而是将原本散发着残忍气息的技术,衍变、改造成为“仁者之艺”的君子之争,形成了一种能够登上大雅之堂的具有典雅型的、饱含人文精神的文化艺术精品。[1]

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2]而如今被定性为一种文化的武术,其起源的本质就是技击,是用来防身自卫的工具,它包含着维护自身命运的意义,自觉维护个人尊严与民族尊严的自主精神,但它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却是在“佛、儒、道”思想影响下的一种向往天人合一的境界。在现今时代,人们追求人文精神是在寻找人的真正本性,它是一种回归自然的最为“纯朴”的感悟,这种感悟体现在武术中正是来自于对人体本体能力的一种玩味,劲法的运用与自我体验的一种艺术升华,而并非是那种野蛮象征的搏打厮杀。这种自然的“纯朴”正是当今人们追求人文精神的表征,也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数字化时代,武术存在的本质,更是武术得以生存繁衍的支柱。[3]

周国平把人文精神的基本内涵确定为三个层次:一,人性,对人的幸福和尊严的追求,是广义的人道主义精神;二,理性,对真理的追求,是广义的科学精神;三,超越性,对生活意义的追求。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尤其是关心人的精神生活;尊重人的价值,尤其是尊重人作为精神存在的价值。人文精神的基本涵义就是:尊重人的价值,尊重精神的价值。从这三个层次出发可以把武术的人文精神概括为人们在实践武术运动的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获得的其超越外在表现的用来实现其人性、理性和人生价值生活意义的内在品质。

2 中华武术中所蕴含的人文精神

武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朵奇葩,它象征着华夏民族,同时也象征着饱育儒道释思想的东方文化,它属于体育,但又高于体育,它是一项运动,但更是一种文化,武术较之其他体育运动项目,更具有一种民族风格,更具有一种文化气息。[4]中国武术区别于其他民族类似项目的民族特色,乃是其本身已经寓含的人文追求。[5]以下试从太极与和谐、武德、武术的艺术美等三个方面来探求武术的人文精神!

2.1 太极与和谐

和谐这一人文精神始终贯穿于武术文化的思维模式与实践规范之中,武术的独特价值取向是和谐,衡量武术诸多功能的总体价值尺度也是和谐。它构成了武术特殊的美,是武术文化的根基,它注重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其中最根本的是一种接受和尊重的态度!“武术之道体现为技艺的最高境界,更表现为通过习武练拳而获得的一种超越生命体验和人生价值,以及对天道自然宇宙的生化之理的体悟和体验。”[6]我们试以武术中的太极拳为例,来探讨其蕴含的和谐人文精神。

太极拳以易学的太极阴阳理论为指导思想,以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方式把握世界,是一个充满哲理的拳种,体现了传统哲学的普遍和谐价值理念。[7]它讲究“以心行气,以气运身”,使心、气、神的运行极其和谐,它以顺乎自然、天人相通的观念来行拳走势,将自身融入大自然之中,它也以其绵延斯文的运动风格,增加人与人和谐相处的观念,可以使人摆脱寂寞和孤独,自得其乐,独立自主和自我完善,可为“终身不尽之艺”。它所反映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哲学观、人与人和谐的伦理观、人自身和谐的养生观恰与人类对人文精神的向往和追求相一致!

2.2 武德的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所涉及的是人的思考与关怀,其形成与变革无不深刻影响着一种文化和时代精神、民族精神的形成和发展。而人文精神因为具有塑造人的精神世界的重要功用这一基本内涵,所以其具有了超越历史、时代和文化的永久的魅力。[8]

武德的本身就体现了一种超越性的文化魅力,它是调整习武者之间的关系,制定习武者与社会之间行为规范的准则,用善和恶、正义和非正义、公正和偏私、诚实和虚伪等观念来评价习武者的种种行为,达到使习武者既能见义勇为,敢于斗争,又能自我克制,自我完善。总之,它的实质和核心就是对习武者的一种内在的制约机制,从最根本的原因上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武德中的人文精神表现在练武与修身,习武与立人,品德与技艺的统一,把修己养身看作立身处世实现人的价值的根本,它要求习武者尊师重道、讲礼守信、舍己从人,教育习武者追求高于物欲的精神价值,不仅对习武者人格的塑造、心灵的净化有着积极的作用,而且有利于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也为更好的构建人文精神提供了载体。

2.3 从武术的艺术美中探求其人文精神

中华武术的内外兼修、形神合一的特点,构成了它特有的美学意识,它外取神态、内表心灵,在姿态的意趣里显示人格和风尚,它从形到意,从意到神,形神兼备,拓展了其表现艺术的功能,并在其运动中表现出的“韵味”,是一种和谐、整齐、具有节奏的美,充分体现了中国古典的美学思想,它同中国的书法、绘画、雕塑、建筑、舞蹈等等文化艺术一样,不仅有着灿若群星、美如天仙的表象艺术造型,而且含蕴并彰显了极其深刻崇高的中华民族精神境界,它不仅仅是一种技术或者一种育体的运动项目,也可以说是一门人体艺术,是集多学科于一体的文化科学,是我们民族的一宗宝贵文化遗产。

总之,作为一种人文景观的武术,已经不再是战场上的血腥拼杀,也不是擂台上的比武和拳台上较量等,它是对技击的理想化陈述,是对技击的一种再创,是以正直、和谐、平衡、有序为基本要求的,是充满神韵、意蕴、势韵的,是形神意高度合一的文化艺术精品。人们通过观赏中华武术充满神韵、势韵、意蕴和高度和谐的肢体动态动作、静态动作、姿势、架式和套路,可以深刻地体会其美学价值,领悟其内含的人文精神。

3 中华武术在构建高校人文精神的优势

在当代我国高校里,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知之甚少,了解祖国灿烂的古文化中优秀的诗词歌赋、精辟的哲理思想者更是鲜见,形成了当代大学生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偏见和知识结构上的严重缺陷。而高校需要认真考虑的一个问题则是:知识我们可以用文字或其他方式(比如互联网)来进行弥补,但其余的部分可能是更重要的部分则必须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情感的交流、行动的示范,乃至通过潜移默化才能有效地转换,而中华武术这一身体文化正好可以提供这一条件,甚至可以说是再合适不过的工具,而中华武术在构建高校人文精神中具有以下的优势:

3.1 中华武术体现了整体性

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几乎都充满着整体性思维的色彩,所以作为传统文化重要载体的中华武术当然也就染上了浓厚的整体性色彩,或者说,中华武术从一开始形成无论是在外在动作还是内在神韵中,都充盈着整体性的特色。例如,在武术套路中,它不仅着眼于一招一式,一拳一脚的技术和功力,同时也着眼于整套的劲力、协调、精神、节奏、内容、风格、结构、布局所表现的功力和技巧等等,在习练中华武术的整体过程中自然而然也就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身体与心理的和谐以及技术与道德的和谐,而这些也就成为了中华武术在高校人文精神建设中受欢迎的宝贵价值之一。

3.2 中华武术体现了艺术性

武术将身体的无穷变化演绎为一种艺术,在攻防进退中充分展示个人的想象,创造一种攻防的艺术形态,不仅千变万化,而且享尽形态、节奏、神韵之美。它通过表现技击性这一载体体现东方文化的艺术魅力。[9]

“艺术不是技巧的事业,而是心灵的事业”。高校学生通过学习艺术的武术,可以拥有艺术的精神,以超越功利的、发自内心的、充满喜悦和感激的心态来面对生活,也可以使他们自得其乐,自我完善,培养出一种生存境界,一种流连忘返、沉迷陶醉的高峰体验。

3.3 中华武术体现了群体性

高校学生们生活在物欲横流、名利欲望的时代中,价值观念经受着强大的冲击,科技的惊人成就使得人文科学黯然失色,例如作为高科技产物的电脑,使学生们在日常生活中相互隔离,变得更加孤立,久而久之,就会产生个人的焦虑、苦恼、孤独感等等。为此,在高校中组织开展武术运动,学生们可以聚在一起,伴随音乐,行拳走势,切磋技艺,交谈人生,乐在其中,不失为一种适应现代,培育学生们相处的高情感活动。

3.4 中华武术体现了多样性

人们常以博大精深、丰富多彩来形容武术。的确,无论是武术的运动形式、技术内容、练功方法,还是它所形成的理论来源,价值功能,存在形式等都是多种多样的,或者我们可以说它本身就是一个东方的综合性体育的“大千世界”,这样多的选择为在高校中开展武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精神也就提供了客观的条件。

4 结语

中华武术作为人类文明的产物,必然与人类文明化的进程休戚相关,就像我们现在所提倡的尊师重教、谨严礼貌、诚实守信、严己宽人、先人后己、勤学不倦等等的优良品质,都可以从浩如烟海的传统武术文化、道德中找到其渊源。而武术作为一种运动项目,一种文化,一种历史进程的缩影,在构建高校人文精神中有着不同于其他科目的优势,再加上其开展简便,对场地设备等的要求也不高,所以高校应该广泛开展我们民族的优秀传统武术,去熏陶青年一代,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准则,从面向21世纪的要求出发,引导青年学生明确使命,坚定理想信念,以深厚的文化积淀构建起新时期各高校的人文精神。

[1][3][4][7][9]邱丕相.武术文化散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1,104,103,117,119.

[2]陈旭光.21世纪素质教育系列教材——艺术的意蕴[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

[5]乔凤杰.对儒道释思想的武术人文考察[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3(8).

[6]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武术理论基础[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62.

[8]葛红兵.论人文精神的实质——兼及大学人文教育问题[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On the Advantages of Chinese Wushu in Constructing University Humanistic Spirit

Wang RuzhenZhu DongZhang Dawei Han Meijia
(Shanghai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200438)

A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Wushu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onstructing humanistic spirit which lacked in universities generally.The paper tries to research on the advantages of Wushu which hasin improving university students'humanistic spirit.

Wushu university humanistic spirit advantage

G85

A

1004—5643(2010)09—0025—03

1.王如镇(1987~),男,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

猜你喜欢
武者人文精神武术
中华武术
宋茜做“武者”,我要做到最好
人文精神在科技期刊编辑出版中的体现及构建
新时代武者冯义民
武术
试论医学人文精神的构建
循证医学的人文精神
寻找历史的缝隙——关于“人文精神讨论”的述评与思考
如何让学生掌握好武术中的寸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