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聚落旅游开发视角下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态性”保护和传承

2010-08-15 00:50王洪珅
武术研究 2010年9期
关键词:活态少数民族民族

王洪珅

(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史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41)

民族聚落旅游开发视角下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态性”保护和传承

王洪珅

(成都体育学院体育史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41)

文章针对当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和保护的问题,从民族聚落旅游开发的视角进行了关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态性”传承与保护的可行性和具体操作模式方面的分析和研究,以期对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民族聚落 活态性 传承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趋势日益明显的当前社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受到了多方面的冲击和影响,因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有效传承和合理保护就成为一个值得研究和探讨的问题。然而,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却有很多问题需要面对,有很多问题需要科学的处理,也有诸多矛盾需要化解。纵观影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各项因素,其解决方法中不乏冲突和两难问题,难于找到一种既保护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本来特色又不会带来负面影响的、可行性较强而又有效的传承和保护方法,本文试图从民族聚落旅游开发的角度寻求一种“活态性”传承与保护的方法,尽可能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规避相关的矛盾,以期较为合理和相对科学地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

1 对“活态性”和民族聚落旅游的阐释

1.1 所谓“活态性”

“活态性”传承与保护是相对于“静态性”保护而言的,“静态性”保护指的是通过调查而整理、录音、录像的记录及文字资料或收集的实物,最终将这些成果以民族博物馆等方式保存下来。这种方式的保存针对于某些项目具有较为针对性的现实意义,但是也存在一定程度的局限性,这种保存和保护的方式或多或少的使一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化石”。所谓的“活态性”传承与保护是指,创设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原生土壤”的条件和环境,在保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各种特色的前提下,在符合其发生、发展的规律的基础上得到保存、保护和传承。对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而言,“静态性”的保护有悖于体育活动本身所具有的本质特征,所以,“静态性”的保存和保护措施只能是一种辅助,而真正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得以有效的保存和保护,“活态性”保护和传承才是符合体育本身发展规律的措施。

1.2 所谓“民族聚落旅游”

“旅游报导资料表明,随着旅游业的高潮不断叠起,以及旅游消费观念的转变,单纯的观光式旅游已渐受冷落,旅游消费观念已由初级观光阶段过渡到文化休闲度假阶段”。[1]“充分利用好民族传统体育旅游资源,从整体和多层次上推出丰富的旅游资源,形成旅游区民族特色和自然魅力,是发展民族传统体育特色旅游的重要条件”。[2]民族聚落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原生土壤”,民族体育集音乐、舞蹈、娱乐于一体,有广泛的群众性和参与性,能使旅游者娱乐休息、强身健体、愉悦身心。民族聚落旅游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态性”传承与保护的有效途径,所谓民族聚落旅游是以民族聚落为单位,以民族文化为依托而进行的特色旅游产业开发。这种以民族聚落为单位的旅游开发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原汁原味”,在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的同时又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更具有现实意义的保存、保护和传承,形成一种“活态性”的传承和保护模式。

2 民族聚落旅游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保护和传承的优势

2.1 民族聚落旅游带来的利益促进人们“内部”认识的加深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少数民族地区绝大多数是以各种节日、农事活动、祭祀活动、宗教活动为主要依附形式的,可以这样说,少数民族地区的居民在参加各种少数民族体育活动的时候,其目的主要是为了表达宗教情感、增加节日气氛等等。换言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少数民族居住地区没有作为一种体育的形式被认同、接受,少数民族地区居民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缺乏“内部”认识。所以,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依存形式不断受到冲击的情况下,出现了某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逐步消失的现象。通过合理的开发,民族聚落旅游中开展的各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就成为吸引游客的“产品”,游客通过参与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之中而得到新的体验,在游客不断认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参与这种旅游产品的情况之下,该民族聚落旅游的影响力和吸引力会大大增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民族聚落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产生了一定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而这种状况会让少数民族居民逐渐认识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对于游客的吸引力,转而会形成对于传统体育的重新认识和理解,如此以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保护和传承过程中缺乏当地居民“内部”认识的窘况就会大为改观。

2.2 以提供“原生土壤”的方式减轻现代体育的冲击

巨大的经济利益和现代传媒的强势发展使精彩的现代体育在更大范围内传播,这种全球性共赏的发展趋势直接影响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发展。在少数民族地区,很多青少年通过现代媒体的作用而了解、喜欢上了篮球、足球、乒乓球等现代体育活动,并且在少数民族地区中小学的体育课堂上也很少能看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许多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失去了存在的空间和传承的渠道,现代体育的强势发展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形成了严重的冲击和影响。

民族聚落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原生土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源起于少数民族居民的生产和生活,但由于种种原因而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加之各种现代体育项目的普及和流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民族聚落旅游开发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的表演活动和参与活动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得以回归其产生和生存的环境,使曾经被遗忘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成为一种广受游客欢迎和乐于参与其中的新型旅游产品,通过与民族音乐、舞蹈等民族文化的搭配,形成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新景观,一方面缓释了现代体育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冲击和影响,另一方面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生存空间得以拓展,从而促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得到“活态性”的保护并取得进一步的发展。

2.3 通过提升人们民族传统文化意识减轻社会“现代化”的冲击和影响

现代化程度的加快和不断深入使得少数民族居民的观念逐步发生转变,现代化的娱乐方式、资讯工具的进入使各少数民族的生活和观念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出现了轻视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现象,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为依托的各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就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存在和发展的“根基”,某些传统观念的失却在一定意义上影响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另外,地域性特征明显、休闲娱乐为主要目的、以宗教、祭祀为背景产生和发展的传统体育活动也在很大程度上面临失去生存空间的挑战。

民族聚落旅游通过整合少数民族体育、舞蹈、宗教等文化资源形成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新景观,在运行的过程中会使少数民族居民认识到这种旅游产品真正的卖点在于“民族传统文化”,随着民族聚落旅游影响力的不断提高,由于社会“现代化”的影响和冲击出现的轻视民族传统文化的现象就会逐渐减少,当地居民的民族传统文化意识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如此,对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文化根基得以巩固。

2.4 通过改善人们经济条件,缓解人口外流造成的代际传承危机

在制约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诸多因素当中,代际传承受阻是影响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有效传承的重要制约因素,部分少数民族因为语言、文字等方面的原因致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主要以前辈的口头传授为主,因此就形成了一种因传承载体缺乏而导致的危机;再者,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少数民族地区对外开放逐步加大,人员进出日益频繁,人口流入导致的外来文化的进入对当地传统文化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和冲击;另外,在经济发展的要求下,少数民族地区大批青壮年走出家门到外地去务工、经商或谋求新生活而导致了人口的大量流动,这种流动导致多元文化的交汇,无形之中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途径形成阻隔。

解决代际传承问题会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更好的发展,通过以上阐述可以看出,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条件是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有效传承的保障,而民族聚落旅游可以很大程度上改善少数民族地区居民的经济条件,“据理县旅游局提供的统计数据,近年来以体育旅游为特色之一的桃坪羌寨的旅游收入逐年上升,2005年达到300万元”。[3]通过组织不同年龄段的少数民族居民参与各种形式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表演活动和展示活动,达到了提高收入的目的,如此一来就在很大程度上把传承主体——青壮年留在了少数民族地区,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载体得以充实,从而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有效传承和进一步发展。

3 民族聚落旅游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态性”保护和传承的措施

3.1 构建政府、学者参与型的开发模式

为了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使民族聚落旅游开发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目标得以实现,有必要探讨科学性、针对性和操作性的开发模式。少数民族文化旅游的一系列开发从本质上讲是一种市场行为,在具体的开发过程中,包括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内的少数民族文化其实是一种“商品”,并不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发展和传承过程中的“自觉行为”,进入市场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很大程度上借助于营销手段才能实现其经济价值,这种出于商业利益的展示很容易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和传承走向歧途。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经济功能的实现是一把“双刃剑”,没有科学的规划和操作,很容易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和传承形成次生冲击。在许多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因为缺乏科学的指导而出现了“一味强调旅游对当地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过多干涉旅游地民众的生存和发展权利,片面仿照、套用其他地区民族文化旅游的开发模式,使得旅游产品缺乏文化品味和民族个性,千篇一律,造成模式化及公式化的现象”。[4]为了规避政府在民族聚落旅游开发过程中缺乏科学性的矛盾,有必要构建政府、学者共同参与型的开发模式,首先肯定政府在具体开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在具体的开发过程中引入“学者”的参与,进行深层次文化创意和科学的扬弃,从而构建较为科学和合理的开发模式。

所以,与传统的旅游开发模式不同,政府、学者参与型的旅游开发模式是指,政府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始终以学者的智力支持为依托,既发挥了政府的主导作用,又在具体的规划过程当中兼顾科学性和有效性。这种开发模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使旅游项目的开发在市场需求和科学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学者”的参与可以在更大程度上保证传统文化在保证“原汁原味”的前提下有所扬弃的发展,进而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活态性”保护和传承。

3.2 充分依托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开发民族聚落旅游产品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一种集体性的文化积淀,是少数民族物质、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聚落旅游当中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相关开发必须确立以民族传统文化为依托的观念,因为“民族旅游是以特定的民族文化为主要旅游吸引物的一种文化旅游产品,它是一种把少数民族的文化和生态环境作为旅游资源来开发的旅游活动”[5]。少数民族旅游业发展最大的特点就是民族性,民族聚落旅游亦是如此。

民族聚落旅游的吸引力和优势在于其鲜明的民族特色,对于游客而言,旅游的目的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活动体验民族特色文化,追寻一种具有差异性民族文化感受,如节日庆典、饮食、习俗、服饰、建筑、体育等等。在民族聚落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应该从游客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追求出发,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作为游客感受少数民族文化的途径,创新性地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娱乐性、观赏性、参与性和健身性融为一体,通过表演或展演活动让游客认识和了解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及其所承载的民族文化,通过亲身参与某些活动而达到体验民族传统文化的目的。如“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草坪回族乡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推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跳竹竿舞、芦笙舞、射弩、穿板鞋、抛绣球等,深受广大游客青睐”。[6]总之,在开发的过程中要采用多种形式让游客了解每个体育活动项目的历史和蕴含的文化意义,因为这些才是吸引游客的关键因素。所以,通过民族聚落旅游的形式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保护和传承必须将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入作为依托,只有如此才能增强民族聚落旅游的活力,才能更好地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长远发展。

3.3 协调好“软开发”和“硬开发”的关系

所谓“软开发”是指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发掘其承载和蕴含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美学价值等,并通过具体旅游项目的开发使这些价值得以展现,形成特色鲜明的旅游资源的过程。如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举办的赛马会等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就是充分发掘了该地区少数民族草原文化而推出的以“马”为载体的旅游景观,不仅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而且促进了社会的稳定,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丰收;而“硬开发”则是指关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器材、场地、设施以及与民族聚落旅游有关的交通条件、住宿环境、饮食服务场所等的建设和完善,即有助于民族聚落旅游开发的“硬件”条件。在这一方面较为突出的例子就是位于四川汶川的萝卜羌寨,为了更好的促进羌寨旅游,有关部门对通往羌寨的近10公里盘山道路进行了改善,促进了羌寨旅游的发展。

在民族聚落旅游开发过程中要注重“活态性”环境的打造,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生态性的角度出发,正确处理好旅游开发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保护与传承的关系。民族聚落旅游的主旨思想就是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营造有利于传承和发展的环境,这种环境依赖于少数民族地区各种资源的整体作用,既要进行“硬开发”,又要注重“软开发”,两者的共同作用才会形成合力,从而促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民族聚落旅游开发中得到应有的保护和传承。

3.4 科学管理,保证民族聚落旅游的生命力

科学管理一方面体现在运作模式的科学性、有效管理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另一方面表现为管理人员的素质和水平。首先,科学的运作模式会规避利益分配等方面的矛盾,有助于“活态性”保护和传承环境的营造。例如,有“世界羌文化遗址”、“羌族建筑艺术的活化石”之称的桃坪羌寨,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组建了桃坪羌寨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这种企业化的运作模式在景区规划、宣传营销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随着外来公司介入旅游开发,出现了政府、企业和居民之间互不信任、相互侵权、居民户拉客现象严重等诸多问题”。[7]所以,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应当适当引入成功经验,“有关部门可以通过与村集体联合组建有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统一行使经营管理权”。[8]使当地居民不同程度地参与到民族聚落旅游的开发和管理之中,如此才能更好地发挥居民对于“活态性”环境营造的积极作用;再者,制定和实施科学的管理政策是保证民族聚落旅游生命力的重要保障。管理部门要着眼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民族聚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科学的管理政策保证开发、管理、运作的有效性,同时积极借鉴和引进现代旅游先进经营管理理念,多种渠道培训有关管理人员,使其尽快提高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意识,从而更好地体现民族聚落旅游在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方面的优势。

[1]饶 远,等.对我国西部少数民族体育产业化开发理念的新认识[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3).

[2]王天军.少数民族体育与旅游经济优势互补研究[J].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4).

[3]陈兴亮,梁 诚.羌族体育转型初探[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282.

[4][5]林龙飞,杨 斌.论民族旅游发展中的民族文化失真与保护[J].贵州民族研究,2007(5):83,81.

[6]李晋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精神文明建设[J].求是,2000(7).

[7]王汝辉.巴泽尔产权模型在少数民族村寨资源开发中的应用研究——以四川理县桃坪羌寨为例[J].旅游学刊,2009(5):32-33.

[8]罗永常.民族村寨旅游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03(2):106.

On the Protection and Spread of thequot;Living-formquot;of Ethnic Minority Traditional Sports from the Angle of Local Tourism Resource Development

Wang Hongshen
(Sports History Institute of Chengdu Sport University,Chengdu Sichuan 610041)

This thesis focuses on the current protection and spread of thequot;living-formquot;of traditional sports of ethnic minority,analyzesand studiesthe feasibility and concrete operation mode of their protection and spread from the angle of local tourism resource development,hoping this will be helpful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raditional sport activity of ethnic minority of our country.

traditional sportsof ethnic minority ethnic minority community living-form spread

G85

A

1004—5643(2010)09—0070—03

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中心项目,项目编号:200911。

王洪珅(1978~),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猜你喜欢
活态少数民族民族
活态中医药传统知识数据库的构建与应用意义
我们的民族
在“活态传承”中延续历史文脉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多元民族
活态文化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二)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