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旅游文学及其对旅游的作用

2010-08-15 00:46朱君梅
黑龙江史志 2010年15期
关键词:游记山水文学

朱君梅

(郑州旅游职业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9)

一、旅游文学演变的轨迹

我国的旅游文学从先秦以来的几千年间,大体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稚嫩到成熟的发展历程。先秦两汉是旅游文学的萌芽期。这一时期旅游文学未能独立成篇,写景篇幅短小。我国最早的甲骨文和金文中,就有黄帝、夏禹游历名山大川刻石纪念的记载。古代著名旅行指南《山海经》记录了夸父逐日的远古旅行神话。《穆天子传·游舂山》就是一篇典型的作品,里面记载了周穆王西游到舂山见到的美丽景色。春秋时期,旅游活动增多,《论语·先进》就记有孔子常带着弟子春游的景象:“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成为我国古代最早描写春游的散文。孔子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也是最早最短的具备现代旅游文学特征的散文。诗歌领域,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楚辞》中,有很多直接描写旅游生活,但写景比较简单,多是为了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两汉,赋体兴起,以赋记游的作品开始出现。屈原的《渔父》,宋玉的《风赋》、《高唐赋》、《神女赋》,张衡的《归田赋》,王粲《登楼赋》等,其旅游文学的特征和要素更为明显,把旅游文学的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魏晋南北朝是旅游文学的独立期。在玄学的影响下,这一时期的文人大多喜欢寄情山水,以歌咏山水为时尚,创作了许多清新流丽,别有风致的旅游文学作品。旅游文学文体多样,诗歌、骈体赋、地理游记,异彩纷呈;尤其诗歌领域,出现了谢灵运的山水诗。谢灵运出身高贵,酷爱登山。是最具有现代意义的“驴友”。在长期的登山实践中,他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专用旅游鞋“谢公屐”。到了唐朝,这种鞋流行开来,成为旅游时首选的时尚品牌,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为证:“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他还将当时的宽大袍服进行改良,设计了专门的登山服。谢灵运喜欢攀登幽静险峻的山峰,有一次他全副武装带数百仆从,到一条陌生的旅游线路踩点,由于这片山脉是原始森林,山上到处长满了郁郁葱葱的老树,他们便一边伐木一边前进,一去几百里一直到了临海郡。当地官员发现了这群在深山老林里悄然行进的人,以为是贼寇来袭,急忙严阵以待,结果却是谢灵运的旅行团,弄得哭笑不得。谢灵运担任永嘉太守期间,也无心政事,天天游荡于奇山异水间,等看完了这轴江南山水,便以生病为由辞官回家了。

正因为对旅游的热爱,谢灵运创造出了真正的山水诗,成为我国山水诗的鼻祖。他首次以山水为主要描写对象,用精致工整的语言刻画山水的秀美,其诗“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鲍照《南史·颜延之传》)。如《初去郡》:“溯溪终水涉,登岭始山行。野旷沙岸净,天高秋月明。憩石挹飞泉,攀林搴落英”等句,把诗人在秋高气爽的夜晚,涉水登山,挹飞泉,搴落英的情景写得有声有色。由于对景物的观察比较细致,留下许多写景名句“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等等,从不同角度揭示大自然的美,形象鲜明突出,给人以艺术的享受。谢灵运的山水诗为他引来了赞誉与推崇,开一代风尚,影响所及,竞相模仿学习。“每有一诗至都邑,贵贱莫不竞写;宿昔之间,士庶皆偏,远近钦慕,名动京师。”(《宋书·谢灵运列传》)。

在游记散文方面,鲍照的《登大雷岸与妹书》、吴均的《与宋元思书》、郦道元的《水经注》等,都是记游写景的名作,对后世游记文学创作有重要影响。

唐宋,旅游文学的创作日趋成熟。这一时期可谓名家名篇,浩如烟海,灿若繁星。作品景物取材日益广泛,游记、诗歌、散文都达到情景交融的美妙境界。诗歌有王维、孟浩然、李白、杜甫的旅游山水诗;散文有王勃《滕王阁序》、柳宗元《永州八记》、欧阳修《醉翁亭记》、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苏轼《石钟山记》、《前赤壁赋》等等。还出现了旅行家汪大渊《岛夷志略》、唐代高僧玄奘《大唐西域记》那样大部头的游记专著。其艺术表现的手法也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他们扬弃了前人单纯勾勒山水景色的模式,开创在游记中以景带情,托景抒情,充分表露自己思想、个性。

到了明清时期,旅游文学的发展更臻成熟,艺术成就也更加突出。尤其明末兴起的山水小品文,别具一格,成为游记文学的新文体,在当时文坛中独领风骚。它既继承唐宋游记的风骨,又承袭汉魏小品文的传统,写景抒情不刻意雕琢,借题发挥不故作张扬,行笔洗炼,言简意赅。这种创作手法和风格对后来的清代山水小品也有很大影响。此外还出现了我国第一部以地理考察为内容的长篇游记《徐霞客游记》。这本书内容丰富,文笔生动,极富艺术感染力,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科学价值,被后人誉为“古今纪游第一”。对五四运动后作家的散文体、日记体的游记产生了重要影响。

新中国建立后,旅游文学创作更是空前繁荣,涌现了如秦牧、杨朔、粱衡、马丽华和刘亮程等大批著名的旅游文学作家,尤其值得一提的余秋雨先生。1992年后,他的“文化苦旅、山居笔记”系列散文在《收获》杂志上以专栏形式刊出后,以其迥异特色,打开了旅游文学的新局面,为当代散文领域提供了崭新的范例。与以前或偏重于时代精神的激扬,或沉迷于个人感性生活的抒发的散文有了迥然不同的风貌,开辟了中国当代散文的新的艺术空间。

二、旅游文学在旅游中的作用

(一)旅游文学是景区最好的广告之一

旅游文学在某种的程度上,起着广告词的作用,宣传了景点,提高了这些景点的知名度,提升了它们的文化品位和审美价值。宋代词人林甫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一词的传唱,至今每年春天杭州孤山上,慕名前往探梅的游客仍络绎不绝;到了南京,人们总会忘不了夜游秦淮河,亲身领略朱自清先生《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别样风情;滁县的“醉翁亭”,本来只是一座普普通通的小亭,欧阳修的一篇《醉翁亭记》,使它身价倍增,家喻户晓;黄鹤楼、岳阳楼、蓬莱阁、滕王阁等江南名楼,哪一个不是由于旅游文学的“广告宣传”而名动天下呢?对此,清代文人尤桐概括得十分精辟:“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若无骚人墨客登放其间,携掠人句,搔首问青天,则终南、太华等顽石耳。”少了旅游文学作品的渲染宣传,名传天下的终南山、华山等说不定至今还是默默无闻的一堆顽石而已呀!

(二)可以加深对祖国历史、文化的了解,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自然山水作为一种美的存在,具有各种形式和特征。在旅游实践中,人们不仅更加重视外在形态自然美的欣赏,同时也更为注重对其人文内涵的挖掘。通过阅读以这些人文景观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则可以使人们加深对景观人文内涵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祖国历史、文化。

苏州寒山寺,中外闻名。特别是日本游客,来中国旅游都喜欢到苏州瞻仰寒山寺的大钟。为什么他们会对中国苏州的这座小寺院如此感兴趣呢?这就不能不提到唐朝诗人张继的那首《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诗意境悠远,广为传诵。从此,寒山寺因诗而名扬天下。日本历来推崇中国文化,这首诗在日本被编人小学教科书,可说是家喻户晓。因此,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日本人对寒山寺会怀有这么深厚的感情了,同时,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自豪之情和民族自尊感也会油然而生。

到杭州游览岳王庙,当驻足在岳飞的塑像前、瞻仰这位抗金名将的威仪,缅怀他一生的事迹时,那阕慷慨激昂的《满江红》,每每能产生令人激情澎湃、热血沸腾的效果,而那副“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铁无辜铸佞臣”的楹联,又会使人热泪盈眶,感慨万端,心中充满对民族英雄的崇敬和对卖国奸臣的憎恨,爱国主义情感十分自然地在心中升腾。

(三)帮助游客了解旅游点概况、特点,起到游览指南的作用

优秀的旅游文学作品在描写概括游地的风景特点都往往极为精辟,能够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自然山水和人文景观的风貌,起到了游览指南的作用。

苏州古城,地处江南水乡,物产丰富,多小桥流水,素有“东方威尼斯”之称。唐代杜荀鹤写过一首《送人游吴》:“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全诗虽寥寥数语,但写出来苏州城市的方方面面。诗中的第二句“人家尽枕河”,点出了苏州民宅前街后河的布局特点;苏州春秋时是吴国的都城,故第三句有“古宫”之谓;第四句概括出河道纵横、小桥流水的地理环境。最后二句不仅介绍了当地的物产,也使人从中依稀领略到当年繁华的姑苏风情。文简意丰,令人称绝。

在许多景点中,不少古建筑的题名往往出自于文人名士的诗句,如果稍具文学素养,则不仅可明白其出典,更可深悟其意趣所在。苏州拙政园的留听阁,因为坐落于荷花池畔,故取晚唐李商隐的诗句“留得枯荷听雨声”为名,恰到好处,又颇具意境;狮子林中的暗香疏影楼,周围遍植梅花,故以北宋林逋的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命名,贴切自然,名实相副;杭州西湖小瀛洲有一亭,在亭子檐下的横梁上,有一块横着的牌子,牌子上分别用楷、草、魏三种字体写着同一个“亭”字,就叫“亭亭亭”,游人到此多不解其意。其实,因该亭距三潭不远,故引明代聂大年的诗句“塔影亭亭引碧流”而得名,可谓构思独到,别致脱俗。因为有了这首诗作背景,原本普通的亭子便一下子多了令人回味的遐思。

(四)有利于激发游兴,提高审美能力

在旅游活动中,尽管游客的审美情趣因人而异,但旅游的目的却是殊途同归,那就是获得美的感受。旅游文学对自然山水不仅善于鉴赏景观的外在美,而且想象丰富,眼观目前美景,内心的感受则往往能得到更高的升华。它是作者独特的审美能力对自然美的高度概括和艺术再现,是启迪人们通往获美、悟美的桥梁。

游玩途中,如果遇上阴雨连绵,云雾弥漫,人们往往会抱怨天公不作美,致使游兴顿减。其实尽可不必,宋代大书画家米芾认为,“大抵山水奇观,变化万千,多在晨晴晦雨间。”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也说道:“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在晨昏雨雪云雾中,由于光线的变化和气候的烘托,山水景物会呈现出一种不同寻常的动态美,反而往往成为观赏的最佳时机。泛舟西湖遇雨,想想苏轼的名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濠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或许能让人转忧为喜。因为雨中的西湖,就如不施粉黛的绝代佳人,更别有一种朦胧、含蓄、飘渺的美,置身其间,个中风情艳阳高照时还难以寻觅呢。

当我们登临长城或攀登泰山,一开始豪情万丈,但行到中途,累得气喘吁吁,很多人因为力不从心而半途想打退堂鼓,这时为“不到长城非好汉”、“无限风光在险峰”之类诗句所激励,最终鼓足勇气,克服困难而爬上顶点,体会到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境界。

有些名胜景观,如今已不复存在,但是借助文学作品中的一些记载和描述,依旧能够帮助我们怀想当年的盛况,达到神游的目的。苏州灵岩山上有个遗址,相传吴王夫差曾为西施在那里建造了一座馆娃宫。馆娃宫中有一斜廊,名字很独特,叫“响屧廊”。它之所以出名,主要因为建法独特,可谓异想天开。据说建造时,吴王令工匠先凿空廊下岩石,安放一排陶瓮,上面铺上富有弹性的梓木板。梓木是古人制作琴瑟等乐器的木料。建成后的响屧廊无疑变成了一个超大型的乐器,而弹奏者无疑就是脚穿木屐从廊上走过的美人。屧就是鞋子之意,“响屧廊”由此而得名。在游览时,这一历史遗迹至今虽已荡然无存,但人们还是可以从北宋王禹偁的这首诗中找到它的身影:“廊坏空留响屧名,为因西女绕廊行。可怜伍相终尸谏,谁记当时曳履声”。风华绝代的西施脚着木屐从廊上走过,每一脚踩下,梓木廊板都会发出悦耳的声音,一路行来,犹如演奏一阕优美的木琴曲,合着身上所饰金玉的叮咚作响,难怪当年吴王夫差听得如醉如痴呢。

[1]黄卓才.旅游写作[M].广州:广东高教出版社,2005

[2]童庆炳.文学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

[3]和文军.中华伟人与人文地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

[4]邹统钎.旅游开发与规划[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游记山水文学
《山水间》
我们需要文学
爱在一湖山水间
山水之间
一处山水一首诗
地心游记(十)只剩我一个人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寻梦环游记
寻梦环游记
超市游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