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态视阈中的参政党发展及功能调适优化

2010-08-15 00:45陈建中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参政党参政议政政党

□ 陈建中

社会生态视阈中的参政党发展及功能调适优化

□ 陈建中*

鉴于我国社会生态呈现的“一致性”与“多样性”的特点,参政党发展及功能调适优化是一个需要着重研究的问题。在以系统论为方法论指导,解读社会生态系统与参政党科学发展及功能发挥之间的内在关联性的基础上,探索了进一步促进参政党发展和参政党功能调适优化的实现途径。

参政党发展 社会生态 系统论 功能调适优化

随着全球化趋势和中国社会的迅速转型,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必须相应地具有更大的包容性和更强大的整合力,这就需要顺应社会生态环境的变化,从实现政治内生态的协调与平衡的角度,进一步实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参政党的科学发展及功能调适优化。

一、生态系统的特征对参政党发展的启示

系统论着重从整体上揭示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以及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多种多样的联系,从而把握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特性。一般系统特性表现为不同领域的同型性,即支配各种行为的原理一致,尽管行为的实体在本质上有很大区别。运用社会生态系统的方法来研究政党制度,就是依据同型性原理,把社会看作生态系统,然后把生态系统中经过反复检验的比较成熟的概念、规律和模型“移植”到政党系统的研究中。但要特别注意避免一一对应的、单纯表面的类比,所以我们采取哈耶克称之为“原则性的说明”。

1.重视整体性

只考察孤立的部分不能理解“系统”,生态系统中的任何一种生命体的生存和发展都要与周围的环境相匹配。参政党的生命力及其在政党制度中的整体功能发挥,既取决于参政党内部生命系统的和谐,还取决于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和谐。集半个多世纪多党合作经验之总结:保持宽松稳定、团结和谐的政治生态环境是多党合作的一项重要原则。要通过和谐的政党关系和完善合作的途径,实现与参政党科学发展的互动。

2.强调开放性

生命有机体属于开放系统,不论是自然抑或社会,其系统的边界必须保持弹性和开放。在隔绝状态下发展起来的生态系统,如夏威夷岛上的动植物,极易受到环境灾难的影响。根据耗散结构理论,系统要引进“负熵”才能维持和更新自身结构,实现从无序向有序的演化。参政党要科学发展,其活动和党员构成必须向更广的范围开放。从整个参政党系统与外部环境的相关性来看,要与执政党、政府、社会密切保持联系,存在持续的能量、物质、信息的交换过程,才能增强系统的有序性和自组织性。再从各参政党系统内部的相关性来看,要通过组织生活、制度运作、参观交流、信息网络等途径,不断完善上下联动的一整套运行体制,以实现系统内部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最大化。

3.注重结构与功能的关联性

结构是指系统的诸要素的结合方式,功能是具有一定结构的系统整体产生的那种适应或改变环境的反应能力。例如,不同的蛋白质,由于结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生物学功能。在社会生态环境中,各国政党形成相宜的结构,从而具备相应的利益表达、利益整合、维护稳定以及监督的功能。我国参政党从组织结构适应功能需要考虑,其组织要向中小城市发展,并且积极发挥党派基层组织作用。党派的基层组织不直接参加政权工作,但可以通过党派的地方组织,反映参政议政意见,对基层单位的工作献计献策、民主监督。再从结构—功能主义视角分析当前参政党组织结构与参政党功能之间的适应程度,发现由参政党组织结构所赋予的功能没有高效发挥,应然与实然之间存在差距,需要进一步实现应有的政党制度效能。

二、生态系统组织规律对参政党发展的借鉴作用

社会生态系统包括政治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生态,而贯穿其中的生态系统组织规律对参政党发展很有借鉴意义。在生物学领域,生态系统的组织是指由许多相似的细胞和细胞间质组合而成的某种基本结构。在社会科学中,组织是指社会实体的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所形成的某种结构。生态体系中不存在完全孤立的组织和孤立的组织进化,因此,要将执政党、政府、参政党在社会生态体系中所处的位置调整到能够发挥最佳功能的生态位,以形成相互联动、相互合作又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生态关系,并自觉运用以下组织生态学规律:

1.最佳规模律

只有当组织形成一定的规模,组织中各类群体的数量都达到或超过临界值且保持相应的比例,生态系统才能正常运转。对参政党科学发展而言,要改变党员数量偏少的状况,与其政治地位和所履行的政治职能相适应。建国伊始,周恩来就指出:“中国这样的大国,有四亿七千五百万人口,在有五百多万党员的共产党的旁边,各个民主党派成员太少了,就很不相称。”[1](P203)“到1953年初,各民主党派党员总数较1950年增加了两倍多。”[2](P71)民主党派党员数量和政治资源分配应该是社会生态变量的递增函数,既保留界别特色,又要多发展复合型人才和纳入新兴的社会阶层,更有利于提升参政议政的能力。

2.渐进中心化律

在生物组织结构中,各成员的地位并不相同,一般都有一个广泛联结着其他成员的“中心”物种。特别是在面对随机扰动时,无中心的组织显得更加脆弱。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一个强大的政党能使群众的支持制度化”。[3](P408)中国共产党处于领导和执政地位的“核心一元性”与多党合作和多党参政的“结构多元性”,这种在政党系统定位上的差异性非对称生态特征,对于保持中国政局的稳定是不可或缺的。各民主党派要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总指挥”,形成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大合唱”。

3.波动律

大多数生物组织不是处于一个稳定的平衡态,而是起因于环境以及子系统的相互作用,表现出量能波动。参照沃尔特拉理论①参见http://www.douban.com/group/topic/3510311/非线性的动力学模型的java模拟[EB/OL].沃尔特拉研究生物种间竞争后得到一个有趣的结论:两个物种为同一资源而竞争,在某种程度上比捕食-被食关系更具有毁灭性。,更能理解处于系统之中的要素,其性能受到系统整体的制约和规定。因此,中国共产党要主动把参政党的发展纳入政治发展的进程,充分信任参政党,给参政功能的系统约束施加一定的张力。当下,要为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扩大参政议政的视角。

4.竞争律

竞争就是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将竞争规律应用于社会政治活动也有其积极意义。前苏联共产党坚持一党制,拒绝任何其他政党的存在、合作与竞争,最终失去了执政合法性。中国选择了合作型政党制度,不倡导为了获取政权而进行的党际竞争,但在制度框架内可以设计相应的机制,以促进各党派进行良性竞争,或称之为博弈,对扩大制度的包容性,优化政党关系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适合我国社会生态呈现的“一致性”与“多样性”的特点。事实上,各参政党在组织发展、参政议政、政治安排方面,已存在不同程度的博弈。

5.协同进化律和共振律

人类学家格利高里·贝特森(Gregory Bateson)把生物共同进化描述为一个相互依赖的物种在无止境的循环中演进的过程:物种A的变化为物种B的变化的自然选择准备了舞台。中国政党制度体现出的基本特征就是制度设计中的“合作”机制,具有凝聚力量的显著功能,执政党在政党政治运作中,把握好在民主与效率之间实现一定的动态平衡,那么参与各方都会变得更强壮,都能提高合作共事能力。若执政党始终保持协调、协商、协作的姿态,则越来越得到参政党广大成员的理解和支持,从而产生心理共振效应,有效地形成共存、共生、共荣的政党政治格局。

三、社会生态环境的变化要求参政党功能调适优化

政党制度与社会生态环境之间的系统平衡永远处于变动中,来自于环境系统的变化要求政党系统随之做出相应调整,从而实现社会生态系统的平衡。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参政党能否发挥应有的人才优势、智力优势和组织优势,参政的能力和水平能否令人民满意,直接关系到参政党社会基础的稳固,这是参政党参政能力建设的内在动力。由于执政党和参政党的政治合法性来源是一致的,政治意图是兼容的,这就决定了执政党提高执政能力与参政党强化参政能力是合作共赢的正相关效应,并给参政党提高参政能力构成了外部动因。中国的现代化属“后发外生型”,政党制度作为社会整合的体制和现代化的推动力量,要求政党制度资源进一步优化,这关系到政治资源开发的维度和有效配置。这就必然提出,参政党要通过适应性变革和功能调适优化来获得自身发展的问题。那么,首要的是搞清楚社会生态环境发生的变化及对参政党功能调适的新要求。

1.科学发展观指导民主党派角色转换

在民族与民主革命过程中,各民主党派与中共民主合作夺取政权。建国以后,民主党派从民主合作者向参与政权和国家建设的政党角色演变。20世纪50年代,民主党派职能在于发挥“参、代、监、改”的作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民主党派积极投身于现代化建设,鲜明地呈现出参政党的特色与功能。新世纪新阶段,中共中央以科学发展观的重大战略思想,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这就从根本上开拓了参政党功能发挥的崭新视野,要求参政党的参政议政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实质,将参政议政的范围拓展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2.经济生态系统呈现多元化格局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转型,社会结构深刻变革,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时有发生,离不开多党合作这样的利益表达和利益整合机制的配合协调和解决。市场经济是现代政党政治中多党共存的前提,在我国,参政党应增强自身表达与整合多元利益主体的政治意向的能量与效力,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还必须注意到,利益需求得到充分表达只是整个“输入——输出”政治系统过程的起点,更为重要的是“输出”过程,必须协助执政党做出符合最大多数人利益需求的决策,才能重建利益主体之间新的平衡关系,达到有效地稳定社会的目的。

3.网络社会崛起改变了文化生态环境

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已嵌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这一生存状态同时带来网络文化多样性危机、网络信息污染危机,甚至“彻底动摇了以固定空间领域为基础的民族国家(nation state)或所有组织的既有形式”。[4](P7)特别是在网上传递原生态群众情绪的网络民意现象越来越引起决策者的密切关注。对参政党而言,也要利用网络平台来吸纳、整合民意,利用网络来调适参政议政方式和优化政治社会化功能,尤其对点击率很高的一些脆弱性和敏感度较强的政策领域,如物价、公共安全和民生问题要列为参政议政重点。

4.深化改革引发了政治生态环境变化

当代政党政治出现了制度化程度不断提高、政治民主日益扩大与深化、人权思想和社会正义观念普及的趋势,中共以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回应政治体制改革的要求。我国政党制度的高效运行需要提高参政党的政治民主化功能,例如,以创新思维设计听政制度、质询制度、违宪诉讼制度等,或可改进性地参照西方议会党团中的一般辩论形式,在人大全体会议期间增设参政党代表的建言献策论坛。还应该以更前瞻的眼光建设人民政协,在协商式民主中也要有竞争,体现尊重参政党享有法律规定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地位平等,从而促进民主的政治生态环境,为参政党有效政治参与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四、促进参政党功能调适优化,适应新的社会生态环境

从系统目标的整体性来看,振兴中华民族的现代化情结构成执政党和参政党共同的社会生态环境。“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的有效推进正是当代中国政党制度适应社会发挥作用的重要表征;现代化的进程又为政党制度整合政治资源的方式,开发政治资源的重心提出了新的要求。”[5](P195)生物形态演化中往往遵循最低消耗资源的原则,例如仙人掌的叶子成针刺状是为了节约体内水分,仙人球的形状可以让表面积最小以减少蒸发。在社会领域,政党制度的形成也有社会成本选择的因素。我们对参政党功能进行调适优化时,要根据用进废退法则并考量国家发展、政治民主、社会和谐等社会成本。从发挥系统功能的整体性来看,参政党功能的调适优化必须着眼于以下三方面:

1.进一步拓展社会关系协调功能、社会参与功能和社会联系功能

参政党成员的界别性和专业性特征,赋予了参政党在代表性及社会服务方面具有比较鲜明的功能取向。把这些功能开发出来,并整合为一个功能体系,有利于发挥参政党服务社会、整合社会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形成参政党成长的社会生态群落和生态环境。

首先是拓展社会关系协调功能。作为参政党,既要代表和反映所联系阶层及群众的合法利益、愿望和要求,维护他们的正当权益,又要发挥团结教育功能,做好党派成员和所联系群众的思想引导、理顺情绪、化解矛盾的工作。参政党要通过协商议政,在公民参政和政府的实际运作之间设置一道“过滤层”,传递社情民意,协助中共党委和政府把不同利益和意见整合为促进社会生态和谐的公共政策。

其次是拓展社会参与功能。参政党除了发挥政治功能以外,还要面向广阔的社会发挥其社会、经济的功能。参政党成员主要是中高级知识分子,要鼓励他们关注社会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运用科学发展观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指导实践发展。参政党有人才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要充分发挥在职业培训、医疗、扶贫开发等方面的社会服务功能,大力推进与实施智力支边、光彩事业和“温暖工程”等公益活动。参政党具有推动科技和教育发展方面的优势与专长,可以积极促进文化生态环境改善。

再次是拓展社会联系功能。组织生态学认为,每个组织都试图找到足够能支持它的环境资源和需要的领域。在结构多元化的社会生态环境中,大量涌现的新生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参政党应加强与他们的广泛联系。新兴社会阶层中越来越多的代表性人物希望加入各参政党,参政党是具有进步性和代表性的政治组织,它可以把这些骨干力量纳入其中。

在全球化的社会大生态圈内,依据生态系统的开放性原则,参政党要扩大交流联谊。参政党有海外联系广泛的优势,要积极拓展与台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的交往,尤其是致公党、民革、台盟在最终完成祖国统一大业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要协助引进资金、技术、人才和管理经验,帮助更多的企业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要积极开展党际外交,让国际社会了解中国参政党是国家内政外交的主导力量。并探索与生态主义政党交往,这类以保卫和平、保护环境、促进发展为基本宗旨的新兴政党,对参政党功能优化有借鉴意义并产生交往的国际影响。

2.强化民主监督功能,关键是提高民主监督组织化程度

参政党的监督是我国政党体制内的政治监督,在社会生态视阈中也是一种合作,对执政者进行评论和监督,就是协助执政者更好地掌权和用权。参政党监督有下连各界、上达中央的优势,但有时作用边缘化,不及媒体和互联网,关键在于提高民主监督组织化程度。

首先,用生态系统的观点分析参政党监督,需要重视整体性原则。要减少事务性、一般性监督,增加政务性、专题性监督。把分散的监督活动上升为集中的监督活动,把零星的批评意见通过政党组织滤去杂波,整合为有序的政党参与。在参政党的组织架构中设立主管民主监督组织。

其次,将开展党际监督和对政府监督作为政协的重要功能,充实到政协的章程中去。努力推动政协委员中的参政党成员通过提案、明察暗访、会议发言、民主评议等途径,有效履行好监督职责。政协不断地向政府提出意见和建议,政府又不断地向政协做出答复,既调动了政协的积极性,又促进了政府的责任感。如果彼此的联系加以法定,那么对国家管理会更有好处。

再次,要更好地发挥特约监督员的作用,进一步扩大参政党成员担任特约人员的领域。从组织生态结构与功能的关联性考察,政府部门和司法机关聘请参政党成员担任特约检察员、教育督导员、特约监察员、特约国土资源监察专员、特约审计员、特约税务监察员等,这是发挥参政党监督功能的一项重要的结构性制度安排。特约人员还发挥参谋咨询作用和联系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在社会生态环境中体现了参政党与执政党、与政府部门协同进化的关系。

最后,形成立体监督网络,以适应社会生态的多维度。参政党可以针对党政某部门的工作和依法办事情况开展“点”的监督,可以积极参加中共党委和政府组织的反腐倡廉、财税、物价、环保以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检查工作,进行“线”的监督。还可以通过不断扩大政治协商的范围,对社会公共权力施加影响,开展“面”的监督。

3.进一步优化参政议政功能,着重于提高参政议政成效

在当今社会生态环境中,参政党的参政议政要体现时代特征和政党特征,通过扩大政治协商、人大建议、政协提案等渠道,利用参政党成员中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政府实职、特约监督员的作用,主动介入政府过程。发挥参政党应有的政治录用功能,不断增加参政党在人大、政府、政协机关中担任领导职务的比例和正职的数量,并适当引进竞争机制,对政治生态反应起到“催化剂”作用。科学发展观是系统论应用于发展战略的重要成果,参政党要最大限度地将政党资源投之于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中去,把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参政议政的根本任务。

首先,开发、利用及维护参政资源。所谓参政资源,是指有利于参政党提高参政效能可资利用的各种社会生态要素和条件的总和。一是要从参政党各党派独特优势出发,确定参政议政的重点领域,将参政议政工作做实、做深、做精。二是要充分利用参政党拥有一种与决策者和决策的执行者不同的政治视野和观察分析问题的角度,使决策的制定和执行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科学的决策系统应该是由主导决策系统、辅助决策系统和监督决策系统构成的有机系统,参政党在决策系统中能发挥辅助决策、监督决策的功能。三是要发挥参政党作为政党的政治表达优势,整合各自所联系社会阶层和群体的政见和诉求,敢于讲实情、进诤言。

其次,进一步完善参政党自身的参政议政工作制度。主要有:考察调研制度,注重调研成果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提高调研成果转化的能力,积极主动对重大问题调研,直接向中共提出意见和建议;信息反馈制度,加强党派的信息反映能力和沟通能力;与政府的对口联系制度,拓展党派知情面以发挥自身专业能力;提案工作制度,使提案工作规范化、程序化;机关工作制度,提高党派机关的工作能力等等。

最后,使参政议政成为常态,成为自觉的政治生态现象,改变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分散性和自发性。一是以高层次协商为主要形式。坚持重大政治事项、重大政策实施、重要人事安排都要协商,对协商程序、对主持者、参与者具体要求、对协商结果的处理等要有制度规范。二是加强参政党党内的协作和功能集约。系统论创始人贝塔朗菲提出:“整体大于它的各部分总和”,个体与组织是一个生态系统,参政党参政议政不能仅仅依靠代表性人士及领导,还有赖于形成发挥政党组织整体效应的政治参与机制。三是加强参政党党际交流和协同,几个参政党整合资源能形成一个最大的交集发挥作用。四是建立评价激励体系。对参政议政的重点课题实行招标,以创新性、实效性为主要依据对参政议政成果进行客观评价,并将每年的提案结集出版以存史资政。

[1]周恩来统一战线文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2]张卫江主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3][美]亨廷顿著,王冠华等译.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北京:三联书店,1989.

[4][美]曼德尔·卡斯特著,夏铸九等译:网络社会的崛起[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5]王邦佐等.中国政党制度的社会生态分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责任编辑:杜洪梅)

book=18,ebook=18

D665

A

1243(2010)03-0016-05

*作者:陈建中,中共杭州市委党校教授,邮编:310024

猜你喜欢
参政党参政议政政党
巴西主要政党党的标志概观
世界政党与国家治理丛书
庆中共百年华诞 促参政党自身建设
参政党民主监督实效性诊断及强化之道
关于大数据时代民主党派提高参政议政能力的思考
民主党派参政议政精英模式研究
国外政党加强和创新群众工作述评
时政类直播:如何更好搭建参政议政新平台
提升参政党社会公信度的几点思考
提高民主党派参政议政能力问题刍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