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生态学视角的企业衍生机理研究

2010-08-15 00:45
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分工分蘖企业家

□ 祝 青

基于生态学视角的企业衍生机理研究

□ 祝 青*

这是一种关于企业衍生学的全新理论规划。通过对企业衍生的内在机理的刻画,为产业集群生成、演化、发展规律的研究,获得了一种更加完整而科学的理论解释。

企业衍生 经济演化 企业家 产业集群

一、问题的缘起

对现代经济社会作一俯瞰,能够看到一幅充满生命律动的企业群体景观:成千上万企业处在不断生成、发展、衰落、死亡、分立、合并的变化湍流之中。现有企业通过孵化、分蘖、裂变、分拆而不断衍生出新的企业,现存企业也可能合并形成一个规模较大的新企业。原来默默无名的小企业可能迅速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品牌企业,另一些小企业则可能始终长不大,成为“小老树”式的盆景企业。有些企业发展很快,但如昙花一现,消失亦速。也有的企业经年历月始终不衰,成为“百年老店”、“百年老厂”。一个国家、区域的经济发展,是通过企业由少到多地生成涌现和由小到大地成长壮大实现的,企业多样态的演化变故在宏观形态上呈现为不同的产业组织类型。各种不同产业组织形态是在企业个体的生成与消亡、成长与衰落的运动变化中达到的。衍生与消亡是企业发展演化过程的两种基本的对立运动,衍生力量与消亡力量的彼此消长决定了企业演化的宏观群落性状。因此,本文把企业视为具有某种类似于生物属性与特征的研究对象,旨在对企业作一种衍生学的研究。

在新古典主流经济学的理论视域里,企业作为一种机械性生产装置,是一开始就给定的;除了规模变化,并没有其他属性的改变。这是一种机械论的理论隐喻。从根源上分析,是牛顿力学和以此为基础的十八世纪机械唯物主义对经济学影响的结果。机械论方法的影响使经济学对企业的许多活生生的属性视而不见,将企业生成发展的如生命之流的变化过程,截成静止的片断来加以分析认识。显然,企业既不是从来就有,也不是静止不变,而是处在不断生成、衰亡、演变、发展之中。那么,新企业是从何而来、因何而来、如何而来?生成的机缘又是什么?这种生物学视角的理论追问在经济学上并不是没有意义的。用生物学隐喻解释企业,就是将之看作具有生命特征的对象,致力于研究企业的自生成、自变化、自组织、自适应。生物的生成是同类物种的自我繁衍。生物在代际生成过程中会保持自身种属的同一性。新企业不断从现成企业繁衍生成,构成企业代际衍生的亲缘链。任何一个企业,都可以看成连续生成环链中的一环,都有生成的因缘可以往上追溯,也有传承的脉络可以向下索寻。

演化经济学把生物进化的变异与遗传机理移植到经济发展的技术进步与制度变迁的选择决定过程,但是它的“仿生学”研究既不是达尔文式的,也不是拉马克式的,因为无论达尔文的进化论还是拉马克的进化论,都是以连续不断的生物代际衍生为前提的。演化经济学对企业技术、制度演化变迁的研究缺少一个关于企业代际繁衍的理论前设。在演化经济学视域内,技术与制度的变化是在同一企业完成的,是企业选择的结果。而在达尔文进化论中,物种进化是在生物种群代际繁衍的连续更替过程中实现的,主要是环境选择的结果。离开对企业代际衍生过程的研究是演化经济学至今存在的一个主要理论局限。把对经济问题的演化学研究扩展到企业衍生学,从生物种群的生存繁衍方式来对企业生成发展作隐喻式考察,探寻企业衍生的特征与规律,并且基于企业衍生过程来探求产业集群形成发展演化的内在机理,这对演化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都将会是一个拓展。依据企业生成原因与方式的特点,企业衍生可以分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裂变衍生、孵化衍生、分蘖衍生、分工衍生。

二、企业裂变衍生

企业管理者或经营技术骨干从现企脱离出来,利用所掌握的人脉网络、经营管理才能、知识信息,独立创办与原企业相同的新企业。本文将这种现象称为“裂变衍生”。裂变衍生使老企业不但遭受人力资源流失、技术经营秘密外泄扩散的损失,而且还要面临来自新企业重新分割要素资源和市场份额的竞争。因此,对老企业而言,这是非常不愿意看到的事件。经验资料显示,现有企业“裂变”是同类型企业大量衍生的一个主要原因。据对浙江义乌、上虞、嵊州等地近百家新办企业的实际调查,85%的新办企业的投资经营者都有曾在同类型企业工作尔后“跳槽”自办企业的经历。家族企业亦无法避免“裂变”的结局。能够持久维持家族成员共同经营的企业并不多见。非家族企业经营技术骨干“跳槽”单干就更频繁。因为他们与企业主的合作共处完全靠交易雇佣和约来维系,没有家族伦理和血缘亲情的基础,所以更容易发生裂解。生物界植物衍生现象给出一种重要启示,分蘖衍生的草本植物的单株个体一般都难以长大,而群体丛生蔓延的势头却无比旺盛。躯干硕大的乔木则无一通过分蘖来繁衍和扩大种群,因为分蘖会导致单株乔木体内能量与物质的耗散。企业群落的演化具有极其类似的机理。企业“裂变”使原企业积累起来的发展动能从企业壳体内外逸,原企业因此而难以成长壮大。辞职离去的企业管理经营技术骨干,带走企业发展所需的各种重要的技能和知识信息。有些技能和知识信息属于个体化的难以模仿的“技巧”,和难以通过语言、符号等编码方式来显示与保存因而也无法在团体成员中传递与共享的“意会”性的私密知识。这就会导致现企业因人力资源和知识资源流失陷入发展停滞。与此同时,离开原企业的经营管理技术骨干,利用掌握的管理经营技术才能和市场信息,又成为新企业的创生源。从产业发展的中观层面来看,企业裂变衍生虽然使现有企业规模没能扩大,但整个产业集群却形成链式裂变衍生的高速发展格局。

三、企业孵化衍生

如果新企业作为老企业合目的性行为的自然结果而产生出来,本文则称之为孵化衍生。孵化衍生可以分两种形式,一种是单亲孵化,即由单个企业孵育出一个新的企业;另一种是多亲孵化,即由两个以上企业共同孵育出一个新企业。合作孵化的母企业之间通常具有技术知识或其他资源要素的互补性。如:A企业有专业技术优势,B企业有资本或市场网络优势,由A、B共同孵育出的新企业,就既可以利用A企业的专业技术优势,又可以吸收利用B企业的资本和市场资源优势。作为孵化器的母体企业的孵化行为是受利益驱动的自然经济行为。或者是因为发现了一种新的赢利模式,或者是因为探知到一个新的市场,而原来企业的生产技术类型和管理制度构架不适合新的市场条件或新的生产经营模式,因此需要创办一个新企业来应对所面临的经营机会。合作孵化一个新企业通行采用股份制的现代企业制度形式,被孵化出来的新企业与母体企业之间一般具有部分或全部产权归属关系,新企业的生产经营赢利由母企业分有或者独占。也有一些新企业被孵化是基于新老企业主之间的血缘人脉关系。老企业业主为了帮助自己的兄弟、同学、同乡等至亲好友,主动提供技术知识、资金设备、市场销售渠道等多方面扶持,帮助其创办与自身企业不发生竞争关系的新企业;此类被孵化企业与母企业之间可能仅仅只有人脉联系而没有产权方面的关联。孵化衍生与裂变衍生的重要区别在于:裂变衍生是“潜在”企业家从“在场”企业家的遮蔽下顽强“现形”、登场的结果,由此产生的新企业在管理、技术、市场经营方面通常复制模仿原企业,从而对原企业构成竞争性影响。孵化衍生则是由“在场”企业家搭台,并推促逼迫“潜在”企业家登台亮相的结果。孵化而生的新企业一般不会全盘照搬母企业的管理经营技术模式,而是与母体企业保持专业技术上差异互补、生产环节上配套协同、市场空间上交叉错合、利益上兼容或归属的关系。

还有一种重要的企业孵化现象是政府、大学、科研院所设立的专门企业孵化机构对主要是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和孵化。企业孵化器(Business Incubatoror Innovation Center)在20世纪50年代发源于美国。它通过提供研发、生产、经营场地,通讯、网络、办公等设施,融资、法律、市场推广、人才培训、专业咨询等服务与支持,来降低企业家创业的风险和成本,提高企业家创业的成功率和新企业成活率。企业孵化器在孵化和培育中小科技型企业,培养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美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目前,企业孵化器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快速发展。至二十世纪末,世界各国已经有3300多家企业孵化器,其中北美拥有750家(并以每周新建一家的速度增长),欧洲拥有2334家,许多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轨国家也在大力兴建企业孵化器。日前巴西有50多家,俄罗斯有33家,波兰有30家,中国有100多家。企业孵化器一般具有以下五大功能要素:共享空间、共享服务、孵化企业、孵化器管理人员、提供优惠政策。通过为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与条件,帮助创业者把创新发明成果形成商品进入市场,帮助新企业迅速长大形成规模。因此,企业孵化器亦成为各种新企业的衍生之源。

新企业无论是通过裂变还是孵化衍生,前提都是潜在企业家的存在。潜在企业家资源丰富还是贫瘠,决定新企业生成涌现的频率。而新企业以裂变还是孵化方式衍生出来,则取决于在场企业家与潜在企业家之间的互动关系,也即取决于现有企业的利益与权力安排的制度构架能否为后者留有空间。如果在场企业家不能包容潜在企业家,为他们“出场”和“现形”提供环境与机会,潜在企业家就会逃逸出去,自立门户,从而形成裂变衍生的企业生成模式。如果在场企业家能够为潜在企业家出场提供必要的环境和条件,使潜在企业家的现形出场成为由在场企业家设计主导的一幕精彩故事,潜在企业家就会被“孵化”出来。能否实现这一点,取决于在场企业家是否能找到一种激励兼容机制,当他把一部分资源控制支配权让渡给潜在企业家时,自身不仅不会失去财富与权力效用,反而由于获得了一个新的财富创造源和对一个能够对他人进行控制的人的控制而登上了更高的财富与权力的平台。美国通用公司总裁韦尔奇说:“一个CEO的任务,就是一手拿着种子,一手拿着水和化肥,让你的公司发展,让你身边的人不断发展创新,而不是控制你身边的人。”美国硅谷另一家高科技企业的老板也深悟此道,他对公司内部富有创意和经营才能的职员不是刻意防备和限制,而是积极鼓励,让他们成为公司的股东,为他们设立独立的事业发展部门,甚至为他们开办新的企业提供资金和各种其他条件,公司仅仅作为新企业股东,并不干涉新企业的具体业务,为潜在企业家的成长保留一片独立自由空间。从而,新企业不断从老企业的羽翼下孵化出来,而不是裂变出去。对在场企业家而言,结局只有两个:要么你利用和发挥好你周围人的才能,把他们作为企业家孵化出来,让他们尽快“着床”成家;要么他们将从你的企业里逃逸出去,成为你的竞争对手。只有前一种可能才会成就一个大的企业和企业家。让许多小企业在你掌控下发展成长,你才可能成为更大的企业家,你的企业也才可能成为更大的企业,这是大企业家在与小企业家共局游戏(game)时应该把握的一个重要规则。

四、企业分蘖衍生

企业分蘖的基本原因可以归于现有企业管理制度构架无法满足企业内部多元发展因子的形成与扩张,只能在企业体外创生更多的同类型企业,为逐渐成熟的企业内多元发展因子提供各自独立生长的制度空间。分蘖衍生通常发生于多个股东或者多个家族成员共同创办的企业。在创业初期,各合伙人的经验、知识、物质资产及人脉关系都比较缺乏,因此需要合力同心共同创业。随着各位共同创业者知识经验的丰富、管理企业和应对市场变化能力的提高,以及掌握的物质资产和社会关系网络的增加与扩展,他们各自需要比过去更大更自主的创业与自我实现空间,此时相互之间的合作就成了一种相互限制和掣肘。即使是共同经营的家族成员,此时也可能希望独立表现自己的经营个性,实现自己与众不同的经营理念与目标。原来一个企业的制度构架,已经不适应多个家族成员都逐渐成长为具有独立企业家“潜形”的企业内部状况。在此背景下,合伙人或家族成员就会商议是否需要从原企业分出一个或多个新企业来,企业分蘖的行程于是就开始了。好像山中有一群幼虎,起初为了与其他猛兽争夺生存领地,幼虎之间非常团结,最后驱逐了异种兽群,幼虎也都长成为彪悍的成年猛虎;长成后的猛虎再也不能在同一个山头上共居了,它们开始重新划分山头作为各自独立的领地。四川希望集团创办初期,刘氏三兄弟协手合作,推动着企业快速发展。但随着企业资本实力增强、经营规模扩张,特别是由于刘氏三兄弟独立企业家人格的发育成熟,老企业领地上已经无法同时容纳三只“猛虎”,希望集团因此分出三个新的企业,刘氏兄弟三人各自成为一个独立企业的掌门人。

与企业裂变、孵化一样,企业分蘖也是新企业衍生的一种通常的形式。企业分蘖与企业孵化的主要区别在以下几点:第一,企业分蘖是现企业的掌门企业家与协从企业家谈判交易的结果,是多个企业家共局背景下寻求新的企业制度安排以包容和适应多个企业家共同成长局面的一种制度创新,而企业孵化虽然也是一种制度创新,但它是掌门企业家单方主导设计安排的结果,更多体现了掌门企业家的单方意志与理性。第二,企业分蘖产生的新企业与原企业往往表现出相似的外部特征,难以从外部区分分蘖活动的主体企业和客体企业的差异;而企业孵化产生的新企业与原企业往往具有分工协从与配合的明显关联,因此容易分出它们的主次关系。第三,企业分蘖的结局可能是多个同类企业(新企业与老企业)对经济资源和市场空间的重新划分和竞争性配置,而企业孵化造成的产业组织格局通常是新老企业在不同生产经营环节上的有序配合。

企业分蘖与企业裂变也能够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区别。区别之一:企业分蘖的原因在于企业家之间对企业控制权的争夺,是企业家个性和自我实现方式相互冲突所致。一般来说,企业家都是个性化的动物,很难与同样也是个性化动物的其他企业家共位相容。企业家又是善于权衡和谋变的动物,所以他与各种类型的“他”者又很容易错位相处。而企业裂变的原因在于企业中层管理经营技术骨干与作为企业剩余获得者的企业主之间的利益冲突,并且同时也包含着潜在企业家与在位企业家之间围绕着前者企图从被遮蔽状态“现形”而后者已独占着权力中心的相位冲突。区别之二:企业分蘖是合作企业家之间逐渐展开的交易与谈判过程,企业裂变则是处于弱位的潜在企业家单方暗中蓄意谋变、并待时机成熟时突然实施的行为结果。一般情况下,谋求独立单干的潜在企业家不具备与现企业主直接对等谈判的能力,因而不能像合作企业家那样从原企业撕分出一个新企业来,他成为独立企业家的愿望无法通过与在位企业家订立新的企业拆分契约来实现,他只能从原企业中退出,然后另起炉灶另开张。区别之三:企业分蘖一般伴随原企业资产的重新分割,而企业裂变并不造成原企业物质资本的损失,而只是形成技术管理知识流失和营销关系网络破缺的软伤。原企业经营技术骨干的辞职和独立创办企业,使原企业的一部分由辞职者个人控制的私密性技术知识和客户关系网络可能从此丢失,同时还可能携带走与其交往较密的其他一些经营管理技术人员,但无法从原来企业分出部分物质资产。广东曾经一度非常著名的小霸王公司就因为原总经理辞职并带走一批经营技术骨干而从此衰落。

五、企业分工衍生

分工产生效率是经济学少数几个古老而恒久的定律之一。分工与企业的衍生并没有必然关联,因为分工既可以在企业内进行,也能够在企业之间展开,两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需要通过大量科层管理活动将不同分工环节协调连接,后者则依靠市场交易来把各个企业的分工生产活动组合成完整的生产体系。如果分工在企业之间展开,则每一个分工环节都成为利益独立、自主经营决策的实体,成为能够自动搜索信息、追踪市场、实现效率优化的功能模块。而企业内分工形成的专业分工部门却是被动和惰性的,只有依赖于上层管理者的管理指令,并同时提供相应的激励,才能正常发挥作用。在企业内分工条件下,企业资本规模会随生产规模扩大而相应扩大。而企业之间拓展分工使企业沿专业化方向发展,除核心业务以外的其他业务可以转移外包给别的专业化企业。这样,即使企业掌握控制着一个非常庞大的产业链,企业本身的规模也不会很笨重。在产业价值链治理的现代经营理念的引导下,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把多元化和前后向一体化战略与专业化和核心竞争力战略结合起来,在所涉及的产业领域里,重在构建一个稳固的产业价值链和自身在产业价值链中的核心主导地位,而把一部分非核心业务转移给外部独立企业承担,结果导致大量专业化协作配套企业的产生。可口可乐、通用、阿迪达斯、麦当劳等世界著名企业都因为采取专业分工基础上的全球价值链治理战略而使自身成为营销网络遍及全球各个角落的超级企业。分工式企业衍生的具体形式既可能是孵化型,也可能是分蘖型与裂变型,还可能是应运脱生型。如果新的专业化企业的产生是现有企业刻意谋划的结果,并且新企业与老企业有利益兼容的正向关联,则是分工孵化型衍生;如果新企业产生是老企业管理经营技术骨干辞职后独立兴办企业的结果,新企业与老企业存在利益冲突,则属于分工裂变型衍生;如果新企业是原企业的合伙人协议对现在企业拆分重组的结果,则属于分工分蘖型衍生;如果新企业是由于其他企业家发现了专业配套产品的商机而独立创办起来的,则可称为分工型应运脱生。分工衍生不同于其他企业衍生形式的独特处在于,分工衍生是基于分工效率和技术合理性对企业组织制度座架的分割,而其他类型的企业衍生在较大程度上是因为潜在企业家成长导致的企业家之间的制度拥挤和对新的企业制度座架的需求,因此更多出于企业家的“生存”理性而非技术合理性。通过分工衍生,新企业与产业核心企业构成分工协作配套的共生型关系,形成一出多声部的产业大合唱,每一声部都获得其他声部的协同,并融入多种音流的和谐整体,也好像是男女配合的“双人舞”,每一方的无论摇摆还是跃动都得到对方的应和。与分工衍生比较,裂变衍生的衍生机理明显不同,生成的新企业与母企业之间也一般不存在分工协同关系,而是构成同行间的竞争替代关系。新企业衍生越多,对母企业构成的竞争性威胁往往也越大。

分工衍生形成的产业集群与裂变衍生形成的产业集群存在明显的差异。在分工型产业集群中,企业生产功能形成分工错合,不同企业通常生产不同产品、使用不同技术、在整个产业链中处于不同功能地位,而所有执行不同分工职能的企业又构成协同配套关系。而在裂变型产业集群中,不同企业往往生产同类产品、使用同类技术、处于相同的产业位势,不同企业之间是完全竞争替代关系。因此,分工型产业集群是以分工差异为基础的协作型产业集群,而裂变型产业集群是基于企业产品、技术相同的竞争型产业集群。那么,分工衍生与裂变衍生的产业组织的不同演化路径又是如何分岔的呢?为什么一些产业集群因分工衍生而成,而另一些产业集群因裂变衍生而成?如要深入洞悉分工衍生的协作型产业集群与裂变衍生的竞争型产业集群生成演化路径的差异,应该把握以下因素。第一,产业类型的差异。有些产业的内部分工链比较长,不同分工之间技术分割余地比较大,迂回生产环节比较多,许多生产过程和环节都可以独立分化出来。如大型机械制造业,几乎每一个零部件、每一道工艺的生产都可以由一个专门企业来完成。这类产业相对比较容易形成分工衍生型产业集群。还有一些产业正好相反,分工相对简单,迂回生产环节不多,进一步深化分工的潜在空间不大,但是对企业进行整体复制却比较容易;如小型制造业,这类产业就难以形成分工衍生的产业组织演变格局,而容易形成裂变衍生的产业组织演进趋势。另外有一些特殊产业,虽然分工复杂,但是不同生产工艺分工之间有空间流程对接的严格技术要求,无法作为不同企业的生产操作来加以分割;如化工、医药产业,这类产业的企业分工衍生比较困难,因为中间生产环节与工艺过程需要密接为一个空间整体而很难独立存在。第二,产业进入的资本与技术门槛高低的差异。有些产业的核心主体区段要求具有较高的资本规模和较复杂的专业技术,没有充足的起始资本和技术准备的企业很难进入,能够进入的只是该产业非核心区段的那些生产环节。因而,这类产业可以见到的只是一些辅助配套生产环节通过分工衍生独立出来,而对产业中的核心企业的整体复制是不容易达到的。相对而言,资本与技术进入门槛较低的产业中的企业,比较容易发生裂变式整体复制,有意进入该产业的外部企业家,或有意从现行企业家遮蔽状态下脱逸出来的潜在企业家,都可以对该产业内的企业进行模仿复制,而不会面临难以跨越的资本与技术门槛。

(责任编辑:陈 宁)

book=10,ebook=10

F062.9

A

1243(2010)03-0037-05

*作者:祝青,浙江省《家庭教育》杂志社总编、经济师,邮编:310025

猜你喜欢
分工分蘖企业家
“分工明确”等十四则
从分工层次来理解消灭“分工”
——基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分析
“家庭的幸福需要彼此分工共同努力”
分蘖对玉米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浅析水稻分蘖与产量
“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
高梁去留分蘖比较试验初报
闽籍女企业家共话“转折” :善良、坚持、灵动
水稻旱育秧、温室两段育秧在分蘖与成穗上的差异
环保企业家发展前景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