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所存朱舜水遗迹遗物综考

2010-08-15 00:46钱明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德川长崎江户

钱明

(浙江省社科院,浙江 杭州 310025)

朱舜水在余姚生活了近20年,在松江生活了至少25年;从45岁至59岁又在海外漂泊了15年,不仅七渡扶桑,还六至安南、二至暹罗,最后定居日本;此后在长崎生活了近6年,在江户(今东京)生活了17年,还曾到水户小住,死后葬在常陆太田(皆属茨城县)。因此,上述各地无疑都留下了朱舜水的遗踪。只不过留在安南、暹罗的踪迹已早就化为乌有,留在余姚、松江的踪迹则大都是与舜水有间接关系的名胜古迹,只有留在日本的踪迹有许多是与舜水直接相关的遗迹遗物。为了更好地解读舜水精神,立体地把握舜水学的实质,笔者觉得有必要在前人的基础上对舜水在日本各地的遗迹作一细考与综述。

一、长崎遗迹

(一)兴福寺。该寺的开山之祖是1620年渡来长崎的江西人真元。真元到长崎后即剃发为僧,在其同乡的欧阳(据说即1678年被任命为临时设立的唐通事唐年行司的欧阳云台)别庄住地结成草庵。真元之后的住持是1632年渡来长崎的江苏人默子如定。长崎唐通事的几大始祖欧阳云台、何高材、陈九官、王心渠等,都是兴福寺创建时的主要代表。接替默子如定的是1645年渡来长崎的浙江人逸然性融。逸然被誉为长崎“唐绘”之祖。由于逸然担心日本佛教荒废,于是便与默子商量,聘请福建黄檗山万福寺的隐元隆琦来当住持。1654年隐元到达长崎,入主兴福寺。在第四代住持澄一任职期间,1663年长崎发生“宽文大火”,寺院的伽蓝被焚毁。1686年第五代住持悦峰道章重建山门、钟楼及诸堂。朱舜水寓居长崎期间,曾经常往来该寺,与逸然、澄一等人交往甚密,并接受过该寺的经济援助。

(二)福济寺。该寺的开山之祖是1628年渡来长崎的福建人觉悔。然觉悔刚到长崎时,可能还不是僧侣。他与弟子了然、觉意一起在长崎建一小庵,供奉妈祖。该小庵后来发展成当时长崎最豪华的大伽蓝。1649年,以住宅唐通事福建人陈冲一的长子唐大通事颖川藤左卫门为代表,请来中国紫云山开元寺住持蕰谦戒琬,蕰谦遂被称为“重兴开山”,福济寺则被命名为“分紫山福济寺”。颖川藤左卫门是当时长崎最有势力的唐通事之一,他的夫人是长崎大富商、握有长崎贸易和市政绝对权力的二代末次平藏的女儿。因此,颖川藤左卫门的经济实力和政治背景,乃是其扩建福济寺的重要资本。1655年,奉隐元之命渡来长崎的木庵性稻担任第二代住持,被称为“开法开山”。颖川、木庵等人与朱舜水的关系皆相当密切。

(三)崇福寺。该寺的开山之祖是福州人超然。超然的详细情况不明。当时在长崎,南京地方的唐人建兴福寺,泉南地方的唐人建福济寺,所以福州地方的唐人便以王引、何高材、魏之琰、林太卿等为代表,于1629年从福州请来超然,建了供奉妈祖的殿堂。1635年得到长崎奉行(担任政务的武士官名)的允许,把殿堂改建成寺院。1646年又对寺院进行了一次大修缮,并根据林太卿、林守壂父子的要求,建了山门(即现在第一峰门的所在地),还根据何高材的喜好,采用中国木材建了大雄宝殿(现存)。1646年,唐僧百拙渡来长崎担任第二代住持。百拙之后担任住持的是隐元的高弟也嬾。也嬾于1651年来长崎途中死于海难。于是便把隐元的法弟亘信的弟子道者超元请来担任第三代住持。当时在长崎的几大唐寺,每年都要举办各种祭礼,如正月的祝国法要,二月的涅槃会和清明祭,三、七、九月的妈祖祭,四月的隐元忌日和佛诞会,一、五、九月的关帝祭,七月的盂兰盆会、唐馆内土神祭,十二月的佛成道忌等。其中妈祖祭是最大的祭祀节日,而费用皆由唐船寄进。在长崎去世的唐人,除了船主的遗体会被允许运回国内外,一般都葬在稻佐的悟真寺和上述唐三寺的唐人墓地。碰到大灾之年,唐三寺还会举行慈善活动,救济在长崎的唐人。朱舜水就曾得到过这样的救济。如1653年的长崎大火,唐人住宅被焚,寺庙便赠予大米、酱油等,甚至还让唐人来寺庙暂住,这其中就包括朱舜水。舜水还与该寺的化林性偀关系密切,离开长崎去江户前,曾致书化林,对无期会晤表示怅然之慨。

(四)长崎圣堂。1647年,长崎奉行马场三郎左卫门为奖励儒学,发展教育,命肥前神埼出身的儒学家向井元升在长崎东上町建立立山书院。1663年长崎大火,书院被毁,再建后由京都招聘来的南部草寿担任塾主。后来又由向井元升之子元成继承塾主之位。1711年迁至现在的伊势町,并改称长崎圣堂。因坐落于中岛河马场乡,故又称中岛圣堂。落成典礼时举行的释菜仪式,由当时渡来长崎的杭州儒者沈燮庵主持。朱舜水在长崎时,恰好是立山书院初建、儒学教育开始兴盛之际。长崎奉行允许他留下,无疑与此背景有密切关系。

(五)陈氏医邸。陈氏医邸在今长崎市酒屋町,具体地点不详,为唐通事陈明德的宅邸。安东省庵1653年秋去江户前,曾为治病抵长崎,与精通医术的陈明德和寄宿陈氏医邸的僧人戴笠相识,朱舜水正好亦于此时第五次来到长崎,并下榻陈氏医邸,省庵遂从陈明德或戴笠那里第一次听说了舜水的大名。

二、柳川遗迹

(一)三忠苑。宽文五年(1665)六月,朱舜水接受德川光国邀请,离开长崎赴江户,途径柳川时,尝下榻安东省庵宅第,故柳川亦存有不少与舜水有间接关系的遗迹,“三忠苑”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1912年10月,柳川市教育会在高畑公园建成“省庵安东先生碑”,并对其旧宅遗址和墓地进行了修缮。1952年,柳川市成立安东省庵显彰会。1958年4月,柳川市净华寺内的省庵墓被确定为福冈县文化财。该墓前有一块1米高的石碑,上书“柳川安东先生之墓”,周围是安东家人墓和省庵弟子墓。从1975年开始,安东省庵显彰会每年都要举行慰灵祭祀及演讲会,以纪念省庵与舜水。1978年10月,安东省庵显彰会在省庵墓南侧建造了“三忠苑”纪念园,以与省庵撰写的《三忠传》相呼应。园体结构由池田二郎设计,面向东南方的三根石柱分别代表安东省庵、朱舜水和德川光国,正前方的灯笼表示长崎的灯台,路面上铺垫的鹅卵石象征着舜水不畏艰险、数渡日本之壮举。

(二)孔子像。朱舜水向安东省庵告别前,曾把自己从中国带来的三尊孔子像赠与省庵,其中一尊高36厘米,由安东家传承,今由安东家第十一代孙安东守任收藏(现住神奈川县镰仓市)。一尊高38厘米,于1825年柳川藩校传习馆(今福冈县立中学传习馆高校)开馆之际,由安东家赠送给传习馆,后失传,明治初年在被毁的柳河城遗址被重新发现,最终于1932年重新回到传习馆(即今福冈县立传习馆高校)。还有一尊高38厘米,外加一个灵龟香炉。据柳川市安东省庵显彰会会长立花民雄介绍:供奉在汤岛圣堂的孔子像经历了许多曲折。这尊原本传给省庵弟子的像不知何故一度被出卖。幕末时,柳河藩士曾我祐准(1843-1935)偶然在古道具屋发现了这尊像,明治期,他把这尊像献给了皇太子(即后来的大正天皇)。大正十二年(1923)发生东京大地震,汤岛圣堂原有的孔子像被烧毁,于是曾我祐准所奉献的孔子像又被大正天皇下赐给了汤岛圣堂。汤岛圣堂于1935年举行“复兴圣堂竣工式”和“孔子像镇斋式”,此像被正式安放在圣堂内,由圣堂管理团体财团法人斯文会收藏,每年的春季孔子祭和元旦期间举行的特别公开讲座时,才拿到大成殿展出。2001年6月16日至17日,在柳川市总合保健福祉中心举行了“孔子像回归故里的对面式”,经朱舜水精心挑选后带到日本的三尊孔子像历经三百多年后才重新相聚在一起。后为答谢汤岛圣堂的协作,2002年4月21日,又在汤岛圣堂举行了“朱舜水带来日本三尊孔子像重会一堂”纪念式。斯文会理事长石川忠久即兴赋诗道:“遗老应招投化时,赠留三像有相期。尔来变转几年月,再会今知绝世姿。”三尊孔子像高约40公分,衣冠不同,形象各异。斯文会所藏的脸较宽,牙齿微露;安东家所藏的脸较圆;传习馆所藏的眼睛黄色,炯炯有神。

(三)舜水面。朱舜水在江户期间,曾向日本友人传授过厨艺,比如他曾向德川光国介绍中国特有的五种辛辣的佐料:川椒、青蒜丝、黄芽韭、白芥子、芫妥,水户家史料中将其统称为“五辛”。据说日本拉面(又称中华面)也是由舜水传授的。舜水到江户后,光国为表达敬意,便在筵席中大展手艺。舜水为表达感激之情,于日后举办答谢筵席时,亲自制作藕粉扁条面回请光国。面汤是用猪肉火腿煮成的。这就是“朱舜水明面”的来历。舜水之后日本再无拉面之记载,直到1910年,东京浅草公园才诞生了拉面始祖“来来轩”。1998年,柳川市安东省庵显彰会会长立花民雄根据传说中的“朱舜水明面”的配方,研制出方便型的“朱舜水明面”。现这种面条已在柳川批量产生,并逐渐向日本全国推广。

三、东京遗迹

(一)后乐园。全称小石川邸后乐园,被时人誉为景色“出乎自然”的“真乐土”。该庭院是水户第一代藩主德川赖房招聘京都的工匠,利用庭院中原有的古木,设计出有山有水的日本式庭院,始建于宽永六年(1625),属于水户德川家小石川上屋敷的邸第园林。第二代藩主德川光国时,尝于宽文九年(1669)春季,“教命赐宴于小石川邸后乐园,赏繁花也。应召者谁,明之朱大人也;侍会者,官僚诸友及史馆书生也”。次年光国又请舜水当设计师,在庭院中增建了许多中国式的山水景物。舜水则取范仲淹先优后乐之意为庭院命名之。今庭园中的蓬莱岛、得仁堂、圆月桥、小庐山、西湖堤等都是在舜水的建议下建造的,其中庭院西边一条名叫西湖堤的小路,乃是有意模仿杭州西湖苏堤而设计的;而圆月桥则是一座石桥:“上公作石桥于后乐园,先生(舜水)亦授梓人以制度,梓人自愧其能之不及也。”结果只好由舜水全权代劳。另外如唐门、八卦堂、涵德亭等不少中国式名称也是舜水重新命名的。所以该庭院后来遂成为中国近代仁人志士瞻仰舜水遗迹的必到之处。遗憾的是,原有的园额、石碑等遗迹,已毁于战火。由于有舜水的指导和设计,这座庭院不仅具有日本风格,而且还与中国江南古典园林有许多共同处,它所流露出来的趣味和精神,处处使人感到与吴中园林有异曲同工之妙。舜水酷爱旅游,在江户居住期间,他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后乐园,《朱舜水集》中曾有几次明确记载。他还写过《游后乐园赋》,称“就吾游览之所至,斯园殆甲于天下矣”。后乐园中还保存着不少日本国宝级文物,代表江户时代陶瓷工艺较高水准的“后乐园烧”,就是当时著名的“御庭烧”之一。明治时代,后乐园成为日本陆军炮兵工厂的附属地,外人不得入内。1923年,为了区别冈山市的后乐园,而被改称为“小石川后乐园”。该园现已成为东京都文京区内著名的园林。

(二)驹込屋敷,又称驹込中屋敷或水户德川家中屋敷。屋敷即日本式的“他他米”房子。驹込中屋敷是水户藩主在江户的小石川上屋敷遭灾之际的替代住所。现东京大学农学部的大部分和工学部的浅野地区,就是驹込屋敷的旧址。朱舜水客居江户后先是被安排在驹込屋敷的临时住所。宽文五年(1665)九月初三,德川光国奉命就邦赴水户,计划在水户建房,并欲请舜水“至水户居住”。后可能是因为舜水年事已高、不愿意远离繁华的江户而住到相对偏远的水户之故。结果舜水仅在水户住了三个月就返回江户。后来虽“又至水户”讲学,但住的时间都不长。于是光国遂决定为舜水在江户新建宅第。舜水虽力辞数四,但终究经不住光国的反复劝说,乃勉从之。宽文八年(1668)二月,舜水搬入光国特地为他在驹込屋敷内建的新第,并且一住就是十四年。天和二年(1682)四月十七日,舜水长眠于驹込屋敷的客厅。因此可以说,驹込屋敷乃是舜水在日本留下的最重要的遗迹之一。除此之外,驹込屋敷还是源光国最早为修史而兴建彰考馆的地方。

(三)舜水祠堂。天和三年(1683)七月十三日,即舜水死后一年多,源光国回瑞龙山祭拜舜水墓。翌年光国命建舜水祠堂于驹込屋敷,并在祠堂周围种植了舜水的“遗爱”——樱花。同年十二月十二日,迁舜水神主于堂内,光国亲举祭礼。祠堂内舜水牌位,则按日本神社中的神主式样设立,分内外两层:外题“大明徵士朱舜水谥文恭先生之神主”,内题“大明故舜水朱讳某鲁屿神主”,左右题生卒年月。其神主图的大小尺寸和样式,雨谷毅编的《朱舜水纪事纂录》所记甚详。此后几乎每年光国都要亲祭或派人代祭舜水祠堂 ,其中死后第八年的祭祀活动最为隆重,参加者颇多。从1683年到1700年的十七年间,光国除前三年亲祭外,后几年都使人代祭,这可能是因为光国从1692年开始已不住在江户,于是只好使人代祭建在驹込屋敷的舜水祠堂,惟有元禄九年(1697)未使人代祭。从1699年开始,光国改在瑞龙山祭舜水墓。1700年光国逝世,故祭祀活动一度中断,三年后的1703年春,复开舜水祭,但不知何故,1705年开始又再度中断。一直过了近百年,到1800年,即舜水诞生200周年时,才又重开舜水祭,地点则改回到舜水祠堂。但此时祠堂已从江户迁至水户。而水户的舜水祠堂,是在1703年冬江户的舜水祠堂被大火烧毁后,于1712年在水户八幡小路(今北见町)重建的。现祠堂建筑已毁,祠堂外观图和祠堂平面图则存在水户彰考馆。1912年6月2日,日本全国“朱舜水纪念会”在原驹込屋敷所在地召开了“朱舜水永住日本250年纪念大会”,并在舜水的原住地建了一块“朱舜水先生终焉之地”的纪念碑。碑高约250公分,宽约30公分。据筱冢春世、石原道博考证,碑文是石川龙三写的,但该碑起初并不立在第一高等学校内,何时移入,现已无从考证。1989年,因城市道路建设的需要,东京都教育委员会又将此碑移至距离原址200米处的东大农学部校门旁,并立牌撰文以说明之。

第四,汤岛圣堂。初名“先圣堂”,1632年由日本朱子学派创始人林罗山始建于上野忍冈。1690年幕府五代将军德川纲吉把“先圣堂”迁至东京都文京区汤岛现在的位置,并改称“汤岛圣堂”。1797年幕府十一代将军德川家斋又按照舜水当年为德川光国制作的孔庙模型(详见下述),按图索骥,予以扩建,并把建筑物全部漆成黑色。竣工后,他将圣堂及全部校舍更名为“昌平坂学问所”,俗称“昌平黉”,直属幕府管辖,成为幕府的最高学府。明治维新后,圣堂一度成为日本文部省的办公场所,大成殿成为博物馆。文部省搬迁后,圣堂又成为东京高等师范学校和东京教育博物馆,孔子像也一度被迁往他处。1907年,在圣堂大成殿内举行了明治维新以后首次释奠仪式,并将每年4月第4个星期日定为祭奠日。1923年9月1日关东大地震时,圣堂被焚,1935年重建。1975年11月,我国台北市赠送给汤岛圣堂一尊4.57米高、1.5吨重的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孔子铜像,现矗立在汤岛圣堂内。

第五,葛东。据与朱舜水关系甚密的人见竹洞说:“丙午(1666)秋七月十四日招翁(舜水)于葛东水竹深处,自柳塘同舟而至,其门人下川三省、译者樊氏从焉。是日也,天霁气清,舟中或问中国之山水,或谈西湖之幽赏。舟到牛岛,与翁徐步入咏归亭……将夕阳,导翁遶竹径,步菜圃,入清风明月垆,远望平田。”使舜水感觉“如在乡里也”。“葛东”估计就在幕府儒官人见道生(林罗山尝称其为“四十年旧友”)的私邸附近。人见竹洞是道生的第三子,亦为幕府儒官,其地位显然要略高于作为藩儒的舜水其他弟子,所以才有可能邀舜水一同游葛东,并称舜水为“翁”。舜水抵江户后,竹洞曾屡与交谈问学,有《舜水墨谈》存其诗文集中。故而“葛东”作为舜水在江户留下遗踪的地方,亦值得一记。此外,舜水游玩过的一些江户名胜,如浅草川、祝波山、环景楼、大悲阁等,亦需一记。

四、茨城遗迹

(一)舜水墓。宽文十年(1670),即舜水七十岁那年,尝谓门人曰:“我既老在异邦,自誓非中国恢复,不归也。而或一旦老疾不起,则骸骨无所归,必当葬于兹土。然汝曹素不知制棺之法,临期苟作,则工手不精,制度不密。数年之后,必致朽败。后来倘有逆虏败亡之日,我子若孙有志气者,或欲请之归葬,而墓木未拱,棺椁朽弊,则非徒二三子之羞,亦日域之玷也。吾之所以作此者,非为手足也,为后日虑耳。”说明舜水对自己的死看得很重,早早就准备好了棺椁。不过他并没有为自己选择好墓地。他的墓地,是其死后德川光国破例为他依明朝式选址成坟的。天和二年(1682)四月二十六日,舜水死后第十天,他享受到了当时所能给予的最高荣誉——安葬在常陆久慈郡大田乡(今茨城县常陆太田市)瑞龙山麓的水户德川氏墓地,光国率其世子纲条及诸朝臣临其葬。瑞龙山为水户德川家历代祖茔之所在,风景极幽,平民不得葬此。入山百步余,为德川光国的衣冠冢;再上坡二十余级,为光国暨配夫人之墓;左折而东百步余,即为朱舜水之墓。四周乔木,中有石台,台前立石碑,高75公分,厚25公分;正面为光国亲题隶书“明徵君子朱子墓”,两侧碑阴,即安积觉所刊之文;墓前左右有石片对立,如中土照门;旁有土坟起,半环如脊,仿佛护龙;墓道西向,据说是当时为遵舜水遗嘱而特意安排的,殆不忘中土之意,以显逝者之心。天和三年(1683)七月十三日,光国祭舜水墓,并与群臣议,取舜水道博闻、执事坚固之意,谥曰“文恭先生”。如今,水户市立有日本十大思想家的塑像,舜水是其中唯一的外国人。1909年,“据云有朱某者,逸其名,曾来水户瑞龙山谒乃祖之瑜墓”。此后数十年再无中国人来瑞龙山参拜舜水墓。上世纪六十年代,台湾曾派舜水族裔朱力行和族人朱贻柳来瑞龙山参拜舜水墓,并提出建造舜水庙的设想。1976年5月15日朱舜水逝世294周年时,常陆太田市“朱舜水遗德显彰会”在德川光国晚年隐居的常陆太田市西山庄入口处附近的不老池畔立了“朱舜水碑”。碑面的舜水雕像是茨城县雕刻家小森邦夫之作,中间的“朱舜水碑“和两旁的“道义一贯”、“日中心交”的墨宝出自茨城县书法家吉泽铁石之手,碑阴的碑文由石原道博撰写。1995年5月26日,舜水家乡余姚市首次派出代表团到常陆太田市祭扫朱舜水墓。至此,在九泉之下的舜水终于可以瞑目了。

(二)彰考馆。彰考馆是水户二代藩主光国为了修史编纂事业而于1657年创设的,现改为“德川博物馆”。1657年德川光国为修史之需要而命田犀建史馆于驹込屋敷内(一说“建史馆于神田别业”),1672年移至小石川屋敷内,名曰“彰考馆” ,光国亲书额字揭之。1677年,经幕府同意,光国又在自己的领地水户建成彰考馆。1727年,设于江户屋敷的彰考馆被一度废止。1799年设在江户和水户两地的彰考馆被同时再开。由于彰考馆复杂的组织体制,到幕末时,水户与江户两个彰考馆在思想信念、治国理念上发生了分歧和对立,以至相互倾轧,矛盾丛生,从而导致了幕末水户藩内政治的混乱不堪。不过以修史编纂为目的彰考馆,直到明治三十九年(1906)编纂完《大日本史》并上梓于明治天皇后,才最后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如今,彰考馆只是作为财团法人,为收藏水户德川家传下来的历史资料,以公共博物馆(即德川博物馆)的身份而存续着。彰考馆内至今还保存着大量的朱舜水遗著、遗像、遗墨和遗物。彰考馆还为日本培养了众多历史名人。

(三)三镜堂。不惟江户,德川光国还为舜水在水户建有别庄,名曰“三镜堂”,现已不存。据人见竹洞《舜水墨谈》载:“水户相公之别庄在本乡(即水户),相公为翁(舜水)筑馆于森林之间,授园圃数亩,翁栽花竹种美草以乐之,扁曰‘三镜’。”1676年春暮,幕府儒官人见竹洞“夙到翁之三镜堂。窗前修竹森密,多生新笋,节即作诗,翁美之。谈及笋事,曰天目山多笋,冬月亦生,其余处处有冬笋”。舜水寓居日本的目的是“止求数亩之地,抱瓮灌园,才自给足即止,初无意于人间世”。很显然,光国为他在水户的森林之间建“三镜堂”,就是为了满足舜水的这一愿望。也许舜水在江户驹込屋敷的住所,人来人往,过于嘈杂,不便修身养性,于是光国便在自己的本乡为他建了四周皆为竹林美草的“三镜堂”(“镜”者,静也),以营造舜水家乡清净优雅之人文环境。

五、舜水遗存

除了精神遗产,朱舜水几乎没有留给其家乡人什么东西,但他留在日本的遗像、遗墨、遗物却有很多。1912年,朱景彝作为杭州舜水学社的代表,偕朱辅基赴日考察,归后撰成《日本瑞龙山展墓记》一文,对舜水在日本遗存介绍甚详:“下山至庄,庄有库藏水户家历代遗物,伊藤君捧示义公手书。公(指舜水)之神主,则分内外两层:外题‘大明徵士朱舜水谥文恭先生之神主’,内题‘大明故舜水朱讳某鲁屿神主’,左右题生卒年月,外加黑漆椟,一如中国式,复以木棉里藏。于木雕之神堂,有木像一躯,高可三尺,汉装盘膝坐,头戴处士巾,巾质似中国真青线绉,已破旧。伊藤君云:‘相传公当时所戴,尚有遗物数种,藏于密室,不能取观。伊藤以义公书寿藏碑见贻……粟田勤君……历述舜水公当时遗事。道观水户文库有等善中村所绘画像,面有七痣,衣冠一如木像。并公所遗书籍不少,丹黄满月,皆公手泽,左一库藏有文庙殿庑木雕模型,及簠簋笾豆各祭器,为当时义公倡兴文教礼乐祭器,皆公手定范型,以示匠人,二百五十年木色如新,一无损坏,其保存可谓至矣。”现根据此文之线索和石原道博所撰之《朱舜水》以及其它相关史料,简述舜水遗像、遗墨和遗物于下:

(一)舜水遗像。据笔者所知,舜水遗像共有六种,皆出自日本画家之手,余姚“朱舜水纪念馆”和松江“朱舜水纪念馆”内悬挂的舜水遗像,也都来源于日本。一是名古屋藩主德川光友画的半身像(一说是德川光国请当时日本第一流画家所画),绢本墨书,现藏于名古屋市德川美术馆;二是中村等善(又名长谷川等善)试画的三幅头像,原由宫田米吉收藏,现藏于水户彰考馆;三是从中村等善试画像中挑选出来的舜水半身像,纸本淡彩,现亦藏于水户彰考馆;四是根据上述画像制作的舜水木雕坐像,高76厘米,作者不详,现藏于常陆太田市瑞龙山德川家;五是明末义僧心越画的“舜水朱贤兄肖像”,半身,高201厘米,宽115厘米,画题“樵云心越写”,有“越题人印”,现由宫田米吉氏收藏;五是立原杏所(曾任水户藩第八代藩主治纪时代彰考馆的总裁)画的“朱舜水肖像”,绢本墨书,现藏于茨城县立历史馆。

(二)舜水遗墨。省庵曾向舜水请教书法,舜水答曰:“不佞之为人也,心为上,德次之,行又次之,文学又次之,而书法为下……书法无师承,无功力,抑又不足言矣。”说明舜水在世时,其遗墨也许并不怎么珍贵,但即使如此,舜水的遗墨还是被喜爱中国书法的日本人士大量保存了下来。现存于日本各地的舜水遗墨,据笔者所知,除了现藏于德川博物馆、茨城县历史馆、国会图书馆、鹿岛市佑德稻荷神社和柳川市古文书馆等处的舜水写给省庵等诸多友人的亲笔书信外,还有加贺县立美术馆珍藏的《孔子神位》、《谢状》、《松云公字取益说》、《松云公字振肃说》、《楠公父子诀别图赞》(狩野探幽图,舜水赞)、《萧丞相像赞》(同上)、《诸葛亮图赞》(狩野探雪图,舜水赞)、《五十川刚伯尺牍评议稿》,以及天理图书馆藏的舜水写给监国鲁王的《上奏文案文》(按:文为《上监国鲁王谢恩奏疏》之前疏)、舜水写给安积觉的《逐日功课自实簿》(按:文见《朱舜水集》卷十六)、前田利为旧藏的《楠公父子诀别图赞》(狩野探幽图,舜水赞)

、水户彰考馆旧藏的舜水书“大成至圣文宣王”、市村瓒次郎旧藏的《朱舜水诗幅》(按:稻叶君山编《朱舜水全集》、朱谦之编《朱舜水集》,皆收此墨迹于卷首)、茨城县立图书馆藏的《与板矩、村顾言书》(按:板矩即板垣聊尔,村顾言即中村篁溪,文见《朱舜水集》卷八)、《文求堂展观书目》(昭和二十九年三月刊)中记载的《朱舜水细楷小点轴》(现藏何处不详)、山本书店主敬太郎所藏的《朱舜水诗卷》、反町茂雄旧藏的朱舜水写给人见懋斋的《自笔尺牍》、加藤家旧藏的朱舜水写给人见懋斋的亲笔尺牍(按:原件毁于1923年关东大地震,现仅存照相版)、奥村兵一旧藏的《朱舜水诗幅》、柳川古文书馆收藏的朱舜水“筠碧”匾额(按:后三块匾额,均高26厘米、宽60厘米 ),以及收录于《垂裕阁法帖》卷十七中的舜水遗墨拓本(按:垂裕阁水户德川第八代齐修的阁号,光国的阁号为潜龙)等。由此亦可看出日本对文化遗产的重视之程度。

(三)舜水遗物。一据安积觉《书逐日功课自史簿后》而知舜水有“小李将军画轴”。据说“文恭藏小李将军画轴,异域唯有三幅,文恭常宝惜之,流离之间,未尝离身”。舜水殁后,德川光国将此画赐安积觉,同时还把舜水的一个紫檀笔筒亦赐予安积觉,并亲书“舜水先生遗物也”七字。后安积觉把这两件遗物“藏而宝护之,凡吾子孙,当敬之如神明,其有沦落丧失者非吾子孙”。由此亦可看出日人喜爱舜水遗物之程度。遗憾的是,这两件遗物后来都可能被毁于火灾了。二据叶恭绰《遐庵谈艺录》而知舜水有“犀角杯”存于世。叶氏说:“余往年于沪市得一犀角杯,制甚浑朴,无雕镂,仅刻铭词四十五字,皆篆字,但非大篆,亦非小篆,明代人作篆大多如是。其文如上。朱之瑜舜水遗物极稀,市贾不知何人,故代价颇廉,后忽失去,可惜也!”然发表于《文汇报》1956年12月7日上的叶恭绰《遐庵谈艺录》,却与《朱舜水集》中记载的内容略异:“予昔得明末朱舜水犀角杯,制甚浑朴,上刻朱舜水自制铭辞云……字皆古篆而不合媹文,明人往往如是。予以原籍余姚,与舜水同籍,故收之。今人知舜水者较稀,而日本人则对舜水极为崇拜,故一揭之。舜水遗集旧有神州国光社本,今亦罕见矣。”然犀角杯现存何处,已不得而知。三据稻叶君山《朱舜水全集凡例》而知水户彰考馆藏有舜水亲自指导制作的“大成殿模型”。当年明治天皇从京都入主江户时,曾亲睹此物。《舜水墨谈》载:“节(人见竹洞)请问明伦堂之制,翁(舜水)他日作一图,其制法太详,癸丑(1673)之火失之,节叹惜之。然后水户相公命翁使工匠造明伦堂之图形,殿门、楼阁、廊庑、户阶虽小悉备,固不朽之美事也。”《文苑遗谈》亦载:“延宝元年(1673),义公欲并建学公于水府(即水户),大兴文教,使先生(舜水)亲指授梓人为学宫木样,又使小宅生顺、野传论定其事……既而权构学宫于驹笼别庄,使习释奠礼,先生折衷礼典,定仪注……日率府下士子讲肄其间,周旋规矩,蔚又洙泗之风……宽政中,幕府命有司造昌平坂孔庙,而莫详其制度,闻本藩(水户)有大成殿木样,传旨求观,本藩具其木样上之,幕府乃仿其制度,以造大成殿。及成,幕府临观,嘉制度之始备,传旨本藩赏谕焉。”这便是舜水所制大成殿模型与上文已介绍的汤岛圣堂大成殿之关系的由来 ,也是此模型之所以长期以来受到日本人喜爱的重要原因。四据朱景彝《日本瑞龙山展墓记》而知水户彰考馆当时还保存着一方舜水用过的石砚。五据泽田章《日本画家大辞典》而知日本尚存有“朱之瑜印”、“楚玙”、“溶霜斋”等舜水印章五种。六据石原道博《关于板仓氏藏板<郑成功赠归化朱舜水书>》而知日本还藏有郑成功写给朱舜水的亲笔信,以及藏于茨城县图书馆的此信的安积觉摹写本。七据王进祥《朱舜水评传》而知水户大洗矶前神社内遍植的药草,就是舜水当年指授栽培的,附近居民至今尚有以之治病者。以上这些珍贵的遗存,为我们今天研究朱舜水提供了重要的实物支持,也是舜水精神能够代代相传的最好见证。

注释:

猜你喜欢
德川长崎江户
From Monroe to Mishima:Gender and Cultural Identity in Yasumasa Morimura’s Performance and Photography*
为什么核爆城市长崎纪念地位不及广岛
建材与城市规划的时代烙印——论日本江户火灾的得与失
德川纲吉:不爱江山偏爱狗
德川时代的艺术与浮世绘
用死尸训练儿子
江户日本的情报分析及世界认识
地图所见江户日本的国境
周恩来与长崎国旗事件后的对日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