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法》读书讨论会纪要

2010-08-15 00:52钟放
外国问题研究 2010年4期
关键词:稻盛阿米巴干法

东北师范大学日本研究所每学年都要开设“稻盛和夫经营哲学研究”的课程,讲授日本知名企业家稻盛和夫的人文理念、经营哲学和宗教精神。该课程力求理论联系实际,结合课堂讨论、企业经营录像等形式,向学生介绍京瓷公司和稻盛哲学的最新发展。2010年,稻盛和夫以78岁高龄出任日航 CEO,随后推出了《干法》一书 (华文出版社 2010年 5月),这是稻盛和夫首次与普通读者分享工作心得。该书在日本多次再版。2010年 11月 16日,在“稻盛和夫经营哲学研究”的课堂上,同学们对这本书发表了自己的感想。本文由钟放根据发言记录整理而成。

钟放:“稻盛和夫经营哲学研究”课程现在进行快一半了。稻盛和夫是当代日本著名企业家,他和松下幸之助、盛田昭夫、本田宗一郎并称日本“经营四圣”。稻盛和夫在企业经营方面的成就,我们在课堂上已经讲了很多。稻盛先生最近又在中国出版了一本书《干法》,这本书作为课程的教材,大家已经读过了,现在就请围绕这本书谈谈自己对稻盛哲学的看法。

李国兴:稻盛和夫这个企业家的人生历程确实给人很多启示。他原先是鹿儿岛大学无机化学专业的学生,最后因为就业难而放弃了专业,改学有机化学,最后竟然成为有机陶瓷的一代宗师。看来在校学生有必要重新考虑所学专业和工作的关系。

李金成:我觉得兴趣、专业、工作三者之间的关系真应该好好处理。首先,兴趣不一定发展成专业,专业不一定发展成职业。年轻人可能总是想找一个自己喜欢的工作,但是这样的工作不好找啊。

钟放:要想度过一个充实的人生,只有两种选择:一是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二是让自己喜欢上工作。能够碰上自己喜欢的工作的概率不大。与其寻找自己喜欢的工作,不如先喜欢上自己已有的工作。稻盛先生大学毕业后加入了一家经营状况不好的松风工业公司,为了让自己安心工作,他把自己从事的研究想象成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事业。思维的转换,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袁冶:我觉得是否努力把兴趣和工作联系起来,要看个人的具体情况。很多人靠兴趣修成了正果,但我们自己有这种可能吗?

王晓波:不管感兴趣与否,对自己的工作,必须注入热情,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在读书的时候,我注意到下面的细节:稻盛先生曾经在炉窑附近温度适当处躺下,抱着水管睡觉,用这种方法防止水管变形。我当时就对他认真做事的态度感触很深。稻盛先生说得好,一旦产品出现任何差错,只要你用心倾听,一定能听到产品发出的“窃窃私语”,听到“产品的哭泣声”。

刘薇:对于我们在读学生来说,也涉及对专业、对工作是否感兴趣的问题。看来面对现在所学的专业,也应该热情地投入,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钟放:稻盛和夫提到:“要想让企业员工能够与经营者拥有相同的经营理念,条件是必须让员工对企业的经营和业务拓展活动产生兴趣。”这一点其实对我启发很大。让员工对工作产生兴趣的领导者才是出色的。对于师生关系来说,让同学们对专业产生兴趣也是老师的一种责任。

刘彦峰:让员工产生兴趣是领导者的责任,这种说法我还真是初次听说。让员工对工作产生兴趣有哪些方法呢?

袁冶:最基本的方法当属适当的物质奖励吧。

李金成:对员工的物质奖励和物质刺激必须是良性的。我注意到稻盛和夫在《干法》中还提到了一种“阿米巴”的方法。表面上看,阿米巴的经营方法是为了节约成本,实际上,这种方法还让员工产生一种责任,一种积极的心态。

刘薇:阿米巴经营的确是稻盛哲学的一个重点,我们也都注意到了,但是对于为什么叫阿米巴经营,还是有点搞不清楚。

钟放:阿米巴 (Amoeba)又称变形虫,在拉丁语中是单个原生体的意思,属原生动物变形虫科,虫体赤裸而柔软,其身体可以向各个方向伸出伪足,使形体变化不定,故而得名“变形虫”。变形虫最大的特性是能够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不断地进行自我调整来适应所面临的生存环境。谁给大家再介绍一下这种经营方式的特点?

王晓波:老师,我来说一下吧。京瓷公司就是由一个个被称为“阿米巴小组”的单位构成。与一般的日本公司一样,京瓷也有事业本部、事业部、课、系、班的阶层制。但与其他公司不同的是,稻盛和夫还组织了一套以“阿米巴小组”为单位的独立核算体制。“阿米巴”指的是工厂、车间中形成的最小基层组织,也就是最小的工作单位,一个部门、一条生产线、一个班组甚至到每个员工。每人都从属于自己的阿米巴小组,每个阿米巴小组平均由十二三人组成,根据工作内容分配的不同,有的小组有 50人左右,而有的只有两三个人。每个阿米巴都是一个独立的利润中心,就像一个中小企业那样活动,虽然需要经过上司的同意,但是经营计划、实绩管理、劳务管理等所有经营上的事情都由他们自行运作。每个阿米巴都集生产、会计、经营于一体,再加上各个阿米巴小组之间能够随意分拆与组合,这样就能让公司对市场的变化做出迅捷反应。

袁冶:1963年,稻盛和夫的重要助手青山正道(也就是当时京瓷本部工厂以及滋贺工厂的厂长)提出了“单位时间附加价值”的概念。这个应该是衡量阿米巴工作小组的一个重要标准吧。

钟放:是的,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经营方式的创新是很重要的,大家在未来的经营事业的过程中,一定要追求创新。我想,这门课结束以后,大家可以设计一个在经营活动中节约成本的方案。除此之外呢,关于刚才提到的兴趣和工作的关系问题,我还想补充一点,就是大家面临新的工作环境以后,可能会承受很大的压力,但是兴趣还是应该保留,作为工作和生活的一点补充。

李金成:对于《干法》这本书,我还注意到一个更为重要的内容。就是关于持续地改善的理念。稻盛和夫提出,任何伟大的发明创造都是一种持续的改善造成的结果。凡事他总会不断问自己:“这样就可以了吗?没有更好的处理方式吗?”养成这个习惯,大概跟他是技术人员出身有关。从这个角度来看,就算是无关紧要的杂事,也有无数的改善空间。

刘薇:这方面对我们来说还是的确有可操作性。稻盛和夫在他的书里举了关于扫地改变人生的例子。比方说过去一直是用扫把来扫地,稻盛和夫就会想“下次改用拖把来试试”,或是向上司提议花点钱买吸尘器来用用看。总之,要学会从各种角度去想,怎么样可以扫得更快、更干净。同时,也要下工夫去研究扫地的步骤和方法。如此一来,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钟放:的确,无论事情多么微不足道,都能保持一贯态度下工夫去改善的人,相对于没有这么做的人,长期下来会产生惊人的差异。以打扫为例,每天动脑筋想“该如何做得更好”的人,说不定哪天就自己成立清洁公司,当起老板,并承接大楼的清扫工作。相反的,每天不花脑筋只是把分内工作做完了事的人,肯定就只能每天重复一样的打扫工作。

袁冶:如果以昨天的努力为基础,再下一点工夫去改善的话,那么今天一定会比昨天再进步一些,哪怕程度有多么微不足道。想把事情做得更好的态度,若能维持不变,长期下来一定会产生显著的差异。不死守自己习以为常的做法,是接近成功的秘诀。

钟放:这次课给大家布置一项作业,每天坚持对自己的健康、学习、工作做细微的改善,坚持下去,养成习惯。比如,不吃早饭的习惯、图书馆查阅资料的方法、学生活动的组织大家都该持续地改善。就拿我本人来说吧。指导硕士生六年来,我每年都在改善自己的方法。每周都在改善自己的课程,现在可以说已经普遍地赢得了大家的认可。现在的社会的确竞争非常激烈。我想,大家应该争取每天有良好的精神状态,细微地改善,直至改变自己的命运。无论哪一面的改善都是有必要的、积极的。

袁冶:老师,我读了这本书之后,对以高目标为动力这个方面感触很深。中国有句古话:“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意思是说,一个人制定了高目标,最后仍然有可能只达到中等水平,而如果制定了一个中等的目标,最后有可能只能达到低等水平。这句话告诉人们,无论是治学还是做事,一定要志存高远,并为之努力奋斗,才有可能达到较高境界。

刘薇:现在处于平凡状态的人,都觉得实现一个高远的目标是很难的。

袁冶:但是,稻盛和夫对这种态度提出了批评,就是所谓的潜意识的原理。稻盛和夫的经营哲学与人本主义心理学有相似之处,两者都强调潜意识的作用,认为人有巨大的潜能可以开发。在稻盛的哲学中,开发潜能的首要办法是“确信能够成功”。这也是许多企业家、心理学家都提倡的方法,这种方法的理论基础就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潜能理论。

李金成:有些人计划做一件事,但一考虑到客观条件,马上失去了信心。他们对现实情况越了解,就越容易得出“不可能”的结论。另外一种人,从内心深处有一种强烈的愿望,一定要成功。不论客观条件如何不利,他都会努力寻找实现这一愿望的办法。潜意识的原理听起来有些深奥,其实就是自信心在发挥积极的作用。

王晓波:也可以这样说吧。消极的潜意识妨碍人发挥潜能;积极的潜意识有利于人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要想获得成功,就应该把积极的愿望渗透到潜意识中。

李国兴:我注意到稻盛和夫讲授了让潜意识发挥作用的方法。稻盛和夫认为,应该在头脑中不断描绘理想实现时的情景。这样日复一日,强烈而积极的愿望就渗透到潜意识中。即使在不工作的时候,人也能够随时捕捉到有助于实现自己目标的信息,比如很好的合作伙伴、重要的商业情报或新产品的创意等。极好的机会都隐藏在平凡的情景中,但他们只能被那些有强烈的目标意识的人发现。

钟放:现在的企业培训,一个重要的原理就是通过意识提升人的行动能力。为此,稻盛和夫提出了能力的“未来进行时”的概念。他要求经营者在相信自身能力将不断提高的前提下设计自己的人生。在稻盛和夫看来,面向未来,人的能力会不断进步,因此,我们现在认为自己做不到的事情,数年后必然能够做到。如果不相信会成功,人类根本没有办法取得任何进步。

袁冶:信心和意识真的非常重要。人都有进取心,并不想无所事事,只不过,大多数人知难而退。平时,我们还会听到很多人抱怨自己外语水平不行,不懂某方面的技术。在稻盛和夫看来,他们的不足之处在于,只用现在的能力进行自我评价,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能力在将来会有很大提高。相反,如果充分相信自己,不断提高个人能力,将来一定能做成现在做不到的事情。

钟放:是的,同学们,学习了稻盛和夫经营哲学以后,好好地保持自己的进取心吧。

王晓波:老师,谈到意识提升人的行动能力,我想到一个问题:宗教不是也属于一种意识吗?宗教会不会提升人的行动能力。

李国兴:探讨稻盛和夫的哲学,根本离不开佛教这个话题,因为他曾经出家为僧。但是,我对他为什么出家一直没想明白。

钟放:宗教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有让人的心灵得到休养的一面。1997年,稻盛和夫退出了经营第一线,同时出家为僧。稻盛和夫也身兼创业者和大股东的双重角色,但他选择了急流勇退,希望早日培养出接班人。可以说,稻盛在精神上和物质上都是成功者,六十五岁以后,他开始总结人生经验。稻盛多次强调,退出经营第一线以后,他要继续提高“心性”。所以,作为一个成功者,稻盛是为寻求超现实的精神境界而出家为僧的。引领他进入佛门的是京都元福寺的西片禅师,他在听了老禅师“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话后,决心出家。

袁冶:中国古代有看破红尘、遁入空门的说法。稻盛和夫的出家完全是成功者的一种超脱吗?

刘薇:这个问题问的好。我查阅到一些关于稻盛和夫与佛教的关系的资料。这些资料显示:稻盛出家前,在事业上遭受了严重的挫折。1995年,第二电电进军中国大陆电信市场,结果输给竞争对手NTT。几十年来,稻盛从未有过这样的失败,他非常沮丧。1997年稻盛又被检查出患胃癌。事业上的挫折和病痛的折磨使他进一步在佛教中寻求精神安慰。可见,稻盛和夫出家的动机是复杂的,既有超现实的精神追求,也有对挫折的逃避。

钟放:同学们的发言能够相互补充,这真的很好。可以说,稻盛和夫从企业经营和提高人生境界的角度非常重视信仰的作用。

李国兴:明治时期,在政府强力主导下,能够传达神明讯息或通灵的人被彻底否定,反对的人则被称为知识分子。没有办法用科学证实教义的宗教也被扣上了迷信的帽子,遭到排斥。宗教信仰和迷信其实是不同的。稻盛和夫在《干法》中反对明治以来日本知识分子那种以不信仰宗教为骄傲的观念,可以说是独具特色。

袁冶:通读全书,我感觉这就是给年轻人写的一本书。近年来,在日本的年轻人中逃避工作的倾向逐渐严重。比如,很多人不想认真工作,靠打零工糊口,无固定工作的自由职业者急速增加,这已经成为一个很大的社会问题。另一方面,由于泡沫经济的消极影响,理应承担起当今社会责任的这一代年轻人,却将辛苦工作的美德视为落后于时代的东西。中国也有类似的问题。这么看,《干法》这本书真的是切中时弊。

钟放:稻盛和夫虽然是一位日本企业家,但是,成功者的经验其实对我们中国的年轻人还是相当有启示作用的。这次课大家发言都很好。最新的动向,稻盛和夫先生重新执掌日航,为国分忧,这件事情大家也要好好关注。如果有时间,这个话题我们也要进行专门的讨论。

猜你喜欢
稻盛阿米巴干法
听稻盛和夫讲“感知幸福”
黏湿煤干法分选技术研究与应用
勇敢与小心
炼焦煤干法预排矸工艺研究
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节能减排方案设计和技术应用
基于阿米巴模式的创新工作室在水电管理企业的探索实践
获取幸福之法
《稻盛和夫:活力》
关于W公司引入阿米巴经营的几点思考
基于“阿米巴”经营的成本管理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