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市台电视新闻创新

2010-08-15 00:50
铜陵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新闻节目电视新闻

许 颜

(铜陵电视台,安徽 铜陵 244000)

浅谈地市台电视新闻创新

许 颜

(铜陵电视台,安徽 铜陵 244000)

目前,地市台其电视新闻的制作水准不高,如栏目分散、时间短、深度欠缺,在信息传播的广度、深度及形式等方面,仍有待拓展。电视新闻所处的信息环境变化考验着传统的电视新闻传播方式。作为地市台的新闻工作者在感受中央、省级媒体对地市级媒体的影响和冲击的同时,常常感受到一种触动——地市台新闻节目的舞台虽小,但有较大创新发展空间。

地市台;电视新闻;优劣势;创新

电视媒体受众面对的不是一个而是一批电视媒体,面对众多媒体强大的竞争压力,地方新闻媒体如何巧妙地将自身所处的小舞台拓展成大空间,必须看清楚自身的相对优势,以便扬长避短、迂回制胜。在工作中,我感到地市台电视新闻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即指导性、贴近性、地域性、及时性和互动性。地市台作为中国电视网中覆盖面积最小的一级电视媒体,其优势在于拥有本土化资源优势,以地域上、心理上的接近性赢得本土观众。

但地市电视台的新闻节目所存在的不足我们也不能回避。首先,时政新闻大而空的情况很突出。比如每年的人大政协两会,播出的新闻都是照本宣科,记者在写稿时喜欢大段大段地摘抄文件,报道会议时只罗列会议的种种步骤、领导讲话。新闻是播出了,离领导近了,离百姓却远了,让人反感。其次,深度报道和新闻评论的分量明显不足。在地市台新闻中表现为新闻报喜不报忧,或蜻蜓点水,不疼不痒。比如,我们记者采访时经常会涉及到由于某部门某单位的原因给社会造成负面影响,片子采回来了,编辑好了,正要播发,说情的电话来了,片子被终止。第三,新闻节目整体水平有待提高,很多地市台最基本的装备还刚刚从模拟时代进入数字时代,摄录、编辑、制作、演播室、信号发射等设备的差异从技术上制约了电视新闻节目的精美程度,首先在视觉上就逊色一筹,更谈不上什么节目包装的问题了。落后的硬件条件、缺乏竞争激励机制导致人才的匮乏,使自办栏目分散、新闻节目时间短、节目制作粗糙。但电视新闻又不能停止,必须天天采播,面对这种形势,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克服地域和时间段等问题,抓住节目的主导优势,量身定做地区新闻,创新新闻节目的内容和形式就成为地市级电视媒体的当务之急。

一、内容创新是根本

有统计数字显示,目前中国普通家庭能收看到的卫星电视频道有40多个[1],应该说,观众选择电视节目的余地很大,因此地市台新闻要想吸引观众就必须在内容上下功夫。

时政新闻是目前地市台电视新闻的重要板块,时政新闻的内容创新很关键。由于时政新闻的原始材料稿大都篇幅长,理论性强。如我们铜陵台最近播发的稿件题目是《确保卤质食品安全,严厉打击黑作坊》,新闻镜头跟随工商部门进行了一次例行的市场检查,说白了,这就是一次政府部门的活动新闻,仅从标题就可以明显看出新闻采取的立场仍然是时政新闻模式。这条新闻至少还有几个信息是观众应该和希望知道的:黑作坊给群众带来的现实危害或潜在的危害在哪里?黑作坊为什么屡禁不止?群众对黑作坊有什么看法?而这些能够给予说服力和表现力的信息,恰恰缺席了。另外,许多观众都有这样的感觉,每年市里开“两会”,电视台的新闻似乎没什么看头,其实每年“两会”期间,都有许多新精神、新信息发布,其中不少信息是与老百姓切身利益相关,观众有接受和了解的需要。所以,改进时政新闻,从字面上理解似乎就是减少和压缩会议、领导人和政府部门活动的内容,压缩空话套话与程序性报道,但更重要的恐怕还在于挖掘时政新闻中最具价值的新闻点。时政新闻记者编辑要开动脑筋,对会议和活动进行引申和加厚,从中抓取最重大、最具创新性的观点加以放大,提供“解读”过的、容易消化理解的信息,把价值摆出来,让观众爱看易懂。

内容的创新还应该体现在新闻视角的平民化。记者在采访报道中必须端正态度,与采访对象平视,不能居高临下。主流新闻平民化、政经新闻贴近化,可以说,已经是一种趋向,地方台电视新闻记者应该有意识地采取平民化的立场和贴近化的视角来报道新闻。作为一名地市台记者,常常穿梭于重要场合,享受着特殊待遇,如果不能正确看待,容易导致心理和行为脱离实际、脱离生活、脱离群众。采访是一个获知的过程,记者对真理的执著追求,对新闻受众的高度责任感,对采访对象的谦逊与真诚,往往能够打动采访对象,受到采访对象的欢迎,采播的新闻方能感动观众。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的节目主持人敬一丹西北采访扶贫主题过程中,见到一位村妇在刚刚下过春雨的大坑里洗衣服,就上前挽起裤腿与村妇一起边洗衣服边聊:“这样的水洗出的衣服会干净吗?”一句话引发出村妇由衷的感慨:“西部缺水呀,我们只有天天盼下雨,下雨了这些脏衣才能洗。”敬一丹又问:“那你们平时洗脸、洗澡用什么水呀?”村妇回答出人意料:“平时俺们都不洗脸,不洗澡。”西部人艰难的生存环境在这平淡无奇的对话和朴实的行动中被鲜活而生动地折射出来,这是敬一丹朴实无华、独具亲和力的采访风格所带来的效果。[2]新闻采访要时时体现对人的关注、尊重与维护。如某年六月一日,是南海伏季休渔的第一天,粤港两地媒体都做了同题报道。港方媒体的报道内容是:记者来到海边的渔民家,渔民对记者说:伏季休渔期间收入来源没有了,我们生计无着,决定向政府部门贷贴息贷款。而广东某媒体的报道内容是:记者来到渔政部门,有关人员对记者说,伏季休渔是国家的法令,任何人不得违反禁令。作为行政主管部门,我们在休渔期间将进一步加大巡查力度,严厉打击那些非法的偷捕者。同样是伏季休渔的报道,一个唯下,注重民生,体现出浓厚的人文关怀;一个唯上,只注重法规宣传,而没有考虑到渔民对政策的真实感受及切身生计问题。

二、形式创新是关键

俗话说三分长相七分打扮,电视新闻形式的创新、吸引观众的关注也是至关重要的。在工作实践中,我认为可以在以下四个方面率先创新:

一是以直播的形式强化新闻的时效性和现场感。直播的性能技术优势使新闻及时、新鲜、真实、公开的基本特征能得以最充分的体现,因此新闻节目直播逐渐成为新闻节目的趋势,有些地市台实现了直播,但对于大多数地市台尤其是区域偏小的地市台新闻节目还停留在传统的录播方式中,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新闻的时效性,如一些突发性新闻事件由于没有实现直播,来不及播发,只有等到第二天才播发,错过了最佳的播出时间,没能让受众及时了解,影响到了新闻的时效性。

二是以多种表现形式强化新闻的表现力。采用记者观察、新闻调查、偷拍偷录等手段,形成简讯、消息、系列报道、连续报道等多种形式;在不违背新闻真实的基础上,完全可以调动一切手段将新闻讲得生动精彩。可以充分调动各种电视元素,比如把图表、漫画、动画甚至音乐等形象的东西使用到新闻中,使新闻更加生动、形象,也更能被观众所接受。

三是以“说”为主提升新闻的渗透力,改变主持人的播报方式。“说什么”固然重要,但“怎么说”也不容忽视。多年来,地市台的新闻播报一直模仿中央台《新闻联播》的播音风格,主持人过于严肃、拘谨,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对于地市新闻来说,主持人还是应该符合地方特色,轻松自如,从“播”转向“说”,这样才能使观众感到亲切、轻松。

四是以互动的形式提高新闻的关注度。互动不仅可以满足观众的参与需求,同时也提高了观众对电视节目的关注程度。事实上,当电视新闻以“接近性”和“互动性”为制作策略时,它就已经显得轻松和娱乐了,因此也产生了“娱乐化”这一说法。但新闻毕竟是不同于任何其他类型的节目,我们的电视新闻节目应该在注重效益、收视的同时,谨记自己作为“新闻”的身份,做到张弛有度、适可而止,这样才能在市场中既赢得利益、又赢得尊重。

三、人才机制创新是保障

电视媒体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在地市台中由于条件所限,新闻专业人才缺乏是通病,陈旧的管理模式、僵化的分配方式使人才流失严重,往往留不住优秀的专业人才。因此,加大新闻队伍建设,吸引人才是电视新闻事业发展的保障。为此,可以在三个方面加大改革创新力度:

首先,完善用人、分配机制。地市台很多还保留着老的用人方式,正式职工和聘用职工在分配方式上有较大差别,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聘用职工尤其是优秀专业人才的积极性,留不住优秀人才,出现了“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局面,不利于新闻队伍的发展。要打破铁饭碗,实行多劳多得、量化考核的分配制度,对编外优秀的新闻人才要多关心,为其创造好的条件,留住他们。

其次,加快专业化人才培养。地市台很多新闻从业人员并不是新闻专业出身,自身的素质亟待提高,新闻队伍长年保持一班人马,加上地域局限性,往往出现才思枯竭,业务水平停滞不前的局面,大家对工作产生应付的态度,会严重影响新闻事业的发展。因此,要加快专业化人才培养,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

再次,充分发挥通讯员队伍作用。地市台有一支最贴近基层的通讯员队伍,他们来自各区县街道、部委办局、企事业单位,来自百姓中间,能随时提供最为鲜活的新闻事件。用好这支队伍,能随时了解百姓生活、忧观众所忧,喜观众所喜,可以使新闻内容更加丰富、生动、鲜活。

四、整合现有资源,开拓发展空间

新闻资源的整合和创新,首先体现在新闻节目来源的征集上。随着DV进入百姓家庭,许多电视台开始征集DV新闻,让老百姓拍摄身边的新闻,既是对正常新闻的有力补充和延伸,也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新闻制作的成本,同时也极大地丰富和提高了节目内容,更培养了一大批忠实观众,不能不说是一个“一箭三雕”的好办法。而增加新闻播出时间和播出频率,也是使新闻深入人心的有效办法。编排上可以根据不同时段、不同观众的特点,整合节目内容。晚间新闻可采取板块式、杂志型结构,突出贴近性和服务意识;午间新闻可以娱乐性的消息、简讯为主,适应午间时间段的特点和观众的收视心理等。

在此基础上,还要加强和其他媒体的合作,强化宣传效果。在这方面,央视的《东方时空》、北京电视台的《北京您早》和《北京青年报》以及央视和《光明日报》等的合作做出了有益的尝试。而网上直播和点播,又可增强节目的现场感、动态感和参与感。目前传统媒体与网络的融合可以认为是媒介传播形态的发展方向,地市台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闯出一条新路子,就应该搭乘网络快车寻找更大的生存和发展空间。[3]

创新是新闻节目得以不断充实、提高和获得更多观众的不竭动力。我们每天都在报道新事物、新人物、新成就、新风尚、新景观、新经验、新动向,为观众提供大量新鲜生动的信息,理应富有创新理念和创新激情,探索新题材、新视角、新形式和新的创作风格。只有这样,我们采制出的电视新闻才会为广大观众所欢迎和认可,才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1]王振亚.广播新闻与电视新闻[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1.

[2]蓝鸿文.新闻采访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王 阳.电视新闻节目的创新思维[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

G222

A

1672-0547(2010)03-0092-02

2010-03-10

许 颜(1976-),女,安徽亳州人,铜陵电视台一级播音员。

猜你喜欢
新闻节目电视新闻
电视新闻中的图片应用
新闻节目中主持人的“可为”与“不可为”
地方电视台如何办好新闻节目
论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之路
如何做好电视新闻节目编排
同期声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方言新闻节目探索
电视新闻后期制作技术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