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

2010-08-15 00:49赵艳莉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12期
关键词:现实生活生活化政治

赵艳莉

(福州大学,福建 福州 350002)

试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

赵艳莉

(福州大学,福建 福州 350002)

文章在探讨生活世界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意义的基础上,深入分析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不足,着重探索回归生活世界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范式构建。

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内涵;路径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一直存在着与社会现实生活脱节的形式主义倾向。新形势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传统的以灌输为主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理念正面临着新的挑战。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理想化、内容空洞、方式简单,以及远离社会生活,使大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容易产生逆反情绪,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因此,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高校面临的一项紧迫又艰巨的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加强和改进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的指导思想,实质上是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回归现实生活世界的要求。因此,从目前情况分析,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选择生活化路径,是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趋势,也是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必然选择。

一、基于生活世界理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内涵分析

生活世界概念源于哲学界,由西方现象学创始人胡塞尔1936年在其著作《欧洲科学的危机和先验现象学》中率先提出。生活世界理论主张从人的现实生活出发,去探索认识的标准以及行为的价值、意义,而不是从某个绝对物、抽象的存在或普遍的人性来诠释现实生活。生活世界理论作为一种关心现实、从现实出发的生成性思维,反映了新时期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融合的必然趋势。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相对于脱离生活实际的概念化、抽象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的,是一种以生活世界理论为基础的教育理念或教育哲学思想。具体而言,生活世界理论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借鉴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反映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生活世界的本体性联系

生活世界理论强调将科学世界建立在生活世界的基础上,反映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则表现为:思想政治教育源于人类的现实生活世界,并且与现实生活世界有着密切的本体性联系。这就对传统的严重脱离现实生活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了质疑。而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则是以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为中心,强调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应遵循理论性与生活化相统一的原则,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与生活世界的契合。

(二)强调“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

第一,生活世界的实质是人的现实生活。生活世界理论强调生活世界是现实的、具体的,是“人的实际生活过程”、“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第二,生活世界的现实基础是人的实践活动。生活世界理论指出,要将生活世界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这样理解的生活世界是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目的创造的、对人来说充满意义和价值的世界。由此可见,生活世界理论彰显了“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化、人本化发展方向。

二、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不足与问题

(一)教育目标理想化

当前我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存在重社会价值轻个体价值、重统一标准轻个体差异等偏差,这就导致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趋于理想化。一是重社会价值,轻个体价值。长期以来,思想政治教育重视社会发展而忽视个人发展,注重其社会导向作用而压抑人性,注重其政治、经济、文化价值的深层挖掘,而缺乏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关注,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停留于表层,甚至呈现虚假化、形式化、表面化。二是重统一标准,轻个体差异。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经济形式、生活方式等日益多样化,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也呈现多样化、个性化的倾向。然而,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普遍采用“一刀切”的统一培养标准,而忽视了大学生个体的差异,缺乏对大学生依据自身个性特点选择发展方式的权利的尊重。

(二)教育内容空洞化

一方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可感性。目前,课堂教学是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最主要的途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课堂向学生传授理想信念和既定的社会道德规范,让学生将其作为知识来掌握。但是,思想品质和道德素质是人的一种内在品行,它只有内化为自身素质才有价值。而当前的教育方式导致的结果是,学生仅仅获得知识化的肤浅的感知,无法产生具体的情感体验,也就难以内化为自身的信念,进而外化为实际行动。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现实性。长期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过于理想化,与社会的现实生活脱节,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脱离。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中,教育者往往单纯地用理论体系和概念建立起来的理想世界去取代学生活生生的生活世界,脱离教育者的生活实践而进行圣人化、理想化的教育。当学生在接触这种教育时发现生活并非如此,必然会产生失望和反感情绪,并开始排斥思想政治教育。

(三)教育方法简单化

长期以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渠道是课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主要采取课堂教学形式,这种单向灌输式的单调而呆板的教育方法强调对主体的约束性、强制性,没有唤醒个体潜能中的积极因素,不利于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一方面,这种教学方法忽视受教育者性格特点的多样性,远离学生生活原型,难以引起学生在心灵深处的共鸣。另一方面,单一的教育教学手段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现实生活距离拉大。学生在接受这种教育后,一旦发现所学知识不能解决现实生活问题,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难以顺利进行。“教育是人和人心灵上的最微妙的相互接触”,凌驾于生活之上的教育不会使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产生心灵上的碰撞,因而教育方法必须建立在生活实践基础之上,使学生主动地发展。

(四)教育评价单一化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及着眼点在于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普遍采用对理论课进行考试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情况,将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简单地当作一项考试任务来完成,分数就成了衡量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依据和标准,片面强调考试成绩和课本知识,侧重于总结性评价,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实际上是以智育代替了思想政治教育。虽然学生从课堂教学及理论考试过程中获得了思想政治品德知识,提高了认知能力,然而,“知”未必导致“行”,“知”“行”转化还需要桥梁和中介。因此,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使广大学生“知”而不“行”,极大地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应用功效和辐射功能,从而也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率低下,使思想政治教育形同虚设,进而陷入瓶颈。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路径探索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大学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体,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既要坚持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其教育目标应当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避免理想化、政治化、空洞化,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一方面,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使思想政治教育根植于现实生活的土壤中,与学生实际生活相结合,使学生在生活中得到具体的、丰富的道德教育;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要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实现理想与现实的结合,使教育目标既能体现理想性、先进性,又具有现实性、普遍性;既关注人的精神追求、国家利益,又能考虑到人的现实生活利益,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长远目标与现实目标相结合。此外,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切实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培育学生的主体精神,增强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

(二)丰富源于现实的教育内容

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回归现实生活,即要避免灌输空洞乏味的教条式理论,使理论教育的内容真正成为受教育者易于接受的知识,让理论内容回归到日常生活中,融合到学生的现实生活之中,形成生活化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从而使其为学生所理解、所接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具体化,要因时、因地、因人而异。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剔除落后于时代的旧知识,增添反映时代要求的新因素;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实施场所的不同,其内容也要相应变动;根据不同学生的个性特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具体化还要求多层次内容的内在统一,既要重点宣讲党的理论、方针与政策,又要强调生活常识、做人道理与行事规则;要不断关注个体现实需求,引导大学生直面生活的问题和困难,激发大学生去探索生活世界,全面认识生活;要不断拓展内容,增加培养大学生健康人格的教育内容,进一步满足大学生全面提升自身素质、尽快成长成才的需要。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才能可感、可知、可践。

(三)采取融入生活的教育方法

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采取注入式抽象理论教学方法,容易引起青少年学生的逆反心理。而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则需要改变传统的满堂灌式的教育方式,创新融入生活的教育方法,注重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一方面,要实现由显性教育向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结合教育的转变,即在搞好显性教育的同时,积极开展隐性教育,将有意识注入和无意识熏陶有机结合,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灌输到学生的思想中。另一方面,由单一灌输转变为双向交流,要在灌输方法、效果上有所创新,重在引导,从硬性灌输向软性灌输转换,由公开教育转变为渗透性教育。此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还应该渗透到学校的教育教学及日常管理当中,要从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环境育人出发,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拓展到与大学生活的各个方面。

(四)拓展虚实结合的教育载体

一方面,要充分挖掘社会生活中蕴藏的丰富教育资源,并结合学校与学生的实际,开展行之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积极引导学生在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间隙中,通过多种形式参与校内实践,如专业实习、勤工助学、社会调研等活动,了解并参与社会生活,直面实践过程中遇到的一些现实问题,从而激发思维,培养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积极投身校外实践,使学生从中发现道德内涵,产生道德体验,以培养责任感,提高道德水平,真正把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达到知行统一。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校园文化“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功能,通过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弥补课堂教育的不足。加大对校园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努力使校园具有优美的校园自然环境、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使大学生在优美的环境中达到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养性怡情的积极作用。深入了解大学生的愿望和要求,分析把握学生心理,善于把校园文化活动的目标、任务、形式与大学生的切身利益结合起来,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具有竞争性和激励性的校园文化活动,吸引广大大学生参与校园文化活动。

(五)建立现代科学的教育评价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评价机制和激励机制要根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本身的特殊性,以“培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为基本出发点,以创新的精神探索符合新生代的成长规律和新时代高校特点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的方法,以宽广的眼界和动态的视角,观察和把握新形势新情况,努力形成一整套符合新时期发展要求和贴近现实生活的科学思路、评价机制和运作方法。第一,要实现评价内容的全面性。不仅评价教育活动的结果,而且评价教育活动的过程;不仅评价学生在知识、技能、智力和能力等认知方面的发展,而且评价情感意志、个性、人格等非认知因素的发展;不仅评价校内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教育渠道、方法、途径、手段、教育内容和环节等,评价学校整体环境、家庭、社会等外在因素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第二,要实现评价方法的多样性。例如,把定性方法与定量方法、自评与他评、结果评价与过程评价,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第三,要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使教师和学生由原先的评价对象成为评价主体,使其处于一种积极主动的参与状态,充分体现他们在教育评价活动中的主体地位。第四,要实现评价的教育性和发展性功能。通过过程评价和形成性评价,及时向教师和学生提供反馈信息,使他们能够了解教育活动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从而促使教师和学生能够不断地改进、完善自己的教育活动和学习活动。

[1]张国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路径探讨[J].思想教育研究,2008,(4).

[2]朱继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新理念的构建[J].高校社科信息,2005,(4).

[3]成四堂.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思考[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2008,(7).

[4]于冰.论生活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及发展理路[J].思想教育研究,2007,(2).

G64

A

1673-0046(2010)12-0103-03

猜你喜欢
现实生活生活化政治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如何让数学教学生活化
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初中数学生活化教学初探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假期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