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社区建设问题浅议

2010-08-15 00:49刘一蓉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12期
关键词:校园社区政治

刘一蓉

(太原科技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4)

大学生网络社区建设问题浅议

刘一蓉

(太原科技大学,山西 太原 030024)

建设高校网络社区,首先,从网络环境下手,修正大学生网络行为,利用校园网络社区是纯大学生社区这一特性,在社区内实行网络行为规范,一定程度上修正大学对网络虚拟世界的错误认识,倡导网络文明道德建设。其次,净化网络信息中的不良因素,引导大学生全面正确地了解接触到的网络信息,避免片面的理解带来的不良影响。

校园SNS;校园网络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

新华网9月15日报道,中宣部、中央外宣办、教育部14日在上海召开高校网上社区建设经验座谈会。会议提出,要重视发挥互联网在高校学生思想教育、思想疏导中的积极作用,努力办好高校网上互动社区。网络社区作为大学生交流沟通的重要平台,既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新课题,也给高校积极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思想疏导提供了新手段,拓展了新空间。

根据网络互动社区功能发挥的研究探索,要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则需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拓展和延伸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时间和空间,充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和形式。

一、我国现有纯大学生网络社区特点

目前我国以大学生作为主要服务对象的较为流行网络社区是“校内网”。自2005年12月创办,可以说是美国首屈一指的SNS网络——Facebook的中文翻版,之后流行于国内大学生间,逐渐本土化。与国内较为知名的开心网、校友录、QQ、博客、播客、晒客等,校园SNS逐渐成为当代大学生除宿舍社区外的另一交流社区。

1.信息面广

例如校内、校友等,此类大学生网络社区是建立在网络平台上的虚拟社区,是网络发展的一部分。网络所涵盖的信息量之大、之多,在此类网络社区里有所表现。与大学生生活的宿舍社区相比,辐射面积不可估量。与同在网络平台之上的BBS、Blog等相比,社区里每个用户都是信息的制造与传播者,通过转载、分享,只要有新鲜事物出现,有人公布,就会以很快的速度传播开。在传播中有人作出评价就会有跟帖,观点不一形成的讨论氛围产生新的信息,也会继续传播。

2.便捷安全

校内、校友等此类社区要求用户用自己的真实身份注册,在档案、照片方面要经过严格的审核过程,确保了资料的真实性,保证了纯大学生网络社区的构建,相比网络上泛滥的网友聊天具真实性,提高了安全性。因在注册时注册了自己的真实身份,社区内可以寻找到与自己同校、同院系的同学。大家都是同学,离生活更近,大家的文化素质都在同一层面,便于感情的沟通与交流,拉近同学间的距离,很多在社区内的网友也都成为了现实里的朋友。

3.吸引力大

校内、校友等网站除了设有聊天功能,还设置了各式各样的小圈子等,涉及面颇广,譬如影评、动漫、学术、星座、旅行等,内容较为贴近大学生生活,丰富多彩。兴趣的小圈子由用户自发组织,以网站作为交流活动的平台,寻找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同学形成固定的活动圈。因为是纯大学生社区,用户主要面向高中生、大学生及毕业后进入社会的白领阶层,文化层次、品味修养、热点关注等有普遍的共性。同辈间交流互动容易产生很高的心理认同感,相互间的可信度高,对大学生的吸引力自然大。

4.自我展示

纯大学生网络社区,不仅是大学生们聊天交友的互动平台,更是展现自我风采的绝佳空间。每个同学都会拥有属于自己的主页,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布置体现自己风格的个性主页。社区内的个人主页支持如:音乐播放器、背景图片、装饰挂件等代码,有能力者更可以自己编写程序,展现只属于自己的个性主页,让别人在浏览主页时可以对主页主人的喜好、个性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同时,在日志、相册、心情、分享等多种信息制作传播过程中,同学们在网络平台上展现自我风采,实现了“我的地盘我做主”。

二、基于校园SNS建立高校网络社区平台的必要性

校园SNS是当下大学生群体的时尚宠儿,走在流行的前端。其中包含了大学生的生活学习、内心世界、关注热点等,是了解当代大学生内心世界的平台。校内等纯大学生网络社区的普遍性成为研究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料库,不断更新优化。基于校园SNS的流行,建立高校校园网络社区对稳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是必要的。

1.校园网络社区的建设,升级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

基于当下校园SNS的流行趋势,建立高校校园网络社区的目的在于针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加强了主动性。网络作为虚拟社会存在,很好地隐藏了教育者的“他者”身份,有利于更好地建立教育互动模式。

“红色网站”、“德育网”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先行成功案例,让我们看到了网络时代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新契机。当下的网络不只是用于资源共享,互动交流已然成为一种时尚,高校网络社区就是要利用这一“时尚”,更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版本,在新的时代形势下主动出击,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性。

2.建设高校校园网络社区的优势

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灌输式教育亦可,但效果值得保留。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在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德育为首的指导思想。它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重在引导,那么用学生喜欢的方式是不是可以达到最大的、最好的效果呢?

首先,建设学校自己的校园网络社区。学生在宿舍社区范围内进入校园网络社区,两者相比,校园网络社区汲取的信息广、内容丰富、安全性高。网络抹去了地域的限制值,加速了交流互动。其次,教育工作者同样以“社区居民”的身份进入网络社区进行交流,很好地隐去其“他者”。平等身份的前提下进行交流,有利于教育互动模式的建立。再次,在社区范围内发布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相关的问题进行讨论,将思想政治教育渗入学习生活的点滴中,让学生参与教育的过程。在网络社区内,教育者本身起到的是引导作用,学生是受教育者,同时亦可是教育者。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教学相长的过程中认识什么是思想政治教育,从以往的生硬感中剥离出来,端正学习的心态。最后,校园社区间可以建立互动桥梁,推动线上线下活动,丰富大学生校园生活,有目的地培养大学生的良性竞争意识与社交能力,形成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氛围。

3.达到网络内部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有学者指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际上具有两种内涵:一是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二是基于网络的思想政治教育。前者是利用网络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后者则是针对网络行为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笔者认为,虽然前者包含了后者所指的内容,但狭义上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容忽视。

G64

A

1673-0046(2010)12-0111-02

猜你喜欢
校园社区政治
社区大作战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3D打印社区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政治攀附”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社区统战与社区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