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权之花的绽放与枯萎
——《觉醒》和《金色笔记》的女权主义之比较

2010-08-15 00:49
关键词:觉醒莱辛女权主义

林 铁

女权之花的绽放与枯萎
——《觉醒》和《金色笔记》的女权主义之比较

林 铁

1899年出版的凯特·肖邦的代表作《觉醒》和1962年出版的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被人们视为女权主义的两朵奇葩。解读两部作品中的妇女在各自时代背景下艰难求索女权的过程,指出两部经典著作共同预示了这样一个道理:男女的世界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绝对自由的女性是不存在的。

《觉醒》;《金色笔记》;女权主义

“女权主义”(Feminism)源自西方,可以理解成一个主要以女性经验为来源与动机的社会理论与政治运动。其最早出现在法国,意味着妇女解放,后传到英美,并逐渐流行起来。女权主义是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是一种男女平等的信念和意识形态,旨在反对包括性别歧视在内的一切不平等。无论是《觉醒》还是《金色笔记》,或隐或显,都显现出了“女权主义”的抗争。相隔半个多世纪,跨越大西洋,两部作品同样被视为女权主义的经典作品,并同样成为21世纪审视男女关系的研读作品。

一、惊世骇俗的经典之作

小说 《觉醒》(The Awakening)在1899年发表之后,如一股旋风席卷而来,在美国文坛掀起了轩然大波。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小说遭受谴责,圣路易斯等地的图书馆甚至把它列为禁书。到了20世纪50年代,这部小说受到重视,如今已被誉为美国现实主义的早期经典著作之一,并被改编成歌剧演唱。作者以主人公艾德娜·庞特里耶的自我意识和性意识的觉醒为主题,大胆而直率地探索了已婚女性的内心世界。

1962年发表的小说 《金色笔记》(The Golden Notebook)以“自由女性”的一部短篇小说为骨架 (可独立成篇),又分別以黑色、紅色、黃色和蓝色四部笔记呈现,属于“自由女性”的主角用钢笔斜斜地划去一页页的笔记,留下支离破碎的部分诞生一部新的《金色笔记》。这部小说无愧于“20世纪审视男女关系的巅峰作品”,它描写了多种女性思维、感觉和经历,包

括好斗、敌意、怨恨等等,令人惊讶。

二、超前激进的阶段性特点

西方女权主义运动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即第一代女权主义 (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现代女权主义 (20世纪初至60年代)和后现代女权主义(20世纪60年代至今)。根据两部小说发表的年份,我们可以将《觉醒》和《金色笔记》分别归纳到第一代女权主义和现代女权主义阶段。

第一代女权主义和欧洲工业革命同步,最初的诉求是妇女在受教育和立法上应当平等,在经济上与男性平等。她们主要是从经济方面诉求妇女的解放。这对以后的女权主义运动,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女权运动有很大影响。女作家肖邦显然走在了许多女性主义作品的前列,她不但不像福楼拜那样谴责《包法利夫人》中的爱玛,还歌颂自己的主人公艾德娜。另外,小说超前于同一时期的其他作品,主人公已不是单纯地要求经济和地位上的解放,而是毫无顾忌地把妻子不忠实丈夫描写成一件美好的事情,开始谋求“性解放”。在这方面,女作家肖邦走在了劳伦斯等很多男性作家的前面,具备了现代女权主义时期的很多特点。

现代女权主义时期,世界上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殖民制度瓦解,女权主义在这个大动荡的时期也各树大旗,风起云涌。“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主要是从经济和阶级斗争方面要求妇女和男性的平等,要求妇女在物质上的地位。而“激进女权主义”和“自由女权主义”却是在“性”方面诉求女性的“解放”,她们挑战的是整个男性社会和“性阶级”体制。不过,这一时期的女权主义,尤其是激进和自由女权主义对“性解放”的诉求,对一批女权主义作家产生很大影响。

如果说第二代的“现代女权主义”重实践,则第三代的“后现代女权主义”更重视超出女性范围的哲学思考,其社会主义和性自由的色彩更浓厚。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虽然身处现代女权主义阶段,但是它早已经有后现代的痕迹:“性解放”和将男女对立起来的女权思想,带来了无数家庭的破裂;单亲母亲,问题儿童和艾滋病流行,于是人们反思:社会值不值得为性解放和女权主义付出那么大的代价?

三、女权主义的明暗主次

《觉醒》的女主人公艾德娜是19世纪美国南方的一位28岁的贵妇人,两个孩子的母亲,过着和大多数夫人们相似的平淡而规律的生活,衣食无忧、物质富足。在一般人眼里,她应该是个幸福的女人,可事实却并非如此。艾德娜饱受压抑的痛苦。她与丈夫庞蒂利厄志趣不同、性格差异大,他们的思想有深深的隔阂,坐在一起无话可谈,没有任何思想交流。这种性格格格不入的生活,使艾德娜产生了不可名状的压抑感,这种压抑感使她孤独和痛苦,常常在夜里潸然泪下。

艾德娜与罗伯特虽然相爱,但貌合神离。艾德娜要求的是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要求女人与男人关系的平等,但爱人罗伯特却信奉传统观念——女人无权主宰自己的命运,女人的自由应由男人赐予,他仍然囿于大男子主义因袭的守旧思想。所以,当罗伯特发现庞蒂里厄不会给艾德娜自由时,他就放弃了争取实现爱情自由和幸福的斗争。

罗伯特的离去,使艾德娜因爱而产生的性的欲望无从宣泄,而情人阿罗宾则点燃了艾德娜的情欲之火,让她更深地思索人生,了解生活。但同时,她不时受到内心的谴责,觉得自己背叛了罗伯特;清醒时她鄙视自己,害怕自己就此沉沦。

《觉醒》中,肖邦对两性关系的描述能使读者感受到女性在强大的社会文化传统面前所面临的困惑、无奈以及难以承受的、压抑人性的精神磨难。相夫教子的生活使女性们隐隐地感到某种不满足,她们天性中有一种内在的、正在苏醒的东西;她们不把结婚、生儿育女当作女性生活的终点,不甘心灵魂被奴役的地位,她们渴望着更大的满足,即精神的满足。所以,生存还是毁灭,对于作品中的人物来说,不独是一个值得思虑的问题,而是一个不得不直面的惨淡的现实人生。在19世纪末那片压抑沉寂中,凯特借艾德娜之口,勇敢喊出了惊天的一声——“自由,自由!”觉醒之旅,重在觉醒的过程或者道路,而不是最终的结果,拥抱大海对饱受压迫的女性来说是一种解脱,更是重生。

(二)《金色笔记》

半个世纪后,当代的“艾德娜”又面临着怎样的人生呢?小说《金色笔记》通过莱辛对50年代周遭世界的观察与思考,在展现出20世纪中期广阔的社会生活画卷同时,剖析了当代“艾德娜”们真实的精神世界和她们面临的两性关系问题。

安娜爱情人迈克尔,喜欢和他在一起,尽“妻子”应尽的许多责任和义务;但迈克尔不喜欢独立、有思想的安娜,他时常嘲弄安娜。迈克尔的离去深深地伤害了安娜。保罗不仅带走了她获得快乐的能力,也带走了她获取快乐的愿望。她的经历多少也折射出安娜与她的情人或性伙伴的痛苦与无奈。由此可见,无论她有多少个情人或性伙伴,他们都不能带给她安全感和幸福感。

安娜和索尔·格林都曾加入共产党,在政治追求上都失望过;他们都曾是作家,拒绝以职业道德为代价来挣钱。两人由一开始的互相敌视、互相对立转变到后来的互相理解和互相支持,在即将分离的时候,他们彼此为对方写下了下一部小说的第一句话,暗示他们为彼此开出了救赎之路。最后,安娜的写作障碍症被解除了,索尔的小说也非常成功,他们都摆脱了分裂的内心世界,在两性和谐的曙光中,继续寻求着生命的完整。

虽然莱辛反对把她的作品看作是 “性别战争”的武器,但毫无疑问,其作品流露了强烈的女性意识和女权主义思想。正是这强烈的女性意识和女权主义思想使诸多的评论家和读者把此书划归到女权主义小说的行列。若仅从表面现象去判断,我们很容易把《自由女性》错误地当作全书的总纲,从而将女权主义放到很不恰当的位置。英国女作家、文学批评家安妮塔·布鲁克纳在《伦敦书评》上撰文,称莱辛是“原始形态中的女权主义自我意识的先驱。”由于她是莱辛同时代的女性作家,她的话似乎很有些分量。但其实,她并没有说到点子上。

其实,莱辛不是什么先驱,更不是极力主张女权主义的斗士,而是一个女权主义的悲观论者。“自由女性”在她笔下只是一个反语,莱辛是想以标榜女性自由为幌子来证明女性自由的非现实甚至荒谬。她的视野远比人们所能想像的要广阔得多,她的雄心壮志是想描述她所处的那个年代的道德气候和政治风貌。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种族主义等等,都是她笔下的基本命题。不能说《自由女性》不谈女权主义,但不是整部小说的主流,那导致女主人公精神分裂、患上写作障碍症的一切才是小说的核心。说《金色笔记》是女权主义的作品,只说出了其中的一点,而没有把话说全。与《觉醒》不同,女性主义只是《金色笔记》中的一个副产品而已。

四、残酷现实的结局

《觉醒》中,艾德娜享受身体及精神的双重觉醒,享受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愉悦,但是她逐渐意识到,作为一个独立的孤单个体,她不可能成功地反抗当时强大的社会力量。她发现,自己离自由独立越近,离世俗社会的距离就越远,总是不能同时拥有两者。既然没有人能够理解她所追求的自我身份的认同以及独立,那么艾德娜宁愿选择另外的生存地点而不是返回她根本不热爱的世俗世界。投入大海的怀抱意味着绝对的女权主义无法继续下去,也不能面对和回归男权社会。这是一种无奈与抗争,同时也是一种失败和妥协。《金色笔记》中,安娜自己是一个不完美的人,她想寻找完美的男人来弥补自己的缺陷,这本身就是不现实的。经过一段时间的抗争以后,两个女人都向现实妥协了:摩莉重新嫁了人;安娜虽然没有再婚,但也已从封闭的自我中走出。两本小说的结局给读者留下了这样一个印象:女权主义并不能帮助妇女获得真正的自由,离开了男人奢谈女权,这种思潮本身就没有多大意义。更何况人类所面临的问题很多,而且也更重要,女权主义还远远排不上议事日程。

五、结语

在西方严厉父权制度统治下的女性渴望自我身份认同以及独立的梦想,但步履艰难;无论是艾德娜还是安娜,都是反抗父权压迫的新女性的先行者,她们经历了从无知到觉醒这一艰难旅程,但是当她们所求更多的时候,就偏执地坚持着女权主义,脱离了家庭和社会责任。殊不知,男女的世界是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男人少不了女人,女人也少不了男人,绝对自由的女性是不存在的,只有两性和谐,才是女性主义的终极意义。

[1]D o r i sL e s s i n g.P r e f a c et oT h eG o l d e nN o t e-b o o k”,i nP a u l S c h l u e t e r e d.,AS m a l l P e r s o n a l V o i c e[M].N e wY o r k:V i nt a g e B o o k s,1 9 7 5.

[2]C h o p i n,K a t e.T h e A w a k e n i n g[M].2 d e d.E d i t e d b y M.C u ll e y.N e wY o r k:N o r t o n,1 9 9 4.

[3]多丽丝·莱辛.金色笔记[M].刘新民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 0 0 0.

[4]凯特·肖邦.觉醒[M].高清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 0 0 1.

I106.4

A

1673-1999(2010)01-0118-03

林铁(1981-),男,辽宁大连人,硕士,沈阳工程学院(辽宁沈阳110136)公共外语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为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英语语言文学。

2009-08-28

沈阳工程学院青年基金项目(Rwqn-q00901)。

猜你喜欢
觉醒莱辛女权主义
《西厢记》中女性主体意识的建构
意识的觉醒形象的抗争
浅谈年画中人物的变化与人的自我意识觉醒
AnAnalysisofFeminisminJaneEyre
女权主义REBORN重生
“觉醒”背后的美国华人群体
浅析女权主义的兴起
莱辛对民族戏剧的认识与卢梭的内在关联
门罗作品《逃离》的生态女权主义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