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罗斯特人生哲理在其诗歌中的象征主义表现

2010-08-15 00:49
关键词:岔路弗罗斯特树林

张 捷

弗罗斯特人生哲理在其诗歌中的象征主义表现

张 捷

美国著名现代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创作了许多广为传诵的诗篇,他在诗中运用象征主义手法,将生活中一个个极普通的意象赋予诸多的内涵和人生哲理,极其巧妙地道出诗歌的主题思想。以弗罗斯特两首著名的诗《未选择的路》和《雪夜林边驻马》为例,探讨其运用象征主义手法所表现出来的深刻人生哲理。

象征主义;人生哲理;矛盾

罗伯特·弗罗斯特(Robert Frost,1874-1963)是美国20世纪最负盛名的伟大诗人。他的诗歌在20世纪美国诗坛上独树一帜,享誉数十年而不衰,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而被尊称为 “美国诗圣”[1]。弗罗斯特被奉为1910年以后美国新诗的领袖,其原因在于他在诗歌创作中始终能够将深邃的主题思想与清新淳朴的语言风格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在很大程度上使诗歌成为一种雅俗共赏的文学形式,因而同时受到文学界、学术界和大众读者群的欢迎。20世纪初,现代诗派林立,他却没卷入任何潮流,而是始终保持自己的独创风格,沿用传统的诗歌创作手法,运用简单质朴的语言,熟悉的诗歌节奏和韵律及优美的语言风格来表达简朴的哲学思考,在传统的诗歌形式中注入具有现代人复杂的思想特征的内容:人类生活中两难窘境的深沉的哲学思考,以及在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困惑和矛盾心理[2]。他的诗歌结构布局严密、细致,加之用主观的意象折射客观世界,使他的诗歌看似简单却内涵深刻,读后常常有所领悟。

在长达70年之久的诗歌创作生涯中,弗罗斯特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如 《修墙》(Mending Wall),《未选择的路》(A Road Not Taken),《雪夜林边驻马》(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白桦树》(Birches)等。本文拟从诗人两首非常著名的诗《未选择的路》和《雪夜林边驻马》为基点,探析诗人在诗中运用独特的象征所彰显出来的深刻的人生哲理。

一、人生岔路口的艰难抉择

弗罗斯特常在诗歌中以质朴、简明的语言和幽默的笔触向人们描述那些栩栩如生的乡间景物、乡村生活的经历和感受,把他对于社会人生的见解溶于自然景物的描写中。换言之,诗人善于运用眼前看似平淡无奇的小事,甚至一瞬间的感受,来表达一个深刻的思想或哲理。“他写诗通常采用生活中常见的情景或事件,加以提炼,使之典型化、抽象化,因此,在他的诗歌中,极普通的事情也常能促人深思、发人深省,这就是他高超的诗歌艺术之所在。”[3]

在其诗歌中,诗人常用其内心的小矛盾来象征人生际遇中影响命运的许多大矛盾。在运用象征来表现人生的矛盾方面,《未选择的路》即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这首诗很好地展现了诗中人在位于人生岔路口时的艰难抉择,诗人用质朴的语言以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岔路口来象征人生面临的一系列艰难抉择,并指出这些抉择一旦选定便再也没有回头的余地。

全诗一共4节,可分为两层。第l-2节为第一层:第l节交代了树林里有两条道路,其中的一条极目望去,消失在丛林深处,诗人处在岔路口,面临着抉择;第2节,诗人叙写自己选择了另一条路,它“荒草萎萎,十分幽寂”(it was grassy and wanted wear),但诗人认为它“显得更诱人,更美丽”。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我”的双重矛盾:第一重矛盾是不能同时涉足两条路。这一重矛盾中诗人描述了“我”站在岔路口,为不能同时涉足两条路而感到的遗憾——一条路平坦通畅,极目可望见它的尽头,而另一条路幽寂荒凉,充满着引人探索的诱惑;第二重矛盾是在明了不能同时涉足两条路之后,究竟选择哪一条路的问题。在经历了复杂的心理过程之后,“我”终于选择了那条人迹更少的路,想让另一条路留待日后去走。但这显然是诗中人做出抉择后的一种自我安慰,因为“我知道路径延绵无尽头,恐怕我难以再回返”(Yet knowing how way leads on to way,I doubted ifI should ever come back)。而诗中人选择人迹罕至的路并不是草率决定的,虽然他知道另一条路可能平坦通畅,可他仍然选择了那条幽寂荒凉的路。

在第三节中,诗人交代尽管“我”对另一条路也是留恋的,但却宁愿走一条别人很少走的路。这表明了“我”不愿随俗的心迹和沿着选定的路走下去的决心。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此处流露出的一些踌躇、一丝矛盾,可这并非担心自己的选择是一个错误,而是对人只能选择一条路而感到的遗憾。第四节,“我”遥想到未来或许会回首往事,或许会意识到此时路的选择决定了一生的命运。这里,诗人将全诗的思绪推到了最高潮,他将“黄色树林”(yellow wood)里的两条路与可能不同的人生道路结合了起来,让我们意识到这偶然的选择或许会影响到一个人的一生。诗歌在这里戛然而止,为读者留下了想象与思索的空间。

诗歌的题目是“未选择的路”,诗人描写的是人在一个树林中对不同道路的选择,但我们不难看出,诗中所描写的岔路就是人生岔路的象征。在这首诗里,诗人不仅写了他在不同道路间的选择,尤为重要的是,当他选择了一条路的时候,他又对另一条路充满了感情与遐想。在这里,诗人强调了人生的偶然性与神秘性,提醒我们人生本来就有无限丰富的可能性。当我们在一条道路上行走时,本来是会有岔路口可能将我们带到另外的道路上去的,而在我们面临选择时,不同的选择可能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的命运。或许正是这不经意的选择,将来我们在蓦然回首时,才知道它曾多么深地影响了我们的生活。

诗人的着眼点是选择本身,但以具体的描写入手,我们首先看到的便是黄色树林中的两条道路,但诗人的笔触却将这朴素场景的描述赋予了更深的含义。在这里,象征手法的运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使言简意赅的描写具有了丰富的内涵,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每一个读者都能够在这首诗中发现自己的生活体验,从而受到触动,引发深深的思索。

从表面上看,第二条路有时可能比第一条路看起来更富有魅力,一路上芳草如茵,空气也清新喜人。因此诗人说“perhaps having the better claim.”但实际上,即使选择了第二条路,走过去却还是要把芳草踏平的。

“路”是此诗最重要的一个意象,既是具体的道路,也具有人生道路的象征意义。古今中外不少诗人作家都曾使用了道路的这种双重意义,比如屈原的诗中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句子;鲁迅也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他们都赋予了“路”以不同的含义,表达了对人生的不同看法与态度。

二、个人意愿与生活责任

除了描述人在处于人生岔路口时面临的两难抉择外,弗罗斯特在其诗歌中还向我们展现了人在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困惑和矛盾心理。是直面现实人生还是消极逃避呢?在《雪夜林边驻马》一诗中,弗罗斯特就是从这个角度出发,通过诗中人的视角,表达了他对人生、社会的认识和思考。

《雪夜林边驻马》的背景是新英格兰乡间,其间有树林、湖泊、原野以及远处的村庄和农舍,时间是一个雪花纷飞的黄昏。诗中描写了一位步履沉重的赶路人牵着一匹小马奔波在茫茫雪原的暮色中,他走到一片幽深可爱的林边停马歇脚,并陶醉其中,虽依依不舍,却不得不离开,继续他的行程。表面上看,这只是一首非常普通的田园式的抒情诗,内容也只是描写诗中人无法在赶路和欣赏间做出选择的内心矛盾情绪。而实际上,他是为直面现实人生还是消极逃避的问题所困扰,何去何从,一时无以适从。眼前的雪景是幽静的,而诗中人的内心却是不平静的,它象征着现代人在黑暗、混乱、无序、支离破碎、人被异化的现实中惶恐不安以及从美景中寻得片刻超脱于世俗生活的宁静和短暂麻醉。

这首诗的标题是句陈述句 “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正如标题所言,诗人似乎只是叙述了在一个雪夜,诗中人小憩于林中这一极为普通的事情。然而,但凡读过这首诗的人都能从它简单、朴素的语言中读出其间的言外之意。这首诗给读者最强烈的感受就是诗中人似乎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他的生活充满矛盾。诗中的“我”见到迷人的林中雪景,停了下来,陶醉了,久久不愿离去。然而,他最终还是意识到他有约在身,得赶路 (But I have promises to keep/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 字面上,诗中“我”内心的矛盾就是生活的责任和追求美之间的矛盾。它告诉我们为了生存的需要,我们不能总是沉醉于美的怀抱之中,还有许许多多更重要的事情等待我们去完成。

在此诗中,“树林”象征诗人所向往的某个仙境或是天堂。然而,这个天堂也并不完美。“树林”在诗中有两个意象:一方面,它被雪覆盖着(filled with snow)并且可爱(lovely);另一方面,它黑暗(dark)且深邃(deep)。林中的雪暗示着这片仙境般的净土是如此的纯净、安详和可爱,而它的黑暗和深邃刻画出树林的神秘和充满了不确定性。这样的象征可以理解为:在人们心中,天堂是人人都向往的地方,但是没有人能真正描述天堂的样子。因此,对于想逃避现实世界的人来说,天堂既具有吸引力又充满神秘感。“一年中最黑暗的夜晚”(the darkest evening of the year)是白天和黑夜的交替点,是睡着和醒着的交替点,是不清醒和清醒的交替点,是过去和未来的交替点,它体现了诗中人当时徘徊在绝望和希望的交叉口复杂和矛盾的情绪。

简而言之,与弗罗斯特的其他诗一样,这首诗也是关于生活中的种种矛盾和如何做出选择的问题。诗人希望进入另一个世界,但又很清楚自己在现实世界中的责任。而且,即使是天堂本身也充满了矛盾,一方面它可爱纯洁,另一方面它又神秘莫测。在矛盾面前,诗中人做出了艰难的抉择:把梦想放到一边,在现实世界里继续前行。在人的一生中,梦想和现实之间总是有一段距离,因此,怎样在两者中取得平衡做出正确的选择就成为一个人终身要面对的一个难题。

三、结语

对诗歌创作,弗罗斯特有独具一格的方法与原则,他认为诗歌应“始于愉悦,终于智慧”[4],应该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想上的启迪。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弗罗斯特用简单的语言、丰富的象征,巧妙地将自己对社会、自然、人生的了解和思考融于丰富的诗歌形式之中,运用人们熟悉又带有神秘色彩的自然场景,向人们阐释人生哲理,向人们展示他理解的人生以及他对人生、社会的探索。

[1]程爱民.2 0世纪英美文学论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 0 0 2.

[2]黄宗英.英美诗歌名篇选读[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 0 0 7.

[3]姜涛.美国诗歌赏析[M].北京:新华出版社,2 0 0 6.

[4]U n t e r m e y e r,L o u i s,e d.AC o n c i s e T r e a s u r y o f G r e a t P o e m s..N e wY o r k:P o c k e t B o o k s,1 9 7 5.

I712.072

A

1673-1999(2010)01-0121-02

张捷(1980-),女,常熟理工学院(江苏常熟215500)外国语学院讲师。

2009-08-02

猜你喜欢
岔路弗罗斯特树林
那一次,我站在岔路口
没有鸟叫,关了窗吧
秋天的树林
在树林里捉迷藏
岔路与选择
岔路失羊
观察:户用光伏岔路口
雨后的树林
以介为主 零星散译*——弗罗斯特诗歌在中国的译介:1949年以前
对罗伯特·弗罗斯特《未选择的路》译本的文体学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