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淮北地区民俗文化资源概述

2010-08-15 00:49谢政伟王怀平
关键词:泗州戏五河淮北地区

谢政伟,王怀平

安徽淮北地区民俗文化资源概述

谢政伟,王怀平

阐述安徽淮北地区的民俗文化资源,认为不少项目已跻身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国内外有着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展现出良好的发展潜力。

淮北地区;民俗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

民俗文化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安徽淮北地区(包括蚌埠、淮北、阜阳、宿州、亳州5市)有着悠久的历史文明,文化底蕴十分深厚,蕴藏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资源。这些民俗文化资源既包含着本地区人民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及文化意识,又体现了本地区人民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其中不少项目已跻身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展现出良好的发展潜力,日渐受到各地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一、民间舞蹈

淮北地区民间舞蹈丰富多彩,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及乡土气息,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花鼓灯。相传花鼓灯最迟出现于宋代,是汉民族中集舞蹈、灯歌和锣鼓音乐、情节性的双人舞(或三人舞)和情绪性集体舞完美结合与一体的民间舞种,是汉民族最具代表的民间舞蹈,是淮河流域文化在舞蹈中的集中体现,在国内外具有较大的影响,曾被周总理誉为“东方芭蕾”。花鼓灯已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安徽省民间舞蹈唯一入选项目,且被确定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国家中心39个试点项目之一,为汉族舞蹈中唯一入选项目。同时冯国佩等3人作为传承花鼓灯艺术的杰出民间老艺人,已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在文化部公布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名单中,怀远县及禹会区秦集镇均被命名为“花鼓灯之乡”。怀远县还被省文化厅命名为“安徽花鼓灯艺术之乡”。

近年来,蚌埠、阜阳两市对花鼓灯艺术非常重视,先后通过举办花鼓灯艺术节等形式加以宣传。蚌埠市政府还出台了保护与发展花鼓灯的规定,使花鼓灯的保护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关单位倾力打造的花鼓灯节目《鼓乡情韵》作为汉民族民间舞蹈代表参加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表演,有效地扩大了社会影响。作为本地区民俗文化的杰出代表,原生态的花鼓灯已濒临消失,有关市、县为此进行了全力抢救与有效保护,比如将花鼓灯保护纳入有关县(区)政府年度考核目标、建立中国花鼓灯博物馆及花鼓灯生态保护村、成立省级花鼓灯歌舞剧院、加强花鼓灯队伍建设、制定花鼓灯传承人管理办法等,为保护花鼓灯艺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此外,“花蝴”等4项入选省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李夕茹等2人入选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棒鼓舞”等4项入选省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它入选市、县(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花挑舞等10余项。

二、民间戏剧

本地区民间戏剧首推宿州、蚌埠的泗州戏。泗州戏是安徽四大剧种之一,流行于淮河两岸,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它是在说唱的基础上大量吸收民间的“压花场”“旱船舞”等舞蹈表演形式,具有活泼明快、质朴爽朗、刚劲泼辣的特点,充满浓郁的皖北乡土气息,已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陈若梅等三人作为传承泗州戏的杰出民间老艺人,已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泗县是泗州戏的发源地,泗州戏在当地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泗县被文化部命名为泗州戏之乡。当地政府通过举办两年一届的中国泗州戏文化艺术节有效地宣传了这一艺术,加深了民众对泗州戏的了解,增强了保护意识。蚌埠市政府出台了保护与发展泗州戏的规定。成立于1950年的蚌埠市泗州戏剧团经安徽省有关部门批准升格为安徽泗州戏剧院,该院近年来创作了不少泗州戏精品,屡次在国内获奖,为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探明了一条新路。

此外,“淮北花鼓戏”等3项已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剧等2项同时入选省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吕金玲等12人入选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淮北梆子戏等3项入选省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它入选市、县(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四平调等多项。

三、民间音乐

当地群众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抒发性情及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创造了多彩多姿的民间音乐,五河民歌就是其中的代表。五河民歌形成于明代洪武年间,其种类繁多、曲目丰富,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形成以五河为中心,传播到皖苏两省十几个县市的广大地区,产生了一批优秀曲目,其中《摘石榴》获得2001年南宁国际民歌节金奖。五河民歌作为五河县的文化名片,深受当地政府及有关部门的重视。近年来,该县正积极筹建五河民歌艺校以便于传承五河民歌,并组织有关部门加紧普查,深入挖掘、搜集并整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五河民歌。此外,通过参与首届中国农民歌会、举办民歌歌会等途径不断提升五河民歌的知名度。五河民歌现已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王芹等2人入选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淮河锣鼓等2项入选安徽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濉溪县临涣镇还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唢呐之乡”。

四、民间美术

民间美术是指有民众自发创造、享用并传承的美术,主要涉及剪纸、绘画、雕刻、刺绣等类型。其中民间剪纸艺术在本地区比较流行,出现了程建礼等一批剪纸名家,阜阳民间剪纸尤为突出。相传阜阳在南北朝时就出现了剪纸艺术,阜阳民间剪纸群众基础较好,几乎村村都有。为避免剪纸艺术失传或萎缩,有关方面积极促使剪纸艺术进校园,并建立培训基地,培养了不少的剪纸爱好者。阜阳民间剪纸现已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阜阳界首及颍州区均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剪纸之乡”、太和县及萧县均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书画之乡”、灵璧县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年画之乡”。界首市还被省文化厅命名为“安徽剪纸艺术之乡”、太和县被命名为“安徽书画艺术之乡”。此外,灵璧钟馗画等2项入选省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灵璧县被命名为“安徽钟馗画艺术之乡”。亳州剪纸等2项入选省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王炳华等6人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杨氏微雕等2项已入选省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杨氏微雕艺术炉火纯青,享誉海内外,作品屡被海外知名人士收藏,杨氏微雕第二代传人杨其鹏的发雕作品还创造了多项世界吉尼斯纪录。其它入选市、县(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王世祥雕塑等多项。

五、民间手工技艺

淮北地区人民勤劳能干、吃苦耐劳,他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逐渐积累了许多独特的手工技艺,显示出非凡的智慧与创造力。本地区的民间手工技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界首彩陶烧制技艺可谓其中之精华。界首彩陶曾被学者称为“中国近现代四大彩陶之一”,其烧制技艺据传最晚出现于宋代,现已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卢群山、王京胜2人作为该技艺杰出代表,已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界首市田营镇被文化部命名为彩陶烧制之乡。近年来,卢群山等彩陶艺人在传承基础上大胆创新,创作了《刀马人》等一系列精品。此外,宿州乐石砚制作技艺已入选省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李英等4人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符离集烧鸡制作技艺等5项入选省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防止不法分子以假乱真、以次充好,宿州市有关部门积极谋划,促成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06年就符离集烧鸡颁布了国家标准,对烧鸡加工制作工艺等方面作了非常明确的规定,有效地保护了这一手工技艺。其它入选市、县(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蚌埠玉器加工技艺等10余项。

六、民间杂技与竞技

本地区民间杂技与竞技发展历史悠久,据传汉代在阜阳临泉县就存在杂技活动,东汉华佗模仿虎、鹿、猿、熊、鸟等动作形态创编“五禽戏”,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宿州埇桥马戏现已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李正丙等4人入选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宿州市埇桥区被中国杂技家协会命名为中国马戏之乡,有关方面正积极做足马戏文章,通过举办马戏艺术节等形式宣传埇桥马戏的风采。阜阳临泉县的杂技、马戏艺术的群众基础较好,近年来在当地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下已取得蓬勃发展,临泉县已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杂技、马戏之乡”。华佗五禽戏是国家规定推广的健身气功项目之一,已入选省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董文焕等2人入选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亳州是五禽戏的发源地,当地政府正努力申报使其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积极筹备举办“华佗五禽戏健身节”以扩大其国内外影响。此外,晰扬掌已入选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利辛猴戏等已入选有关市、县(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七、民间集会

淮北地区民俗集会活动丰富多彩,成为人们娱乐休闲的重要方式。本地区的界首苗湖书会、临泉抬阁已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苗湖书会自动入选省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该书会起源于清嘉庆年间,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临泉抬阁同时入选省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怀远县涂山禹王庙会是本地区较为大型的庙会,现已入选省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相传自唐代起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淮河流域的民众就自发在涂山举办朝禹庙会,以颂扬和纪念大禹治水功绩,甚至出现10万余人参与的盛况。此外,五河清明庙会等2项入选省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它入选市、县(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长淮卫庙会等多项。

近年来,本地区的民间庙会、灯会等在大型民间商贸活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各地政府在利用大型庙会、灯会等进行招商引资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宣传了这些民俗文化。

八、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保存在人们的记忆中,依赖世代口耳相传,主要包括神话、传说及各种民间故事等形式。淮北地区历史悠久,民风淳朴,民间流传着许多感人的故事、传说,影响着一代代的淮北人民。其中一些故事具有极强的教育意义,比如“鞭打芦花”这一故事发源于宿州萧县。据传与孔子弟子闵子骞有关,子骞遭受继母虐待,冬天只能穿用芦花做的衣服。其父因此欲要休妻,子骞跪求宽恕继母。尽管该故事经后人口耳相传说法不一,但子骞的孝行一直为后人所称道,影响了一代代的宿州人,“鞭打芦”花现已入选省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汪永言入选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涂山大禹传说”等二项入选省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涂山大禹传说”在淮河流域流传甚久,大禹治水精神一直激励着淮北两岸的人民。此外,其它入选市、县(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朱元璋传说”等10余项。

近年来,淮北地区各地日渐认识到民俗文化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积极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05]18号)要求,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比如在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相继推出后,纷纷推出市、县(区)级名录、成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民俗文化扶持等。但不可否认的是,民俗文化的抢救与保护工作在本地区还处于起步阶段,形势仍不容乐观,诸如普查不够全面深入、宣传不甚到位,许多民俗文化资源还不为人知;重申报轻保护、重大项目轻小项目、在开发利用中重经济效益轻社会效益、重眼前利益轻长远利益等问题在本地区还不同程度地存在。此外,有关民间艺人对民俗文化继承有余创新不足,年轻一代对民俗文化缺乏兴趣,民俗文化难以得到有效传承等。

如何在保护中合理利用、在利用中有效传承本地区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如何切实促进本地区民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这仍是本地区面临的一大课题,我们将作进一步分析探讨。

[1]钟敬文.民俗学概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 9 9 8.

[2]乌丙安.中国民俗学[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 9 8 5.

[3]王娟.民俗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2.

[4]杨果.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图典[M].合肥:黄山书社,2 0 0 8.

[5]张纪.传承民族民间民俗文化艺术与发展群众文化[J].学术论坛,2 0 0 5(10).

[6]谢克林.从花鼓灯的保护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机制体系的构建[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 0 0 4(4).

K892.454

A

1673-1999(2010)01-0141-03

谢政伟(1975-),男,湖南衡阳人,硕士,安徽蚌埠学院(安徽蚌埠 233000)讲师,研究方向为语言、民俗文化;王怀平(1968-),女,安徽巢湖人,硕士,安徽财经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文艺理论、民俗艺术。

2009-08-29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安徽淮北地区民俗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2009SK419)。

猜你喜欢
泗州戏五河淮北地区
论微时代背景下泗州戏的传承与发展
淮北地区麦茬机插优质食味粳稻氮肥减量的精确运筹
地方戏曲传承发展的泗县探索
论基础教育对泗州戏的传承
祝贺五河创建诗词之乡动员大会
探究网络时代泗州戏的传承与发展*
五河小调
五河民歌特色研究
淮北地区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产业化开发与运作研究
北京市通州区被明确为京杭大运河北起点 五河交汇处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