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建本科院校开展学科建设问题的思考

2010-08-15 00:47
巢湖学院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新建特色学科

朱 明

(巢湖学院教务处,安徽 巢湖 238000)

对新建本科院校开展学科建设问题的思考

朱 明

(巢湖学院教务处,安徽 巢湖 238000)

新建本科院校在顺利实现办学转型之后,不可避免的面临学科专业如何建设的重要问题。由于外部促动和内在需要,加之受传统、地理位置等质素影响,院校迫切需要强化处于全面建设中心环节的学科建设,既要求真务实的从理念、过程等多方面进行研究思考,提升建设水准,也要科学谋划如何体现和实现院校办学特色,规避办学风险,因此,建立针对于这类院校的学科建设模式有利于更好的促进院校适应性发展。

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模块;建设模块

在高等教育结构体系中,新建本科院校属独特的中间过渡层,区域上多数位处省会以外的地方城市,它们生命力娇弱但充满新生细胞,发展前景广阔但办学风险较大,求生存谋发展是当务之急。众所周知,学科建设是高校全面建设的核心,是提升院校教学、科研、社会服务职能的基础平台,也是提高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由于新建本科院校组建成分相对复杂,多由专科、中专学校等升格、合并而来,性质上虽已是本科,实质很多却是“像”本科,缺少真本科应有的内涵和韵味,加之,升本后的建设又不同程度存在盲目与随从、前后办学衔接不当、资源调配不适等不良现象,因此迫切须通过加强学科建设来提升内涵。但究竟该怎样建,如何贴切诸类院校特点和实际,对此,我们应认真审思,努力探索学科发展规律,科学规划,深思策略,在充分考量自身实力、避免盲目的基础上,由此及彼,同等类型讲超越,不同类型讲追赶,实现适应性发展。

1 学科建设理念及其内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和指针,是“愿景及方向之指引原则”,“有理念即有方向感,即有目标性;有理念方有准绳,方有标杆。”[1]作为新生力量,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不能“盲”,既要积极大胆借鉴,也要自求创新获取“原产地”效应,同时还要重内在修炼、务实进取,创自主品牌,由此,学科建设应努力建立一种体现“标向瞄准、夯实基础、稳步超越、监控纠偏”的建设理念。

1.1 标向瞄准。学科发展崇重研究,讲求通过研究来提升学科的整体建设水平,而是否具有较高层次学位点是重要的衡量标准。“学位点建设是高校学科建设水平最为重要的标志,其本身既是学科建设的产物,又是推动学科建设发展的重要动力。”[2]新建本科院校虽然有诸多不足,无论“何所为,何所不为”都应将争取高层次学位点作为奋斗目标,且目标“应定的高些,不能定的太低”,[3]这既为院校学科建设提供了方向和标准,追求有的放矢,有利于形成学科层群,避免建设中的盲目和迷茫,也有利于寻找其中存在的问题,科学谋划,稳步推进。此外,学科建设要避免模式趋同,要紧密贴切院校实际,之中不断添加特色质素,走特色化发展之路,可适宜考虑应用性学位点建设,另辟蹊径。

1.2 夯实基础。目标和方向是引领前进的灯塔,厚实的基础是实现目标的先决条件。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科基础并非一穷二白,以往累积的经验是宝贵的财富。打基础好比打地桩,基础不牢固,“楼”盖的再高也会禁不住大风雨。面对激烈竞争和强烈压力,我们需要保持自信和冷静,要抓好基础,尽一切力量打牢基础,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基本条件保障、基本科研力量等,讲求后发千钧之力。

1.3 稳步超越。学科建设本身是复杂的,又关乎学校命运和前途,我们应有脚踏实地、稳步前行的姿态,要根据规划和分段目标认真做好各项工作,同时讲求效率和质量,不盲目比攀,不好大喜功,用实力去比拼和超越,在“同质化”竞争中以“异质”实现领先,实现“同质竞争异质生存”[4]式的发展。同时,要注意准确把握学科的现实差异,找准建设与发展的思维逻辑起点与逻辑终点及其两者间的必然联系,从而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5]避免急于求成。

1.4 监控纠偏。学科建设中,一些如决策失误、措施不力、行为懈怠、投入不足等都可能使建设偏离既定路径造成重复建设、枝节失误等问题,在有限的资源和力量条件下这势必给院校带来额外负担,增加风险,也会挫伤建设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产生诸多负面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学科建设进行全程质量监控和评价,一者及时修正偏差,归之于正途;二来辨证施治,提供良方,这就需要我们在建设过程中做到建与评两手齐抓共管,形成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长效建设机制。

由上,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一要定标,二要打桩,三要走好线,四要抓指挥,四者统一协调。要树立科学的建设理念,根据院校实际和规划制定切实可行和力所能及的建设目标,确立可行的建设模式,展开系统建设,以构建完善、科学、齐全的学科布局与体系。

2 学科建设基本思路

学科建设非一言以概之。宏观上,我们要考虑其与院校的办学定位、科研、教学等关系,微观上要重视枝节修善,如学科遴选、布局结构、方向凝练、梯队组建等,因此,怎么建、角度和方向都是关键。鉴于新建本科院校自身特点,考虑办学导向和社会需求,为此,提出一种“模块化”学科建设思路,即以“建”为中心、“评”为辅助、“特色”为色调,以“塑造特色优势——重点建设——特色发展”为基本路径,构建一个内容包含学科探察、特优分析、重点建设、规划实施、梯队建设、生态平衡、质量控制等七个方面在内的完整的建设模块。这好似加工厂,输入端是原材料、粗胚,即院校所拥有的人、财、物资源以及传统和经验等;中间是“加工车间”,即由不同要素构成的“加工模块”;输出端是成品,即按照加工理念、目标等精造出的产品——特色和优势学科及学科群。

2.1 基本原则。原则是人们观察和处理问题的准则或指导人们从事某些活动的基本要求,学科建设中,首先要明晰应该怎么建,这是基本认识前提。为此,一要坚持需求引导,服务社会是大学的主要职能之一,学科建设的根本在于提升院校的学科、专业整体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科研水平、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实现为社会服务。由于新建本科院校多数位处地方,区域条件和优势相对有限,这就决定着其与地方的命运息息相关。因此,学科建设要坚持以社会需要为导向,与地方经济、文化和科技等有机融合,立足地方,服务地方,促进区域发展,实现校域发展有效联动。通过建设取得的成绩,如科技成果、产业发明、专业人才等来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并根据潜在的社会需要和结构变化不断调整努力方向,进一步推进学科蓬勃健康发展。二是强调重点突破,学科建设工程代价巨大而繁杂,需消耗大量资源才能有所成效,没有较为厚实的物质基础,建设条件难以实现优越,杰出的学术梯队将难以稳固,科研水平就会降低,优秀的生源和“输出产品”也会得不到保证,因此我们在设法扩补资源努力的同时不要在资源分配的问题上平均用力,而应把更多资源投放到最有实力、最有潜力、最能体现特色和优势的方面,“一定要有重点,哪几个学科要重点发展,不行的要慢慢淘汰掉”,[6]要以重点来带动学科整体水平的突破和提升。三是保持瞻前求变,学科建设要体现三个符合,即符合学科内在发展规律,符合院校定位、办学和发展实际,符合地方经济、人才和科技所需。规律是不断探索和认识的,发展是滚动向前的,社会需求是不断变化的,这要求我们应具有战略性的前瞻眼光,着眼于走在时代前列和学术研究前沿,立足现实并科学引领院校发展,同时还应灵活求变,自主创新,避免千篇一律、整齐划一。四要讲求科学可行,科学的学科建设和学科建设的科学性是进行学科建设要密切注意的两个内涵,讲究科学是基本的行为立足点。学科的调研分析、规划论证、方案制定、具体措施和实施策略等都必须在科学的前提下进行,否则就会导向误区,同时还必须考虑院校现状以及现存和潜在的条件,不好高骛远,也不枉自菲薄,实事求是,体现适切性。

2.2 模块构建。新建本科院校学科建设的突出问题是基础薄弱、资源和投入不足、认识不清、管理僵化、研究水平低下等。“可为而不为等于放弃发展和竞争的机会,但不可为而勉强为则是资源的浪费”,[7]为此选择适当的切入点至关重要。鉴于此,建设应突出走 “塑造特色优势—→重点建设—→特色发展”的路子,结合已有基础和办学优势,迅速凝聚院校的最强、最精、最优将其作为建设重点,以此为突破口形成科学的学科发展格局。模块具体组成包括七个子模块:

(1)学科探察。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开展学科建设首先要分析现状:一是校内摸底。在打破职能界限和学术壁垒的前提下,对院校现有的各类专业、学科全面摸查,根据学科的内涵、标准和特点重新归类和梳理;再结合师资队伍结构和层次、科研水平高低、硬件条件等对各学科进行区分整合,确定出水准和实力相对较强的专业和学科;二是校外放眼,要将视野放宽,开展比较研究,了解学科在一定区域甚至国内的发展状况,包括研究动态、发展潜力、声誉地位等,由此划定各学科的轻重,为确定建设重点打下基础。研究中,要尤为注意视野问题,不能仅局限于同一区域兄弟院校间,如一省之内,更须关注跨区域不同层次院校,凡办学实践中成效佳者均可为我所用,取长补短。

(2)特优分析。特色是生存之根,是竞争之本。院校发展如何不在于模仿或随从的程度,而在于由内而外具备的“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特有内涵和品质,在于自有的“杀手锏”。若忽视这些独特质数片面追求所谓的综合、拔高、超越,那么不仅会造成建设失误和行为趋同,甚至连固有的、积淀的优势和特色也将失去。得天独厚的“先天特色”与生俱来,如师范院校的师范特色和教育优势、医学院校的医学特色和医科优势等,但更重要的是养成的“后天特色”。先天存在通过后天努力,从而形成从无到有至优至精。无论先后天都同样重要,都须细细分析。此外,还须考虑地域环境和特征,要充分利用和深度挖掘地域优势,在体现地方特色和为地方服务中找准科技研究领域、产业发展趋势、人才技能需求缺口等来引导学科发展,实现多赢。

(3)重点建设。摸清了底,详析了特色和优势,接着要确定建设的重点。由于条件有限,学科建设实行通盘上要不得也难做到,要有侧重的选取一两个重点学科,凝练方向,以此为重点才科学可行,“这样才知道该如何去努力”,[8]且努力方向一旦确定,就要坚定不移、一以贯之,任何时候和情况下都不能摇摆不定。此外,“我们决定了哪些事情需要优先考虑,然后就将现有的力量集合起来”,[9]在政策、投入和配备等上给予重点支持,使之成为高级人才汇聚、先进思想活跃、研究氛围浓郁、配备设施齐全的“平台与基地”。

(4)规划实施。学科建设要求方向准、脚步稳、心态平,既要充满斗志和自信,也要紊而不乱,要制定详细科学而可行的建设规划。规划是蓝图,是宏伟目标和愿景,是提高学校声誉和影响力的依本,同时还具有很强的激励作用,能够激发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当院校的学科规划和目标与广大教职工的内在要求相一致,就会形成海纳百川、战无不胜、团结一心的强大力量,有了这种力量,我们的学科建设必将实现不断超越。至于规划则一要量体裁衣;二要追求经典不落伍;三要阶段推进,从研究方向的凝练、科研基地建设、管理体制和机制创新、学术梯队构建等方面做到科学部署和统筹安排。

(5)梯队建设。学科带头人和学术梯队的培养是学科建设的核心。一流的学科彰显一流的院校,一流的学术队伍代表一流的学科。学术队伍的优劣关乎学科建设的成败,其中又以学科带头人遴选为重。由于新建本科院校各方面条件相对劣于“老本科”院校,使得优秀人才进少出多,难以吸引并留住高层次人才,这就需要院校强化人才策略,一是从战略高度重视学科带头人遴选,坚持“高、精、尖、贤能至上”原则,讲求“三公一民”,采取外引或内选等方式遴选若干学术造诣高超、组织管理能力强、人格风范高尚的学科带头人,过程中注意避免“近亲繁殖”、“裙带关系”等不良现象;二是选拔精干的研究队伍,重视结构优化、合理搭配、唯贤举能;三是“萝卜填坑”,因需设岗,引进适切性人才并建立灵活合理的人才上下流动机制。

(6)生态平衡。学科建设贵精不在多,当然也不能“独木成林”,同样要注意“生态平衡”。由于学科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交叉与共生,一类学科必然与其他学科发生关联,如此,学科间形成了复杂的链网结构,并使学科发展存在着互动效应,若顾此失彼,长远看将对学科发展不利,因此我们应重视这种平衡,在抓重点建设的同时实现学科的“重点、主干、支撑、生长”层次化支撑与推进,最终实现学科的链网结构、生态化发展。

(7)质量控制。在学科建设中,我们不能仅仅关注“建”的环节,还须努力构建一种包括输入评估、过程评估、输出评估在内的全面质量监控与评估系统,制定出相应的质量评估标准,不断对学科建设各阶段成效进行监督控制,同时,在基于事实基础上作出科学的价值判断,查缺补漏,并及时给予反馈,从而保证建设成效。

以上各环节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学科建设模块,彼此相互联系、相互协调,若其中任何一个出现问题都可能影响全局,而对可能产生不利影响的任何因素我们都须予以重视,及时排除险情或故障。

3 注意的几个问题

除上所述,在进行学科建设时我们还需注意一些问题,一是要突出四点;二是要妥善处理好几个关系。

3.1 突出四点,即突出重点、突出应用、突出交叉、融合和突出效益。要根据“原材料”特性、“产品”加工理念、“制造单位”的实际等创新、创造出具有特色的拳头产品——优势学科;产品应适应于市场需要,满足消费者需求;在生产主导产品的同时求得产品的品种、类型、口味多样化;要使生产出的产品为制造单位带来较好的效益,包括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

3.2 关系处理。一是处理好教、研和管间关系。长期以来,高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三者互有矛盾,彼此的关系一直是我们研究的重要范畴。成“本”给了院校良好的发展契机,也需重新审思这三者的关系与平衡。教学是中心,是大政指针,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新建本科院校仍然要在教学上下苦功夫,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对于科研,则不能低而视之,应与教学并重,否则有些好比后天“跛脚”走路,两腿齐高走路稳当、快捷,甚至箭步如飞,若高矮不齐,结果不言而语。对于管理则既是手段,也是保障,科学、先进、人性化的管理会更好的促进各项工作开展。二是要处理好建与评的关系。进行学科建设既要强抓建设,也要抓好评检,要实现两者有机结合。目前,院校普遍对“建”较关注,而对“评”则普遍忽视。“建”重在构建,包括项目立项、规划、措施、步骤等;“评”强调对建设的质量和进程进行评价和监控,在基于事实的基础上做出科学、公正、合理的价值判断,查缺补漏,打预防针。这两者应是不可分割的整体,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为此,我们还须努力构建一种全面合理、科学公正的学科质量监控与评估系统,环节包括环境信息输入评检与反馈、过程监控与跟踪评估、建设水平和质量评价等,以便对建设过程、涉及问题、环境信息等进行处理,发挥好相应的监控、问答、信息服务等功能。

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关系着院校未来发展的前途和命运,关系着院校的声誉和社会影响力,由于资源、办学条件等有限诸类院校需认真审思,要以先进的理念为指导,找寻最佳突破口,重在塑造优势和特色,形成“独、绝、精、优”的学科布局,以此来更好的带动和促进自身发展。

[1]黄俊杰.理念与实务—大学校长遴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夏宏奎.论新建本科院校的学科建设[J].江苏高教,2006,(1).

[3]肖海涛.访问章开元教授.高等教育简报[N].1998,(17).

[4]黄俊伟、秦祖泽.论新建本科院校核心竞争力的识别与培养[J].中国大学教学,2003,(8).

[5]戴富林.刍议差异与现代大学特色培育.教育科学[J],2005,(6).

[6]田长霖.畅谈知识经济、高等教育与科学技术.高教研究简报[N].2000,(13).

[7]眭依凡.大学校长的教育理念与治校[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8]曲钦岳.怎样办高水平的大学[J].高等教育研究,2000,(4).

[9]魏新.21 世纪的大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PROBING ON THE DISCIPLINE'S CONSTRUCTION IN NEWLY-BUILT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Zhu Ming

(Dean’s office,Chaohu College,Chaohu Anhui 238000)

After being undergraduated,newly–built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must face how to construct their disciplines.Affected by the inner and outer factors,these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must strongly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ir disciplines,which are situated in the core of the whole construction.So we should not only study and think some questions such as ideas and couse,but also scientifically plan how to embody the characteristic.By doing these and establishing a kind of module of construction,we have an excuse to believe that it can promote our discipline’s construction in the adaptable way.

Newly–built Undergraduate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construction of discipline; module; module of construction

G648

A

1672-2868(2010)02-0117-04

2009-10-13

巢湖学院2007年度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YXM200723);巢湖学院科研启动基金项目。

朱明(1977-),男,安徽巢湖人。讲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与评估。

责任编辑:宏 彬

猜你喜欢
新建特色学科
Spin transport properties in ferromagnet/superconductor junctions on topological insulator
重庆三年新建农村公路6.26×10~4 km
【学科新书导览】
特色种植促增收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中医的特色
万紫蝶、梁新建作品
曹曙东、温新建作品
完美的特色党建
“超学科”来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