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世界现代史教学中一些宏大事件的新阐述

2010-08-15 00:47石庆海
巢湖学院学报 2010年2期
关键词:现代史法西斯十月革命

石庆海

(巢湖学院 历史旅游文化系,安徽 巢湖 238000)

关于世界现代史教学中一些宏大事件的新阐述

石庆海

(巢湖学院 历史旅游文化系,安徽 巢湖 238000)

高校历史课程的教学需要不断地摆脱窠臼,革除传统教育模式的种种弊端。本文结合世界现代史中的一些重大事件,说明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融入新的材料和新的史学观的重要性。

世界现代史;教学;十月革命;法西斯运动;经济危机

作为世界通史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世界现代史具有其鲜明的特色。相对于世界古代史、中世纪史和近代史而言,世界现代史覆盖的时间最短,只有28年。①关于世界现代史的时段范围,学术界观点不一。吴于廑、齐世荣主编的《世界现代史》(上、下卷)(高教版,2005年)中,世界现代史指的是自20世纪初一直延续至今的历史;李世安主编的《世界现代史》(高教版,2000年)中,世界现代史的上限为1905年,下限为1945年;王斯德主编的《世界现代史》(高教版,1988年)中,世界现代史指的是1917年至1945年的历史,这一界定被学术界广为接受。本文采用的是王斯德主编教材的观点。但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发生了很多重大事件,如十月革命、国联的建立、法西斯运动、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和二战等。那么,在世界现代史教学中怎样阐述这些宏大事件?结合几年来在师范院校从事世界现代史教学工作的一些心得体会,笔者认为,在教学中应不断融入新的档案材料和新的史学观,避免机械地讲述陈旧的观点。本文择取了十月革命、法西斯运动和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三个主题,谈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对重大事件进行一些新的阐述。

1 十月革命

近年来,我国学者积极地搜集、运用解密的苏联时期的档案,在苏联史研究上取得了很大的成果。我们把这些新的研究成果引入到教学中,不仅可以纠正某些教学内容,而且可以进一步认清历史的真相。

国内学者中利用新材料新方法研究十月革命最突出的一位是中国政法大学金雁教授。2007年第9期至2008年第2期的 《历史教学》(中学版)上连续登载了金雁教授6篇文章,题目皆为《历史教学中的十月革命问题》。这6篇文章虽然是面向广大中学历史教师,但对高校有关十月革命的教学同样有着启迪作用。其一,列宁创造了与马克思不同的革命前提。马恩认为,建设社会主义需要高度发展的经济文化,必须先有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之后才有社会主义。列宁颠倒了逻辑顺序“逆向操作”。他认为先用革命手段取得政权,然后再发展经济赶上别国。金雁认为列宁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对各种理论皆能掌握而且娴熟地见机而用,很少考虑学理上的一贯性。另外,当时俄国的革命家最先考虑的并不是俄国革命条件是否具备,而是欧洲革命。[1]其二,斯托雷平改革对1917年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斯托雷平改革勇敢地摧毁了旧的村社制度,创造了俄国经济史上的黄金时代(1907—1914年),但改革使大量的农民失去了土地,这些农民加入了革命阵营,成为革命的主力军,从而为以后的革命创造了条件。[2]以前的教材中关于十月革命的描述,强调的是无产阶级因素,认为少数的无产阶级完成了革命,完全忽视农民因素。金雁教授的文章纠正了这一错误。其三,1917年革命阵营的力量应包括鲜被提及的宗教反对派、作为“心灵反对派”的知识分子和非俄罗斯族裔的政治反对派,他们在革命中起了很大的作用。以前的教科书大多沿用了《苏联共产党历史》的说法,认为“布尔什维克是苏联最大的政治力量”,“它在国内革命时机成熟的条件下领导了二月革命的胜利,社会革命党和孟什维克党利用了人民的胜利,趁着革命的浪头爬上了领导作用”。[3]这种说法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其四,对俄国一些重要政党的新认识。受原苏联史学的影响,国内史学界长期以来对俄国革命时期各政党的描述都是脸谱化的,布尔什维克的形象被无限拔高,其它政党的形象则被矮化甚至丑化。实际上,布尔什维克党在斯托雷平改革后,很快改变行进坐标,变成了一个“超民粹派化”的政党,宣传口径上由反村社到回归村社来争取农民的支持;孟什维克是一个真正恪守马克思主义的政党,在“理论上坚持正统马克思主义观点而不善权变,行为上坚持道德自律而不愿使出辣手,对他人过分天真而不懂世事险恶,对自己‘洁癖’太甚而处处循规蹈矩”;[4]社会革命党本是19世纪后期民意党的继承者,但在二月革命后社会民主化,变成了一个社会主义政党;立宪民主党是俄国影响最大的自由主义政党,它“团结着我国最有文化的人们,团结着脑力劳动的所有领域的最好的劳动者”。[5]其五,对十月革命和1918年1月6日列宁解散立宪会议的新看法。十月革命前俄国政局一步步向左转,即便不发生十月革命也会建立起社会主义政权。当列宁发动十月革命后,许诺立宪会议如期召开,才有了所谓的革命的凯歌进行时。1918年1月6日,列宁解散立宪会议,打碎了其它党派共同建立一个民主国家的梦想。

笔者在十月革命的教学中,打破了 《联共(布)党史教程》的条条框框,将金雁教授的成果引入课堂教学,并让学生在课后阅读了她和其他一些知名学者关于十月革命的文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们普遍感觉他们的历史观念得到了更新,学习兴趣也被激发出来。

2 法西斯运动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法西斯运动曾经猖獗一时。法西斯运动一直是世界现代史中的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为了让学生对法西斯运动有更深的认识,笔者将一些新的研究成果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一,法西斯运动的性质。在传统的教学实践中,一般把法西斯运动及其体制归入资本主义的范畴,视法西斯运动为资本主义罪恶之花结成的果实。其实,这是值得商榷的。笔者在课堂教学中主要引介了华东师范大学郑寅达教授的新观点。他在《整体性运动与多样化发展的有机结合——关于世界现代史教材与教学的一点思考》一文中指出,传统的非 “社”即“资”的教条主义思维影响了人们对法西斯运动的看法,法西斯运动和和法西斯体制都是独特的,从阶级性质上来讲,与其说是资本主义,不如说它是反动的小资产阶级的。[6]法西斯运动的鼻祖墨索里尼曾说过“法西斯主义是一种既反对社会主义制度,而同时又超越资本主义制度的新制度。”这种说法是接近事实的。二,法西斯运动产生的原因。传统教材对这一问题都没有深入阐述,需要授课教师自己总结。笔者参阅了郑寅达教授的相关论文和专著、陈祥超教授的《墨索里尼与意大利法西斯》和吴友法教授的《德国法西斯的兴起》等,总结出德意日三国法西斯运动兴起的共同原因是极端的民族主义和缺乏民主的历史文化传统。极端的民族主义又来源于民族优越感和现实的失落感。三,法西斯群众心理。笔者在课堂教学中,曾让学生们观看了影片——《意志的胜利》。影片记录了1934年在纽伦堡举行的纳粹党党代会,旨在宣传德国的复兴及纳粹党的观念。片中恢宏的场面和群众对希特勒的顶礼膜拜给全体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第一次放映后,就有不少学生问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德国人民追随希特勒?这个问题在传统教材中是没有答案的。于是笔者在后来的课堂教学中加入了法西斯群众心理这一新的内容。我们不能把法西斯主义看做希特勒或墨索里尼的个人行为,也不能把法西斯主义当成德国人和日本人的民族特性,一定有某种共有的群众心理在起作用。其实,西方的心态史学家们对这一问题早有关注。国内有学者介绍了奥地利人威尔海姆·赖希的 《法西斯群众心理学》。赖希从人的性格结构方面入手,解释了法西斯主义背后的群众心理。赖希将人的性格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为表层,表现为含蓄、有礼、有同情心、讲道德、负责任,但多是虚伪的。第二层为中层,表现为残忍、贪婪、好色、嫉妒、虐待狂。它是人的第二动力,是原始生物欲望的派生物。第三层是深层,又叫生物核心,表现为诚实、善意、勤奋、合作。深层性格是人自然健康的基础,产生“力比多”的冲动。[7]赖希认为,第二层表现在现实生活中就是“小人精神”,正是这种“小人精神”构成了法西斯主义的精神内核。赖希的这一观点同样可以用来解释日本民族法西斯主义的歇斯底里。“小人精神”收敛,日本民族表现得含蓄有礼;“小人精神”爆发,日本民族表现得张牙狰狞。这种解释使学生们意识到法西斯精神普遍深植于人的动物性中,在我们每个人身上,我们要通过提高文化和道德修养,努力克服它。

3 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

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在世界现代史这门课程中占居极其重要的地位,它可以被看做这一时段历史的分水岭。但是在传统的历史教学实践中,有关经济大危机一些问题的解释存在很多误区。首先,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发展的过程。一些历史教材中大多把1929年10月华尔街股市的大崩溃视作经济危机的源头,金融危机发生后再日渐影响到实体经济。事实上当时资本主义世界大部分国家经济在危机前就陷入衰退中,只是各国的时间不一致,美国的经济衰退始于1927年,德国是1928年,比利时是1929年3月,英国是1929年7月。不过,股市崩溃反过来又进一步影响到实体经济,使美欧各国的经济陷入新一轮的衰退中。其次,经济大危机为什么会发生?高校历史教材一般简单地照搬马克思主义的解释,认为经济大危机是由资本主义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这一基本矛盾决定的。显然,这一解释未尽详缘。在课堂教学中,笔者介绍了不少著名经济学家的观点。以凯恩斯为首的凯恩斯学派认为经济危机是由于有效需求不足引起的,其中有效需求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两部分,通过增加有效需求就能遏制危机。以弗里德曼为首的货币主义学派认为经济危机缘于货币供给量太少,当时美联储若增加货币的发行量就会遏制危机。以哈耶克为首的奥地利学派认为,1920年代早期过度扩张的信贷使投资结构严重失衡,导致了大萧条,而大萧条本身就能纠正结构失衡,抑制危机,不需要政府的任何干预。这些多元化的解释有利于扩大学生的视野,增强思维能力。再次,罗斯福新政与经济大危机。1933年罗斯福上台就任美国总统,很快实行了一系列新政措施。一般教材中都把罗斯福新政视为经济大危机结束的标志,其实罗斯福新政主要的意义在于使美国人民重新树立了对政府和制度的信心。事实上,新政并没有结束经济大危机。1930年代,美国一直保持很高的失业率,直到1937年,生产总值才超过1929年,但失业率仍高达14.3%。1937年后经济又陷入衰退中,失业率回升到19%。直到1940年美国加入二战后,才真正克服了经济危机。

通过课堂教学实践,使笔者意识到,历史事件的讲解需要不断地推陈出新。唯有如此,才能使课堂教学吸引住学生,开阔学生的视野,提高学生理解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1]金雁.历史教学中的十月革命问题(一)[J].历史教学(中学版),2007,(9).

[2]金雁.历史教学中的十月革命问题(二)—1905 年革命、改革与战争[J].历史教学(中学版),2007,(10).

[3]金雁.历史教学中的十月革命问题(三)—1917年革命阵营的力量[J].历史教学(中学版),2007,(11).

[4]金雁.历史教学中的十月革命问题(四)—重新认识孟什维克[J].历史教学(中学版),2007,(12).

[5]金雁.历史教学中的十月革命问题(五)—俄国革命中的自由主义[J].历史教学(中学版),2008,(1).

[6]郑寅达.整体性运动与多样化发展的有机结合—关于世界现代史教材与教学的一点思考[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7]吴茂华.被压倒的理性[J].书屋,2004,(9).

NEW NARATTING ON SOME GRAND EVENTS IN THE TEACHING OF MODERN WORLD HISTORY

SHI Qing-hai
(Department of History and Tourist Culture,Chaohu College,Chaohu Anhui 238000)

The history curriculu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ed to continue to get rid of the teaching patterns,to eliminate the drawbacks of traditional education model.This paper shows the importance of taking new materials and new view of history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on a number of events in modern world history.

modern world history; teaching; October Revolution; Fascist movements; economic crisis

G642

A

1672-2868(2010)02-0155-03

2009-10-15

石庆海(1980-),男,安徽太湖人。安徽省巢湖学院历史旅游文化系讲师,研究方向:文化史、民国史。

责任编辑:宏 彬

猜你喜欢
现代史法西斯十月革命
十月革命发生在1月7日却为何叫十月革命?
永远很遥远
十月革命以后列宁对苏俄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启示
随机矩阵特征值新盖尔型包含集(英)
十月革命,有什么重大意义
法西斯的“撸子”
苏联及俄罗斯历史教科书中的1917年十月革命
略谈世界现代史的开端问题
《中国现代史地图集》评介
世界现代史上最长的围城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