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角度看语篇连贯的实现

2010-08-15 00:49单军锋康光明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0年1期
关键词:连贯性连贯心智

单军锋,康光明

(山东农业大学,山东 泰安 271018)

从认知角度看语篇连贯的实现

单军锋,康光明

(山东农业大学,山东 泰安 271018)

本文主要是对语篇连贯如何实现这一话题进行的探索研究。首先,作者在阐述了连贯概念基础上,归纳了实现语篇连贯的两类形式:显性连贯和隐性连贯。然后,着重分析了心理认知是如何作用于语篇连贯的。并得出人们的心理认知对构建语篇连贯有积极的作用这一结论。

语篇连贯;心理认知;实现

1 .引言

连贯是篇章分析中的重要概念,备受到人们的关注,学界对它讨论也很详细。语言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语篇,他们对连贯的观点和看法也就有所不同。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很多语言学家如Widdowson、Brown和Yule等开始注重研究认知能力对语篇分析的制约和影响。本文在分析了语篇连贯的几个基本问题后从心理认知角度讨论与语篇连贯的实现,从而发现其对语篇连贯的启示。

2 .连贯

2.1 连贯的概念

首先,我们先了解一下学者们对这一概念的阐述。Van Dijk(1977)认为:“连贯是话语的一种语义特征,它依赖的是每个单句的解释与其他句子之间的联系。” Crystal(1985)认为连贯指的是“语篇中所表达的各种概念和关系必须彼此相关,从而使我们能对语篇的深层意义进行合理的推理。”Beaugrande和 Dressler(1981)则认为,连贯性就是语篇世界的各组成部分,即语篇深层的概念和关系的组合,以某种方式使彼此之间具有可及性和相关性。Yule(1983)对连贯所下的定义是:“我们连接各话语意义时所使用的经验中熟悉而可预期的种种关系,尽管这些连接不一定(在语言上)明确注明。”

其次,国内学者苗兴伟也认为,“连贯是一个语义概念,它指的是话语内不同组成部分之间在意义上的联系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1)话语内不同组成部分所表达的命题彼此相关;(2)话语内不同的组成部分所表达的言外之意彼此相关。话语只要能符合上面任何一条标准,可视为连贯。”(1998) 朱永生、严世清认为,“连贯是一个语义概念,它指的是话语内不同组成部分之间在意义上的联系……只要受话者的理解能把讲话者的讲话前后联系起来即觉得讲的通,就可以认为话语前后是连贯的。”(2001)

所以,简要归纳起来,作者认为语篇连贯指的是语篇的组成部分在意义或功能上相互关联的一种性质。它常常被解释为语篇各组成部分在意义或功能上的连接关系。表现为语义上的从语篇整体上的联系和一致性。

2.2 语篇连贯的实现

在有些情况下,语篇的连贯关系通过语言明确表示出来,常被称之为显性连贯。显性连贯的语篇使用各种明显的衔接手段,如照应、省略、替代、连接等语法手段和重复、同义词、反义词、下义词、局部关系词和搭配等词汇手段。这些衔接手段把语篇中不同的成分从意义上联系起来,进而建立词、句间的约束关系使语义关系明显的相关。

但在另外一些情况下,语篇的连贯性则表现得不那么明显, 它不依赖语篇内部的衔接手段的支撑,而依赖语篇外部因素来实现,这一种是隐性连贯。任何语篇都是源于情景之中的,所以由语言形式体现的意义总是不完整的,必然有一些意义是靠语境因素来实现的。这类语篇的语言本身和它所在的语境,包括上下文的具体情景,有密切的相关性。但是这种隐含的相关性需要语言使用者运用语用或认知推理来推导。从这个意义上讲,语篇使用者的心理认知对实现语篇的连贯起着非常的重要作用。

3 .心理认知与语篇连贯

3.1 从心理认知角度解读语篇连贯

在认知语言学的框架中研究语篇连贯也是语篇语言学的一个新的发展趋势。认知语言学家认为,必须从认知的角度出发才对能语篇连贯作出较为合理的解释,因为语篇连贯不仅是靠衔接手段和语篇结构取得的,更是靠心智上的连贯性取得的。Givon在1995年发表的题为《语篇连贯与心理连贯》(Coherence in Text Versus Coherence in Mind)的文章中指出:我们真正要研究的连贯不是外在语篇(external text)的连贯,而是能生成、能存储、能提取内在语篇(mental text)的心理的连贯。

语篇理解是一个复杂的、高级的信息加工过程。在理解语篇时,读者需要利用语篇所包含的各种语言信息和非语言信息,通过对明示性和隐含性相关信息的应用,构建对语篇连贯的理解。认知视角下的语篇连贯研究既注重语篇的语言特征分析,也考虑读者的经验和背景知识,因而将意义的推理和意义的细微差别融会于语篇分析的整体之中。为了建立语篇的连贯性,更好地理解语篇,读(听)者要用许多由语篇内某些成分唤起的世界知识和语言运用经验即要经过激活、检索、提取等一系列的心理活动之后才能够建立起对文章的前后的联系。因此语篇理解需要建立语篇中各个部分之间的心理联系,更好地组织这些知识并激活我们在理解话语中所需要的那些有限的知识。

从认知心理学角度来说,这涉及到一定的认知模式。研究表明,语篇连贯与认知模式有一定的关系。郭纯洁(2003)通过对图画中的信息结构和与此相关的语篇中的信息结构之间的比较发现了认知行为在其中的作用,并认为“语篇的连贯性有其认知内涵,语篇连贯性的实质在于语篇中的信息结构对共享认知模式的依附性上”。如果语篇表达的意义与一定的认知模式相一致,那么语篇就是连贯的,就是可以理解的。每个人的认知模式都是不同的,但大体都包括两个方面,即一般认知规律和个体认知方式。一般认知规律指人们在认识某个客观事物时所采用的最普遍的方式和方法,它来源于人的潜意识。而个体认知方式则由个人经验、社会背景、个人情感、当时的思维状态等各种个体因素所决定。一个人的认知模式是一般认知规律和个体认知方式相结合所决定的。

3.2 在认知的框架下分析语篇连贯的两项原则:互动体验性与心智连贯性

目前认知语言学分析语篇连贯的方法有很多,例如:原型范畴理论、突显原则、概念隐喻、象似性等等。不过这些方法都是建立在于互动体验性和心智连贯性两原则基础之上的,我们可以从这两个角度来分析语篇的连贯性。

3.2.1 互动体验性

互动体验性所形成的知识对于语篇理解,尤其是语句精练、旨意含蓄的诗句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我们凭借自己从(直接或间接)经验中获得的认知世界的知识才能建立起语句之间的连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九件事物是各自独立的物体,我们必须依靠生活经验和想象力将它们置于一个场景或画面之中,才能建立起这些事物之间的联系,进而能获得语篇连贯性,较好地理解这首元曲。因此我们在理解传统古诗时往往要去寻找其赖以形成的物理环境,尽量还原其物象,这也可见语篇与生活经验、语篇连贯与互动体验之间的密切关系。

3.2.2 心智连贯性

下面通过爱丁堡大学的一则布告来具体阐释心智连贯原则在语篇连贯建构中的作用:

Epistemic Seminar: Thursday 3rd June, 2.00 p.m. Steve Harlow (Department of Linguistics, University of York).‘Welsh and Generalized Phrase Structure Grammar’ (Brown &Yule (1983))

在上面的语篇片断中,相互邻接的词汇串之间除了标点符号外没有任何语言形式将其联系起来,但读者经过内心加工会把它们组成的是一个连贯的语篇。读者会根据自身的“世界知识”和语篇在空间上的线性排列,在心智连贯原则的支配下建构“期待”中的连贯。譬如心智连贯原则的影响解读者得知上述语篇片断是一则学术报告布告,而不是一个电影或演唱会海报;而且是一个名叫Steve Harlow的人,而非其他人将做这个学术报告;该学术报告的题目是布告中引号内的内容而不是括号中的内容;解读者推知报告将在爱丁堡大学(虽然布告中并未明说)而非约克大学举行,报告将在距布告发布时间最近的6月3日举行而非其他时间等等。最终,读者通过心智连贯的搭桥作用将上述语篇片断中缺失的联系即语义关系给补接了起来,也就是说把其中的连贯建构了起来,上述布告也就被解读成了一个连贯的语篇片断。

上面的例子说明,读者在处理不同的概念时有一个内心搭桥的过程,即确立这些概念与心智中的某一事物(或其相关概念)之间的照应关系。这种确定过程就是一种“心智搭桥”活动,这是仅存于人们内心深处的内部认知加工过程。Garnham(1991)和Brown and Yule(1983)都认为,语篇连贯是世界知识之间的联系,而不是语言形式上的联系。说得通俗一点:只要心中有连贯,语篇总归有连贯。

但是,我们必须明确的一点是,依赖心理模型建立起来的语篇连贯是由语篇接受者自己完成的。语篇本身不具备心智模型,是接受者在阅读或者倾听的过程中激活大脑中的心智模型以获得语义连贯。心智模型作为一种图式知识因个人而异。一个人的经历越丰富,其心智模型也就越丰富。同一语篇对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其连贯度也不同。也就是说,同一语篇,对有的人来说是很连贯的,但是对有的人来说是很不连贯的。

4 .结语

我们认为,语篇连贯是外在的语篇连贯和内在的语篇连贯相互作用的结果。衡量一个语篇是否连贯既离不开对语言形式的分析,也离不开逻辑推理和世界知识的记忆以及应用等心理活动。所以在把语篇连贯看成是一种语言现象的同时,也要把它看成是一个心理认知过程,这样我们能更好地理解语篇连贯。同时,从认知视角研究语篇连贯的实现,也是连贯研究的新视野。本文作者旨在抛砖引玉,希望更多的研究者探索此方面的研究,进一步完善语篇连贯的理论及应用。

[1] Brown, Yule. 1983. Discourse Analysis [M]. Cambridge: CUP.

[2] Crystal,D.A .1985.Dictionary of Linguistics and Phonetics. Oxford: Blackwell.

[3] de Beaugrande, R. & Wolfgang Dressler. 1981. Introduction to Textlinguistics[M]. London: Longman.

[4] Givon. T. 1995. Coherence in Text Versus Coherence in Mind. IN Gernsbacher, M.A. & Givon. T. (ed). Coherence in Spontaneous Text.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5] Halliday, M. A. K. & R. Hasan. 1985. Cohesion in English [M]. London: Longman.

[6] Van Dijk, T. A. 1977. Text and Context: Explorations in the Pragmatics of Discourse [M]. London: Longman.

[7] 郭纯洁. 语篇连贯性的认知基础[J]. 现代外语,2003,(01).

[8] 胡壮麟. 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9] 苗兴伟. 论衔接与理论的关系[J]. 外国语,1998,(4).

[10] 苗兴伟. 关联理论对语篇连贯性的解释力[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99,(3).

[11] 王寅. 认知参照点与语篇分析——认知语言学与语篇分析[J].中国外语,2005,(9).

On Achievement of Discourse Coherence from the Cognitive Perspective

SHAN Jun-feng,KANG Guang-ming

This paper is mainly to study the topic on how to achieve discourse coherence. First, the author sums up in two ways to achieve coherence: explicit coherence and implicit coherence, on the basis of description of the conception. Then, the author focuses on analysis how cognition plays the role in discourse coherence. And the author draws the conclusion people's psychological cognition has a positive role in constructing discourse coherence.

discourse coherence; cognition; achievement

H03

A

1008-7427(2010)01-0114-02

2009-11-15

作者单军锋系山东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2007级研究生;康光明系山东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

猜你喜欢
连贯性连贯心智
塑造心智教师 构建心智课程 长春市朝阳区宽平小学校
《发现大脑:谁开启了我们的心智之旅》书评
慢性宫颈炎患者采用连贯性护理健康教育的临床价值
默:从人生态度到审美心智
语意巧连贯,旧“貌”换新“颜”——从“八省联考”卷探析高考语意连贯题
Why do we celebrate the New Year?
衔接连贯题的复习备考注意点
甘露珠宝 匠心智造,创新引领未来
从主位结构角度分析罗斯福演讲中的连贯性
俄语广告语篇整体连贯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