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名解字

2010-08-15 00:44甘肃省张掖市第2中学张全义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10年7期
关键词:字子近义同义

✿甘肃省张掖市第2中学 张全义

名和字古来是有区别的两个概念。古人多名、字兼取。清及民国以来,取字者日趋减少,建国以后,即使是精英阶层,也多不再取字。今人所谓的名字,实际上仅相当于古人的名。

旧说上古时期,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为之取名。清代学者唐甄在《潜书·名称》中说:“名者,序长幼,辨贵贱,别嫌疑,礼之大者也。”

古人取名非常讲究。《左传》中记载了鲁国大夫申繻提出的取名五原则和六禁忌:“名有五:有信、有义、有象、有假、有类。以名生为信,以德命为义,以类名为象,取于物为假,取于父为类。不以国,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

宋代文学家苏洵作《名二子说》,解释为什么给两个儿子分别取名为“轼”和“辙”。以此可见古人命名之精心。其文曰:

轮辐盖轸,皆有职乎车,而轼独无所为者。虽然,去轼则吾未见其为完车也。轼乎,吾惧汝之不外饰也。天下之车,莫不由辙,而言车之功,辙不与焉。虽然,车仆马毙,而患不及辙,是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辙乎,吾知免矣。

古人取名时,尤其是取乳名(或称小名),也常常取丑名或恶名。关汉卿的《感天动地窦娥冤》中,有个人物叫张驴儿。之所以有时给孩子取名卑贱恶俗,是因为民间流传一种说法,贱名的孩子多平安,不容易夭亡。这种取名的习俗,今天的一些偏远山村还很盛行。

字又称表字。关于取字,《礼记·檀弓》中载:“幼名,冠字。”《礼记·曲礼》中载:“男子二十,冠而字……女子许嫁,笈而字。”冠礼是古代男子的成人礼仪;女子15岁许嫁行笈礼,也就意味着长大成人。行冠礼或笈礼时,名之外另取字。

古人取字时,以名为依据,所谓“名字相应,互为表里”。诗人屈原在《离骚》的开篇写到:“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通“赐”)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宋儒朱熹解释说,“正则”即“平”,“灵均”即“原”。《尔雅·释地》:“广平曰原。”

名与字之间主要存在以下4种关系:

一、扩名为字

例如:晚唐诗人杜牧,字牧之;明初学者宋濂,字景濂;明代文学家冯梦龙,字犹龙;现代学者胡适,字适之。

二、同义近义

例如:东汉史学家班固,字孟坚,“固”与“坚”同义;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字孔明,“亮”与“明”同义,“孔”意为“很”;唐代诗人杜甫,字子美,“甫”与“美”近义,“子”是古代对男子的敬称(亦可称女);北宋词人秦观,字少游,“观”与“游”近义。

三、意义关联

例如:南宋名将岳飞,字鹏举,“飞”与“鹏举”关联;西晋文人潘岳,字安仁,本自《论语·雍也》中的“仁者乐山”;宋代文豪苏轼,字子瞻,本自《左传·曹刿论战》中的“登轼而望之”;现代语言学大师王力,字了一,“力”是“了一”的被反切字。

四、意义相反

例如:孔门弟子端木赐,字子贡,“赐”与“贡”反义;唐代文豪韩愈,字退之,“愈”与“退”反义;宋代大儒朱熹,字元晦,“熹”与“晦”反义;元代书法家赵孟頫(同“俯”),字子昂,“頫”与“昂”反义。

由于文字的演化与字义的衍生变化,一些古人名与字之间的联系已经变得非常模糊,不易解说;还有一些人,因为取名字者不明其理,其名与字之间本身就没有联系。

还有一些人的名与字,并没有按照上面的关系命取。如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管夷吾以排行取字为“仲”;现代学者钱钟书“抓周”时,一手抓住了书,其父钱基博遂名为“钟书”。年轻时的钱钟书恃才傲物,放言无忌,钱基博又为其取字“默存”,希望他能沉静慎言,以避言祸。

古人取字时,往往还加上孟(伯)仲叔季,以示排行。

例如:东汉史学家班固为长子,取字孟坚;明代文学家袁宗道亦为长子,取字伯修;三国名将司马懿为次子,取字仲达;民国学者刘文典为三子,取字叔雅;明代诗人高启排行居末,取字季迪。

古人取字时,往往还加上“父”“甫”“母“”女“,以区别性别。“父”和“甫”表示男性,“母”和“女”表示女性。

例如: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字介甫,王安石之弟王安国,字平父;民国学者陈独秀,字仲甫。

古代男子取名或字时,喜欢用“子“和”之“字。究其原因,“子”是古代对男子的敬称,名或字中嵌入虚词“之”字,更显其雅致不俗。

例如:三国时期文学家曹植,字子建;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字逸少;南北朝数学家祖冲之,字文远;初唐文学家王勃,字子安。

名与字在交往中有其不同的职能:名用于长辈称呼晚辈或者自称;字用于平辈互称或者晚辈称呼长辈,以示尊重。

猜你喜欢
字子近义同义
近义成语
我最喜欢的字
until用法巩固精练
西夏文《同义》重复字研究
周处除三害
这山望着那山高
西夏文《同义》考释三则
望尘莫及
反义词连线
李兴隆 ● 书法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