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用与化用

2010-08-15 00:44甘肃省张掖市南关学校李春新
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 2010年7期
关键词:成句化用鹿鸣

✿ 甘肃省张掖市南关学校 李春新

借用与化用是一组联系密切而又略有区别的概念。

借用是指直接使用成句;如果对成句进行重组或润色后使用,就成为化用。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中尾联的出句是“天若有情天亦老”,该句借用了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中的成句,只字未加改易;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有“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该句化用了杜牧《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借用与化用在古典诗词曲中极为普遍。

如:

1.宋·贺铸《水调歌头·台城游》中的“旧时王谢,堂前双燕过谁家”化用刘禹锡《乌衣巷》中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2.宋·宋祈《锦缠道·春游》中的“问牧童,遥指孤村道,杏花深处,那里人家有”化用杜牧《清明》中的“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3.宋·姜夔《扬州慢》中的“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化用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中的“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4.元·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中的“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化用范仲淹《苏幕遮》中的“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含烟翠”。

借用与化用由于不点明原创者或者出处,往往给人以剽窃的嫌疑,事实并非如此。原因在于古典诗词曲不同于其他文学样式,它们在形式方面有着严格的要求,不便于说明原创者或者出处,非要说明,反而不伦不类有悖格式。

使用时是借用还是化用,要综合句子形式与意蕴两个方面的因素来作出选择。

如果成句在新的文本中需要以新的形式呈现,那就必须化用。

如:

唐·钱起试帖诗《省试湘灵鼓瑟》中有“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一联,苏轼在《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一词中化用作“欲待曲终寻问取,人不见,数峰青”。

如果成句在新的文本中不需要以新的形式呈现,而且成句借用后其意蕴在新的文本中极为贴切甚至能生发妙谛,就可以借用。

如:

曹操《短歌行》中的“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借用自《诗经·郑风·子衿》,“呦呦鹿鸣,食野之苹”借用自《诗经·小雅·鹿鸣》。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在《子衿》一诗中表达的是女子对心上人的思念之情。该篇第一章共四句:“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曹操借用这两句,借得恰当,用得巧妙,它不仅仅抒发了诗人对贤才的思慕之情,还借助未引的两句传达了弦外之音:就算我没有前去延请你们,你们为什么不能主动来投奔我呢?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两句表面上似乎和诗意无关,而实际上联系紧密。《鹿鸣》是热情欢宴宾客的诗篇,曹操信手拈来其中两句,以表示自己期待贤者的热忱,是极为恰当的。

较而言之,诗家更喜欢化用。原因在于:其一,借用即便恰当贴切,终究属于“豪夺”之举,而化用则是“巧取”;高明的化用往往能够化平淡为神奇,进一步提升句子的表现力;巧妙化用,还能使诗歌的意韵更加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如:

曹植《赠白马王彪》中的最后两句是“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化用作“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范仲淹《御街行》中的“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李清照在《一剪梅》中化用作“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化用的两句较之成句,意蕴更厚,情思更浓。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叹门外楼头”化用了杜牧《台城曲》中的“门外韩擒虎,楼头张丽华”一联。

这样的化用,其效果正如用典,增加了作品的容量,且耐人涵咏品味。

借用与化用既要巧妙,还须适度。用之过度,往往贻笑大方。看下面一首金人散曲:

人月圆

吴激

南朝千古伤心事,犹唱后庭花。旧时王榭,堂前燕子,飞向谁家?

恍然一梦,仙肌胜雪,宫髻堆鸦。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

“犹唱后庭花”化用杜牧《泊秦淮》中的“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一联;“旧时王榭,堂前燕子,飞向谁家?”化用刘禹锡《乌衣巷》中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一联;“江州司马,青衫泪湿,同是天涯”化用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和“同时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像这样堆砌拼凑的化用,只会博人哂笑。

猜你喜欢
成句化用鹿鸣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呦呦鹿鸣——中国古代器物之《五彩百鹿尊》
趣味古文
“化”备用素材为写作内容
《呦鹿鸣》正当其时
鹿鸣
浅谈楹联创作中的抄袭与化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