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恭维言语行为的跨文化特性

2010-08-15 00:43胡兴莉
红河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恭维言语跨文化

胡兴莉

(武夷学院外国语与国际交流学院,福建武夷山354300)

英汉恭维言语行为的跨文化特性

胡兴莉

(武夷学院外国语与国际交流学院,福建武夷山354300)

恭维作为一种语言交际行为,其文化差异主要体现于交际时的语义、语境、社会意义以及语言使用的文化规律方面。采用补全对话法(DCT)以及真实语境中采集语料两种方法,并辅以采访、问卷等手段获取研究数据,从这四个方面分析英汉恭维言语行为的跨文化特性,能把跨文化交际中复杂的文化背景、动态多变的具体场景、言语交往所赖以生存的社会现实情景等重要因素综合考虑,从而促进更有效的交际。

恭维语;言语行为;跨文化;特性

引言

言语行为的文化特性很明显地体现在不同文化的差异上。这种文化上的差异是多方面的文化差异,围绕语言交际这一方面来说明一个民族的日常言语行为,主要体现于交际时的语义、语境、社会意义以及语言使用的文化规律方面。不同言语行为方式上的差异,跟各自文化对语言与语言使用的不同看法和态度有关。在恭维语等较为程序化的言语行为中,文化差异就更为突出了。

恭维作为一种语言交际行为,它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判断,是公开地对某一个人或某件事做出积极的评论,表达赞赏、羡慕、钦佩之情。恭维不仅反射出一定的社会价值观念,而且还具有积极鼓励被称赞的人、事的功能。恭维行为是每个语言社团都存在的一种社会现象,其普遍存在于各种不同的语言文化中,从不同层面、不同程度上反映着人们的交际活动。恭维语作为一种社交润滑剂,可以伴随甚至替代一些程式化的惯用语,如致歉、感谢和打招呼等。但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对恭维语的运用以及对这一种言语行为的理解是存在很大差异的。在一种文化中被普遍认可或认为是具有价值的行为,在另一种文化中则可能得不到承认,甚至被摒弃;一种文化认为是文明、适宜的言语,在另一种文化中则可能被认为是落后、不可接受的。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应清醒地认识到不同文化间的差异,恰到好处地使用恭维语,才能拉近交际双方的距离,避免语用失误,从而获得最佳的交际效果。

一 体现在语义方面的跨文化特性

(一)语义用词

在英语恭维言语行为模式中,恭维语词汇的使用是一重大特色。主要通过具有积极意义的评价性形容词(positive evaluative ter m)(占80%)和动词(占16%)来表达其褒扬意。[1]常用的五个形容词nice, good,beautiful,pretty,great及动词like,love,admire,be impressed by,enjoy,其中"like和love"两个词的使用率高达(86%)。汉语也主要使用形容词如“好”、“高”、“美”、“行”、“靓”、“酷”、“聪明”、“流利”、“能干”、“干净”、“硬朗”、“不错”、“漂亮”、“好看”等;副词如“太”、“很”、“多”、“极”、“真”、“绝”、“常”等;动词如“羡慕”、“佩服”等。值得注意的是,汉语在恭维词汇选择方面呈现多样化的特点,这常常导致第二语言学习者在表达恭维之意时忽略词语的语义色彩。比如汉语的“大”和“多”都可以用来表示恭维之意,我们过年到别人家做客,看到这一家人团聚,都会忍不住的说:“真是一大家子人啊!”,说者和听者都十分清楚“大”表达的是对这一家人其乐融融的景象的赞美之意,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语义直接转换到英语中,就会引起歧义,如以下对话:

A."What a big family you have!"(真是一大家子人啊!)

B."Yes,but it has its advantages,too."(是的,但是大也有大的好)

很显然,A本意是要发出恭维,但B并没有按照英语的习惯做出恭维应答,而是以转折句来回避“big (大)”给他带来的尴尬,并解释其“advantages(好处)”。我们也经常看到别人大包小包的购物回来,这时会说:“你今天买了好多东西啊!”,听者往往会很有成就感的回应:“是啊!”,甚至还会炫耀一下其中的“战利品”。但如果在英语中直接使用“You have bought a lot!”来表示恭维之意的话,恐怕也达不到说者预期的效果。

引起这种差异主要是因为英汉文化中“大”和“多”等词汇有不同的语义。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大”和“多”等词语经常暗指一种生活上的富足状态,或暗指拥有“大”和“多”的人具有某种能力。因此,在以上两个例子中,恭维者对家庭“大”表示的是羡慕,对买东西“多”则是恭维听话者花钱或者有钱的能力。而在英语文化中,听者接收到的信息往往是对客观事实的描述甚至是对私生活的干涉等。由此可见,如果恭维词语选择不当,很可能会引起误解,严重时也会造成交际失败,比如下面的例子:

A."What a naughty boy!"

B."No,he is not naughty,he is lovely!"

“naughty”对应的汉语是“淘气”,汉语说“你真是一个淘气(调皮)的小孩儿”,听者和说者都能把“淘气”当成是喜欢,因此可以说表示的也是一种赞扬之意。但“naughty”这个词在英语中侧重表达对“淘气捣蛋”等行为的厌恶,并不能和汉语的“淘气”对等,事实上在英语中也没有与“淘气”“调皮”“胆小鬼”等语义完全对等的恭维词,因此使用这些词语恭维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了。

(二)语义修辞

英汉两种语言都有使用修辞手段来达成恭维效果的言语行为。修辞手段反映的是两种语言的深层文化和民族思维模式。因此,很难实现两种语言的完全转换。调查研究还发现,在恭维言语实现方式上汉语更加倾向于借助修辞手段。以下是出现频率比较高的修辞方式:

(1)夸张:

这里真是世外桃源啊!

真是女大十八变啊!

(2)暗喻:

真是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啊!

真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啊!

(3)比较:

瞧这孩子长得,比林妙可还漂亮呢!

我要是有你一半能干就好了!

以上修辞手段的运用,一方面体现了汉语语言的丰富多彩,一方面也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比如"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简单的八个字却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文化典故,这是非本民族语言者很难掌握的。他们是产生在交际者所共享的文化观念以及特定社会结构基础之上的。其存在也反映了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心理和价值取向。

二 体现在语境方面的跨文化特性

学习者尽管在英语学习中掌握了大量的词汇和语法知识,但在日常交际活动中,受到汉语语言环境的影响,可能会造成语用迁移,下面是A(美国人)和B(中国人)的对话:

A."I like it very much!It’s so cute!"(我很喜欢,真是太可爱了!)

B."You can take it!"(送给你了!)

在上面对话中,说者出于礼貌而说出"I like it verymuch",在这个语言环境中,说者使用的是英语中非常普遍的一个恭维模式。但听者回应的却是符合汉语语言环境的言语行为。在听到对方对某物的称赞后,误认为对方是希望得到该物品,因此被恭维者才会提出将它送给对方。

引起这种差异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中西两种文化的不同价值取向。传统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具有群体取向和他人取向的社会,这和西方社会占主流的个体主义的价值取向恰恰相反[2]。美国人一向崇尚个性自由,张扬个性,评价事物突出个人感受,且直截了当,坦率直露,所以恭维语中多用"I like/love…"等第一人称句式结构。中国人非常注重个人与社会、与他人关系和谐、融洽,往往从对方立场出发考虑问题,因而恭维语中以“你真是…”的表达方式居多。

此外,汉语中常常使用隐性恭维语,这些恭维语很多都没有使用肯定意义较明确的词语,必须依赖语境才能基本确定说者的恭维之意。语料如下:

(1)那么长时间不见,我都认不出来你了.

(2)我能请您跳支舞吗?

例句(1)的语境是老同学多年未见,说者发现对方变得非常时尚,用和以前判若两人的程度表达恭维之意。

例句(2)的语境是某位同学在班级舞会上发现自己的老师其实很会跳舞,因此以邀请的行动来表达恭维之意。

以下的句子出自林语堂《京华烟云》的电影版本,虽然使用了肯定意义较明确的词语,往往也需要借助语境才能明确其恭维的意义:

(3)早就听说姚家大小姐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了,还会京剧,识甲骨。

(4)说你最懂礼貌,最识大体,最聪凡可人了。

(5)木兰的粥就是不一样,一样都是花生粥,木兰煮的就是香。

中国文化历来推崇含蓄之美,讲究“说话的艺术”,即注重说话的方式和措辞,语言使用上的间接性就是一个具体体现。霍尔曾经将世界上的文化分为两大类:高语境文化和低语境文化。[3]中国文化属高语境文化,对语境的依赖程度相对较大。因此,恭维者更喜欢运用含蓄而间接的隐性恭维语,可以在不知不觉中赞美对方(如例句1、2),或者假借他人之口(如例句3-5),因为这样的恭维更加符合中国人的文化心理。

三 体现在社会意义方面的跨文化特性

恭维语的社会意义主要体现在其社会功能上。根据Herbert和Wolfson等的调查,英语恭维语的主要功能是表示欣赏及协同交往双方的“一致性”。[3-4]在社会语言学中,“权势”是作为与“一致性/平等”相对应的社会学术语。这里的“权势”指交际双方的社会地位有明显距离。而“一致性/平等”涉及到交际双方共享多少社会经验、社会特征,如宗教、性别、年龄、出生地、种族、职业、兴趣等等,以及打算在多大程度上共享亲密行为及其它因素。许多社会语言学家认为,言语行为实际上是一种“权势”和“一致性/平等”关系的标志。然而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独自的方式来表示这两种不同的社会关系。以中美两国文化为例,美国人特别是女性,常常用恭维语来与对方协同“一致性/平等”的关系。而中国人由于受到传统差序格局的"上下有义,贵贱有分,男女有别"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上尊下卑、卑己尊人、各守其分等想法仍会制约人们的行为。因此,汉语恭维语的使用频率远没有英语那么频繁。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在这些传统观念的影响下,汉语中出现很多具有积极社会意义的恭维言语行为,主要体现在话题的分布上。恭维语的话题主要分布在性格、成就能力、外貌、所有物四个方面,而汉语中有一些极具中国特色的话题比如仁爱、忠孝、尊老念旧思想等,尤其值得注意。例如:

你可真是乐于助人啊!

不愧是老朋友啊!

姜还是老的辣!

四 体现在文化规律方面的跨文化特性

Wolfson曾对在美国的ESL学习者做过调查:ESL学习者认为美国人过度使用赞美词。[5]在一些亚洲国家和中国文化中,人们很少使用赞美词,只有那些接触过西方文化的人才使用。顾曰国也指出中国人在恭维言语行为中倾向于遵守礼貌原则,而违反合作准则。[6]贬己尊人准则可以说是最富有中国文化特色的礼貌现象。

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在使用恭维语时,恭维什么,恭维什么人,不同文化有不同的规约。恭维语表达对人的积极评价,因此它们必定蕴涵独特突显的文化特征。对恭维语的认可与应答是建立在双方共享的文化价值基础上的。如果说者珍视的文化价值与听者的不同甚至为后者所不接受,恭维语就会使人困窘难堪甚至造成伤害。如:

你跟上大学时一样!

这句话在汉语中用来称赞十年未见的老同学,相信听者一定非常受用。而如果同样用在久为见面的英语国家的朋友身上,很可能会引起对方的不满。中国人推崇稳定而不是带有风险的变化。当我们说“你还是老样子”时,一般是想表达“你像以前一样年轻/漂亮。”但对英语国家的人来说,就可能意味着“你没有变化/进步”,这会让他们相当不快。在所有这些文化特征表层下面,隐藏的是中国人寻求和谐的传统文化和英语文化对变化的深切渴望。

五 结语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萨丕尔(1985)指出:“文化可以解释为社会所做的和所想的,而语言则是思想的具体表达方式”[7]因此,在跨文化交际教育中注重对言语行为的文化特性的研究和了解是十分必要的。如果我们不了解言语行为的文化特性,缺乏对不同文化差异的了解和理解,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文化移植到英语表达中去,俗称Chinese-English或把中西文化等同起来,就必然导致交际失败。从交际时的语义、语境、社会意义以及语言使用的文化规律方面关注言语行为的跨文化特性,有助于将复杂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动态多变的具体场景、言语交往所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现实情景等因素以及交往本身所具有的复杂的“协调”(negotiation)这一重要过程考虑在内,从而促进更有效的交际。

参考文献:

[1]Wolfson,N.,&Manes,J.The Compliments as a Social Strategy[J].Papers in Linguistics,1980,(13):79-93.

[2]Hofstede,G.Cultural dimensions inmanagement and planning [J].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anagement,1984,(1):81 -98.

[3]Hall,E.T.BeyondCulture[M].NewYork: Doubleday,1976.

[4]Herbert,R.The Sociology of ComplimentWork in Polish and English[J].Multilingua,1991,10(4):381-402.

[5]Wolfson Nessa.Perspectives:sociolinguistics and TESOL [M].New York:Newbury House,1989:403-411.

[6]顾日国.礼貌.语用与文化[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2, (4).

[7]爱德华·萨丕尔.语言论-言语研究导论[M].陆卓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2.

[责任编辑 自正发]

On Cultural Identity of Speech Act of Compli ment

HU Xing-li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WuyiUniversity,Wuyishan 354300,China)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in speech act of compliment are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aspects of semantic meaning,context,social value and cultural nor m.Analyzing the data collected on the basisof questionnaires,interviews and authentic language,the study from the four aspects can take the complex social and cultural background,dynamic context,real circumstances into consideration,which aims at the promotion of effective communication.

compliment;speech act;cross-culture;identity.

book=5,ebook=228

H314

A

1008-9128(2010)05-0068-04

2010-04-21

武夷学院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青年学术支持项目(XWQ0810)

胡兴莉(1978-),女,黑龙江铁力市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对比语言学、语用学、跨文化交际。

猜你喜欢
恭维言语跨文化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为何恭维让我们不舒服
为何恭维让我们不舒服?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恭维为何让我们不舒服?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关于冬天
免疫
论词汇的跨文化碰撞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