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豫皖苏区文化教育建设浅析*

2010-08-15 00:45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苏区根据地革命

李 飞

(黄冈市委党校,湖北黄冈438002)

鄂豫皖苏区文化教育建设浅析*

李 飞

(黄冈市委党校,湖北黄冈438002)

鄂豫皖苏区的文化教育建设是苏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苏区人民革命斗争的产物。苏区的文化教育建设,以马列主义为指导,紧密结合苏区政治、经济、军事斗争的实际,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和红军指战员的力量,在艰苦的斗争环境中逐步建立和发展。它作为革命斗争的重要阵地,对传播革命思想,支援革命战争起到了重要作用,对后来中共领导的各个时期的文化建设都有借鉴意义。

鄂豫皖苏区;教育;文化建设

鄂豫皖苏区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仅次于中央苏区的革命根据地,是红四方面军的诞生地,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鄂豫皖苏区的巩固和发展与苏区的文化教育建设紧密相联。根据地党和政府依靠广大军民,在进行对敌斗争的同时大力开展根据地文化建设,成果显著。根据地文化建设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发动群众运动,支援革命战争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后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解放区以及新中国的文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鄂豫皖苏区文化教育的形成和发展

鄂豫皖苏区地处三省交界的大别山区,交通阻塞,文化教育相当落后,反动思想和封建文化影响着苏区的建设和发展。根据地要想获得欣欣向荣的发展局面,必须改变落后反动的封建文化氛围,因此,“教育的改造与建立,党亦很注意”[1],教育工作的重要地位得到了确立。一九二九年六月九日召开的鄂东北各县第二次联席会专门就文化教育问题做出决议:“1、普及农村小学教育。2、设立农村夜校。3、教材由苏维埃文化委员会编订。4、各校教员须经区苏维埃文化委员会核准,并发给证书方为合格。”[2]随着各级苏维埃政府的纷纷建立和革命形势的进一步发展,苏区的文化教育事业迅速地展开。

为了发展无产阶级革命文化教育事业,苏维埃政府采取了许多有力措施。首先是设立专门的文化教育管理机构进行领导与管理。一九二九年十二月颁布的鄂豫边苏维埃组织法中规定,县苏维埃政府中成立文化教育委员会,乡苏维埃政府设文化委员。文化教育委员会办理苏区内有关文化教育方面的一切事务。其次是解决师资匮乏问题,大力培养教师队伍。党和苏维埃政府因时因地制宜,对旧式学校的教师进行教育、改造并广泛吸收根据地以外的革命文化工作者来当教师。与此同时,根据地还通过举办师资培训班,培训大批教师以充实师资队伍。党、政、军的领导干部也轮流到学校讲课,充当兼任教师。第三是编订统一的新式教材。旧式学校的教材充斥了“三民主义的、孔孟之道的、耶苏教会的以及一切地主、资产阶级思想的材料。”[3]为了适应新民主主义革命教育的需要,必须以马列主义为指导,审定、编写新教材。在改订教材内容的同时,还十分强调教学方法的改进,反对死记硬背的全盘灌输,注意教学质量,寓教于乐。在其他措施方面,党和政府还把教育经费列入政府财政预算,克服教育经费困难问题。教师的待遇问题苏维埃政府也很重视,政府分给本地教师土地,组织群众代耕,外地教师的粮油则由政府供给,并发给一定的薪水。

二、鄂豫皖苏区文化教育建设的重要成就

由于正确的决策和行之有效的措施,在党的重视和努力下,苏区的文化教育事业得以迅速发展。“那苏区群众的文化程度,比国民党统治时代提高得多了。县城里设有列宁中学或马克思中学,农村里设立了许多列宁小学、工余学校、识字班、夜校等等。男的、女的、老的、少的、入学的非常拥挤。此外俱乐部亦设立得很多。识字的人数比从前增加了百分之四十至五十。”[4]苏区教育由此进入到一个新的时期。

(一)各级各类专业教育和社会教育成果显著

经过党和苏维埃政府的努力,根据地教育落后的面貌得到了极大改善。普通教育是基础,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在苏区农村小学开始普遍建立。“到1932年春,在根据地的中心区域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0%以上,在新建立的根据地也很快达到70%以上”[5]464。在发展普通教育的同时,苏区党和苏维埃政府还大力发展社会教育,各种技能培训,贫民夜校、识字班等业余补习学校纷纷出现,各村都开办有列宁班、读报班、演讲所等。根据地民众对这些免费培训非常踊跃,霍山县第二区92个村,村村办夜学,入学人数达万人之多。[6]182。此外,干部教育、红军教育、各种专业教育也开始发展,这为苏区的革命斗争培养和输送了大批的干部骨干和亟需的各级各类人才,有力的支援了革命战争。

(二)各种报刊杂志开始创办,新闻出版不断壮大

革命报刊的出版和发行,是根据地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根据地的发展和巩固,种类繁多、形式各异的报纸刊物开始出现。“这些报纸的印制是不很精致,但是群众非常爱看,而且愿意出来购买”[7]。除中共鄂东特委的《英特纳雄纳尔》、豫东南的《红日》、皖西北的《红旗》、鄂豫边特委的《列宁周报》、鄂豫皖特委的《党内生活》等各级党政机关的报刊外,还有军队和协会等各种社会团体的报刊,以及经济、军事、教育、卫生等方面的专业报刊。不完全统计,在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创办的报刊达五十种以上。除了报刊,苏区的印刷厂还积极出版发行宣传马列主义和苏维埃革命的小册子。根据地出版发行的各种报刊杂志紧密配合根据地的革命斗争和各项建设,宣传了党的方针政策、发动了革命群众、鼓舞了革命斗志,发挥了切实有效的作用。

(三)文化宣传如火如荼,群众活动方兴未艾

群众文化在根据地文化建设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根据地创建以后,党和苏维埃政府连续在党的会议、工农兵代表大会上讨论群众文化问题。鄂豫皖区第二次工农兵代表大会颁布了根据地的文化政策,文化教育委员会专门设有社会文化科,负责办理读报班、识字班、音乐队、俱乐部、新剧团、化装演讲及一切社会文化事业。随着根据地的发展,群众性文化团体,文化设施普遍建立,在乡以上各级党政军机关所在地、学校、医院和红军团以上单位普遍设立俱乐部,在行政村和红军连以上设立列宁室,各种读报班、图书室、通俗演讲所、音乐队、宣传队、新剧团、识字班、夜校等遍布各地。文化宣传活动的广泛开展,既冲破了封建腐朽文化的束缚,丰富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又使群众受到革命文化的熏陶。在鼓舞群众、教育群众、瓦解分化敌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文艺团体纷纷建立,文艺创作成果丰富

大别山区群众有自己独特的民间文娱形式,用民歌、小调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愿望,是大别山区人民的传统。根据地的巩固和土地革命的开展,使苏区的景象为之一新,这也极大地激发了革命群众的创作热情。他们将传统民歌、小调编入党和政府的主张和政策,创作了很多歌曲,如《八月桂花遍地开》、《扫盲歌》、《婚姻自由歌》、《送郎当红军》、《红军是咱救命人》等,表演时配上动作,载歌载舞,深受群众喜爱。据不完全统计,仅保存或流传至今的根据地革命歌谣就达千首以上。这些革命歌谣为群众喜闻乐见,容易被群众接受,宣传的效力很大。此外,根据地文艺工作者还创作了大量戏剧、舞蹈、对话、诗词、楹联、散文、漫画等文艺作品。新型剧团开始在根据地活跃,他们演出话剧(包括哑剧、街头剧、活报剧等)、汉剧、楚剧、黄梅戏、花鼓戏等。通过戏剧、歌舞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马列主义文化,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鄂豫皖苏区文化教育建设的历史意义

鄂豫皖苏区的文化教育事业,不仅成为苏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极大地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和积极性,为苏区的巩固和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摧毁了传统腐朽落后文化,传播了革命思想

文化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冲击和摧毁各种腐朽落后的文化。一时间,各种封建迷信活动和宗教活动销声匿迹。“他们现在不再相信菩萨了,他们是相信马克思列宁主义了。学校里、俱乐部中都高挂列宁和马克思的像片,即农民家中,许多从前本是供奉菩萨的,现在都是被列宁马克思驱逐出去了。一切菩萨的庙宇,都变作列宁学校了。”[4]。宗法思想和宗法制度的束缚也被逐渐挣脱,广大贫苦农民纷纷打破传统家族观念,打倒土豪劣绅,投身到土地革命中。在革命洪流的激荡下,根据地人民的思想道德观念也不断更新,根据地社会风气大变。包办婚姻、蓄发、缠足等陋习被革除。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等成为社会新风尚。苏区妇女取得婚姻自由和生活自主后纷纷走向社会,投身革命和建设事业。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觉悟不断提高,他们接受新思想、新文化,积极参加各种形式的文化宣传活动,主动投身到革命斗争和根据地建设中。

(二)配合苏区革命斗争,促进了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发展

文化宣传教育作为推动革命事业前进的重要手段,历来受到党的重视。文艺宣传队成了一支不拿枪的红军部队,红军打到哪里,革命的宣传就传播到哪里。“制出小画报数种,号召白色士兵的传单一种,号召白色士兵来投红军的布告一种,宣传南下的任务的布告一种,此外宣传要点及标语大纲各一种。”[8]面对各式各样的革命报刊、标语和传单,敌人的斗志被大幅瓦解,而红军的威名则在大别山区传播。由于群众宣传教育工作做得好,根据地广大人民踊跃支前、参军,翻身农民参军上前线的场面到处都是,“每逢红军与白军作战的时候,总有成千上万的群众从四面八方帮助红军,妨碍白军的行动。”[7]在根据地群众的拥护下,党和红军才能冲破敌人的重重封锁和残酷围剿,并不断地壮大和发展。

(三)丰富了根据地军民精神生活,开创了文化建设新局面

党和苏维埃政府在工作实践中始终强调苏维埃文化教育工作要以提高群众参加战争的热情、加强群众的阶级教育为主要行动方针。由于各级党政机关的高度重视和革命群众的广泛参与,根据地的文化教育事业得到蓬勃发展。各种民众特色文化活动迅速开展,各种文化演出活动越来越活跃。俱乐部、列宁室等群众娱乐和宣传的载体遍布苏区的各个角落,各种宣传知识和党的方针政策的报刊、宣传表演队纷纷出现,他们将各种文艺宣传和演出活动带给苏区的群众和广大的红军指战员,这些形式多样的艺术手段把党的方针政策和革命道路传播给根据地人民,提高了广大群众的文化水平和思想觉悟,直接或间接地支援了革命战争。

四、鄂豫皖苏区文化教育建设的启示

鄂豫皖苏区的文化教育,紧密结合革命斗争的实际,从教育体制、教育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上都有了新的突破。将群众和红军作为教育主体,既改变了苏区愚昧落后的文化状况,又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为苏区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一)文化教育事业取得成功的关键在于坚持党的领导

苏区文化教育事业,是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才得以创立和迅速发展的。党在这个过程中始终坚持以马列主义为指导,从苏区革命斗争的实际出发,为苏区的文化教育制定了正确的方针政策,使苏区的文化教育紧紧地服务于政治斗争和经济建设的实际。同时,当时的党和苏区政府对根据地的文化教育事业非常重视,党的各级领导身体力行,关心和支持教育事业,他们不仅亲自到各级各种学校演讲和授课,而且为学校编写教材,在各类报刊中发表宣传文章,创作剧本和歌曲。当时的省委宣传部长、省苏维埃政府文化教育委员会主席成仿吾曾创作了大型话剧《七夕泪》和《识字运动歌》,省委常委郑位三创作了《打倒国民党》、《大别山上红旗飘》,鄂豫边革命委员会主席曹学楷曾创作了《兵变歌》,这在苏区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苏区教育发展的事实说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是苏区文化教育事业取得发展的关键。

(二)文化教育工作必须服务于革命斗争的实际工作

苏区文化教育事业是在革命斗争中逐步发展起来的,它必须适应和配合党的军事斗争和根据地建设这个实际。因此,文化教育工作需要从宣传党的思想,传播党的政策,为苏区培养亟需的人才,发动群众参与革命的角度出发。事实上,苏区文化教育建设一直把培养党政干部和提高红军指战员的素质放在首位,不同类型的培训班极大提高了干部的政治思想水平和斗争能力,为根据地的建设提供了人才保障。在社会教育方面,苏区十分重视群众教育。在工人、农民、青少年、妇女中大力开展扫除文盲的运动,举办各种各样的教育宣传活动,使广大群众了解党的方针政策,拥护党的领导,积极投身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文化教育为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服务,是苏区教育发展的不竭动力。

(三)文化教育工作必须发动群众并以劳苦大众为主体

苏区对敌斗争形势严峻,根据地巩固和发展离不开群众的支持。广大群众作为党争取的对象,必须和他们紧密联系在一起。正确引导群众热情,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是苏区文化教育取得成绩的又一个重要因素。党根据革命形势的需要,因势利导,发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因陋就简地发展苏区教育。没有教室,就用庙宇、祠堂代替;没有课桌板凳,群众自带;没有资金,就发动群众、团体等募捐筹集,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使苏区男女老幼都能投身到革命文化建设事业中去。同时苏区文化教育还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教育不能脱离实际,不能空谈政治,对人们群众的宣传教育也要切合他们自身的利益,要和农业生产和经济建设相结合。事实证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发动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也保持了党同工农群众之间的感情,发挥了文化教育工作的实际效用。

综上所述,鄂豫皖苏区文化建设坚持以马列主义基本理论为指导,紧密结合苏区斗争实际,发展教育事业、创办革命报刊、组织文艺团体、开展文化宣传活动,这不仅对传播革命思想、支援革命战争、提高群众文化水平、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对巩固和发展革命根据地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鄂豫皖苏区文化教育事业在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的情况下,从一片空白到取得巨大成就,实为不易。苏区学校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领导人和高级将领,各种文化宣传活动又极大地调动了苏区群众的革命热情,支援了革命战争,推动了根据地的全面发展,为中国革命胜利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永载史册。

[1]戴季英.鄂豫皖苏区红军历史(1927冬~1930春)[Z].1944-07.

[2]鄂东北各县第二次联席会 苏维埃问题决议案[Z].1929-06-29.

[3]鄂豫皖区第二次苏维埃代表大会.关于文化教育政策(大会文件之六)[S].1931-07.

[4]鄂豫边苏区的实况[N].苏区通讯.1931-04-06.

[5]中共河南省委党史研究室,中共安徽省委党史研究室.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史[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

[6]中共六安地委党史工作委员会.皖西革命史[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87.

[7]鄂豫皖边界苏区概况[N].鄂豫皖通讯.1931-05-10;红旗周报.1931.6(10).

[8]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紧急通告:为争取围攻黄安城的胜利加紧宣传鼓动工作[Z].1931-11-02.

Analysis of the Cultural Education Construction in Hubei,Henan,Anhui Soviet Areas

LI Fei
(Huanggang Polytechnic College,Huanggang438002Hubei)

The cultural education building in Hubei,Henan,Anhui Soviet area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Soviet construction,which is the result of the revolutionary struggle of Soviet people.Soviet cultural education building,with the guide of Marxism-Leninism,in close connection with Soviet political,economic,and military struggle practice, relyingon the power of the great crowds and the Red Armyofficers in the difficult environment to realize its gradual establishment and development.It is an important position as a revolutionaryfront,which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revolutionary war on the spread of revolutionary ideas and the support of the revolution,and has been playing a reference significance in all the later period of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CPC leadership.

Hubei,Henan,Anhui Soviet;Education;Cultural construction

G127

A

1672-1047(2010)03-0001-04

10.3969/j.issn.1672-1047.2010.03.01

[责任编校:郭杏芳]

2010-05-10

李 飞(1981-),男,讲师,历史硕土。hglifei@126.com

猜你喜欢
苏区根据地革命
红星照耀下的湘鄂赣苏区
苏区人家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苏区创业致富人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任弼时与湘赣苏区的“肃反”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中共根据地反缠足依据的演变(1928—1949)
徐向前重视川陕根据地有线电通信建设的回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