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农民工的就业问题*

2010-08-15 00:45李莉莉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3期
关键词:劳动力农民工农业

李莉莉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科学系,湖北黄冈438002)

浅谈我国农民工的就业问题*

李莉莉

(黄冈职业技术学院人文科学系,湖北黄冈438002)

近几年来,沿海经济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内地欠发达地区大批农民工前往就业。而农民工由于自身技能水平低,中国出口增速的减缓乃至出口贸易下降,下岗首当其冲的是“农民工”这个低技能水平的劳动群体,很多农民工便会再次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

就业压力;农民工;就业问题

随着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优化,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农村涌现出大片剩余劳动力,这些农村剩余劳动力成为现今农民工劳动力供给的主要部分;金融危机致使中国贸易出口受挫,部分企业裁员倒闭,劳动力的需求减少,这对矛盾是导致现今农民工就业难现状的主要矛盾。

一、我国农民工就业困难的背景原因

(一)农民工劳动力需求的减少

1.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经济增速放缓,劳动力需求减少

在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之前,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年均GDP增长达9.8%,沿海和内地用工需求旺盛,不仅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同时也消化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劳动供需矛盾并不突出。但在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之后,对外出口贸易增速放缓并存在下行压力,国内消费市场又相对跟不上国内经济发展的步伐,国内市场供大于求,部分企业裁员整顿或停业倒闭,劳动需求锐减,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日益显现定。

2、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劳动需求结构的转变

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增长主要为粗放型增长,集中表现为“四高一多”,即在产出增长中需要高投入、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多占地。直到提出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后,我国逐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使其从粗放型经济发展转变为集约型经济发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科技进步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但这一转变,也带来了劳动需求结构的转变,经济由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型发展,使得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更高。对于某些岗位来说需要特定的劳动技能,这些岗位往往是求大于供,而大部分农民工自身由于缺乏劳动技能和专业素质,往往跟不上这种经济发展的转变,便不断被市场淘汰,只能从事低端的操作性劳动工作。这种经济发展形势的转变,不断地减少对低端劳动力的需求,增加了高端劳动力重视,这也从另外一个方面抑制了农民工的就业。

3.农民工自身作为弱势群体,缺乏必要的创业基础

农民工自身作为弱势群体的存在,其本身就非常缺乏创业基础。农民工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大多数为初中文化水平,在外打工多数在劳动密集型行业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或操作性劳动,技能水平不高,返乡创业缺乏必要的科学技术。大多数农民工长期生活于农村,外出务工也是出于生计所迫,其自身的收入水平低,收入不稳定,因此缺乏必要的创业运作资金,并且农村金融发展较为落后,缺乏融资性组织机构和必要的融资手段,农民工即使有资金需求,也很难从中真正得到资金支持。农民工自身资金实力薄弱,技能水平低,管理经验缺乏,即使国家提供低息贷款,农民工又是否能够承受因创业带来的潜在风险。

(二)农民工劳动力供给的不断增加

1.农村人口基数大,拥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我国农业人口基数庞大,1978年我国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82.08%;截至2007年底,城市化的快速进程已经使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下降至55.06%,但农业人口仍然是中国人口的绝大多数。目前的数据统计显示,我国有大约1.4亿剩余劳动力,可见我国农村中仍存在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未消化。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光靠农村经济来消化这部分剩余劳动力,无疑是杯水车薪的。即使这部分劳动力进入城镇,在目前的形式下也会给城镇发展就业带来巨大压力,这部分剩余劳动力便是潜在的失业大军。这部分潜在的失业大军问题处理不当,不光是浪费了大量宝贵的劳动力资源,并且其盲目拓荒掠夺式开发也会对农村的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破环。

2.农村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增加了农村剩余劳动力

随着我国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的提高,农业生产大部分已实现机械化,农村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大部分地区的农业逐渐脱离了精耕细作的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转而采用更高效、便捷、快速的机械规模化生产方式。改革开放30年建立起的完备的工业体系,为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大型收割机、播种机、高效低毒农药的喷洒,还有工业化肥等等;通过科学技术培育了优良的农业科技品种,所有的这一切促使了农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使得单位面积耕地上需要的劳动人员更少,原来5亩田需要3个人耕作,现在只需1个人耕作,剩下的2个人便转变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这部分剩余劳动力为城镇的就业进一步增加难度。

3.收入来源多元化,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和城乡收入剪刀差的存在

改革开放之后,国家为了集中资源快速实现工业化,实行城乡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制度,对城乡经济发展区别对待,这无疑加速了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形成,城镇居民收入与农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1985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547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39.1元,两者相差不过百元;至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1578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才为4761元,两者差距已突破万元。城乡二元经济和城乡经济收入的剪刀差存在,加之农产品价格总体偏低,农民农业生产收入增幅降低,这大大挫伤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劳动积极性。部分农民认为种地赚钱不如在城镇打工收入来的多,致使很多农民即使有地也不种,转而外出务工。并且国内农业生产技术水平低,农业生产成本高,农产品价格低,利润微薄,至使很多农民不愿进行农业投资,导致农业装备技术落后的恶性循环,这一方面也阻碍了农民自身增收能力的扩大。

二、我国农民工就业问题的严峻性

(一)农民工就业问题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稳定

从全国统计的数据看,农村劳动力资源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农民外出务工,2008年末的农民工数量就已经达到22542万人。农业性收入和外出务工收入这两大部分占据了农民工年收入的主体,而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粮食等农产品价格有下行的压力,靠农业性生产来提高农民收入的余地很小;另外一部分就是外出务工收入,外出务工收入占农民工总收入40%以上,是农民工增收的主要途径,但如今的情况,农民工就业本身就是个大问题,一个农民工本身的年收入就并不多,除去在城市中的生活花销,这份收入可能还得留一部分给农村家里妇女的生活,老人的赡养和孩子的教育,余下来的就所剩无几了。这22542万农民工通过在城镇打工获得收入,不仅解决了自己的生计问题,也养活了比自身更为庞大的人群。大规模的农民工失业将严重减少农民工收入,更是会累及到这22542万人背后的这部分人,它所造成的社会影响会成蝴蝶效应显现。农民工大规模失业不仅仅是减少了农民工的收入,扩大了城乡两级的贫富差距,更会影响农村社会的稳定。

(二)农民工就业问题关系到提高农民收入减少贫富两级分化,体现社会公平

随着农村土地流转的改革深化,部分农民已经脱离了土地,成为了失去土地而进城务工的“农民工”群体。在这部分“农民工”群体中,他们的收入来源主要是外出务工的工资,在农民工大量失业的情况下,这部分群体的收入势必会减少。近几年,农村居民的家庭收入有大幅度提高,但是相对于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幅速度来说,农村居民收入的增速仍然偏低,提供农村居民收入任重道远。截止2008年底,全国水平上来说城镇居民收入与农村居民收入的差距已经破万。农民工大量失业会给原本就已经相当悬殊的贫富差距拉开更大的距离,到时会由于贫富差距和贫富两级分化而导致更多的社会问题,整个社会会藏着这样一颗不定时的炸弹。同时我们也该看到农村本身收入差距的扩大。据相关调查发现,农村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为741元,高收入农户纯收入为4529元,两者差距高达6.1倍。低收入农户的恩格尔系数高达60%,还处于温饱线水平以下,而高收入农户的恩格尔系数仅为37.6%,已经达到小康水平。如果说城乡贫富差距是个危机,那农村内部的贫富差距是更直接的危机。低收入农户中,很大一笔收入是靠外出务工的工资收入,如果出现农民工大范围的失业,会扩大农村内部的贫富差距,农村内部贫富差距的扩大直接关系到农村社会的稳定。

(三)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关系到扩大国内市场需求和市场经济的繁荣

可以这样说,中国仍然是一个农业发展大国。从人口上我们可以作出这样一个分类,国内市场主要分为两块,一个是城镇市场,另外一个是农村市场。单单来看农村市场,农村人均收入比城镇居民收入差了一大截,农村居民收入有一个很大的潜在提高空间,并且国家正在为减少城乡收入差距努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政策的制定,为扩大农村市场提供了一个很到的政策环境。在农村人口中,有近30%的农民外出务工,农村还有更多潜在的剩余劳动力,只要机会条件允许,会有更多的农民愿意进城,务工收入占农村人均收入已经达到40%以上,成为除农业经营收入以外的农民收入来源的重要支柱,提高农民工收入可以有效提高农民收入,扩大农村消费市场。

(四)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关系到中国经济能否早日走出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

贸易出口曾占中国总 GDP的60%以上,中国经济的三架马车中最大的一架马车便是这个出口贸易。如今出口贸易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已经明显下降,这导致社会总需求不足,国内部分企业裁员停业破产。另外一方面,中国国内消费市场发展相对缓慢,美国家庭的负债率高达80%以上,而中国家庭的负债率仅为20%,中国家庭大量的钱在存在了银行,使中国经济形成了高储蓄的现状。而这笔储蓄中,城镇的存款占到了60%以上,占中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人口储蓄存款却不超过50%。如何提高这部分低收入者的家庭收入,对于扩大内需市场是一个突破口,并且也是中国摆脱依赖贸易出口来提升GDP的一个突破口。农民工的就业问题关系到农民的增收,关系到农村消费市场的扩大,关系到中国内需的扩大。

结束语:农民工就业问题关系到我国的长治久安,在我国社会转型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中,如何完善目前的创业和就业环境,积极发展符合我国国情、有市场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提高我国农村劳动力的素质,从而使我国农民工就业问题逐步缓解,这需要政府、社会、企业和农民工自身的共同努力。

[1]赵复元.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综述[J].经济研究参考,2008(55).

[2]严俊.中国农村社会保障分析[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8(5).

[3]吴小武.当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体系[J].湖北社会科学,2009(3).

On the Employment of Migrant Workers in China

LILi-li
(Huanggang Polytechnic College,Huanggang 438002 Hubei)

In recent years,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oastal areas attracts a large number of mainland migrant workers in less developed areas to seek jobs.While because of the migrant workers’low skill levels of themselves,and the slowdown of China’s export growth or even the decline in export trade,the migrant workers will meet the problems of off jobs,so many migrant workers will again face the difficult employment issues.

Employment pressure;Migrant workers;Employment problems

F204.6

A

1672-1047(2010)03-0032-03

10.3969/j.issn.1672-1047.2010.03.11

2010-04-20

李莉莉(1973-),女,讲师。1070844491@qq.com

[责任编校:秦春娥]

猜你喜欢
劳动力农民工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
一群农民工的除夕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