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生态小城镇的建设

2010-08-15 00:48长安大学建筑学院李晶晶
河南科技 2010年16期
关键词:小城镇城镇化环境

长安大学建筑学院 李晶晶 周 珂

浅析生态小城镇的建设

长安大学建筑学院 李晶晶 周 珂

本文简要阐述了建设生态小城镇的必要性,及其建设生态小城镇所包含的内容,指出建设生态小城镇对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小城镇 生态 可持续发展

城镇化作为当代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尤其是作为促进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已经得到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可。以城市数目增多、城市规模扩大、城镇化水平提高为特点的城镇化进程是全球性的发展趋势。从1978年的17.95%上升到2007年的45%,我国城镇化进程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的社会文明和经济繁荣。但在快速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我国也遭遇了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退化等严重问题。因此,建设生态城市成为必然选择。

一、生态小城镇的概念

生态小城镇是小城镇生态化发展的结果。所谓城市生态化,简言之,就是实现城市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的整体协调,从而达到一种稳定有序状态的演进过程。这里的“生态化”已不再是单纯生物学的含义,而是综合、整体的概念,蕴含着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的内容。因此生态小城镇是社会和谐、经济高效、生态良性循环的人类社区形式,自然、小城镇、人类融为有机整体,形成互惠共生结构。它的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地和谐、人与人的和谐、自然系统的和谐。

二、建设生态小城镇的必要性

城镇化提高了经济的规模效益和集约效益,促进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促使了生活方式向现代、文明方式的转变,也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人口与就业问题。我国的城镇化进程对我国的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但由于发展的过程中忽视了环境的保护,这一时期也是我国环境破坏和污染的加速阶段。

我国现在面临着严峻的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水资源短缺、水体污染严重。城市及工业的快速发展,导致城市用水量急剧增加,使水资源本来就严重匮乏的许多地区供水就更加紧张。目前我国城市中80%以上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排入水体,更加加剧了水体的污染,降低了城市的供水能力。水污染和地表水资源贫乏,加速了对地下水的掠夺式开发。

空气污染严重。大量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的排放,使我国大多数城市大气污染严重。全国监测的559个城市中,空气质量达到一级标准的城市占4.3%、二级标准的城市占58.1%、三级标准的城市占28.5%、劣于三级标准的城市占9.1%。

城市固体废物对环境的危害严重。城市生活垃圾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的增长,大幅度增长。目前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处于起步阶段,无害化率仅54.3%,绝大多数垃圾仍以简单坑埋、填充洼地、地面堆积、挖坑填埋、投入江河湖海、露焚烧等处理方式为主。除了生活垃圾,城市中的工业固废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生态城市是从生态系统的角度综合看待城市,它不仅反映了人类谋求自身发展的意愿,更重要的是它体现了人类与环境、城市与生态之间的和谐发展意愿。我国在城镇化进程中,要着重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建设生态城市成为必然的选择。

三、建设生态小城镇

1. 加强城市景观和绿地建设。

(1)以人为主体,城市景观设计的最终目的应用社会、经济、艺术、科技、政治等综合手段,来满足人们在城市环境中的生存与发展需求,来满足以城市为中心带动郊区及其周边农村发展需求。它使城市城市环境充分容纳人们的各种活动,而更重要的是使处于该环境中的人感受到人类的高度气质,在美好而愉快的生活中鼓励人们的博爱和进取精神。

(2)尊重自然、和谐共存创建园林城市。尊重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其地形地貌、河流湖泊、城市植被等要素构成城市的主要景观资源,尊重并强化城市的自然景观特征,是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有助于城市特色的创造。古代人们利用风水学说在城址选择,房屋建造,使人与自然达成“天人合一”的境界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参考的榜样。

(3)延续历史、开创未来。城市景观建设大多是在原有基础上所作的更新改造,今天的建设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对于具有历史价值、纪念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景物,要有意识地挖掘、利用和维护保存,以使历代所经营的城市空间及景观得以连贯。

(4)协调统一、多元变化。城市健康与美要体现在整体的和谐与统一之中。漂亮的建筑的集合不一定能组成一座健康与美得城市,而一群普通的建筑却可能形成一座景观优美的城市,意大利的中世纪城市就是最好的例证。

(5)加强城市绿化建设,坚持城市建设与绿化同步,采取普遍绿化与重点提高相结合的办法,逐步确立“把森林引向城市,把园林引入街道,绿化外围环境,改善城市生态”的城市绿化指导思想。

2. 城镇与农村的协调发展。

社会的发展应当理解为社会客观经济系统内部,逐步克服整体与个别的矛盾,实现宏观、中观、微观各个不同层次的高度协调和持续发展。城镇与城郊地区协调发展,既要重视经济的城乡一体化概念,又要强调生态的城乡一体化概念,从而确立城镇与乡村生态经济一体化的新概念,开拓城镇与农村协调发展的新途径。

城市与其郊区、农村,亦仍然是一个以人类生活及其经济活动为核心的生态复合系统。市区和郊区农村存在着密切的生态和经济的相互关系,存在着频繁和密集的能量、物质和货币等的流通转换。因此,市区和郊区不仅在行政上,而且在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上也都是一个整体。市区经济体制改革、生产技术发展、综合环境改善,都应当与郊县农村的长夜结构调整、生态环境建设紧密配合,彼此协调、相互促进。同时,为了实现城市与郊区的协调高效有序发展,就要尊重自然规律,推动环境经济整体的良性循环和整个社会的持续发展。

3. 构建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多层次生态经济体系。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是当今国际社会推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优选模式。发展循环经济,既能实现经济发展的目标,又能最大限度地保护和利用好自然资源和环境,是工业化、城镇化、生态化有机结合的根本途径。

企业层面,每一个企业内部形成闭路循环系统,建设生态企业;产业层面,产业链向上向下延伸构成一个闭合的产业链条,建设生态产业,包括生态农业与生态工业;园区层面,无论是工业园区或农业园区,根据循环经济的要求,进行园区规划与布局,建设生态园区;社会层面,构造一个城市循环大系统,建设生态城市。

大力发展生态工业。调整工业产业结构,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推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清洁生产工艺;坚决淘汰高污染高能耗企业。优化工业空间布局。扶持发展生态型优势产业,优化企业空间布局,形成资源循环利用的产业链,同时,加强对企业的环境管理,减少污染排放,将环境污染控制到最低程度。加快推进生态产业集聚建设。依据生态环境功能区的划分,合理定位、整合提升,做好生态产业集聚点的建设,有效推进产业整合和要素集聚的形成。

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推广生态农业模式,延伸农业产业链,建立完善农产品生产加工体系,产前、产中、产后不同阶段都按绿色生产方式运作。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绿色农产品基地和有机食品基地。

4. 城市环境及其质量评价。

城市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城市居民生活环境与工作环境的质量。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都注意到环境质量评价工作。美国、加拿大、日本、英国等国家制定了一系列有关环境评价的法律、标准与方法。中国在70年代也开始了城市环境评价与区域环境评价的研究与工作。城市环境质量评价是对城市的一切可能引起环境发生变化的人类社会行为,包括政策、法令在内的一切活动,从保护环境的角度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定。从广义上来说是对城市环境的结构、状态、质量、功能的现状进行分析,对可能发生地变化进行预测,对其与社会经济发展活动的协调性进行定性或定量的评估。

四、树立可持续的城镇化发展理念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增强综合承载能力为重点,以特大城市为依托,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我国既需要快速推进城镇化进程,又要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是城镇化发展的目标,建设生态城市是实现的途径。

要转变观念,从追求近期的直接经济效益转向追求长期的综合经济效益;从追求单一的经济高效率转向追求经济与生态的高效率;各级决策者要有忧患意识、危机感和责任感,切实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位。还要提高公众的生态意识,改变传统的消费方式,倡导绿色消费,使环境保护成为大众的自觉行为。

21世纪,是全球化的时代,是注重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协调发展的时代。我们的小城镇建设只有运用生态规划原理,结合社会的和经济的因素,建设生态小城镇,才能使小城镇的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达到和谐,成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中有机整体中的一个,为我国的生态农业发展服务,为生态城市的建设当好配角,为我国的长远经济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1]《城市生态学》杨小波吴庆书等

[2]《生态小城镇漫谈》陈林

book=56,ebook=56

猜你喜欢
小城镇城镇化环境
长期锻炼创造体内抑癌环境
一种用于自主学习的虚拟仿真环境
孕期远离容易致畸的环境
环境
家乡的城镇化
小城镇社会治理创新逻辑
加快小城镇建设应采取的措施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小城镇远
我国小城镇体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