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病
——以城市人情冷漠为探索基点

2010-08-15 00:49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人情冷漠城市化

黄 翠

(河海大学社会学系,江苏 南京 211000)

浅析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病
——以城市人情冷漠为探索基点

黄 翠

(河海大学社会学系,江苏 南京 211000)

城市病是指在一国城市化尚未完全实现的过程中,因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由于城市系统存在缺憾而影响城市系统整体性运动所导致的对社会经济的负面影响。文章着重分析了城市病中的一种非典型形式:城市化中人情冷漠的加重。

城市化;城市病;人情冷漠

随着中国近年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感叹城市化所带来的种种物质文化财富的同时,人们也不得不承受城市化迅速发展带来的困难和难题,比较突出的就是各种城市病的产生。城市病包括典型城市病和非典型城市病。典型城市病如:人口膨胀、交通拥挤、住房紧张、环境污染、资源破坏等等。非典型城市病相对于典型城市病要显得隐形一些,它包括:犯罪问题的增长、都市人情淡漠的产生、乞丐问题等。笔者认为,由于快速城市化所导致的生活节奏加速,城市里人情漠然的问题已非常突出,它会产生一系列严重而又不易察觉的后果。因此,笔者尝试从社会学的视角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尝试性的提出解决对策。

一、城市“人情冷漠”的原因分析

面对着每天上下班堵车的交通拥挤、感叹着房价的居高不下、呼吸着越来越恶劣的空气、喝着越来越苦涩的自来水,居住在城市里的人往往都会抱怨说这都是城市化所带来的恶果。相对于这些显而易见的城市问题,人们也开始慢慢注意到:城市人口越来越多了,自己认识的人也越来越多了,但朋友却越来越少了。无聊放松时,有困难需要帮助时,可以联系的人越来越少了,围绕在自己身边的,似乎都是一个个“熟悉的陌生人”。人们不禁怀疑,这也是城市化过程中所产生的城市病之一吗?

(一)社区的形成和帕克的“芝加哥学派”

城市化的标志之一就是社区的产生。社区的概念是伴随着城市化的过程而出现的。针对中国的具体国情来说,社区的出现,就是变以前的单位制为中国的社区制。中国在过去几十年里一直实行的是单位制,单位包办一切,这样就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住在一个单位区里的人都是同一个单位的,所以大家都是彼此十分熟悉的。后来,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国情的变化,中国逐步取消单位制,把单位的众多责任重新归于社会,而社区就接管了一些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的职能。

城市社会学的奠基人之一帕克所创立的“芝加哥学派”可以说是最早对社区进行研究的,该学派把社区视为社会活动的空间单位,研究社区居民及其活动的区位分布,通过区位关系来反映。透视社会关系。而社区研究,就是在一定时空坐落中描述该社区居民赖以生活的基础和社会结构,并发现其内在逻辑或规律的研究工作。关于社区研究,存在三种研究角度,第一种是人文区位学的研究角度,它借用生物学的生态理论来研究社区环境的空间格局及其相互依赖关系的理论,它把社区看做是一种生态秩序,即在社区中人们由于资源的贵发相互竞争,当竞争进行到一定程度后,他们就会互相依赖而共生。第二种是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角度。它认为社区生活是一种文化现象,有自己的内部结构和变化规律,通过对社区文化类型的总结和比较,可以深刻认识社区的特点和变迁。第三种研究角度是社会系统理论,社会系统理论吧社区作为社区成员 (个人、群体、机构)相互作用的系统,认为社区的日常生活总是通过社区中的社会关系网络来进行的,各种社会关系经过长期发展,形成各种组织和制度,并成为社区的要素。

这些关于社区的理论也为中国的社区管理、社区建设提供很好的指导意义。但是,进行如何建设更好的社区的讨论并不能掩盖它本身所带来的一些弊端。正如上面所说,对于中国具体的国情来说,中国的社区取代单位递交过来的社会职能时,由于它自身还非常不完善,因此导致了执行不力的情况。并且,它产生的最大的一个问题是,居住在一个小区里的人来自不同的地域、不同的工作性质,他们不再是知根知底的熟悉人了。他们不再有共同的话题、不再有共同的生活体验,因此,就降低了人们彼此间认识了解的几率。设想一下,曾经的单位制,上班时是同一个单位里的同事,下班了是住在一起的邻居,那么多交缠在一起的共同话题,是不可能出现人们之间没话说,冷漠淡然的情况的。从某种程度上说,过去的单位制是强制性地把人们拉在一起生活,但至少它能保证人们生活环境的相对稳定性:只要还是那个单位的人,基本上是不太可能搬家的。自己的邻居可能几十年都是那么一群人,试问,这种情况下从何而来人们之间互不认识,或认识层次只是停留在最基本的点头微笑打个招呼的阶段呢?而现在,社区取代一切,它是灵活而又自由的,社区的框架放在那里,里面具体的人可以随时更换,很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今天的邻居还是某某,明天就又变成另一个人了。即使是相对固定不变的邻居,由于是来自不同的地方、从事不同的职业,彼此之间没有什么共同话题,出现人情漠然、冷漠之交也无可厚非了。

同时,社区的居住格局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人们之间的人情淡漠。笔者犹记得,小的时候住的是平房,一排平房可以同时住着七、八户人家,傍晚吃饭的时候,大家似乎事先说好似的,一起聚在平房前的空地里,说着笑着聊天今天发生的趣闻,或者是八卦些张家长李家短,总之,邻居的感情总是很好。即使是后来搬家住了楼房,住的仍然是单面、一排有好几户的房子,邻居们总有机会出来聊天。但是,现在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衡量城市化水平标准之一的高楼大厦开始四处林立,一种称为“筒子楼”的居民房开始取代原先的老式房子,我们的邻居变成了仅仅只剩下一户,两户之间的距离仅有楼道那狭窄的距离,如若不知道对方的底细情况,恐怕是连名字都没什么机会知道,更不要说产生“远亲不如近邻”的深厚感情了。人们回到家,就回到了属于自己的安全空间,至于外面是什么情况,他们不关心,他们没有机会也不愿有机会和不认识的人认识,这就增加了人们之间的冷漠感。

从上述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社区这个先有的居住空间似乎是造成人们之间关系冷漠的原因之一,但是我们要注意这样一个前提,社区接管单位是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开始时间较之其他国家比较滞后,为了加快城市化脚步,在中国的社区建设还非常不成熟时,把单位的一些职能交给它的情况下出现的。所以,并不是社区本身会造成人情冷漠,而是在城市化进程中社区建设、社区发展还不够完善,就急急地让它承担起相应的职能造成的。

(二)齐美尔的“现代性”和人与社会的分离

上面的分析,把范围局限在社区这样一个有限的空间中,那是不是说,在这个空间之外,人们之间就不再那么漠然了呢?

去年发生的“湖北大学生救人溺水身亡”的事件中,我们本可以对于现代社会中还是有见义勇为的好人感到欣慰,但是还有这样一个情节,当别人请求当时也在湖边的船民去救人时,那些船民竟提出了“捞尸费”的无理要求。是什么导致了人们“见死不救”?在如今的报纸、杂志、网络上,我们看到了太多太多类似的情况,我们似乎已经麻木和习惯了,当在公共场合遇到这种情况时,大多数人都会选择“明哲保身”。

人们似乎都已经习惯了人与人之间那种短暂的交往关系,交往本身不是目的,所以人们彼此之间熟悉与否并不重要,他们需要的仅仅是交往之后所能带来的收益。在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到处都是形色匆匆的人,没人关心别人会是怎样一种情况,“冷漠”、“疏离”逐渐成为城市的代名词,而且越是城市化发达的地方,情况越是如此。与此相反,在农村中我们依稀可以看到曾经人们之间真诚相待的景象,平时有事没事聊聊天,谁家有什么事需要帮忙了也还会尽心尽力地帮忙。这么一比较,是不是说现代都市人情冷漠是城市化的发展造成的呢?

社会学大师齐美尔曾经分析过小团体和大团体的区别。他认为,群体的维系和约束主要依赖主观的感情需要和习惯。一但群体规模超过一定的限度,由于人数增多和功能变化就会产生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导致群体成员相似性的减弱。群体为了协调控制群体的生存和发展,必须制定出各种分工和交换的制度,这样的结果一方面是使群体的统一性得到加强,但另一方面使得成员之间的互动面变得片面狭窄,距离加大,成员之间的互动建立在客观的制度化结构之上。由此我们可以比较由于城市化的发展导致的农村和城市的不同。城市化的发展,农村人口减少,在一个有限范围内,人口密度较小可以使得人们有更多的机会去接触每一个人,认识其方方面面,这种联系是建立在共同生活、相互协作的情感基础上的,因此,它必然是深厚并带有人情味的。而在城市,由于城市人口的迅速增加,人与人之间深刻、频繁的接触机会降低了。每天都有可能遇见不同的人,和不同的人打交道,达到不同的接触目的,人们不愿花心思去了解接触的人,他们也无法深刻了解自己认识的每一个人,因为他们认识的人太多,而了解的面又太浅。这种联系时建立在相互协作的契约关系基础之上的,正如齐美尔所说,在现代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一个城市就像一个大团体一样,它用制度化的手段控制着每一个人,而这种制度化的手段必然导致人们之间感情的淡漠,因为它无法提供相应的设施和机构让人们彼此加深了解,也许你会说在城市中有很多酒吧等娱乐场所可以提供这样的机会,但在那样的地方,人们往往更加无法释放真实的自己,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仍然是暂时地、虚假的。

齐美尔在描述大城市的迅速发展时提到由于大城市的飞速发展,各种刺激,包括金钱刺激,不断冲击着人们,使人们在生活上变的麻木,对于外界的各种刺激无所适应,也无法作出回应。社会变迁日新月异,为了有效促进社会的发展,社会衍生出各种规章制度来控制人们的行为,不断拉深人与人,包括人与社会之间的距离,一个人逐渐形成了与他人,与社会的异化,在这个过程中,一切都是不稳定的,一切都是易变的。处在城市中生活的人,一开始是没有机会对周围的人加深了解,随着关系肤浅化的加深,即使有机会,人们也不愿把时间精力花在这方面了。

二、“人情冷漠”带来的弊端及措施

城市病是城市化迅速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产物之一,相对于那些显性的城市病所带来的弊端,人情冷漠等隐性城市病产生的后果更加严重。从小处说,社会生活中的人们彼此关系冷漠,会造成传统美德的丧失,社会上再难看见人们互帮互助、和谐一致的情景,社会退化成一个个单个体的“原子个体”。从大处说,人情冷漠会造成社会解体的隐患。社会联系缺少了把人们团结起来的纽带,社会稳定无法维系,一个原子堆组成的散沙又如何能维系一个群体的生存呢?在城市化不可扭转的情况下,如何避免人情冷漠给社会带来的弊端呢?

(一)加强社区建设

在城市化的进程中,社区是在自身能力尚缺的情况下承担起自身的职能的,因此,社区应该加强自己的管理、指导能力,从多方面创造社区居民参与共同活动的机会,以此增进居民的了解和感情,发展专属于社区自己的文化,增强社区的凝聚力,让社区居民在此找到归宿感。

(二)健全城市服务系统

一所城市能够提供给人们,不仅包括物质经济上的财富,还应该包括精神文化上的财富。“城市病”正是由于城市系统存在缺陷而导致城市系统整体功能弱化所带来的对社会经济的负面效应,要防治“城市病”,就必须健全和完善城市系统。城市应该提供更多能增进市民了解的场所或活动。

三、结语

城市中的人情冷漠,是现代都市人普遍感受到的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疏离、麻木,它不仅不利于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往,更不利于城市的建设,社会的发展。如何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尽量地减少这一不利的城市病所带来的有害后果,值得我们去研究探索。

[1] 王思斌 .社会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 贾春增 .外国社会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3] 闻加来 .城市病的界定、规律与预防[M].

[4] 刘志慧,秦传熙,陈娟 .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病”的解决措施研究[M].

The An lysis on Urban D isease in the Urban iza tion of Ch ina——based on sha llow rela tion sh ips in the c ity life

HUANG Cui

(HehaiUniversity,Nan jing,211000,Jiangsu)

W hen the urbanization in a country hasnotbeen fully realized,w ith the developmentof socialeconom y and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urbanization,urban disease is the negative impacton social econom y caused by the shortcom ing in the city system which is influencing its entire operation.Thispaper emphasizeson an atyp ical form in the urban disease—the aggravation of shallow relationships in the urbanization.

urbanization;urban disease;shallow relationships

D 0

A

1671-5004(2010)06-0048-03

2010-11-06

黄 翠 (1987-),女,安徽人,硕士,河海大学社会学系,研究方向:环境社会学。

猜你喜欢
人情冷漠城市化
永远不要透支人情
突然之间
东霞
不近人情是近人情
长大不是变得冷漠,而是变得温暖
回答
不要透支人情
人情之美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轨道交通推动城市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