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职校园规划之道

2010-08-15 00:49许明强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规划校园

许明强

(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莆田 351254)

走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职校园规划之道

许明强

(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福建 莆田 351254)

科学发展观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指导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总的指导思想,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高职校园规划必须全面而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坚定不移地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校园规划的工作纲领,一切着眼于发展,努力实现学校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和谐,眼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和谐。建立一个人、自然、环境三者融为一体,互惠共生、以人为本,讲求宁静、优美的自然生态空间。

科学发展观;校园规划;和谐;自然生态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在新世纪新阶段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从建设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出发而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指导新时期社会经济发展总的指导思想,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发展是硬道理”,慢进则衰,不进则亡,高职校园规划必须从学校发展的整体目标出发,从科学的定位和布局出发,从构建和谐校园的全局出发,全面而准确地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和基本要求,坚定不移地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校园规划的工作纲领,一切着眼于发展,用发展的规划和目标来凝聚人心,来解决问题,努力实现学校发展与社会需求的和谐,眼前发展和长远发展的和谐。建立一个人、自然、环境三者融为一体,互惠共生、以人为本,讲求宁静、优美的自然生态空间。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始终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义来进行校园规划设计,把发展重心放在加强内涵建设上,不断提升高职办学特色,在短短的几年中实现了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协调发展。

一、校园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实施原则

1.指导思想

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高职校园规划应能给青年学生创造一个积极向上、和谐美丽的环境,它既有视觉效果,又会使置身于此境者产生丰富的心理联想,它尤如一个无声的课堂,一草一木不仅都盈育着丰富的校园文化内涵、而且都积极参与教育,无时无刻对受教育者的道德、品格、修养、习惯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大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课堂,更是培养高尚情操、追求真理的场所,“科学发展观”的校园规划应是校园精神、高职教育理念的着力体现。高职院校的校园是教学、实践、科研和生活兼顾的场所,从功能上讲,是一个文化、学术交流和学习的场所。高职院校应在校园总体规划的发展目标的指导下,依托校园自然及人文环境,充分利用现状,以植物造景为主体,提高校园绿化率的功能作用,在丰富校园季相景观和总体景观的同时,为广大师生提供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休闲环境。所布置的景观力求造型新颖别致,体现特色。呈现给涉足校园的来访者文明、优雅,突出高职教育理念的观赏环境。因此在规划时应立足实际,以人为本,创造出不同要求的多样空间,起到美观、实用的效果。

②注重立意,突出环境感染力

校园规划中构成学校育人环境的因素不仅有物质的,而且有精神的;不仅有显性的,而且有隐性的。“妙曲怡情,佳景养心”,在美感中愉悦,在自由快乐中教与学。从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和个性全面发展的影响作用来看,隐性环境的影响作用有时会超过显性环境的作用,故校园规划的立意就显的特别重要。要善于运用主题鲜明、内涵丰富的有形环境和无形的文化熏陶去化育大学人。我们需要重视校园规划中品味高雅的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的建设,努力建设一批集校训、校风、学风和历史名人等为主题的各种景观。根据学校的培养目标,办学理念,对校园内建筑、公共设施、办公活动场所、宿舍园区等不同功能进行全方位的规划设计,赋予校园环境以浓厚的文化气息,构建生态合理、充满活力的文化育人体系。真正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作用,用心培育和凝聚自身校园的个性、特色,做到“同中见异、异中见优”,注重与学校专业特色的培养与凝练相融通。在规划中从实用到艺术,从绿化、美化、净化、专业化到品牌战略,形成“依托专业办产业,办好产业促专业;依托产业搞科研,搞好科研促产业”的良性循环。

③因地制宜,简洁明快

要充分利用现有地形,尽量活用本地资源,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下,简不求繁、朴素大方、色彩明快、构思巧妙,从造价上经济、可操作性强,在规划设计时应注意体现时代特色和现代高等职业教育的理念,运用现代的“语言”和材料表现主体,体现本校特色。从整个校园以及周边大的环境分析,从校园内每个小环境的寓意入手,既充分体现校园文化因素,又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各种条件来组织校园的各个景观,力求融家园、校园、花园、乐园为一身,集自然美、环境美、艺术美、科学美于一体。

2.规划实施原则

①考虑自然生态原则,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辩证关系。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在规划设计中合理开发和利用地形,尽量不破坏原生态系统,特别注意保护优美的自然天际线和景观节点之间的视觉廊道。在校园中心带顺应地形建设一个集四方之水的人工湖。既保护了原有的地形和增添了校园的一大景观,又发挥了旱时集水、涝时排水的良性循环。

②体现以人为本和特色办学的原则。按照校园内人的活动规律,统筹安排建筑位置、道路走向、绿化景观等。对各个场地的规划设计致力于建设一个高度舒适的区域,杜绝非人性化的空间要素,合理进行功能和规模定位,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理念,自成体系、特色规划,同时又合理考虑与周边环境的有机结合。校园的出入口配置在交通便捷之处,校园景观规划、小品设计、休闲绿地注意创造人文与自然的和谐,从引导学生做人、做学问和求知欲等方面寻找创作思路,构造寓意深刻的蘑菇亭、桃李园、望署亭等有特色景观的主题环境。

③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构筑完整的校园生态景观系统。整个校园注重景观建设、完善绿化系统,突出各个角落的形象品牌,注重校园的整体喧染效果,使建筑、园林、规划、景观标识物的整体协调。注重校园各景观的永续使用功能,材料上经济实用。

④合理利用水体的园林要素,提高校园品味。水是园林艺术中不可或缺的、最具魅力的一种园林要素。古人称水为园林景观中的“血液”、“灵魂”。在各种风格的园林景观设计中,水体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象征水域区的校园人工湖是整个校园的核心或主轴,收自山川之水、出浇百亩良田,有了这个靓丽的景观更增添了校园的活泼生机,也增加了波光粼粼、水影摇曳的形声之美,能给步入者以真善美的风姿和刚柔之美。

二、规划结构分析

整个校园以“一心两轴三区”为规划骨架,整个规划充分利用地形条件,功能分区明确、建筑依山就势、人工自然渗透、山水环境融合。

1.以充分利用天然地形的“人工湖”为核心的校园生态带。不破坏现有的自然地貌,形成开阔的活体水面,成为校园的绿心。该带突出合理的植物配置和合理的水资源利用。

①植物配置。环绕湖区的柳树给人以悠闲、飘逸的感觉,黄金榕球、红绒球、茶花树、四季桂、红花继木球、山丹花等给校园增添了不少常青点缀和花色陪衬。创造绿色环绕、花团锦簇的宜人环境,在植物的选用上,充分考虑适合本地乡土的树种,从而形成春花烂漫、夏荫浓郁、秋色绚丽、冬景苍翠的四季景观,树木花草比例配置合理,植物景观绿意盎然,色彩丰富,达到绿化、美化、彩化、香化的效果,又能吸收部分灰尘和净化空气。

②水系利用。将校园内部水系与天然水系相连接,形成上游地势高、下游地势低、中间为人工湖区的活水体系。在上进入口处设置两处水闸,旱季蓄水,涝季泄水,下出口也设置两处水闸调节湖区的水位。按生态系统的方式建立生态水景,达到水体自净的效果。在湖区内选择合适的水生植物,利用它们的根系避免水土流失,又利用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释放氧气,提高空气质量。同时在湖中放养合适的水生动物,将整个湖景活动起来。

2.秩序井然的教学实训轴

①秩序井然的教学实训楼群,现代化的教学设施

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绿草如茵,空气清新,环境优美,设施完善,具有浓厚的科学文化气息,是学子们理想的读书成才之地。学院教学生活设施先进,配套齐全。教学楼、图书馆、实训楼、体育馆、学生公寓,餐厅中心、大学生活动中心等十几栋 15多万平方米的宏伟建筑错落有序地掩映在绿树红花之间;二十几多个篮球、排球、羽毛球场和 400米标准塑胶跑道的田径场以及体育馆等运动设施为同学们提供了充足的活动场所;校医务室、浴室、邮局、超市、洗衣房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学院绿化面积达到 34%以上,环境优美,四季有花,四季有绿,被评为福建省莆田市评为“绿化园林单位”。2008年底学院以优异的成绩通过教育部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并在福建省第九届高校“文明校”评估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②全新的办学理念 、创新的培养模式

学院秉持兴办让人民满意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理想信念,遵循“面向市场经济,培养高级专业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定位和“专业知识 +过硬实践技能 +职业素养”的人才培养模式,弘扬“立德躬行、博识厚技”的校训和“求真务实、特色办学”的校风,学院以就业为导向,积极适应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和社会整体发展的需求,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确定了以工学为主、兼顾管理学和社会科学的学科建设定位。拥有国家级示范性电工电子与自动化实训基地 1个,构建了以重点专业为龙头,相关专业为支撑的三个优势专业群,即应用电子技术为龙头的电子信息技术类专业群;以数控技术和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为龙头的先进制造技术类专业群;以物流管理、市场营销为龙头的现代服务与管理技术类专业群。学院始终把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落实到课程建设上,以特色创名校,经过几年的努力,成为八闽大地上一颗耀眼的新星。

3.轻松自由的校园交往轴

校园交通系统是校园空间的骨架,它不仅承担了人流、车流的组织、疏通,而且起到辅助划分功能分区的作用。交通组织的好坏衡量着校园规划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校园师生交往的方便程度。

①校门:校园规划中建设校门的出入口设立在枫亭镇交通的主干道上,以方便师生轻松出行,出入路径便捷。

②道路:校园交通道路成为各功能区之间的联系纽带。宽度适宜,不影响校园几个大的功能区的正常使用。

③长廊:长廊成为教学区到学生生活区的步行系统的唯一元素。是教学区和生活区主要的交通联系。由于功能分区的明确划分,长廊承担了来自教学区的大量人流,功不可没。它为莘莘学子的求学之路遮风挡雨,有其标志意义。人行走其中,长廊有开阔的视野:远处的学生宿舍区楼群高耸,运动场上同学们虎跃龙腾,中央水带微波粼粼,近处有庭院的动态风景,能够让人在观赏间忘记学习和工作的疲劳。

④停车空间:主要体现在停车空间的位置规划及实施方面。学生宿舍楼群边,自行车使用比较普遍,考虑设置自行车停车棚;教学楼群周边应设立机动车停车位及设置自行车停车棚,另外在校门附近也应该设立停车位等,使进入校园的外来车辆能统一整齐停靠,避免出现乱停、乱靠无序的局面。

⑤标准的运动场地:学校内足球场、网球场、排球场、篮球场、游泳馆和风雨操场等基本体育运动设施配备齐全,满足平常师生的使用。运动场所布置分散,特别是在学生的生活区多零散分布体育的活动场地。

苏:羌族沙朗舞主要是脚下动作,其实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复杂。除了领头的舞者可以出现单独的摆手、张手及甩手的动作以外,其余的舞者始终手牵手,也就是牵手、并肩、连臂。在场的所有舞者都是手牵着手站立成一排,或者围成一个圆圈。先由男子领唱开始唱歌,当首句唱响后,所有参加舞蹈的人开始踩踏节奏。男子歌唱结束后,女子便紧接着开始唱。每当一首歌唱完后,庞大的舞蹈队便转一个大圆圈。

⑥生活设施:校园规划中,结合长廊首层和合适的地带设计了一条室内商业街,其功能一应齐全,小商品琳琅满目,保证日常生活用品需求基本可以在校内解决。

⑦校园景观点:校园景观点作为校园文化精神传承的重要载体,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培养有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优美的校园环境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心灵,就像“润物细无声”的春风化雨,丰富着学生的情趣和审美能力,使大学生的个性得到不断的完善和丰富。

大学校园是一个特殊的环境,它面对的人群是特定年龄阶段的、从事高层次学习和研究的高素质人才。故校园景观设计应该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应该更加关注新时代学生群体的情感需求和轻松自由交流。

三、规划布局的特征要求

1.塑造校园人文氛围

校园的建筑园林、绿化工程、教学设备、生活设施以及这些要素的交叉组合,都蕴含着无限的教育意义。能给师生一种精神感召,塑造出一种整体的人文气氛,为广大师生的学习生活提供一个良好的港湾。路旁高大成荫的树木、碧绿如茵的草坪、房前屋后的山石、人工湖休闲平台的倒影、月光下的望曙亭、清晨鸟语花香的蘑菇亭……这些或是自然生成或是稍经人工巧琢而成的校园景观,是自然和谐的杰作,是大学文化氛围理想境界,是优美环境

的画龙点睛之笔,是校园文化的经典;校园又用建筑群形成的和谐、奋发的韵律以及道路树木融合的空间序列,体现了校园规划中透着特有的人文关怀。30—33号楼通过连廊联结在一起的四栋教学楼群,从空中俯视构成立体的两道大门,寓意一一“递进地开启知识之门”,成为校园最显眼的一道风景线。

2.营造一个景观化的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是学校文化积淀、累积的体现,除了凝固的建筑群外,外部景观是校园中最有活力的地方,是校园生活重要的组成部分与校园文化的物质载体:人工湖边的心灵交流,大树底下的读书聊天、校园路上偶遇的温暖寒暄、球场上的汗水挥洒、草坪上的英语对话、假山旁的小提琴独奏……,这一切都是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创造丰富的校园景观生活。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园规划中,为了诠释现代教育的理念,在实践中探索高职院校空间环境的本质和特点,形成校园特色氛围。坚持校园文脉与环境共生存的发展理念,充分考虑新老校区之间的传承,创新协调并留有适当的发展余地,利用自然地形及功能分区,组织各种交通,以求安静、舒适、优雅并具品味的校园环境,整个规划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创造一个层次丰富、环境优美、尺度宜人、形式多变的校园空间环境。

首先,校园应具有整体美。其内涵十分丰富,如建筑个体之间,通过形状、体量、材质、色彩之间的对比与谐调,统一于变化,所形成的总体美学效果;建筑楼群所形成的校园空间的整体性,建筑群体与绿化、小品等所形成的整体效果;人工环境与周边环境所构成的整体效果……总之,人们所感受的是校园的整体。在校园中,建筑群形成的主题骨架,道路显示出整体的脉络,广场及标志形成校园的核心和节奏,边缘划分出校园的范围,园林绿地衬托美化建筑,填充面域空间,体现自然美和园林美,这些构成因素共同交织、形成校园环境整体美的生动形象。

其次,校园应具有特色美,“千人一面的社会是产生不出具有鲜明性格的个人社会”。没有特色的校园规划,引不起人的深切感知,也最容易被人遗忘。校园不同系别的建筑、道路、绿地,在整体环境协调的前提下,也应具有各自的特色和特性。校园环境既要传承文脉,显示出历史的印痕,又要体现新的时代特色。校园绿地以表现自然景观为主题,将自然环境引入校园,与建筑、道路等人工环境相协调,其特色表现在园林绿地的形成与内容的独创性,乡土树种和植物季相变化诸方面。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冬季的刺桐林道路及夏季的芒果开花季节给人留下富有特色的景观。

第三,校园应具有朴素的自然美。自然环境是大地提供人类的宝贵财富,也是启发人类灵感的重要源泉。我国人民一直就有热爱自然的传统,在咫尺天地里,可创造出千变万化,富有自然情趣的园林佳境。依顺自然、尊重和发掘自然美,寻求与自然的交融,修山理水,使自然与人工一体化;追求真趣,书法灵性。

四、各功能区绿化植物的选择与配置

1.花草树种选择的基本原则

主体绿化植物应有本校特色。所栽树种、花种要因地制宜,适合本地生长。既要适应生态环境,又要能体现传统文化。不仅要考虑易成活、寿命长,又要能以物种的多样性,体现教育特色和地方特色,突出个性化,选择的树木要注重环保效应。树木、草地、花卉均可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吸收空气中的有害杂质,充分发挥园林植物的降温、滞尘、减噪、杀菌,增加空气湿度等生态功能。

2.功能区植物配置

校园规划建设中分为校园绿心区、教学实训区、体育休闲区、学生宿舍区、教工生活区等。由于各区的功能不同,绿化也应因地制宜。在不同功能区的绿化中,不应只是用植物改善环境、而是应利用植物创造环境,挖掘校区植物配置的新意,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园林美。

校园各功能区的植物配置应依据科学性、艺术性的原则,树立植物造景的观念。科学性是指适地适树,注意其生态习性。艺术性是指运用美学原理,对树木花草进行合理搭配,充分利用对比、烘托、均衡等艺术手法,平面绿化与垂直绿化相结合,杜绝苗圃化、造林化的种植方法。

①门前区

高校大门至学校主题建筑之间的空间,在功能上主要是满足人流、车辆的集散,对于突出校园的风格面貌、文化特色及对整个城市空间形象都有着重要意义。根据门前瞬间人流量大,与城市道路绿化联系密切及在校园内处于重要位置等特点,植物配植应简洁、明快、大方、自然,突出高等学府的文化氛围、办学理念。门前的广场应设重要景点作为门前的主景,避免一览无遗。这种形式的植物配植应注意竖向与横向的对比,植物要低矮、整齐,布置些大面积的草坪和大型花境。两侧人行道树可选用树形较好的落叶乔木或常绿乔木,总的原则是开阔、大方,烘托主题。

②教学实训区

教学科研区是学校的主题建筑群区,也是校园的精华所在,许多重要景点都集中于此。此区的植物功能上应形成幽静美丽的环境,不影响室内的通风采光。在校园平视或在楼上俯视,都能取得最佳观赏效果。适当种植半封闭的空间,宜于学生学习、乘凉。此外,绿地内应广植花灌木,花开不断。该区与校园大道、运动场地相邻部分可用垂叶榕树、黄金榕球等构成髙篱,起到防尘、防噪的隔离作用。

③校园绿心区

由于此区是师生休息、游乐的中心,绿地宜用自然式的布局,设置水面、花架、亭廊、坐凳等,各园林小品之间用树木与花草结合在一起。水池中种植水声植物,岸边种植紫藤等藤本植物,使水面自然入画。以草坪为基调,点缀柳树、串钱柳、盆架木等树姿优美的乔木,形成疏林草坪。绿地内的花架旁应种植葡萄、爬墙虎等攀援植物,形成绿茵花廊。亭榭四周可布置些茶花、垂叶榕等常绿树。配置玉叶女贞、福建茶、黄金榕等,使季相变化明显,丰富空间内容。

④学生生活区

该区的绿化功能是创造安静、卫生的环境,便于学习休息。同时还应该根据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留部分活动区。植物配置的原则应简单、实用、抗破坏,采用自然式与规则式相结合。如沿宿舍四周砌筑花池,种植一些低矮的花灌木,如龙舌兰、三角梅、花叶榕、龙柏球等,既不影响室内通风透光,又具有美化效果。楼前有较大场地的宿舍区,可种植树冠较大的落叶乔木,既便于学生在大树下活动,还可遮阴、纳凉。在楼墙适当位置可种植爬山虎等攀援植物,增加立体绿化面积,也可起到防嗮、降温的作用。

⑤校园道路两侧

校园的道路通常分为主干道、支路和绿地小径。主干道绿化应以遮阴为主,支路、小径以美化为主。主干道及人行道树选用高山榕、银杏、芒果、大王椰子、盆架木等落叶乔木,道路外侧应留有带状绿地,配置草坪、片地黄金等地被植物,以打破干道的规则平直。支路及小径的路旁绿化应活泼又变化,根据路段不同可分段种植不同品种,组成的不同景区。一般选用常绿树与花灌木,也可用常绿树欲花灌木间植。绿地中的植物种植多为自然式,也可孤植,对植,群植,既具有观赏性也有引导、分割的作用。

五、结语

高职校园的总体规划应是一个完整的社会资源、物质环境和校园文化的结合体。我们应该认真研究高职校园的实际情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使校园的总体规划更加灵活地适应未来的发展。应对大学校园周边社区的营建和形成提供理论指导,加强高职院校与周边地区的互动,充分运用规划、景观、建筑整体设计的城市设计理念与方法,对校园空间环境进行深化、细化和调整,对服务配套设施进行补充和系统化整理,重视校园独特文化和地域性特征价值的发掘和积累,营造绿色校园;建立弹性的规划和建设模式、系统的规划调整机制、定期评估现有规划方案,以确保校园建设适应新需求,并得到可持续发展;及时总结并形成适用的高职校园规划设计指标体系与规划设计建设机制,向节约型的校园发展,合理使用土地和落实新的建筑节能环保举措。优化资源配置、使开发与环境容量平衡;区位与城镇空间的协同;使校园结构与布局适宜、功能与效率得到优化、管理与技术实施科学;使校园规划作品完全体现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塑造出一个跨世纪中国高职院校的新形象。

[1] 许浩编著 .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理论与技法[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 段汉明编著 .城市设计概论[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3] 黄东兵主编、魏春海副主编[M].园林规划设计 .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4] 罗伯特·鲍威尔著 .翁鸿珍译 .学校建筑——新一代校园[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2.

[5] 杨秉得主编 .新中国建筑——创作与评论[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0.

[6] 余明阳主编 .城市品牌[M].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

[7] 姚时章·王江萍编著 .城市居住外环境设计[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0.

[8] 余树勋编著 .花园设计[M].天津大学出版社,2001.

Take the Sc ien tific Developm en t Concep t Plan of the Road Voca tiona l Schoo l

XUM ing-qiang
(Fu jian PutianM eizhou Bay Vocational Technical Co llege,Putian 351254,Fu jian)

The scientific concep t of development is to p romote the overall econom ic,social and human development,socio-econom ic developmentof the Guidance of the general guiding p rincip le for developmentof higher education has an important significance.Vocational school p lanmustbe comp rehensive and accurate grasp the p rofoundmeaning of the scientific development concep tand basic requirementsof the scientific concep tof development firm ly as thework of campusp lanning p rogram s,all focused on the developm entof efforts to achieve developmentand social needsof the school harmony immediate developm ent and long-term development of the harmony.The establishment of a peop le,nature,and environm ent integration,mutualism,peop le-oriented,emphasison quiet,beautiful naturalecological space.

scientific concep tof developm ent;campusp lanning;harmony;natural environm ent

G717

A

1671-5004(2010)06-0094-04

2010-11-06

许明强 (1965-),男,福建浦田人,湄洲湾职业技术学院后勤管理处副处长,高级讲师。

猜你喜欢
规划校园
发挥人大在五年规划编制中的积极作用
Q爆校园
再见,我的校园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快递业十三五规划发布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多管齐下落实规划
十三五规划
迎接“十三五”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