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图书馆精神生产的规律及管理创新探析

2010-08-15 00:49傅玉瑜
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6期
关键词:数字化数字图书馆

傅玉瑜

(湖南工业大学图书馆,湖南 株洲 412008)

数字化图书馆精神生产的规律及管理创新探析

傅玉瑜

(湖南工业大学图书馆,湖南 株洲 412008)

以数字化图书馆精神生产规律为特征,分析了数字化图书馆管理创新的内涵。从图书馆简单劳动的藏书管理向复杂劳动的数字化管理转变,从图书馆资源管理观念向大资源管理观念转变,从物质载体管理向数字化精神载体管理创新转变。创新的理念和手段为数字化图书馆的实现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数字化图书馆;精神生产;管理创新;基础条件

数字化时代是一个剧变的时代,数字化图书馆也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数字化图书馆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极大地解放了精神生产力,激发了图书管理人员的创造智慧,热情与活力。本文在分析数字化图书馆的内涵及其特点的基础上,进而探讨其规律及其管理创新问题。

一、数字化图书馆精神生产的内涵及特点

(一)数字化图书馆精神生产的内涵

精神生产作为社会生产的有机部分,体现的是人们“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劳动,数字化图书馆就是在社会文化实践和现有知识的基础上,借助语言符号及某些物质手段进行阅读创作和科学研究,进而制造精神产品,丰富和发展人类知识的活动过程。图书馆的数字化也就是适应这一过程,运用数字化技术,数字化阅读方式,数字化知识集聚方式,改变着图书馆的存在方式和管理方式。马克思主义的精神生产方式理论及其相关范畴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首次论述。在《神圣家族》、《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及其手稿等书中进行了较为集中的论述。马克思恩格斯多次使用了诸如“精神活动”、“精神手段”、“精神力量”、“精神条件 ”、“精神产品 ”、“精神财富 ”、“精神交往 ”、“精神需要”、“精神生活”、以及“精神方式”、“精神发展”、等概念。马克思主义“精神生产”范畴的含义表明,精神生产是整个社会生产的主要组成部分,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

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使人类社会的精神生产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也使人们对数字化图书馆的精神生产的管理和运用有了新的理解,在生产力的体系中,精神生产力的发展不仅处于领先水平,数字化图书馆的管理水平也符合新时代的要求。这是因为,生产力体系的重点已经由原来的物质生产力转变为精神生产力,也就是说,精神生产的价值量超过了物质生产量。由于技术的进步,精神产品生产的规模大大地扩展了,如在经济结构中,从事精神生产的产品在产业结构中占了很大的比重。如美国的信息产业占美国全部产业的 65%,美国权威调查研究数据显示,全世界平均每人每年使用的信息量达 800兆,而通过纸张,胶片,磁盘和光盘等载体储存的信息量自 1999年以来几乎翻了一番。2008年生产出来的信息量相当于 50万个美国国会图书馆的藏书量,达到了 50亿兆等。总之,数字化时代的精神生产给图书馆的数字化管理提出了种种新变化和新问题,都值得我们从理论上作进一步的深入探讨。

(二)数字化图书馆的精神生产特点

1.信息设备劳动者将成为劳动者主体。数字化时代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知识型劳动者从后台走向前台,成为决定生产和管理运作的主体。1959年,著名管理学家彼得 .德鲁克在对社会劳动力结构变化趋势进行分析时曾预言,“知识劳动者将取代体力劳动者”成为社会劳动力的核心。这时候,劳动者不仅仅是指直接从事生产,实施计划的决策者,工程技术人员,企业工人,服务人员,而且包括间接的从事文化创作,知识传播,技术开发,管理和中介服务的劳动者,而且高效率的知识工作者在劳动者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知识的生产者,发明者,分配者与传播者,如科学家,发明家,教师,策划者,经纪人,市场调查,管理与咨询人员,信息处理传播人员,信息设备劳动者将成为劳动者的主体。那么,对于数字化图书馆的管理要求,也就是从传统的图书馆向数字化管理转变,它将图书这一简单的劳动者转变成为一个复杂的,成为一个具有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脑力劳动者。具有作为系统的电子信息网络的设计,制造,操作,管理,以及作为劳动对象的信息开发,储存,加工,传播,却保持较高的水平和先进经验,让数字化知识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在工业社会中,一个最好的,最有效的工人或许比一个一般的工人能多生产 20%或 30%的产品,但在信息社会中,一个最好的软件开发人员能比一个一般的人员多做 500%甚至 1000%的工作。

2.数字技术在图书馆社会精神生产中提供了功能强大的工具。数字技术的广泛运用,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和卫星等渠道,以电脑和电视为终端,向用户提供视频,音频,语言数据服务。数字技术下出现的新的媒体形态,如门户网站,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网络杂志,手机短信,移动电视,桌面视窗,数字电视,触摸媒体等。这些工具的主要特点是数字,交互,移动,宽频,个性。具有一点对多点变为多点对多点的特点。

3.生产资料的数字化大大促进了图书馆的精神生产。精神资料最本质的变化就是数字化。如教育,科学,新闻出版,图书馆等的数字化步伐日益加块,报刊,书籍等印刷媒介,尽管其最后的形态还是以纸介质呈现在受众面前的,但制作的全过程已经实现数字化。数字图书馆的出现,也使精神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加速大众化,平民化,有助于全民参与社会的精神生产,有助于阅读方式的转变。

4.网络的普及和使用丰富了图书馆精神生产的方式和手段。各种功能强大的专业和非专业的搜索引擎的推出,各类BBS(论坛)和贴吧的大量涌现,RSS(站摘要),W IK I维基 (百科全书),SNS(社会交往软件)等新软件技术的大量使用,博客,播音,维客,威客等的生产和传播方式的红火,人们开始综合运用视频,音频,文字,图片,动画等多媒体表现形式进行新闻,影视,文学娱乐节目等的制作,大大地丰富了精神生产的方式和手段,也就为数字化图书馆提供了精神生产的载体。

5.数字技术的数码产品为图书馆精神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撑。数字摄录机,数字录音笔,个人数字助理 (POA),电子书(E-BOOK),M P3播放器,扫描仪,数字投影仪,3G手机,这些新设备,新手段的使用为图书馆的精神生产提供了物质条件。前人留下的文化遗产和思想材料,它们是过去精神生产的产品或半成品,构成了图书馆精神生产加工和创作的原料。只不过由于时代的变迁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在精神生产的过程中,生产者也改变着自身,产生新的力量和新的观念,产生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语言。

二、数字化精神生产的规律

(一)精神生产中的普遍与特殊的统一

马克思深刻地揭示了精神生产的普遍规律——物质生产力对精神生产力有决定作用,物质生产是精神生产的基础。物质生产力的水平决定着精神生产者的数量;决定着精神生产工具的水平;决定着精神劳动材料的范围。精神生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变化和发展;精神生产随主客体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和发展;将遵循数字化的规律再现,重构,衍生,发展,成为精神生产加工和创作的新原料。比如过去“养在深闺”的传统文化典籍进行数字化,使之变成易于生产,保存和传播,走向大众的精神产品或文化产品。

(二)精神生产中虚拟与现实的统一

在数字化时代,精神生产者加工改造的精神客体被全面数字化和符号化,“虚拟”转换为数字化的文字,视频,声音,动画等多样化形式,形成千姿百态的数字化精神产品。同时,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也致使思维主体虚拟化出现,人们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用机器代替人的思维,如文学创作可以借助于特殊的软件来完成。与此同时,数字化时代的精神生产同样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它必须依赖于计算机技术特别是硬件技术的发展,也要借助现实中的教育,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图书馆等来实现从虚拟到现实的转换,起到精神生产的产品对现实社会和人的影响,模塑和教化作用。数字化时代的精神劳动对象在虚拟空间中转换为数字化的文字,视频,声音,动画等多样化形成的聚合体,并成为新的加工和创作的原料。

(三)精神生产中的生产与消费的统一

数字化时代技术的发展给精神生产与说明消费带来了一场革命。新的数字和网络技术将进一步拟合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界限,精神产品的传播,精神价值的弘扬在虚拟和现实空间同时进行,也使生产和消费联系起来。比如,网络可以通过转发方式参与精神产品的生产,还可通过“社会书签”等方式为他人提供产品资源,更轻松地将消费过程变成生产过程。同时,网络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在使精神产品消费成本降低的同时,也使精神消费朝着更加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四)精神生产中的时间与空间的统一

数字化时代的精神生产具备了超时空的生产,传播,共享的特点。首先,数字化时代先进的数字技术和设备,从采,写,编,录,播,摄,传输等各个环节为精神产品传播的超时空性提供了条件。数码摄相机,便携式电脑,手机等设备,通过卫星,微波,光纤光缆使精神产品的传播具有即时性,瞬态性特点,产生了“同时间消灭空间”的效果。其次,它还能通过采用数字化技术手段,配上音,光,色,电,图画等,复制,储存古今中外的精神文化珍品。人类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为人们对美的创造,美的欣赏和审美教育,创造了前人无法想象的有利条件。最后,数字化技术和网络可以让人们从世界上任何地方发布信息和精神产品,或者通过网络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或精神产品,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资源共享。

三、数字化图书馆的管理创新

(一)从图书馆简单劳动的藏书管理向复杂劳动的数字化管理转变

传统的图书馆是对藏书的编号,编码,分类,借阅,还书的登记管理,而对数字资源不够了解,对数字馆藏建设不够重视,缺乏长远的规划,一些图书馆还没有认识到数字馆藏的重要性,没有掌握数字资源的特性,没有对这部分新型馆藏资源进行科学管理,导致数字资源丢失或利用率低下等问题。缺乏对馆藏管理成本的分析。因此,在数字资源购量前需要做大量的工作,其中包括购前调研,分析评价,培训和试用等。其程序:一是馆员收集有关电子出版物信息,进行初步选择,评价,提出采购建议;二是填写,递交电子信息资源选择,采购审请表;三是电子信息资源委员会或有关人员审核;四是试用,对拟购数字资源进行全面的测试与评价。随着电子计算机技术及现代通讯技术在图书情报领域中的广泛应用,特别是在当前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典藏工作显得更为突出和重要,传统手工操作的典藏工作方式已经逐渐无法适应新形式的需求和变化,而计算机管理手段则有效地提高了数字化管理水平,提升了新的服务水平。

(二)从资源管理观念向大资源管理观念的转变

美国匹兹堡大学教授肯特 (A Kanter)曾提出:“资源共享是图书馆的工作方式,即图书馆的全部或部分功能为许多图书馆所共享….”图书馆资源不仅是藏书,图书馆所有的人员设备,工作成果等都是资源,因而,也可以某种方式为许多图书馆所共享。所谓大资源观的范畴包括以下内容:

一是多媒体资源。数字化资源本身就是一种新型的信息媒体形式,还常以镜像存贮和网络在线形式存在。与之相适应,传统的书报刊资源,缩微型资源,视听型资源,机读型资源,可合称为四大媒体资源。另一种多媒体划分是所谓平面媒体(又称线性媒体,如图书与报刊)立体媒体 (又称非线性媒体,如广播,电视,网络)。二是超导购资源。任何资源集合体都有自己特有的结构方式与结构特点。导购资源就是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三是超文本资源。四是软件资源,既包括各种计算机,网络程控软件,也包括数字图书馆的各种技术集成,管理集成软件。五是虚拟资源。网络环境中的“资源”与现实世界中的“资源”的相对“虚拟”性存在。

资源的表现形式为共体性,公共信息资源与虚拟性公共信息资源,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存量资源与增量资源,项目资源与品牌资源。这些构成了数字化图书资源的载体。

数字化图书馆管理活动的实现基于数字化信息网络。在知识资源,信息资源和财富数字化的基础上,利用计算机,通信,网络,人工智能等技术,使不可缺少的生产要素资本,技术,等都得到充分利用与开发,实现人,财,物等资源的最优组合,使数字化图书馆的管理活动效率更高,促使生产力的效能趋于最大化。

运用量化管理工作技术解决管理工作问题,实现管理的可控制性和可计算性。图书馆的数字化管理是通过应用模型化和定量化的技术来解决问题的。运用量化管理技术可以保证图书馆的人,财,物技术,质量,管理工作以及考核等各方面数据信息的及时,准确,完整,使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和盲目性大大降低,提高对市场瞬息万变的快速应变能力。

管理观念创新。管理理念创新解放了束缚我们思想的桎梏,使我们能大胆地去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机遇与挑战。数字化图书管理将形成许多新角色,使图书馆馆员成为知识分析家,数字化知识管理工作者,知识领航员等。为此,图书馆馆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观念,努力使自己具备多科素质,具备自我管理创新意识。自我管理意识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思维方式,表现为馆员不断开阔思路,敢于提出问题,勇于实践,探索新环境下工作的方式和方法。

(三)从图书馆物质载体管理向数字化精神生产载体管理创新转变

管理手段创新。管理手段创新使我们通过优化图书馆的职能部门和工作流程,即由过去传统的以采编,流通,阅览部门和行政后勤部门等为主的组织框架变成以信息技术为主线,贯穿整个工作流程而连接各业务部门,从休闲式管理走向开放式管理再走向数字化知识管理,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这种管理手段的创新是基于数字化时代精神生产资料所决定的。由此产生了数字化精神生产载体管理创新,而载体劳动对象发生的变化有如下四个方面:

第一、传统意义上的精神生产者加工改造的精神客体被全面符号化,将遵循数字化的规律再现,重构,衍生,发展,成为精神生产加工和创作的新原料。如:过去“养在深闺”的传统文化典籍进行数字化,使之变成易于生产,保存和传播,走向大众的精神产品或文化产品。

第二、精神劳动对象在虚拟空间中转化为数字化图书载体。随着数字化时代的来临,超文本和多媒体技术等在互联网上的普及和运用,精神劳动对象改变了自己的单一存在形态。过去人们认为,精神生产的观念性首先表现在精神面貌生产主体运用特定的思维方式和符号交往等,对客体进行观念形态的加工,改造,制作,而且精神生产主体对劳动对象的加工只是在思想形式中改变对象,一般而论不会引起劳动对象的实际改变。但数字化时代的精神劳动对象在虚拟空间中转换为数字化的文字,视频,声音,动画等多样化图书形态的聚合体,并成为数字化图书馆新的加工创作的原料,这是数字化图书馆精神劳动对象的表现形式,也是数字化图书馆精神劳动的结果。

第三、开放的数字化图书馆为新的精神生产提供“富矿”。开放的数字化图书馆虚拟空间是人们创造力和想象力迸发的肥沃原野,是新思想火花和精神文化的诞生地。数字化图书表现为独立,自主,平等,民主,自由的精神,表现为新的思维方式,信息观念,学习观念,创新观念,共享观念,个性参与观念,全球化观念,多样化的观念等,通过数字化图书载体传播,碰撞,交融,生成新的精神生产原材料“富矿”。这就要求数字化图书馆的管理手段上的创新,在管理上适应精神生产的需要。

第四、数字化文化生产建构了新的数字文化和网络文化。以数字化技术和互联网媒体为标志的信息革命,不仅带来了崭新的经济形态——数字经济和网络经济,而且也带来了崭新的文化形态——数字文化和网络文化。就精神生产领域来看,数字化和高技术的广泛运用,使精神生产实现了生产领域的全领域数字化,精神载体日益多样化,开创了许多新的数字文化和网络文化形态,数字化技术竞争者各种文化资源如:音乐,舞蹈,设计,动画,影像,影视,等整合在数字化图书馆。形成数字电影,数字电视,数字报纸,数字刊物,数字艺术,数字游戏以及网络文学等一大批“非驴非马”的新型数字文化和网络文化形态展示了强大的生命力,展现了数字化图书馆时代精神,这就要求以新的管理手段与之相适应。

数字化图书馆是精神生产的载体,这种载体需要观念更新,管理手段创新。创新的理念和手段为数字化图书馆的实现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1] 毕强,牟冬梅,刘昆 .语义网络环境下数字图书馆知识组织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06.(6).

[2] 王子舟 .公共知识空间与图书馆[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4).

[3] 谌群芳 .基于本体的内容管理模式探讨[J].图书馆论坛,2006(2).

[4] 马海群,贺延辉 .现行网络信息资源建设法规的适用性分析——以数字图书馆为例[J].图书情报知识,2006.(1).

[5] 汪洋.中国公共图书馆精神的哲学式解读[J].图书馆 2006.(2).

[6] 程焕文 .实在的图书馆精神与图书馆精神的实在——《图书馆精神》自序[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4).

[7] 付立宏 .基于知识管理的图书馆知识整合策略[J].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4).

[8] 周若辉 .虚拟与现实——数字化时代人的生存方式[M].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9).

The Ru le and M anagam en t Innova tion of D ig ita lL ibrary Sp ir itua l Production

FU Yu-yu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 logy library,Zhuzhou,412008 Hunan)

W ith digital library sp irit p roduction rules as feature,analyses the digital library management innovation connotation is analysed.From the library booksmanagem ent simp le labour to comp lex work digitalmanagement transformation,from the library resource management concep t to the big resource management concep t transform ation,from m aterial carriermanagement digitalized imm aterial carrier management innovation transform ation.Innovative ideasandmeansofferbasisand condition for the realization of digital library p rovides the basisand conditions.

digital library;sp iritualp roduction;m anagem ent innovation;basic conditions

G15

A

1671-5004(2010)06-0127-03

2010-11-10

傅玉瑜 (1966-),女,山东临沂人,湖南工业大学图书馆馆员。

猜你喜欢
数字化数字图书馆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图书馆
答数字
数字化制胜
数字看G20
去图书馆
成双成对
数字变变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