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脊液置换法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疗效观察

2010-08-20 09:19王增宝
中外医疗 2010年4期
关键词:血性脑积水蛛网膜

王增宝

(黑龙江省黑河市第一人民医院 黑龙江黑河 164300)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是神经内科急重症之一,约占急性脑血管疾病的10%~15%。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以40~70岁多见。预后不良5年累计死亡率达50%。其中30%在首次发病1个月内再出血[1]。且易出现脑血管痉挛、脑积水等并发症,影响病人的治疗预后。自2005年10月至2008年10月我们共治疗SAH60例,其中:20例加用脑脊液置换法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均系经CT或腰穿确诊的病例。治疗组20例SAH病人中,男12例,女8例,平均年龄42.2岁,对照组40例SAH病人中,男26例,女14例,平均年龄38.6岁。所有病例均经CT证实。入院当天行腰穿检查,脑脊液均为血性,颅内压均明显增高。对照组常规预以降颅内压、止血、预防脑血管痉挛、对症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措施基础上加用脑脊液置换术。2组病人年龄、性别、既往史、并发症、颅脑CT和脑脊液检查结果相差无显著性(P>0.05),有可比性。

1.2 置换方法

经腰蛛网膜下腔穿刺放入9号腰穿针管,缓慢放出血性脑脊液5~10mL后,缓慢注入0.9%氯化钠注射液6~10mL,重复2~3次,直至每次置换的总量达20~30mL为止。最后1次注入地塞米松5mg加0.9%氯化钠注射液3~5mL,隔日重复1次,一般3~5次,至脑脊液颜色黄变,压力降至正常,头痛症状减轻后停止。

2 结果(表1)

2 组疗效对比:脑脊液置换对颅压降至正常时间,预防脑血管痉挛、脑积水发生均有非常显著性(P<0.01),对预防再出血无明显相关性(P>0.05)。

3 讨论

SAH并发脑血管痉挛,脑积水的发生率及程度与其出血部位、出血量成正比,同时与血液在蛛网膜下腔存置的时间密切相关,有文献指出,CT显示蛛网膜下腔有高度影像者,几乎都可能发展为脑血管痉挛[2]。氧合血红蛋白、补体等炎症反应激活及血管活性物质异常可能为关键因素。因此,应尽快将蛛网膜下腔中的血液清除。脑脊液置换术,具有引流、冲洗、释放血性及炎性脑脊液,减轻血性及炎性渗出物的刺激;清除脑脊液的代谢产物,抑制组织胺、5-羟色胺等介质的释放,使颅内压很快降至正常,可迅速缓解头痛、呕吐、脑膜刺激征,降低脑血管痉挛、脑积水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表1 2组疗效对比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2679.

[2]王慕一.中国脑血病治疗专家文集[M].沈阳:沈阳出版社,1995:27.

猜你喜欢
血性脑积水蛛网膜
什么是脑积水?
改良序贯法测定蛛网膜下腔注射舒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中的半数有效剂量
血性中国兵
血性中国兵
复合手术救治重症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体会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观察与护理
16排螺旋 CT 诊断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应用分析
脑积水的影像诊断技术进展
去骨瓣减压术后继发脑积水治疗体会
脑出血后脑积水和其他原因脑积水脑室-腹腔分流术再手术率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