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2010-09-13 01:21于洪霜
广东教育·职教版 2010年8期
关键词:思政课高职院校教学改革

于洪霜

摘要: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贯彻落实以科学发展观为教学指导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学理念,增强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教学实效性。必须打破单一的教师理论讲授式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主性。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高职院校的技能培养要求,加强实践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使枯燥的理论知识转化为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

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极为重要。我们必须全面贯彻落实“教书育人、育人为本”的教育方针,以科学发展的眼光和改革创新的精神全面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工作。

一、转变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是决定思政课教学质量的内在根据,它决定了思政课教学的发展方向,必须树立以科学发展观为教学指导的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政课教学理念。为贯彻落实这一教学理念,本人在教学中树立了“五意识”:即解放思想意识、主体意识、问题意识、探讨意识和能力培养意识,这“五意识”,相互联系,环环相扣。

1.解放思想意识。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理念转变首先要解放思想,转变传统教育观念,为教学改革奠定思想基础。现阶段,高职思政课教学的对象主要是1990年以后出生的大学生,他们从小接触的就是新的理论、新的思想和新的事物,思想意识多元,行为模式多样。因此,教师必须解放教育思想,创新教学理念,改变教学模式,打破传统的单一的讲授式理论教学,通过案例教学、专题性教学和参与式教学等,变灌输式理论教学为师生共同探讨式教学,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创新热情。

2.主体意识。

思政课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思政课教学中应贯彻“以人为本”的精神,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着眼于学生的未来,把促进学生的全面科学发展贯穿到教学全过程中。转变传统教学中的主体角色,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由原来的教师单一主体转变为学生为主体与教师为主导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模式。

3.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是人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种自觉思维。哲学家卡尔·波普尔曾说过:“正是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实践,去观察。”教师在课前要认真研究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教学问题,所设计的问题应与现实相联系,具有思考价值,能有效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问题探讨的深度和广度,提高问题探讨的质量和意义,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4.探讨意识。

思政课教学必须树立探讨意识,让学生进行探讨,让学生与教师进行探讨,从而让学生更快掌握理论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沟通等能力。具体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社会热点问题讨论以及专题辩论等,引导学生探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转变角色,以指导者、组织者、参与者和研究者的角色进行教学,鼓励学生大胆探讨,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训练。

5.能力培养意识。

思政课教学对学生能力的培养主要包括学习能力,如语言、方法能力等;社会能力,如沟通、公关、发展能力等;信息能力,如识别、收集、分析能力等。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打破满堂灌的传统理论式教学,增设实践教学环节,如课堂内的情景教学,课堂外的社会实践等,使学生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培养综合能力。

二、改革教学模式

教师教学理念转变以后,接下来的重要工作就是进行教学改革。笔者探索出教学工作中的“五结合”:学生为主体与教师为主导相结合、理论教学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相结合、教学内容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学生学习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课堂讲授与多样化教学方式相结合。

1.学生为主体与教师为主导相结合。

学生为主体与教师为主导相结合是在主体意识的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教学创新,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的体现,强调以学生为教育的价值主体,以学生为教学的实践主体。学生为主体与教师为主导相结合,就是要由单纯理论性讲授变师生互动探讨式教学。

笔者针在“05方案”中对高职院校要求的两门核心课程,根据其不同特点,在系统、准确掌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打破原有的教材章节体系,有针对性地对教学内容进行取舍和整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采用案例式专题教学,《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采用问题讨论式专题教学。在《基础》课的案例式专题教学中,笔者根据材料内容,将教材原有的绪论及八章内容整合,确立了含适应大学生活、理想、信念和个人道德品质塑造等在内共计十四项专题内容,每一个专题均由案例讨论引入,由案例分析解释相关知识点。在《概论》课问题讨论式专题教学中,仍以章内容为专题,但打破按节次讲解,而且针对每章内容重点和难点设计了三到五个核心讨论问题,将学生按十人左右的标准进行分组形成固定学习小团队,进行分组讨论,笔者进行评价和引导。

2.思政课理论教学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相结合。

理论教学与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相结合,是树立问题意识、探讨意识的教学观念的必然要求。这一结合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的专业能力和非专业能力的培养。

对于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师“只教书,不问专业”的旧观念,实行专任教师联系制度,即思政课教师参加并承担相应的指导和培训各二级学院的与思政教育有关的系列活动;二是教学过程中注重与授课学生专业相结合,适当调整课程内容,选取与授课学生专业相近的案例进行讲授;三是对参加实习实训的学生进行德育跟踪。

对于学生非专业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案例式专题性教学、问题讨论式专题教学和学生参与式教学等探讨式教学,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能力、沟通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通过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与安排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和公关能力等。

3.教学内容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在思政课教学中,笔者以思政课程为依托,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开展教学。根据相关教学内容渗透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优秀传统道德文化来引导学生,让学生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美德,如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等。

比如,在《基础》课程里“树立正确的恋爱婚姻观”内容中,笔者尝试将传统的爱情婚姻观念与现代的爱情婚姻观念进行比较,使学生对现代纷繁复杂的爱情和婚姻观有了更深的认识。再通过老子《道德经》的相关思想对学生进行观念引导,使学生明确了应该认真对待爱情和婚姻。

除了在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上进行研究外,笔者还研究了渗透形式,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将于丹《论语心得》的百家讲坛、动画版的《道德经》等以视频方式引入课堂;同时要求学生进行社会实践,如弘扬爱国精神的演讲比赛、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参观、“祖国颂歌大家唱”歌曲接龙等。

4.學生学习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

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目标应是既具有较高岗位职业能力,又具有较高社会适应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在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上,思政课担当着重要任务。社会适应能力更依赖于实践性教学,尤其是社会实践性活动。

笔者在学生实践教学中探索出一条由课堂实践、校内实践、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构成的“四位一体”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一是课堂实践。主要为师生角色互换的参与式教学,从教材中选取一至三个教学内容,提前分解布置给每个小组,由每个小组“自主、合作、探究”地设计的教学内容,并推荐代表当一回教师,走上讲台,将所设计的教学内容自行在课堂上向教师和学生进行讲授,以提高学生的自主性、组织协调、信息搜索和语言表达等非专业能力。二是校内实践。利用第二课堂拓展实践教学思路,通过校园文化艺术节、主题班会等,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感恩教育;通过课外导读丰富学生的知识内涵;通过主题演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爱国情怀。三是社会实践。主要围绕爱国主义教育参观、社会调查、暑假三下乡等活动展开。四是公益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义工服务和公益性爱心捐助。

5.课堂讲授与多样化教学方式相结合。

思政课老师应该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打破传统教学格局,将现代化教学手段,如录音、投影、电子网络等引入课堂。这样,课堂教学才会生动、形象、富有趣味。同时,通过网络技术等新的教学手段的运用,既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造了更为有利的条件,又能教会学生使用网络远程技术收集资料、整理数据,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将网络变成学生工具的自学意识,提高学生的非专业能力。

(作者单位: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姜秉权,韩秀艳.思想政治理论课互动模式的建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1).

[2]孙丽珍.高校思政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若干思考与实践[J].中国电力教育,2008,(7).

责任编辑赖俊辰

猜你喜欢
思政课高职院校教学改革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新时代军校思政课铸魂育人的新形势新挑战新路径探讨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