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语词汇与方言词汇竞争概说

2010-10-18 10:23李康澄
关键词:方言词扬雄语词

李康澄

(厦门大学 中文系,福建 厦门 361005)

通语词汇与方言词汇竞争概说

李康澄

(厦门大学 中文系,福建 厦门 361005)

汉语通语词汇和方言词汇在相互竞争中发展。前者对后者的竞争方式主要是冲击和扩散,而后者对前者的竞争主要是渗透。二者竞争结果主要有三种:通语进入方言、方言转化为通语、通语和方言合璧成词。通语词汇和方言词汇存在表层和深层两个竞争层次。

汉语;通语词汇;方言词汇

作为语言系统中最活跃的成分,任何一种语言的词汇都是一个具有多元性、层次性和动态性的系统。“词汇系统在竞争中发展”,[1]促进词汇系统变化发展的动力就是竞争,不同竞争主体之间的竞争促使词汇系统内部作出深刻的调整,从而推动词汇的发展。

通语词汇是指民族共同语词汇,是全民用来交际的词汇,具有全民性。方言词汇是一定区域使用的词汇,是通语的地域变体,具有地域性。方言词汇包括三个组成部分:通用词 (与通语词词形词义相同的词)、方言特征词、方言土语词 (只为少数或个别方言点所拥有的词)。通语与方言各成系统,两种系统相互碰撞、彼此竞争,从而维持系统的动态平衡。

一、竞争方式

通语词汇和方言词汇二者之间的竞争力不同,通语词汇的竞争力整体强于方言词汇,但是方言词汇也可对通语词汇施加一定的影响,从而将自己的某些词汇成员渗入通语词汇系统。词汇系统是一个“兼容”系统,通语词汇系统可以接受方言成分,而方言词汇系统也可以接受通语词成分。通过竞争,通语词汇对方言词汇的影响方式主要是冲击和扩散 (有可能是大范围的取代),而方言词汇对通语词汇的的影响方式主要是渗透。

由于通语是全民使用语,是国家建立并维护的一种标准语,是用来规范社会语言生活的一种非常强势的官方语言。这种带有国家意志并裹挟着政治、经济、文化优越地位的通语必定会对不同地域的语言生活产生深刻的影响。20世纪末所谓的“普通话南下”,就是一种明显的冲击作用。所谓扩散,就是指通语的词汇成员逐渐地、批量地、轻松地进入方言词汇系统,扩散的结果是通语词汇取代方言词汇。所谓渗透,是指弱势方言词汇系统成员少量地、逐渐地、艰难地进入强势通语词汇系统,渗透的结果是方言词汇补充丰富通语词汇系统。

二、竞争结果

通语词汇通过冲击和扩散进入方言词汇,方言词汇通过渗透进入通语词汇,两种词汇系统运用截然不同的方式或者手段参与竞争,竞争的结果也就各不相同。

通语词批量进入方言词汇,并在方言词汇中保存下来。方言词汇中的通用词和一部分承传词,就是通语词通过冲击和扩散进入方言词汇的有力证据。东南方言中的许多常用词是古代通语的直接继承者。[2]在竞争过程中,通语的词汇源源不断地进入方言词汇,方言词汇系统其实就是各个不同历史层次通语词、方言创新词和方言词的叠置和整合,具有明显的历史层次。

在竞争过程中,方言词汇对通语词汇也实施积极、顽强的渗透,它零散地从各个层面将自己的成员渗入通语词汇系统之中。从历史层面看不同历史时期的通语词汇系统中都汇聚了一批方源词。

(2)扬雄《方言》第三卷第一十二条:“凡饮药傅药而毒,南楚之外谓之瘌,北燕朝鲜之间谓之痨,东齐海岱之间谓之眠,或谓之眩。”郭璞注:“眠眩,亦今通语耳。”

(3)扬雄《方言》第三卷第一十一条:“凡草木刺人,北燕朝鲜之间谓之茦,或谓之壮……江湘之间谓之棘。”郭璞注:“棘 ,《楚辞 》曰:‘曾枝剡棘。’亦通语耳。音己力反。”

(6)扬雄《方言》第十卷第一十五条:“诼,愬也。楚以南谓之诼。”郭璞注:“诼谮亦通语也。”

(7)扬雄《方言》第十卷第三十四条:“颔、颐,颌也。南楚谓之颔,秦晋谓之颌。颐,其通语也。”郭璞注;“颔,亦今通语耳。”按:至今作为书面语保存在通语之中。

(8)扬雄《方言》第九卷第四条:“箭,自关而东谓之矢,江淮之间谓之鍭,关西曰箭。”徐时仪认为:“至唐代,‘箭’取代了‘矢’成为汉语中的基本词。”在现代汉语中,“箭”仍然具有词汇义,是汉语的基本词。[3]

(9)扬雄《方言》第十卷第二十九条:“舟,自关而西谓之船,自关而东谓之舟,或谓之航,南楚江湘凡船大者谓之舸……”汪维辉认为:“……可见两者只是地域方言的差别,词义相同。也许在扬雄记录《方言》的时候这种差别还存在。这两个词在正统的文言词汇系统中一直长期并存,但口语的情形并非如此。现代汉语各地方言几乎都只说‘船’而不说‘舟’,这种局面在口语中的形成至少可以上推到西汉后期。”“汉语全民口语用‘船’作为水上交通工具的总称至少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4]这说明“舟、船”都从方言中渗入了通语,而且“船”至少在西汉后期时已经成了常用词,而且这种“常用词”地位一直保持到现在。

(10)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十七“丫头”:“吴中呼女子之贱者为‘丫头’。刘宾客《寄赠小樊》诗:‘画面丫头十二三,春来绰约向人时。’”鲁国尧认为:“宋人王洋《弋阳道中题丫头岩》:‘不谓此州无美艳,只嫌名字太粗生。’自注:‘吴楚之人谓婢子为丫头。’陶宗仪所述与此注颇相合……清张南庄 (乾嘉时上海人)《何典》卷四、卷七中的‘委尿丫头’、‘骚丫头’皆指婢女。吴方言区地方志多收此词……‘丫头’一词在清代小说如《红楼梦》等中普遍使用,今非吴方言区也常用。根据王洋及陶宗仪的话,宋元时代‘丫头’本为南方方言词,但后来就进入了官话,成为普通词。”[5]

此外,汪维辉认为:“有一批新的常用词,看来最初是在吴方言词变成南方通语词然后再影响到北方话进而成为汉语全民通用词的,如‘觅’、‘唤’、‘进’等。这样的例子目前能确指的虽然还不多但这个事实的存在应该是毋庸置疑的。”[4]

从共时层面看,也有一批方言词进入普通话,特别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的粤方言和吴方言,向当代通语渗入了一批经济、政治、文化类的词语。来自粤语的有:上市、大盘、物业、楼市、楼盘、按揭、业主、T恤、牛仔裤、八卦、拍拖、写字楼、富婆、老公、家私、炒鱿鱼、生猛海鲜等。来自吴语的有:阿混、摆平、档次、动迁、饭局、搞定、师傅、批租等。另外还有一批来自北方方言北京话,例如:蹦迪、老外、没辙、小蜜、摆谱儿、吃皇粮、打白条、动真格、较真儿、猫腻儿、铁哥儿、小妞儿等。

通语词汇与方言词汇的竞争结果主要有三种:通语进入方言、方言转化为通语、通语和方言合璧成词。

(一)通语进入方言

进入方言词汇系统的通语词汇,在接下来的竞争过程中又会有不同的演化路径。

第一,作为通语词承传下来。从《汉语方言词汇》可知,“大”通行于 18个方言点,从通语词进入了方言并且传承了下来。如:

(11)扬雄《方言》第一卷二十一条:“硕、沈、巨、濯、訏、敦、厦、于,大也。齐宋之间曰巨,曰硕……陈郑之间曰敦,荆吴扬瓯之郊曰濯,中齐西楚曰訏。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物之壮大者而爱伟之谓之厦……于,通词也。”

第二,作为方言词承传保存下来。例如:行(行走 )、走 (逃跑 )、惊 (害怕 )、食 (吃 )、寒 (冷 )、肥 (胖)、光 (亮)、利 (锋利 )都是古代通语的直接承传词,现在还通行于东南方言。梅祖麟认为,闽语虚词“著”和“解”是从通语变来的。[6]例如:

(12)其身坐著殿上。(吴,康僧回译《六度集经》,《大正藏》Ⅲ,6下)

(13)长文尚小,载著车中……文若亦小,坐著膝前。(《世说新语·德行》)

(14)若持枯草及牛屎,积著其上,手触足蹈,无所能烧而不成熟。(西晋,竺法护译《修行道地经 》,《大正藏 》XV,194中 )

(15)作其百段,掷著江中。(《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

(16)知远把瓦懺内羹饭都泼著洪信面上。(《刘知远诸宫调》)

(17)晋明帝解占家宅,闻郭璞为人葬,帝微服往看。(《世说新语·术解》)

(18)即唤木匠而问言:解作彼家端正舍不?(南齐,求那毗地译《百喻经》,《大正藏》Ⅳ)

(19)月既不解饮,影从随我身。(李白《月下独酌》)

(20)入春解作千般语,拂曙能先百鸟鸣。(王维《听百舌鸟》)

方位介词“著”的用例出现南北两地的文献(例 12-14是江东地区的文献,例 15-16是在北方写成的文献),因此可认为它是曾经的通语词。助动词“解”用例出现在南朝文献和唐代北方诗歌之中 (例 17-18是南朝文献,例 19-20是北方诗歌文献),因此,助动词“解”字曾经也是通语。

第三,消亡。这里的“消亡”是指字 (词)作为一个成员彻底从词汇中消亡或者是指某个字 (词)某个义项的消亡。如:

(21)春为青阳,夏为朱明,秋为白藏,冬为玄英。四气和谓之玉烛。(《尔雅·释天》)南朝梁萧统《玄圃讲》诗:“白藏气已暮,玄英序方及。”《周书·武帝纪下》:“今白藏在辰,凉风戒节,厉兵诘暴,时事惟宜。”“白藏”指“秋季”,如今已从通语中消亡。

(22)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老子 ·十二章 》)案:王弼注:“爽,差失也。失口之用,故谓之爽。”三国魏嵇康《答难养生论》:“聘享嘉会,则唯肴馔旨酒……饕淫所阶,百疾所附,味之者口爽,服之者短诈。”《百喻经·愚人食盐》:“愚人无智,便空食盐,食已口爽,返为其患。”“口爽”指“口舌失去辨味能力”,如今已从通语中消失。

(23)如、适、之、嫁、徂、逝 ,往也。 (尔雅 ·释诂)邢昺疏:“适、嫁、徂、逝,皆方俗语。逝,秦晋语也;徂,齐语也;适,宋鲁语也。”从邢昺疏可以证明,“如”和“之”是当时通语词。例如:《左转·隐公六年》:“郑伯如周,始朝桓王也。”唐韩愈《祭田横墓文》:“贞元十一年九月,愈如东京,道出田横墓下。”《诗经·鄘风·载驰》:“百而所思,不如我之。”《汉书·高后纪》:“足下不急之国守藩,乃为上将将兵留此,为诸大臣所疑。”如今,“如”“之”的“往”义已经消失。

(二)方言转化为通语

方言词渗入通语词汇系统转化为方源词,这批方源词汇在接下来的竞争中也会有不同的演变路径。

第一,作为通语词汇向方言词汇系统扩散并获得长久通语词汇的资格。如例 8“箭”、例 9“船 ”、例 10“丫头 ”。

第二,降格为通语词汇中的古语词或构词语素保存在通语词汇之中。如:

(24)扬雄《方言 》第一卷第一条:“党、晓、哲 ,知也。楚谓之党,或曰晓,齐宋之间谓之哲。”“晓”在扬雄时代以前是一个方言词,但是在其后的年代成为通语,出现在很多书面文献之中。如《论衡·交虚》:“人不晓天所为,天安能知人所行。”《后汉书·南匈奴传》:“且典兵日久,深晓兵要。”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风操》:“视听之所不晓,故聊记录,以传示子孙。”“晓”的“知”义现在还保存在西南官话、吴语和湘语之中。作为语素义还保留在现代汉语之中,如“通晓”、“家喻户晓”、“揭晓”等。另外,例 9中的“舟”也只能作为语素义保留,如“小舟”“舟楫”、“舟车劳顿”等。

第三,在方言词汇系统中作为方言承传词保存下来。“睇”,许慎《说文解字》:“目小视。从目弟声。南楚谓眄曰睇。”丁邦新认为“在唐代的时候这个‘睇’大概已经进入了主流汉语”。[7]也就是说“睇”在唐代已经进入通语了。在现代汉语方言中,粤语用“睇”表达“看”的意思。

(25)扬雄《方言》第二卷第 17条:“逞、苦、了,快也。自山而东或曰逞,楚曰苦,秦曰了。”今天的“逞、苦、了”的不表达“快”义。

(三)通语和方言合璧成词

指一个双音节合成词的两个语素分别来自通语和方言。[8]如:

(26)扬雄《方言 》第一卷第 19条:“修、骏、融、绎、寻、延,长也。陈楚之间曰修,海岱之间曰寻,宋卫之荆吴之间曰融……”“长”是通语词,“修”原本是陈楚方言词。“修长”是合璧词。

(27)扬雄《方言 》第一卷第 21条:“硕、沈、巨、濯、吁、敦、厦、于,大也。齐宋之间曰巨,曰硕……”“大 ”是通语词 ,“巨 ”、“硕 ”是方言词 ,“巨大”、“硕大”合璧成词。

(28)扬雄《方言 》第六卷第 21条:“遥、广 ,远也。梁楚曰遥。”案:“远 ”本是通语词,“遥 ”是梁楚方言词。“遥远”是合璧词。

(29)扬雄《方言 》第十卷第 39条:“卉、莽 ,草也。东越扬州之间曰卉,南楚曰莽。”案:“草”是通语词,“莽”是南楚方言词,“草莽”为合璧词。

三、竞争层次

通语词汇与方言词汇的竞争可以分为两个层次:表层竞争和深层竞争。表层竞争即“显性竞争”,是词汇系统成员之间的替换。深层竞争即“隐性竞争”,是词义的竞争。词义的变化引起词汇成员的替换是“显性竞争”,但同时还存在一种“隐性竞争”——词形没有发生变化只是词的义项增加,体现“旧瓶装新酒”的功能。例如“修理”,《现代汉语词典》(第二版)是“❶使损坏的东西恢复原来的形状或作用:~厂︱~机车。❷修剪①;整治①:~树木”,到了《现代汉语》(第三版)则修订为“❶使损坏的东西恢复原来的形状或作用:~厂︱~机车。❷修剪①;整治①:~树木。❸〈方〉整治②:把他~一顿”,增加了“惩罚、打击”的方言义。这种新增的方言义也体现着方言词汇对通语词汇的渗透;一旦这种方言义获得了方源义 (方源词的词义)的资格,那么方言词就渗进了通语词汇,引起通语词的意义容量增大,这种竞争不会引起词汇成员的增减。西南官话和湘语的“万能动词”——“搞”,其实反映的就是通语词义义项对方言词汇的侵袭,它可以用一个词来容纳通语词的许多不同的动作义,从而扩大了该词的语法功能。

[1]李如龙.汉语应用研究[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4:185.

[2]李如龙.汉语方言学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20.

[3]徐时仪.汉语白话发展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265.

[4]汪维辉.东汉 -隋常用词演变研究 [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77-80.

[5]鲁国尧.鲁国尧语言学论文集[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234.

[6]梅祖麟.几个闽语虚词在文献上和方言中出现的年代 [M]//南北是非:汉语方言的差异与变化.台北:中央研究院语言学研究所筹备处,2002:3-4.

[7]丁邦新.方言词汇的时代性 [J].北京大学学报,2005(5):138.

[8]游汝杰.合璧词和汉语词汇的双音节倾向[J].东方语言学,2006(创刊号):140-143.

O verv iew on the Com petition of Vocabu lary between M andar in and D ia lects

L IKang-cheng

(Chinese D epartm en t of X iam en University,X iam en 361005,Ch ina)

The vocabu lary evo lves in the p rocess of the com petition of vocabu lary betw een M andarin and dialects.Thewaysof competition aboutM andarin to dialects arem ainly impact and sp reading,while dialect to M andarin ism ainly infiltration.The resu ltsof the competition of vocabulary between M andarin and dialects are as fo llow ing:vocabu lary of M andarin goes into dialec ts,vocabu lary of dialects transfer to M andarin,M andarin and dialect integrate w ith each o ther.There are two layers of the com petition of vocabu lary betw een M andarin and dialects:surface competition and deep competition.

Chinese;vocabu lary of M andarin;vocabu lary of dialect

H 13

A

1672-3910(2010)04-0047-04

2010-03-26

李康澄 (1980-),男,苗族,湖南绥宁人,博士生,湖南科技大学讲师。

猜你喜欢
方言词扬雄语词
你是那样美 唐心语词
试论扬雄《法言》对儒学的发展
刍议扬雄笔下的蚕桑及民生观
扬雄的蚕丛说与史学价值
《老子》“自”类语词哲学范畴释要
西汉扬雄《太玄》律学思想的初步认识
简论《小二黑结婚》和《李有才板话》里的方言词汇
一首诗开始的时候
“壁虎”方言词造词理据的地域文化特征
试析受话人对语词主观意义的建构